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家文化的形成,不論在精神上或物質上,都深受宋代禪宗文化的影響,尤以鎌倉時代新興佛教的禪宗文化,對於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啟發很大。
日本的武士是一種特殊階段級,他們不是軍人,毋寧說是一種職業。他們受命保護其主人,講求絕對的忠實與服從,生死不二毫無異心,這實在是源於禪宗訓練 禪眾的方法,如今,「武士道」已成為日本歷史的陳跡,往後,亦不希望再有人僅用禪的方法手段,而忽略了禪的目的——在於智慧的開發。
古來禪師們鍛煉禪的修行者,第一要求絕對的服從師父的指導;第二要求絕對的相信修行的方法;第三要求絕對相信自己有悟道的可能。
禪的訓練,不講邏輯,不講道理。一進禪堂,便被告誡:「擺下你的一切,色身交與常住,性命付與龍天,堂師說,生薑是樹上長的,皂莢是地下結的,你不得發問,不可懷疑。」
日本武士道就是以這種方式來訓練武士,要求他們絕對忠於自己的主人及職責,只顧達成任務,不問是非曲直,更不求名聞利養,心中只有一個念頭——竭盡所能,保護他們的主人。
武士接受任務之後,沒有旁顧的餘地,不想今天以前的事,不想今天以後的事,也不想這樁事以外的另一樁事。後來日本軍閥在做軍事訓練的時候,據說也曾用 過這種不人道及非理性的方法。比如在操演時,前進雖有懸崖峭壁,士兵正步走到懸崖邊,長官沒有下令立定或向左右轉,士兵得繼續走下去,雖然再跨出一步,便 會掉下去粉身碎骨地慘死,也不可考慮或畏懼。這是為訓練士兵,在作戰時,要置生死於度外,不會臨陣脫逃或是違抗軍令,成為一個赤膽忠心的標準軍人。而這樣 嚴格冷峻的訓練過程,是源於禪師鍛煉弟子方法,使日本的武士們賦有禪的勇往直前、專注不二、誠信不移的精神,也成為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民族性了。所以日本人 把武館稱做「道場」,將劍術稱為「劍道」,茶藝名為「茶道」,插花技藝號稱「花道」,多少均與專注及誠信的禪法,扯上一些關係。
修行要有信心,信心自會產生勇氣,有勇氣就有擔當;禪就是要有擔當,不只是心嚮往之的空願,而是相信自己能擔當,並且真正地一肩承當;要有「捨我其誰」的氣魄,荷擔起住持三寶、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要將所有振興佛法的責任,所有苦難眾生的問題,一肩挑起來。
一個有心學禪的人,一旦進入修行的過程中,正像病人住進醫院,要與醫師密切合作,接受勸告。而禪眾更要絕對相信禪師的指導,不論他用什麼方法,即使是 無理的折磨,你都要接受。有的師父要徒弟把煤炭洗白,將石卵煨爛,徒弟雖然納悶,最好還是照著指示去做。常識中的煤炭是洗不白的,石卵是煨不爛的,但在禪 訓練中,師父的指示,一定有他的道理。
經得起師父潑辣、反常地磨練的人,始能成為禪法的傳承者,這種受磨練的能耐,本身就可把一個常人塑成了大器。相傳張良遇黃石公,因有圯下納履之試,知 為孺子可教。今學禪的人之中,又能有幾人已成熟到可以叫他洗黑炭及石卵的程度?也許有個把人一邊洗一邊嘀咕:炭怎麼可能洗白?什麼時候會白?是不是師父有 毛病?那個老頭老糊塗了?不然就是有虐待狂,否則怎會叫我洗炭?也許師父要磨練我、考驗我的意志力吧?東想西想的,揣摩師父的用意,懷疑正在用以修行的方 法。像這樣的人,洗上一百年,炭也永遠不會白。不過,洗炭是有道理的,五祖弘忍教六祖惠能舂米,惠能既能把米舂熟,我們自然也能把炭洗白。若你只管洗炭, 一心一意地洗,不要間斷地洗,心無二念的洗;什麼時候把炭洗白?不管它,一直洗下去,洗到師父來看你,雖然,炭沒有洗白,你的心已被洗白了;此時,師父和 徒弟看到的已是白炭,即使旁人看到的還是黑炭,那已是無關緊要的事了。這種洗炭的耐心與決心,就是禪修的信念與專注不二的用功法。
如宋儒張橫渠所言:「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又如地藏菩薩的大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及「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必須忠實地去做。如 果只是嘴巴唸唸,那只是鸚鵡學語,不是打從自己心坎裡發出來的話,這樣的學發菩薩願只是種種善根而已,不能產生實際的力量,那是因為沒有確切的自信。
希望求得信心的堅定,須從修行的體驗中獲取。禪的修行,要在無路中找出路來,在無可如何之際,堅持勇往直前的信心,如此,必須會絕處逢生。中國有句子 話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無路,是懷疑沒有路,這種絕境還不夠絕,要到沒有路了,前進不得,後退不能,上有泰山壓頂,下臨萬丈懸崖, 這時你怎麼辦?中國歷史上的楚霸王項羽用兵,渡河之後,以破釜沈舟、激勵士氣、提起軍心、勇往直前、義無反顧。這種大將軍才有的作略,對自己對部下具有充 分的信心,如此做的目的,是志在必得。也唯有在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之際,仍然往前邁進,才會發生驚天動地的奇跡,出現不同尋常的境界,這叫做「絕處逢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探龍宮,豈得驪珠?同樣地,顧惜身命者,哪得開悟?
