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江喜雪(有引)
岭南自古无雪癸卯腊月偶过凌江一见喜而志之。
冻雨洒柴扉。寒声渐觉微。乍疑梅影瘦。不信雪花飞。重压芭蕉叶。轻欺薜荔衣。八年劳梦想。今喜见光辉。
示寂空鉴禅人
腰包从万里。七载迟炎方。居卜恒河畔。心牵一水长。有身堪荷负。无物可思量。断臂崖前树。重闻桂子香。
自曹溪檄还戍所
委形随大化。去住岂容心。纵使驱炎海。还同坐宝林。偷生根蒂浅。绝迹道源深。极目寒空色。浮云自古今。
登琼州明昌塔
大地浮香海。孤标涌梵幢。水天灵鹫现。火窟毒龙降。日月悬空镜。乾坤照夜缸。望云弹五指。花雨堕虚窗。
丙午夏日自曹溪乞食度岭至虔州因热致病寓陈文绩将军池亭时观鱼戏新水清猿啸月鹤鹿依人宛若深山相与夜坐感怀赋诗五首
冷落将军署。栖迟放客过。懒输尘事少。闲胜白云多。挥尘慵调鹿。临池学爱鹅。不知幽谷里。似此更如何。
白日炎如火。高眠夜气寒。梦醒回月窟。心想入冰盘。鼓角辕门晓。星河曙色阑。觉来方散发。愁见箨皮冠。
池水江湖思。游鱼乐未忘。永怀临大壑。幽思寄濠梁。新月沉钩细。垂杨引线长。夜来风雨发。鳞甲几飞扬。
易谢诸尘累。难消大患身。行藏容混俗。老病岂饶人。牛马齿将缺。猿猴心未纯。六根如割据。不识与谁亲。
老被闲心使。生为业力驱。虚将三寸气。连络百年躯。药石元非命。心斋岂是愚。只愁人世苦。愿作佛家奴。
山行
仄径山腰细。清流水带长。迎风松子落。邑露稻花香。村舍青莲蕊。人家白板房。桃源如未到。不必问渔郎。
晚下高峰遇雨宿莲花寺
薄暮下高峰。山深暑尚浓。气蒸三伏日。凉洒一林松。风急催寒雨。云腥起卧龙。促归华藏宿。梦醒上方钟。
莲花寺
一片通香海。千峰拥化城。青莲开细叶。慧月朗高明。世远诸缘息。心闲五浊轻。微尘如可破。即此证无生。
凌江雨过放舟还山二首
骤雨驱炎热。新秋爽气生。岸沙随水没。江月傍人行。聚沫劳生事。浮云过客情。临流观泡影。转见此身轻。
一叶乘风去。扁舟趁水还。山盘旋若蚁。江宛曲如环。身与空云合。心将水月闲。万峰归卧稳。寂寂掩松关。
乌迳果深寺
山市依云集。花宫傍水开。调生闲不住。策杖偶行来。饭待檀那供。莲须社主栽。可中清净地。堪结讲经台。
乞食晚归
落日晴偏好。归途寒更迟。闲心云不厌。倦意鸟应知。世路终无尽。劳生信有期。回看万峰里。谁嚼紫茎芝。
佛成道日
今夜明星上。当初梦醒时。雪山仍在眼。觉树正垂枝。遥想耽饥瘦。因思献乳麋。六年寒彻骨。心苦有谁知。
夜发凌江
虚舟随所适。一水绝间关。月色看逾好。江声听转闲。浮云身外事。白发镜中颜。莫谓漂零久。前途即故山。
舟过浈阳峡
不住元为客。虚舟信转蓬。夹江千尺岸。带雨半帆风。掠石如飞燕。乘流似履空。迷津终古意。都在去来中。
宿英州
自笑何为者。栖栖苦问津。试摩三寸气。可系百年身。大地皆迁客。劳生总聚尘。请看江上月。曾照几多人。
春日苦雨二首
炎徼多寒热。清和赖此辰。可怜连夜雨。断送十分春。易破关山梦。难禁羁旅人。桃花三月水。自古会迷津。
