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十九弃笔研。三十入山绝文字。五十被谴。蒙 恩放岭外。于今十四年矣。往来持钵五羊。诸子谬推为知言。时时过从问道。余卒无以应。若虚来实往。愧矣愧矣。间有以禅视者。余则若哑人吃黄檗耳。己酉秋日。偶乞食来。诸子具香斋于法社。余得捧腹。是诸子果我也。食讫。请益。余但吐粥饭气耳。含羞而别。舟还曹溪。思诸子饱我。非一日矣。竟莫酬尝。有以颜子问仁章请者。余咿呜而已。即有言不能遍。遍亦不能尽。而求悦可众心者。谈不易也。以诸子之食难消。腹犹果然。舟中睡足。闻侍者读大学。聒我疑焉。因取经一章。按纲目。设问答以自决。且引颜子问仁章。以参会之。如鼓刀然。两半饷而卒业。读之不成句。非文也。谛思自幼读孔子书。求直指心法。独授颜子以真传的诀。余则引而不发。向不知圣人心印。尽揭露于二百五言之间。微矣微矣。岂无目耶。嗟嗟。余年六十四矣。而今乃知。可谓晚矣。恐其死也。终于泯泯。故急以告诸子。诸子年或过余半。未半者。幸而闻此。可谓蚤矣。如良马见鞭影。一息千里。有若鹅王择乳。岂不以此为粥饭气耶。是特有感于一饭而发。愿诸子持此以饷天下之饿者。非敢言博施也。己酉中秋前二日。方外德清书于须阳峡之舟中。
大学者。谓此乃没量大人之学也。道字。犹方法也。以天下人见的小。都是小人。不得称为大人者。以所学的都是小方法。即如诸子百家。奇谋异数。不过一曲之见。纵学得成。只成得个小人。若肯反求自己本有心性。一旦悟了。当下便是大人。以所学者大。故曰大学。大学方法不多些子。不用多知多见。只是三件事便了。第一要悟得自己心体。故曰在明明德。其次要使天下人。个个都悟得与我一般。大家都不是旧时知见。斩新作一番事业。无人无我。共享太平。故曰在亲民。其次为己为民。不可草草半途而止。大家都要做到彻底处。方才罢手。故曰在止于至善。果能学得者三件事。便是大人 两个明字。要理会得有分晓。且第二个明字。乃光明之明。是指自己心体。第一个明字。有两意。若就明德上说自己工夫。便是悟明之明。谓明德是我本有之性。但一向述而不知。恰是一个迷人。只说自家没了头。驰求不得。一日忽然省了。当下知得本头自在。原不曾失。人人自性本来光明广大自在。不少丝毫。但自己迷了。都向外面他家屋里讨分晓。件件去学他说话。将谓学得的有用。若一旦悟了自己本性光光明明。一些不欠缺。此便是悟明了自己本有之明德。故曰明明德。悟得明德。立地便是圣人。此就工夫为己分上说。若就亲民分上说。第一个明字。乃是昭明之明。乃晓谕之意。又是揭示之义。如揭日月于中天。即是大明之明。二意都要透彻 问。如何是至善。答。自古以来。人人知见。只晓得在善恶两条路上走。只管教人改恶迁善。此是旧来知见。有何奇特。殊不知善恶两头。乃是外来的对待之法。与我自性本体。了不干涉。所以世人作恶的可改为善。则善人可变而为恶。足见善不足恃也。以善不到至处。虽善不善。故学人站立不住。以不是到家去处。非可止之地。以此看来。皆是旧日知见习气耳。今言至善。乃是悟明自性本来无善无恶之真体。只是一段光明。无内无外。无古无今。无人无我。无是无非。所谓独立而不改。此中一点著不得。荡无纤尘。若以善破恶。恶去善存。此犹隔一层。即此一善字。原是客尘。不是本主。故不是至极可止之地。只须善恶两忘。物我迹绝。无依倚。无明昧。无去来。不动不摇。方为到家时节。到此。在己不见有可明之德在民不见有可新之民。浑然一体。乃是大人境界。无善可名。乃名至善。知此始谓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一节