禪宗公案裡,類此絕處逢生的例子很多,試舉數則如後:
一、馬祖道一(西元七O九——七八八)接水潦和尚:水潦和尚參問馬祖:「如何是西來的的意?」馬祖乃當胸蹋倒水潦,水潦大悟,起來撫掌,呵呵大笑云: 「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毛頭上,便識得根源去。」水潦後來住山開法,示眾有云:「自從一吃蹋,直至如今笑不休。」
二、黃檗希運接臨濟義玄(?——八六七):義玄初在黃檗,隨眾參侍,時堂中第一座,勉令問話,義玄乃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的意?」黃檗便打,如是三 問,三遭打,義玄遂辭黃檗至大愚處,據實相告,不知過在何處?大愚說:「黃檗怎麼老婆,為汝得徹困,猶覓過在。」義玄便於言下大悟。
三、睦州道明接雲門文偃(八六四——九四九):睦州纔見文偃來,便閉卻門,文偃扣門,睦州問:「誰?」文偃云:「某甲。」睦州問:「作什麼?」文偃 云:「已事未明,乞師指示。」睦州開門,一見便閉卻,文偃如是連三日扣門,至第三日,睦州開門,文偃乃拶按入,睦州便擒住曰:「道!道!」文偃擬議,睦州 便推出曰:「秦時〔車+度〕轢鑽。」遂掩門,損文偃一足,因此忍痛作聲,忽然大悟。
四、船子德誠接夾山善會(八O五——八八一):善會參訪德誠禪師,德誠問善會住什麼寺?何處學得來?又云:「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速道!速道!」善會擬開口,德誠便以篙撞在水中,善會因而大悟。船子當下棄舟而逝。莫知所終。
五、汾陽善昭(九四七——一O二四)接慈明楚圓(九八六——一O三九):楚圓初參善昭,經二年來未許入室,每見必罵詬,或毀詆諸方,及有所訓,皆流俗 鄙事。一日楚圓向善昭訴苦:「自至法席而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言未卒,善昭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稗販 我!」怒舉杖逐之。楚圓擬伸救,善昭掩其口,乃大悟曰:「是知臨濟,道出尋常。」
余如大慧宗杲(一O八九——一一六三)經常用竹蓖考問學者,經常用棒杖逼打學者。目的是逼令學者起疑情,悶出疑團而猝然豁破,便是見性,乃至徹悟。但 也不是不分青紅皂白,見人就打罵。應機施教,對症下藥,應用之妙,則在明師的手段了。正如破釜沈舟的用兵方法,乃是大將名將的作略。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茉莉花茶对于懂茶的人来说就没有什么保质不保质期了。 包装商品不标生产日期与保持期晃能上架销售的。但这并不适合茶叶类。可是没办法中国的食品法要求必须这么做。 茉莉花茶是用绿茶与茉莉花反复窨制
印顺大和尚,字源利,湖北襄阳人。2000年于深圳弘法寺礼本焕长老为师剃度,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次年依广东云门寺佛源长老圆具。印顺大和尚出生于湖北襄阳书香之第。父亲执教乡学,熟读经史,教书之余,兼习笔墨。六岁母亲去世,由继母扶养成人。印顺大和尚自幼聪慧,心慈悲怜,不忍杀掠,喜欢放生,虽然生活贫穷,但是志向很高,喜欢探究天下宇宙与人生问题。小学期间成绩优秀,考入重点中学。初中毕业后进入县城高中,勤奋学习,努力拼搏,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