滴滴心无绪。丝丝意转工。一舟迷远浦。双眼暗长空。已失千村树。还吹万窍风。愁添新积水。滚滚急流中。
拟投老南岳初至湖东与藏六支公夜话
投老依幽胜。真期有道林。百年今夜话。历劫此时心。雪覆衡山白。云埋湘水深。归休今已矣。不复费招寻。
病中示诸子
厌世心成癖。那堪病作魔。已知余日少。更见此身多。药石充香积。呻吟当羯磨。文殊如有问。一默竟如何。
湘江即事
春雨过潇湘。轻帆挂晓霜。急流回石鼓。新水度衡阳。岳色看来近。湖天望去长。谁知尘海里。随处是津梁。
宿桥口
落照浸湖天。沙明月在船。鸟栖临水树。人语隔林烟。浮世止一宿。余生能几年。如何衰暮日。犹滞楚江边。
过龙须湖宿兔子口
湖浅不难渡。风帆未易施。羊肠沙曲折。鸟羽岸参差。地折双轮转。天空一镜垂。还看栖泊处。新月照娥眉。
过天心湖
群山连地脉。众水注天心。浩荡乾坤大。浮沉日月深。帆飞随独鸟。野望入平林。傥逐扁舟去。烟波何处寻。
龙阳县
粉堞隐朝霞。孤城傍水涯。沿堤多柳色。绕郭是桃花。天远飞黄鹄。江清走白沙。武陵知不远。渡口见渔家。
德山礼祖四首
师据空王令。余来愧晚年。遥瞻千载上。常见一灯悬。鸟语言前句。山光格外禅。手中生铁棒。刮尽野狐涎。
脱尽廉纤见。来参古作家。棒敲狮子骨。舌吐钵罗花。光相含秋月。灵龛隐暮霞。室中方丈地。曾辨几龙蛇。
堂前闲托钵。狮子慢调儿。觌面难回处。低头不语时。未明末后句。翻使至今疑。为问三年事。因何得早知。
顶具金刚眼。胸藏栗棘蓬。片言轰霹雳。四海走英雄。祖意机前荐。凡情当下空。宗门生杀手。凛凛见真风。
山居十首
天地存吾道。山林老更亲。闲时开碧眼。一望尽黄尘。喜得无生意。消磨有漏身。几多随幻影。都是去来人。
发不如心白。形还似木枯。众缘闲处尽。一念看来孤。天已容疏拙。禅应离有无。余生当落日。步步是归途。
生理元无住。流光不可攀。谁将新日月。换却旧容颜。独坐唯听鸟。开门但见山。幻缘消歇尽。何必更求闲。
混世多生厌。归山念自休。几曾千载计。特为一人留。浩浩成空劫。涓涓积巨流。但观清净理。身世总如浮。
身已难凭借。支离各有因。暂时连四大。终是聚微尘。万籁含虚寂。诸缘露本真。从来声色里。迷误许多人。
斗大一庵居。其中任卷舒。云霞生户牖。星月挂庭除。念息心愈寂。尘消境自如。南熏时入座。飒飒六窗虚。
饱食无余事。高眠昼不分。晦明殊未觉。钟鼓几曾闻。四面帏青嶂。和身卧白云。谁言茶力健。能遣睡魔军。
无意人间世。游神极乐天。唯余可漏子。耻放拍盲禅。独羡搏风翼。堪多出水莲。回观尘土客。谁不为缠眠。
此性元无著。何为不自由。只因生管带。故被世迁流。不识空花影。堪怜大海沤。但开清净眼。明见一毛头。
挥麈元吾事。闲心奈懒何。聊将精进力。调伏睡眠魔。寂寂吹天籁。悠悠逝水波。从来无一字。应不怪维摩。
别南岳
面带烟霞去。中怀愧色行。止缘酬旧约。岂是逐浮名。
猿鹤休怨别。松风不住声。唯留广长舌。日夜说无生。
舟行
湘水通巴汉。孤帆入楚天。片云低远树。晴日照斜川。处世常如寄。浮生莫问年。纵遵归去路。亦似渡头船。
晓发湘潭
晓发清潭曲。扬舲信水流。帆飞随去鸟。岸转逐行舟。树远疑天尽。江空见地浮。洞庭看咫尺。渐近岳阳楼。
