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 禅宗五家 禅茶一味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禅宗典藏 佛理禅机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与祖师同行 伍 时时觉地花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们一讲到开悟的时候,常常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句话来形容。不管是净宗还是禅宗,这个词的使用率之高,真的是无过其右者。但是这句话的来源在哪里?出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典故?这几天看书才知道,原来是出自玄奘大师,而且是他在印度的时候讲的一句话。

这个典故是这样的,唯识学派认为,菩萨入见道位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当时,西天竺有一外道曾就此观点,诘难比丘僧团:“既不分能证、所证,却以何为证?”当时因为没有人能应对此诘难,故比丘僧团遭到了外道的羞辱和贬损。

因为僧团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外道不让寺院鸣钟击鼓,比丘们被勒令反披袈裟。后来玄奘大师来到天竺,有力地回应了外道的这一诘难,解决了这一理论上的疑团。玄奘大师的回答是:“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玄奘大师击败了外道的问难,因此僧团的形象很快得到了恢复。

这个回答真的是太传神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是什么样的情况,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后来被历代各宗祖师们反复引用,尤其是禅宗的祖师所引用的最多。现列举几例。

杭州永明寿禅师*《戒无证悟人勿轻净土》文中说:

设问曰:但见性悟道,便超生死,何用系念彼佛求生他方?答曰:真修行人应自审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存龟鉴,以破多惑。诸仁者!当观自己行解,见性悟道,受如来记绍祖师,能如马鸣龙树否?得无碍辩才,证法华三昧,能知天台智者否?宗说皆通,行解兼修,能如忠国师否?此诸大士皆明垂言教,深劝往生。盖是自利利他,岂肯误人自误?况大雄赞叹,金口丁宁,希从昔贤恭禀佛敕,定不谬误也。如往生传所载,古今高士事迹,显著非一,宜勤观览以自照知。又当自度:临命终时,生死去住,定得自在否?自无始来,恶业重障,定不现前否?此一报身,定脱轮回否?三涂恶道,异类中行,出没自由,定无苦恼否?天上人间,十方世界,随意寄托,定无滞碍否?若也了了,自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其未也,莫以一时贡高,却致永劫沉沦,自失善利,将复尤谁?呜呼哀哉!何嗟及矣!

右赜禅师语,见《禅师劝化集》中,智者大师及寿禅师语,见宋朝王敏仲侍郎《直指净土决疑集》中。

侍郎名古,在搢绅间,为神仙所知。钟离真人尝与诗云:“风灯泡沫两相悲,未肯遗荣自保持。颔下藏珠当猛取,身中有道更求谁。才高雅称神仙骨,智照灵如大宝龟。一半青山无卖处,约君携手话希夷。”由此观之,可见侍郎为非凡,且益知西方净土所宜归心也。

六祖坛经》记载:

慧明云:“某甲虽在黄梅剃发,实不得宗乘面目。今蒙行者指授,也有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今向后,行者即是慧明师,今便改名,号为道明。”行者便云:“汝若如是,我亦如是,与汝同在黄梅不异,自当护持。”道明云:“行者好与速向岭南,在后大有僧来趁行者。”道明又问:“宜往何处?”行者云:“遇蒙则住,逢袁即止。”

佛眼禅师说:

先师到白云,一日上法堂便大悟:“如来有密语,迦叶不覆藏”,果然,果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诚哉是言也!乃有投机颂云:“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道谦禅师说:体道之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下承担便是。一旦疑神疑鬼,就会当面错过。吃茶和洗钵是人人都会的事,只要你能吃茶洗钵,你就能悟道、体道。赵州和尚当年让行脚僧“吃茶去”、“洗钵去”,其用意亦不过如此。关键是要晓得回头转脑。

* 延伸阅读【永明延寿禅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