弘一法师,生于公元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1942年圆寂,法名“演音”,别号晚睛老人;生于天津,俗名李叔同,号息霜。 著有《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等佛学著述及《护生画集》、作曲《三宝歌》等传世。被后人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弘一大师是佛教历史上有着传奇经历的高僧,他出家前,在音乐、书法、绘画、诗词、书画、篆刻、戏曲、戏剧等艺术领域都有非常高的造诣,被世人称为天才才子。
弘一法师出身官宦富家,父亲是虔诚的佛教居士,母亲慈惠开明。家庭虽然富庶,却不骄纵子女,家教严格,家中从小教导孩子惜福不可浪费,对法师后来的严于律己有很大的影响。
弘一法师无论出家前还是出家后,做人做事都极为认真。对于内在精神升华的不断追求以及累世的度生愿力,令弘一法师在世人眼中看似绚烂的艺术教育生涯中毅然走入了佛门,将自己的后半生完全奉献给了能够升华生命引导众生解脱痛苦出离轮回的宇宙真理佛教事业,从此义无反顾,成为刻苦专研修持弘扬佛门律宗的一代高僧。
弘一法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常居厦门南普陀及泉州承天、天元等寺。以戒行着称,立志复兴南山律宗,整理律宗著述,曾创设“南山律学院”。
当时湛山寺倓虚法师,派人请弘一法师到青岛讲律弘法,弘一法师欣然答应。当得知湛山寺准备了隆重的接驾仪式,法师连忙约法三章:一、不为人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宣传。并更换了轮船班次,提前到了青岛。
弘一法师到湛山寺没几天,应僧众的要求,开始开示和讲解律学,第一讲便是《律己》。湛山寺有个火头僧人, 以为弘一法师为一代高僧,必然前簇后拥,锦衣满身。一日,他乘弘一法师不在,走进弘一法师所住寮房,细察一番,只见床上是破旧衣服和被子,桌上是秃笔经书,简陋朴素已极,火头僧人终于明白弘一法师为何到处受人尊敬敬仰了。
弘一法师善巧方便以书法书写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中佛经妙语结缘给世人。他书写佛经,一幅一行、一字一款、一笔一划、一章一印,都凝神静气,恭敬认真以求。法师的墨宝、诗词,人见人爱,历久不磨,他全身心以赴、认真仔细地进行创作,终使“字如其人”不少人因为珍爱法师书法,对法师墨宝中经文妙理有所感悟,最终皈依佛门。
为了弘法方便,弘一法师发愿与弟子丰子恺制作《护生画集》。从总体策划到一画一诗的内容选择和书写,都斟酌再三,谨慎从事。甚至锌版因用时过长,字迹笔画变粗,他同样不肯依样由之,而是不惜时间与心力一一重新书写。创作《清凉歌》词的情形也极为相似,每一首歌词的构思写作、谱曲及其涵义的阐释,他都极为精心地创作,极为细微地指导。
弘一法师出家前在艺术文化教育领域的成就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出家后作为一代高僧,他的道德高尚,言行皆为众人楷模。他追求真理、热爱祖国,为了佛教事业全身心投入的奉献精神,以极高极严的标准律己、用言行一致的身教示人的自律精神,谦逊质朴、不务虚名的处世态度树立了佛学宗师典范。
“不为自已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段偈文,弘一法师常书写赠与友人。“以戒为师”是弘一法师出家弘法时自始至终遵循的法则,律宗是佛教中着重实行的宗门之一,“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弘一法师以身体力行实践躬行为后世学人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曾任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大德居士书写《弘一大师赞》: “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这是对弘一大师的礼赞,也是对弘一法师“天心月明”、 “悲欣交集”的最好诠释。
高僧大德们无我大悲的言传身教,来源于真切体会到佛菩萨深恩和万源之苦后从而发下报三宝恩、报国土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自觉觉他无私奉献的大愿心与无畏艰难阻碍真修实行慈悲济世的精神,也必将随着佛陀正法的弘传在正信佛子中永久传递。
真心祈愿十方善士们,我们一起同心同德同行同愿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僧俗佛弟子不为自求,学习佛陀世尊正法、住持正法、弘扬正法,遵纪守法,提高德行,实修修为,为利众爱国促进社会人心和谐,为国家安定,世界和平,为人类和一切寰宇生命都升华提高做努力,最终脱离轮回苦海离苦得乐圆满解脱同登彼岸。
至诚祈愿所有弘扬正法的团体或个人顺利弘扬正法,普度众生。
至诚祈愿正法久住,佛陀正法光明遍照寰宇,普度万源,至诚祈愿我们的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至诚祈愿各个国家能够人人向善,人心和谐,祈愿世界和平,宇宙祥和无浊障。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佛,就是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改造它,升华它
一般人常以为,佛法要我们什么都不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法虽然教我们不要“贪求”,但却教我们要“求愿”,如此一来,个人不会失去奋斗的目标,社会也才有继续进步的动力。
学习佛法的人,就是开始把种子种到地下去。种子种下后,能不能生出?还要看各种的缘。诸缘具足了,种子就能顺利地出生;假若各方面助缘不圆满,就有可能变成焦芽败种。这也就是看我们发菩提心,种菩提种子时,种得够不够深?坚固不坚固?
在佛教寺院的佛事活动中,木鱼是最常用,也是最主要的法器之一,不管是诵经礼忏,还是念佛上殿,都要用到木鱼。很多人不仅要问:寺院里面念经为何总要用木鱼呢?因为即使在晚上,鱼在水里也不会闭眼睡觉,为了勤修道业,用木鱼来警策大众要抓紧时间来用功办道。
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错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
大家都知道嗔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嗔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