借风亭
天运移炎祚。争驰逐鹿秋。谁知云卧客。借筋为前筹。帝业三分定。雄心一火酬。东风千古恨。江汉水悠悠。
过嘉鱼
舟停蒲水宿。侵晓过嘉鱼。山露城头小。江含树影疏天垂疑近日。水远若凭虚。一苇乘风去。飘飘任所如。
舟发武昌
览胜历潇湘。乘流过武昌。江山雄汉口。云雨误襄王。远迹飞黄鹤。轻帆挂夕阳。生涯随逝水。不必问行藏。
过黄州
七泽控荆襄。连天一水长。江流回赤壁。山色拥黄冈。作赋推渔父。行歌忆楚狂。向来思濯足。今已在沧浪。
喜归匡山六首
山是前生住。林从此日开。误婴尘累去。喜仗夙缘来。骨立群峰瘦。心闲百念灰。烟霞今已足。何必问天台。
遁世元无闷。居山不厌深。密云晴带雨。幽壑昼尝阴。乳鹿眠丰草。归鸦集暮林。峰头堕明月。照破一生心。
垂老脱牵缠。刳心易入禅。偷生至今日。怡逸感余年。夙负酬应尽。良缘信未愆。潜神一坏土。当处涌青莲。
盟主旧烟霞。归来便到家。云生如疋练。山拥似莲花。熟睡忘昏晓。痴禅阅岁华。可中投足地。不用一袈裟。
白发照衰颜。潜形赖有山。余生唯待化。一息总归闲。禅烂难开口。云深易掩关。圆通入流水。日夜响潺潺。
老与懒相宜。形销气不支。见闻浑似梦。起坐忽如痴。日月从朝暮。荣枯任岁时。所存唯一念。寂尔入无思。
夜坐纳凉三首
夜色喜新晴。迎秋爽气生。雨余林叶重。风度岭云轻。静虑观无我。藏修厌有名。坐看空界月。历历对孤明。
万籁寂无声。心源似水清。炉烟通夜细。山月入窗明。栖草虫偏稳。眠云鹤不惊。坐深诸想灭。忽听晓钟鸣。
炎热不须辞。清凉信有时。云飞山色堕。雷动雨声随。短葛休嫌重。商飙莫怨迟。但依松下坐。自待好风吹。
壁观
兀坐谛观心。来源未易寻。动时分朕兆。起处绝幽深。寂寂敲空响。绵绵出鷇音。应知离念相。总不属浮沉。
病二首
苦集是生因。难消大患身。支持唯赖骨。动转不由人。一息微如缕。残躯眇若尘。从来皆假借。究竟与谁亲。
久厌形为累。那堪老病侵。自惭禅定浅。转觉病源深。了法离诸相。观空见此心。欲超生死路。不向外边寻。
众粥罢经行因示
粥罢慢经行。沿流不问程。脚如丝线断。身似片云轻。踏去山光透。归来月色明。无劳重入室。听取夜钟鸣。
秋深
秋深寒气重。拥衲正相宜。人老骨偏劲。松枯枝更奇。黄花生意淡。白发世情离。独坐忘缘后。寥寥祗自知。
丙申二月抵广州寓海珠寺
天涯历尽尚遐征。百粤风烟不计程。涉险始知尘海阔。道穷转见死生轻。暂依水月光明住。偶向琉璃宝地行。到岸舟航今已弃。上方钟鼓为谁鸣。
丁右武王惟吾同游星岩诸胜未还赋怀
览胜探奇让谡邱。况逢箫史是同游。千山紧附双龙翼。万壑争趋一叶舟。洞里丹砂谁可觅。云中芝术几时收。莫看松下弹棋者。半局令人易白头。
将之雷阳暂憩小金山
人间瓠落事多非。聊向江心拟息机。有寺不容僧暂住。无家应与鹤争归。慈云暗覆空生室。香雾闲侵过客衣。千古迷津悬宝筏。急流肯止便归依。
记公自庐山远问曹溪
遥向曹溪问镜台。入门一见笑颜开。身将庐岳闲云至。心带燕山白雪来。生死历穷天外路。寒暄写尽岭头梅。故人但得如君思。此念令余早已灰。
甲辰曹溪奉台檄还戍
