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波罗蜜法门 谛闲讲
四明观宗讲寺
庚午年四月初八释尊圣诞纪念日上海佛教净业社诸居士乞讲
夫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此阿难尊者,悟道后,发愿语也。当此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之时。我辈应知,天本不灾人,乃人自灾耳。天亦不祸人,唯人自祸耳。夫天有好生之德,岂肯灾人。人之初,性本善,亦无祸事。都是自业所招,循业发现之故耳。所以仲尼云。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近来春雨绵绵,若不及时忏悔,难免灾殃。况闻兵灾复发,将何以堪。是以本社诸大居士,发心启建金光明法会,为消灾息祸起见。
仗佛慈摄受,雨歇云开,得?天日。具见感应道交,愿不虚发也。所言六度波罗蜜者。一檀那波罗蜜。二尸罗波罗蜜。三羼提波罗蜜。四毗离耶波罗蜜。五禅那波罗蜜。六般若波罗蜜。须知先有四无量心。然后方云六波罗蜜。何名四无量心,即是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此四种心,譬如一艘大艇,即所谓普度慈航。六波罗蜜,即慈航中之器具也。菩萨修此六种法门,名为六度。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梵语尸罗,华言持戒。梵语羼提,华言忍辱。梵语毗离耶,华言精进。梵语禅那,华言静虑,即是大定。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波罗蜜,华言彼岸到。又云到彼岸。菩萨居凡夫地上,名为在生死此岸。因修此六度,度过烦恼中流,能达到涅槃彼岸。凡修此六种,究竟圆满,乃称之为波罗蜜也。此六种法门,必从四心中流出。故于六波罗蜜已前,先有四无量心。有四无量心,始能建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者。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依四弘誓愿,才能修行六波罗蜜也。第一檀那,言布施者。布施有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一财施有二。一外财,所谓舍国城妻子,象马七珍,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上供诸佛,中奉圣贤,下施鳏寡孤独,乞丐贫人。乃至一香一华,一衣一食,一椽一瓦,一钱一分,皆外财也。二内财,所谓舍头目髓脑,肢节手足。以及替人排解息诤,善言劝谕。一言一语,使人息怒生欢,皆内财也。或亲自施。或劝人施。使人离苦得乐,其功一也。二法施亦二。一小乘法施,教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或教修四念处。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此从苦谛一门而入,为自己了生脱死耳。二大乘法施,即依诸大乘经,或教修止观,或教其念佛。自度度人。或兴崇三宝,建立法幢。宏宗演教,广化有情。乃至为人演说,一偈一句,皆名法施也。三无畏施,此一种,即在前二施中。谓贫穷困苦,时生畏惧。施其财,则无困苦之畏。是故施财,即施无畏也。人在生老病死之中,常有死病之畏。以闻法能了脱生死。是故施法,即施无畏也。第二尸罗,言持戒者。有在家男女之三皈五戒。出家沙弥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又名为三聚净戒。何为三聚呢?一者摄律仪戒,无恶不断也。二者摄善法戒,无善不修也。
三者饶益有情戒,无众生不度也。第三羼提,言忍辱者。谓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辱之境。故曰。忍字心上一把刀,为人不忍祸便招。如能忍得片时力,过后始知忍为高。人有一忍,百事能成。夫忍有四种不同。一者伏忍。吾侪居凡夫地上,通身烦恼。触境生情。遇顺境即生欢喜。逆境即生嗔怒。逆境粗尚易制。顺境细最难防。修忍辱行,逆境易,顺境难。遇逆境生苦受,顺境生乐受。苦受是苦苦。乐受是坏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三受生三苦。故知逆、顺、中庸三境,皆辱也。何独逆境是辱哉。人若不肯忍,则百事俱不能成。鸣呼!忍之一字,大而不可当也。言伏忍者,谓初心学道,先须调伏其心,勉强收摄,即是修忍之初步功夫。心能调伏,遇境逢缘,始有观觉。