定字。乃指自性本体。寂然不动。湛然常定。不待习而后定者。但学人不达本体本来常定。乃去修习强要去定。只管将生平所习知见。在善恶两头。生灭心上求定。如猢孙入布袋。水上按葫芦。似此求定。穷年也不得定。何以故。病在用生灭心。存善恶见。不达本体。专与妄想打交滚。所谓认贼为子。大不知止耳。苟能了达本体。当下寂然。此是自性定。不是强求得的定。只如六祖大师。开示学人用心云。不思善。不思恶。如何是上座本来面目。学人当下一刀两段。立地便见自性。狂心顿歇。此后再不别求。始悟自家一向原不曾动。此便是知止而后有定的样子。又云。汝但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见心体。此便是知止的样子。所以学人贵要知止。知止自然定 静字与定字不同。定是自性定体。此静乃是对外面扰扰不静说。与定体远甚。何也。以学人一向妄想纷飞。心中不得暂息。只管在知见上强勉遏捺。将心主静。不知求静愈切。而乱想益炽。必不能静。何以故。盖为将心觅心。转觅转远。如何得一念休息耶。以从外求入。如人叫门不开。翻与守门人作闹。闹到卒底。若真主人不见面。毕竟打闹不得休息。若得主人从中洞开重门。则守门者亦疾走无影。而求入者真见主人。则求见之心。亦歇灭无有矣。此谓狂心歇处为静耳。若不真见本体。到底决不能静。故曰定而后能静 安字。乃是安稳平贴之义。又如安命之安。谓自足而不求余也。因一向求静不得。杂念纷纷。驰求不息。此心再无一念之安。而今既悟本体。驰求心歇。自性具足。无欠无余。安安贴贴。快活自在。此等安闲快活。乃是狂心歇处而得。故曰静而后能安 虑字不是妄想思虑之虑。亦不是忧虑之虑。乃是不虑之虑。故曰。易无思也。无虑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百虑而一致。又曰。不虑而遍。正是者个虑字。谓未悟时。专在妄想思虑上求。即一件事。千思万虑。到底没用。也虑不到。多思多虑。于心转见不安。今既悟明此心安然自在。举心动念。圆满洞达。天下事物了然目前。此等境界不是聪明知见算计得的。乃是自心本体光明照耀。自然具足的。故曰安而后能虑 得字。不是得失之得。乃是不渗漏之义。圣人泛应曲当。群情毕照。一毫不谬。彻见底原。一一中节。故谓之得。非是有所得也。初未明明德时。专用妄想思虑。计较筹度。纵是也不得。何以故。非真实故。今以自性光明。齐观并照。群情异态。通归一理。故能曲成而不遗。此非有所得。盖以不虑之虑。无得之得。故曰虑而后能得。言非偶尔合节。特由虑而合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一节
此释上本末先后之序。以验明明德亲民之实效也。就成己工夫上说。则以明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盖从根本说到枝末上去。今就成物上说。故从枝末倒说到根本处来。以前从一心知止上。做到虑而能得。到此则天下事物。皆归我方寸矣。今欲要以我既悟之明德。以揭示天下之人。愿使人人共悟。盖欲字即是愿力。谓我今既悟此明德之性。此性乃天下人均赋共禀者。岂忍自知而弃人哉。故我愿揭示与天下之人。使其同悟同证。但恐负此愿者。近于迂阔。难取速效。且天下至广。岂可一蹴而遍。故姑且先从一国做将去。所谓知远之近。若一国见效。则天下易化矣。昔尧都平阳。舜宅百揆。汤七十里。文王百里。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之君也。孰不从愿力来。余故曰。欲愿力也 身为天下国家之本。经文向后。总归结在修身上。可见修身是要紧的事。而此一件事。最难理会。岂是将者血肉之躯。束敛得谨慎端庄。如童子见先生时。即此就可治国乎。岂是身上件件做得模样好看。如戏场上子弟相似。即此可以平天下乎。故修身全在心上工夫说。只如颜子问仁。孔子告以克己复礼为仁。此正是真正修身的样子。随告之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此便是真正治国平天下的实事。若不信此段克己是修身实事。如何颜子请问其目。孔子便告之以四勿乎。且四勿。皆修身之事也。克己乃心地为仁之工夫也。克己为仁。即明明德也。天下归仁。即新民也。为仁由己。此己乃真己。即至善之地。故颜子隳聪明。黜肢体。心斋坐忘。皆由己之实效。至善之地也。夫人之一身作障碍者。见闻知觉而已。所谓视听言动。皆古今天下。人人旧有之知见。为仁须是把旧日的知见一切尽要刬去。重新别做一番生涯始得。不是夹带著旧日宿习之见。可得而入。以旧日的见闻知觉。都是非礼。杂乱颠倒。