烟霞元自邈风尘。渴爱林泉敢认真。老去心如无火木。生残形似再阳春。乾坤不许逃禅辈。礼法难忘出世人。独有空山猿鹤侣。频随清梦伴闲身。
旧同妙峰师游河东万固寺今闻重新赋此寄怀
四十年曾乞食过。祗陀精舍傍恒河。中条山涌青莲髻。华岳云腾碧海波。城郭千家还舍卫。法身三展变娑婆。何时重荷降龙锡。麻谷床前再羯磨。
登乌迳水楼
穿云过峡度平田。行尽溪源见市【廓-享+墨】。一线河流通大海。四围山色拥青莲。楼当水月清凉土。人入空居自在天。可似桃源避秦地。往来但不是渔船。
端州寿冯元成使君
廊庙江湖向各天。相逢岂是此生缘。居官善用慈悲行。应世安心自在禅。止有禄金堪布地。更无尘迹可随眠。昙花一现三千岁。今喜重开北斗边。
舟中苦雨谢钟二子见过
积雨阴云昼不开。蓬窗深喜故人来。松花独许攒眉酿。莲社宁辞作赋才。世事只看如指马。此心不说比寒灰。坐听日暮城头笛。阵阵轻风送落梅。
江上感怀
风雨萧萧江上舟。飘零才见养空游。梦回松顶栖云鹤。闲看沙头戏水鸥。书札不须劳北雁。世情早已付东流。百年已过三之二。纵有余生总是浮。
南征道中遇雨
北风吹雨暗山城。岁暮天涯尚远征。避世想从麋鹿队。畏途心折鹧鸪声。十年瘴海孤蓬转。一夕霜华两鬓生。策马冲泥投野宿。不堪回首暮烟横。
寄燕都慈寿寺别山长老
当年一钵久过从。长夜披衣听晓钟。饭食每怀香积界。经行常忆妙高峰。潜消瘴热心含雪。暗记流年手种松。为扫莲花师子座。待余重举绝言宗。
结夏法性若惺炯公蕉园
蕉园何似坐祗园。为借清风暂解烦。绿叶几供怀素笔。重阴犹覆译经轩。(有房公译经笔授轩)护生不许朝持钵。习定还应昼闭门。闻道本来无一物。故今终日对忘言。
邹子胤过访因示
为参向上访曹溪。底事分明本不迷。晓院风生吹翠竹。春山雨过长青藜。闲来始觉诸缘静。悟后方知万物齐。最是唤人亲切处。五更梦破一声鸡。
德山礼祖后过定王陵
当年一棒圣凡分。的的真机泯见闻。香火千秋占王气。河山终古覆慈云。空林麋鹿仍随麈。净土莲华已属君。杖倚春风还伫立。夕阳紫翠正氤氲。
衡阳湖东结庵初成刘存赤钟衡颖远来相慰遂同度岁
一载神交费所思。相逢喜见岁穷时。扁舟雪夜来千里。净土莲花种一枝。已老形骸俱长物。从头日月是新知。匡山莫谓当年社此地重开定可期。
将东游赴花药寺斋二首
舍卫城西古道场。偶过三匝礼空王。观心已入唯心土。说法还登善法堂。香饭能令多众饱。醍醐独许利根尝。当人未即轻拈出。傥可重来再举扬。
祗园开向大江西。地涌莲花最可栖。佛国远超诸相外。法身高与四天齐。暂来即请登华座。久住应频信杖藜。可惜过从归去曰。不堪回首重凄凄。
过花药寺梅雪堂逊庵宗师故居
梅雪堂开骨更清。斋余闲步一经行。香浮石室花初放。影入冰壶月倍明。断臂岩前留旧迹。怀人笛里忆新声。只今若问西来意。只履谁能识去程。
过九峰礼无念祖师
梵王宫殿隐烟霞。门外红尘世路赊。山自九峰开净土。僧从千叶坐莲华。光浮石室留 宸翰。影落诸天护绛纱。若问西来端的意。分明全付一袈裟。
宿九峰方丈贻闻圆长老
遥向名山礼法坛。此心须乞祖师安。九峰夜月侵人白。万壑松风入骨寒。已灭慧灯重发焰。独留衣钵许谁传。应知天帝归依日。狮子音声话未残。