不惟逆境能忍,顺境亦能忍矣。二者柔顺忍,此从第一忍来。以调伏既久,熟能生巧,遇境逢缘不须勉强制伏,自然能忍。故经云。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即此之谓也。三者无生忍,此忍圣位中人。以其了达一切诸法,本自不生,无生可忍。法亦不生,无法可忍。忍有情境,为生忍。忍无情境,为法忍。先须了解情与非情,皆是缘生。缘生无性,当体即空。然后于此无性法中,忍可于心,忘心默契,亲证无生。故得无生法忍,乃为法身大士也。四者寂灭忍,此忍是果位圣人之功夫。以其五住究尽,二死永亡。证到本来寂灭之故乡田地。谓本来寂灭,非有以灭而灭之,乃称之为寂然不动。则一寂灭,一切俱寂灭。不须离空,而空本寂灭也。不须离边,二边本寂灭也。不须入中,而中本寂灭也。如是则安往而非寂灭哉,故为寂灭忍。亦即那伽定。故曰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即此之谓也。第四毗离耶,言精进者。谓纯一无杂,谓之精。鼓勇直前,谓之进。既有其始,必成其终,乃称精进。亦有二种不同。一事。二理。事者,无论世间事业,出世间事业。大者固然为难,小者亦非容易。营办之事,不计时年,以圆满成就为目的地,不成不罢。乃名为事精进也。故有菩萨,名常精进。名不休息。此二大士。名虽异,其旨同也。理者,前言事,指身言。今谓理,指心言。众生生灭妄心,乃属事,不得称理。理者,不生不灭心也。理本无始无终,亦能成始成终。是故众生之心,一念起,则全真成妄,亦即全理成事。一念寂,则全妄即真,亦即全事成理。今谓理精进者,即指全真成妄,全妄即真之心。营办自利利他之事,当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不计时劫,不顾生命,以圆满成就无上菩提,为目的地。不成不休。不生一念退转之心,是为理精进也。第五禅那,言思惟修者。有世间禅,有出世间禅,有出世间上上禅。皆名如来禅。复有一种祖师禅,但明祖师西来大意。是般若波罗蜜所收,非此中意。今谓禅那者,有小乘禅,即指五停心,四念处观是也。言五停者,以凡夫具诸烦恼,心多散动。若要习定,必先调停其心。心停之后,始能习定。故曰停心观。谓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多痴众生因缘观。多散众生数息观。多障众生念佛观。言四念处者,念是能观心,处是所观境。所观之境有四,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所观虽四,能观唯一也。此为钝根人,设别念处观。若利根人,有一种总念处观,谓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观受是苦,身心法皆苦。观心无常,身受法皆无常。观法无我,身心受皆无我。复有八背舍。九胜处。十一切处。皆小乘也。禅无大小,以根缘不同故。二出世间禅,即次第三观。先修从假入空观,次修从空入假观。亦名二谛观。亦名平等观。后双离空假以修中道第一义观。初观名真谛三昧,次观名俗谛三昧,后观名中谛三昧。又初观名奢摩他,次观名三摩?底,后观名禅那。三出世上上禅。简言之,即一心三观,观一境三谛。先须了解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随拈一法,无不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谛。即假是俗谛。即中是中谛。一境既具三谛,是故三观即是一心。又即空,名妙奢摩他。即假,名妙三摩。即中,名妙禅那也。阿难尊者。
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即是请出世间之上上禅也。第六般若,名智慧者。般若尊重,智慧轻薄。为尊重故,所以不翻。乃五不翻之一也。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一切经律论。若题若文,从始至终,一部一卷,一品一篇,一偈一句,凡是名言,皆是文字般若。文下所诠之理,名为实相般若。依文解理,依理起行,行是观照般若。所以道,依文字般若,悟实相般若。依实相般若,起观照般若。依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以三般若,成三谛智。文字般若,俗谛智。亦即道种智。观照般若,真谛智。亦即一切智。实相般若,中谛智。亦即一切种智。所言祖师禅者,乃般若波罗蜜中所收。所以祖师贵于悟,不贵于修。必先悟,然后方许修。悟后之修,名为真修。未悟以前,但名缘修。宗下斥为盲修,以未开智眼故也。是故修一心三观,必先开圆顿解。否则境非三谛,观不一心。步步踏不着,口口咬不着。所以道。邪人说正法,正法亦是邪。