率诸弟子赴汉阳王章甫斋
郊园遥访汉江湄。一似毗耶集众时。香饭饱餐天上供。玄言喜见郢中辞。平田旧是裁衣式。高柳新垂洒露枝。风雨夜深心境寂。清凉疑坐藕花池。
信宿天光上座接待寺
荆棘丛中古道场。廿年辛苦为谁忙。堂开四海来龙象。梵呗三时礼法王。域内圆成华藏界。眉闲常放白毫光。瞻依已入唯心土。向上何须再举扬。
过曲阿喜逢王东里明府
出水青莲住世心。轩车亦似在山林。空花镜像尘何寂。孤月寒江意更深。鹫岭想从亲受记。毗耶应是旧知音。相逢一句无生话。觌面分明不用寻。
登径山凌霄峰
独上高峰倚杖藜。侵人空翠转凄迷。西来二目如鹏翼。东去千山似马蹄。绝壑久称狮子窟。空林终许象王栖。只今欲说无生法。尘尾才挥万象低。
寄五岳蔡使君
曾向曹溪结胜缘。别来冷落祖师禅。时谈不二思摩诘。每话无生忆大年。自信宰官为示现。谁知案牍是真诠。雪峰枯木堂前月。此夕因君缺又圆。
喜归匡山
历遍江湖久倦游。青山直到老方投。形骸已谢空花影。世事都从逝水流。寂寂闲身云作伴。萧萧白发雪蒙头。余年不必论多少。一念无生旷劫休。
林观海明府陈赤石大参入山见访
匡山白社忆当时。此日高轩最可追。入处即能忘世虑。到来全不用攒眉。身披万壑云容湿。坐待千峰月色迟。一夕清言成胜迹。乾坤自古重心知。
乡人至
少小离乡不记家。回思往事总堪嗟。故人犹想儿时面。枯木难开旧日花。河畔柳枝垂晓露。门前山色带朝霞。唯余此景年年在。不必从前问岁华。
送修六逸公归家山
廿载殷勤伴瘴乡。又随瓶锡走诸方。参玄直上金轮顶。入室还依大法堂。归去家山虽有意。老来泉石岂能忘。余年傥未填沟壑。迟尔同栖寂灭场。
心光法侄持雪浪恩兄手泽读之有感
君来忽忆故人情。究竟难忘出世盟。乍见遗言犹对面。细思谈笑似多生。知从兜率居高座。直入菩提岂计程。傥再相逢如昔日。肯教同伴不同行。
中秋喜陈祠部无异入山见访
遥问空山鹿豕群。巾车入谷到斜昏。披襟细语论衷曲。煮茗焚香坐夜分。喜对月明心似镜。深观世事倏如云。当机若问西来意。一物全无把似君。
示众
平生踪迹任前缘。惭愧形骇未脱然。一片闲心随处见。无端白发暗中迁。自知来日皆除日。谁信添年是减年。回首家山归去后。万峰高枕石头眠。
寿觉休缪居士
居士由来应现身。金刚心地净无尘。调生久悟无生忍。住世还同出世人。摩诘法门非是默。庞公妻子不为亲。精神已入莲华藏。劫念何须问大椿。
山居十首
平生踪迹任东西。投老那能择木栖。纵使脊梁刚似铁。奈何胫骨软如泥。闲从绝壑看云起。坐倚千峰听鸟啼。不必更拈言外句。现前声色是全提。
依岩结构草为庵。乍可容身止一龛。但得心源归湛寂。任从世事付痴憨。三竿日上还高卧。丈室云封不放参。佛祖直教踪迹断。何须前后列三三。
回看五浊气氤氲。群闹啾啾器里蚊。瞥念未兴迷悟绝。一微才立圣凡分。青山自许容藏拙。火宅谁能为救焚。翘首长空双碧眼。不堪大地总浮云。
堪嗟往事梦中游。翳眼空花不可求。心路信如云散月。形骸任似水浮沤。生存一息余三寸。老入千峰胜十筹。从此人间踪迹断。更无忧喜上眉头。
藏修今已遂初心。自昔居山不厌深。空外任从千嶂列。目中岂受一尘侵。松风时说无生法。流水长鸣太古琴。入室何劳重竖拂。当机荐取在知音。
幽岩兰蕙有余芳。习习松风送暗香。暂借闻熏开性地。胜倾甘露灌枯肠。心心直入莲华藏。念念常明般若光。知足便登兜率界。何劳此外觅西方。
春深寒谷笋生芽。又见松梢渐发花。一钵待来充午供。众僧专等试新茶。空无神力诸天饭。富有庄严五色霞。为问长安歌舞客。几曾飞梦到山家。
三冬拥衲坐枯禅。喜见春光最可怜。瓦鼎野蔬将献供。地炉松火渐无烟。青山覆雪重开面。白发防寒已及肩。幸作太平云卧客。焚香朝暮祝尧年。
旧游恍忽是前生。每忆行藏暗著惊。此日青山当日梦。今时白社旧时盟。酬机但用无星秤。娱老唯留折脚铛。若问西来端的意。曹溪一派水盈盈。
何事当年爱离家。难忘旧著破袈裟。只因未了多生欠。不是从前一念差。半世业缘同梦幻。百年妄想等空花。归来剩有青山在。岂忍将金去博沙。
卧病
蒲团香案日生尘。老病难容世外身。入梦泉声清彻耳。到床月色冷侵人。闲心不与诸缘合。白业唯存一念真。究竟要知归宿处。莲华已结未来亲。
酬陆使君景邺
高车几度过空山。历尽千峰直破关。有舌不能酬密谛。忘机正可对衰颜。飞来白雪寒相照。望入青云思更闲。遥忆辕门端坐处。匡庐时在两眉间。
寄仰山静光禅人
一自匡庐问法归。别经岁月信音稀。顾予已入无生忍。知尔常参向上机。雨过云开山骨瘦。春深日暖蕨芽肥。何时再振床前锡。拈示西来屈眴衣。
忆山居六首(有引)
余圜中宛居深山因而有述。
榾柮千年火。支撑独木桥。往来人境绝。庵主澹无聊。
白雪在檐前。飞来日如故。不是尔无心。如何常共住。
明月挂寒空。光彻寒潭底。上下本自同。看来无彼此。
流水不是声。明月元非色。声色不相关。此境谁会得。
风从何处来。众响动岩穴。静听本无声。如何有起灭。
身在千岩里。门前路不通。寂寥谁是伴。唯有数株松。
舟泊珠江
月色澹如水。潮平寒似空。孤舟横野渡。人在有无中。
军中道场吟四首
朝闻鼙鼓声。暮听金磬响。动静虽不同。唯在知音赏。
旌旗蔽浮云。幢幡影朝日。试看生杀机。兵不似禅密。法鼓震龙宫。喊声动天地。何似众窍风。噫出大块气。
曾坐东海上。惊涛怒破山。今闻震天雷。入耳心逾闲。
寄王金吾
偶会忽言别。再晤应更难。思君心似雪。飞梦蓟门寒。
喜友人至
人生会合期。杳如风雨夕。与子未见时。宛似云中日。
偶成四首
风吹杨柳花。东西南北走。岂是爱随他。自身元不有。
野雉在樊中。粱食亦不少。何似处山林。饮啄随时了。
豹隐南山雾。常恐罗网侵。只以皮毛故。是为身累心。
膏火照夜行。人益己受损。岂不自爱惜。生质固所禀。
忆家山竹池
万竹飞晴雨。双池引石泉。别来三十载。日日忆栽莲。
琼山
奇甸香为国。珠崖玉作山。人从尘海渡。俨若出天关。
五指山
一叶浮天外。千山落镜中。谁人挥五指。划破太虚空。
金粟泉
粟泛黄金屑。泉流白玉浆。我来持一钵。足可献空王。
明昌塔
琼海开龙藏。香幢出梵天。即看火宅内。从地涌青莲。
刘将军邀观玉龙泉二首
清泉寒似玉。嘉树密如云。人有羲皇乐。心同鹿豕群。
混沌何年凿。渊泉此地开。人依空界立。山入镜中来。
题墨香深处四首
碧草横书带。幽兰结佩香。虚亭人独坐。心已到羲皇。