正人说邪法,邪法亦成正。足证在人;不在法耳。所以修六度行人,有四种不同。一藏教人修事六度,从有门而入。二通教人修理六度,从空门而入。三别教人修事理无碍六度,从亦有亦空门而入。四圆教人修事事无碍六度,从非有非空门而入。言有门之事六度者,若行施时,尽命倾财,一切不顾。持戒时,身心俱洁,净若冰霜。修忍时,耐气吞声,不萌嗔念。精进时,鼓勇直前,始终如一。习禅时,息灭思虑,身杌心灰。学慧时,心若湛水,净极光通。言空门之理六度者,于一一度,皆三轮体空。若行施时,外不见有所施物。内不觉有能施心。于求施人,一律平等,无党无偏。余五例知。言双亦门事理无碍者,此是出世大士,心量宽廓。一一度事,皆无量相。理本无量,故得事亦无量。言双非门事事无碍者,修一一度,圆融自在。全理成事,全事即理。故能于一毫端,现实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菩萨在因,修之名为六度。以六度而度六蔽众生。故曰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恚。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六度因圆,凡事究竟,至佛果地,证究竟觉,乃称波罗蜜也。然则圆满之言,唯事六度有之。余三六度,皆如无尽藏,无圆满期。故地藏愿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普贤愿王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大愿,终无有尽。愿无尽故,行亦无尽。故知六波罗蜜,皆无尽藏也。言事六度圆满相者,如尸毗王以身代鸽,名施度满相,即檀波罗蜜。普明王舍国就死,名戒度满相,即尸罗波罗蜜。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心无嗔恨,名忍度满相,即羼提波罗蜜。大施太子抒海,不得如意宝珠不休,名进度满相,即毗离耶波罗蜜。尚阇黎入定,鸟雀谓为非人,作巢其顶,生子乳雏,任其翅翮成就,飞鸟出巢,方敢起定,名禅度满相,即禅那波罗蜜。劬宾大臣,分阎浮提,先分七大分,然后以七七小分,而分之,以息诸国之诤,名智度满相,即般若波罗蜜。因缘出贤愚经。广明六度满足行相,事?甚详,须者检之。今朝 释尊圣诞良辰。金光明法会告圆。本社诸善士,乞讲六波罗蜜,果地功夫,以作纪念。其本旨大意,希望现前缁素男女,同趁六度慈航。同度六蔽中流。同到六波罗蜜彼岸。入诸佛法会。非生现生,为度众生。非灭现灭,亦度众生。众生界尽,方证菩提。诸佛如是,我亦如是。普愿大众,各皆如是。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我现在教给你们一个最殊胜的法门——就是照看你自己的心。从早上一醒,一直到晚上睡觉,你都要观看自己一天的心在想些什么。
佛要教化的众生是什么呢?是刚强众生。我们这些众生都是刚强啊,如生牛皮、骄慢、刚愎自用,自己愚痴透顶还以为自己了不起。佛要用种种善巧方便来调伏,调柔降伏我等刚强众生。那要调伏刚强众生用什么方法呢?要讲经说法,要让他知道生命的真相、真理。
我们在学佛之前,都有自己固定的观察方式和处理习惯,主要决定于你的观念和心态。通常,我们是通过观察和比较,考虑此人此事对自己的利弊得失,然后再生起好恶之感,这就是观念在影响心态,决定心态。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至于阅经,若欲作法师,为众宣扬,当先阅经文,次看注疏。若非精神充足,见解过人,罔不徒劳心力,虚丧岁月。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
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因为众生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古人常说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这句话我们从两方面来说。如果你是修因缘观,有人讲是非了,你就看到因缘:欸,我不能讲是非。这个人把垃圾丢给我,我再讲是非,我自己造业。
办道这一法,说难也难,说易亦易,难与不难是对待法。古人真实用心,一点不为难,因为此事本来现成,有什么难呢?信不及就为难了。若真正为求了生脱死而办道,能把自身看轻,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开,不被境转,办道就容易。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