竹色侵檐绿。荷花照水红。夜深凉露下。人在暗香中。
芙蓉开似锦。黄菊迭如钱。醉眼熏心处。端然自在禅。
雪逼梅舒萼。春催草发芽。目前生意事。谁识在山家。
寄胶东李生
万里路不远。寸心空更闲。不知思我者。如隔几重关。
怀丁右武大参
落叶千山雨。寒空一片云。举头聊纵目。何处不思君。
咏松二首
树老心逾赤。枫凋叶更红。可怜霜雪里。独有一枝松。
霜干龙鳞老。风枝马尾长。涛声清响发。瑟瑟满虚堂。
咏梅二首
丛林秋已晚。万木尽凋伤。独有寒梅树。飞来雪里香。
雪色春先到。寒香夜更清。一声幽鸟语。忽使梦魂骛。
咏竹五首
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纵是尘心重。相看亦顿忘。
矫矫凌云姿。风生龙夜吼。霜雪不知年。真吾岁寒友。
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
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一林寒吹发。清夜伴松涛。
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虚窗人静听。飒飒响琅玕。
喜雨三首
凉雨洒炎天。飘风振林木。轻雷响檐端。隐隐似空谷。
元阳如烈火。群有若陶铸。忽然风雨来。炎蒸在何处。
山空泉更寒。暑气无来往。飒飒风雨生。毛骨更清爽。
山中吟六首
尘隔三千界。心超十八禅。钟声清夜发。听彻不成眠。
日月不知去。此心应合空。山楼时独坐。仿佛在鸿蒙。
枝顿春已动。草木气相鲜。静里观时化。心忘有漏年。
时折宝林松。旋汲曹溪水。来煮雪中茶。此味无可比。
万山寒色破。地气暖生春。花落曹溪水。何人肯问津。
无事昼打眠。松风吹不彻。何处木鱼声。梦中响更别。
偶占
一滴曹溪水。千株逼汉松。人依空界立。宛在画图中。
示知事僧二首
断臂岩前雪。而今血尚浓。黄梅腰下石。能得几人舂。
积雪苦凝寒。丛林尽凋冱。一阳才动时。枝头春已露。
董国博过访曹溪因赠
曹溪一滴水。流浪满江湖。随君化霖雨。到处洒焦枯。
夏日王痴过访
炎热毒如火。茶香冷似冰。谁知天壤内。除懒尽输僧。
送悟心融首座二首
一片江南雪。来清瘴海炎。君今度岭去。寒色带眉尖。
七尺藤过顶。三餐饭满瓢。何时万峰里。倦饱卧云霄。
对月
雪岭孤松老。曹溪滴水寒。谁知今夜月。犹是昔时看。
舟过小金山四首
一度一回新。重来不厌频。祗因贪佛日。时礼法王身。
青山常不改。流水去还来。独有松间月。清光照绿苔。
渔火夜深白。沙鸡清昼喧。江空人境绝。长日掩柴门。
阶下鱼龙稳。沙头鸥鹭闲。盈盈刚一水。隔断万重山。
喜黄生公亮归自蓟门五首
人生无百岁。逢君时过半。忽别又三年。离合安可算。
昨日乘虚舟。夜来忽风雨。今朝喜逢君。杳然如梦许。
塞上草头白。燕山枫叶丹。唯余寒雪色。君尚在眉端。
驿路千行柳。江湖万里波。往来空岁月。谁不为蹉跎。
罗浮半轮月。曹溪一滴水。与尔共餐之。意味无彼此。
喜昙欣庆公至
君从白下来。慰我炎方热。火宅喜相看。如对燕山雪。
招庆公尝荔枝
长夏火云红。五月荔枝熟。与君坐珠江。日日敲寒玉。
对庆公怀旧
庵居与君邻。水竹清同好。一别三十年。相看今已老。
寄蒲坂襄垣震崧二宗侯三首
一派黄河水。遥从天上来。滔滔东入海。借问几时回。
华岳双峰出。高空碧玉寒。遥闻天乐响。应是礼仙坛。
中条山色青。朝霞散晴绮。知有忘世人。独坐观无始。
梦游天台二首
忽到天台山。相遇云中老。想是避秦人。颜色如此好。
飞上华顶峰。忽听天鸡叫。遥望蓬莱山。掀髯发长啸。
怀旧
梦坐龙华树。听残长乐钟。醒来空谷里。万壑吼松风。
懒残老衲住山
庵小山藏寺。心虚芥衲空。懒眠松下石。坐断最高峰。
将之雷阳别昙公于江上
送别芙蓉江。江水秋逾碧。归舟溯寒流。来往心如织。
咏月
湛海光如有。寒空色若无。谁知俯仰内。千古照迷涂。
咏云
一点如纤翳。弥漫塞太虚。但知已起后。不见未生初。
试端砚三首
君子爱佩玉。温润象其德。此石尤过之。所宝在翰墨。
词海万里流。笔峰千丈雪。尽向此中生。时时飞玉屑。
浩浩清江水。磊磊紫石山。谁知千古意。元在混茫间。
化城庵二首
山色自朝昏。榕阴闲古道。多少往来人。红尘空浩浩。
凿井在高原。土深水难得。施工极尽时。渊泉流不息。
磬室
斗室怀幽壑。穷交见古人。虽余方寸地。无处著嚣尘。
明禅人施茶
此心元不住。白足本无尘。时汲源头水。清凉热恼人。
寄尘堂首座
忆尔栽茶处。满园春雨滋。何时扫松叶。相对一烹之。
寄宗远西堂
曹溪春水涨。衡岳雁归时。忆尔跏趺夜。松门月上迟。
寄题龙兴寺禅堂
王气钟山岳。经声彻帝宫。法筵龙象众。万世祝尧风。
寄皇陵供奉
乾坤开帝业。日月转河山。香火勤供奉。晨昏仰圣颜。
题画小景二十一首
流云覆春山。轻寒冻欲坼。何处踏青来。归时月华白。
芳树夏初长。轻舟湖水碧。携琴访故人。云深何处觅。
断桥人影横。扁舟霜月白。回首望云山。悠然尘市隔。
烟树春云绿。江天落日红。不知何处醉。归向月明中。
风雨孤舟夜。微茫草树春。茅檐惊犬吠。定是渡江人。
江阁流云细。孤村白日闲。小桥横野水。隔断万重山。
晏坐桃花坞。幽居远市尘。祗缘春色好。不是为逃秦。
高树咽新蝉。深林掩茅屋。断桥人影横。白云满山谷。
瀑布寒空外。孤亭水石间。日长无个事。结伴看春山。
秋水碧如玉。远山凝似脂。夜深鱼不食。钓饵为谁施。
淅沥寒林瘦。潺湲水石清。白云千万里。相对总忘情。
万木流云密。千山落照寒。衡门长日掩。酒伴暮相看。
远树晴烟合。江空草阁寒。行吟同泽畔。始信独醒难。
古木苍松老。清泉白石奇。携琴问知己。遥望酒家旗。
江阁坐忘机。凭栏望夕晖。沙头人伫立。拟待月明归。
云白天垂练。江清水合空。相携寻酒伴。同过石桥东。
秋山云气薄。红树晓霜清。一带湖天阔。空留待月明。
山似天台路。花无秦代春。渔郎坐溪口。不见问津人。
彤云四野迷。层冰万木折。冲寒访故人。踏破连山雪。
万山凝积雪。高树折轻冰。何处寒梅发。香勾一个僧。
秋山新雨霁。远水澹无垠。湖上幽人宅。悠然隔市尘。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