一毫用不著。故剜心摘胆。拈出个勿字。勿是禁令驱逐之词。谓只将旧日的视听言动。尽行屏绝。全不许再犯。再犯即为贼矣。此最严禁之令也。颜子一闻。当下便领会。遂将聪明隳了。将肢体黜了。一切屏去。单单坐。坐而忘。忘到无可忘处。翻身跳将起来。一切见闻知觉。全不似旧时的人。乃是从新自己别修造出一个人身来一般。如此岂不是新人耶。自己既新。就推此新以化民。而民无不感化而新之者。此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正修身之效也。不如此。何以修身为治国平天下之本耶 心乃本体。为主。意乃妄想思虑。属客。此心意之辨也。今要心正。须先将意根下一切思虑妄想。一齐斩断。如斩乱丝。一念不生。则心体纯一无妄。故谓之贼。盖心邪由意不诚。今意地无妄。则心自正矣。故曰。欲正其心。先诚其意 知与意。又真妄之辨也。意乃妄想。知属真知。真知即本体之明德。一向被妄想障蔽。不得透露。故真知暗昧受屈。而妄想专权。譬如权奸挟天子以令诸侯。如今要斩奸邪。必请上方之剑。非真命不足以破僭窃。故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知乃真主。一向昏迷不觉。今言致者。犹达也。譬如忠臣志欲除奸。不敢自用。必先致奸邪之状。达于其主。使其醒悟。故谓之致。若真主一悟。则奸邪自不容其作祟矣。故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物即外物。一向与我作对者。乃见闻知觉视听言动所取之境。知即真知。乃自体本明之智光。此一知字。是迷悟之原。以迷则内变真知为妄想。故意不诚。不诚故不明。外取真境为可欲。故物不化。不化故为碍。是则此一知字。为内外心境。真妄迷悟之根宗。古人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众祸之门是也。今拨乱反正。必内仗真知之力。以破妄想。外用真知之照。以融妄境。格即禹格三苗之格。谓我以至诚感通。彼即化而归我。所谓至诚贯金石。感豚鱼。格也。且知有真妄不同。故用亦异。而格亦有二。以妄知用妄想。故物与我相捍格。此格为斗格之格。如云与接为构。日与心斗是也。以真知用至诚。故物与我相感通。此格乃感格之格。如云格其非心是也。且如驴鸣蛙噪窗前草。皆声色之境。与我作对为捍格。而宋儒有闻驴鸣蛙噪。见窗前草而悟者。声色一也。向之与我捍格者。今则化为我心之妙境矣。物化为知。与我为一。其为感格之格。复何疑 问。真知无物可对。如何感格于物。答。真知其实内外洞然。无物可对。而感物之理。最难措口。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动。知体也。天下之故。外物也。感而遂通。格物也。感通云者。不是真知钻到物里去。以真知荡然。无物当前故也。真妄心境。不容两立。外物如黑暗。真知如白日。若白日一升。群暗顿灭。殆约消化处说感通耳。以暗感明。则明成暗。今以明感暗。则暗自谢而明独立。故虽感而本不相到。而重在明也。物体本虚。以妄取著。故作障碍。今以真知独照。则解处洞然。无物可当情矣。以寂然不动之真知。达本来无物之幻物。斯则知不待感而自照。物不待通而自融。两不相解。微矣微矣。故学人独贵在真知。真知一立。则明德自明。元无一毫造作。大学工夫。所以言明。言知。而修齐治平。皆是物也。
问。始纲领。说明德。亲民。止至善。分明是三件事。今条目上。只说明明德于天下。终归到致知格物上。若一件事。是何意。答。圣人此意最妙。千古无人会得。此中八件事。单单只重在一个知字。此知字即明德。乃本体也。前云。第一个明字。有二意。吾向所解致知格物。乃用前悟明一意。工夫已在知止中。止字即寂然不动之知体。知止知字。即第一个明字乃工夫。此一段已知致至极处。知体既极。则诚意正心修身之能事毕矣。如此则明德与新民。分明两事。今欲明明德于天下。乃用第二揭示昭明之意。则致知格物。亦可就新民上说。且知止而后有定。是已立。谓知所止。则自己脚跟已立定矣。虑而后能得。是已达。谓已于一切事物。通达而不遗。目前无一毫障碍。则法法皆真。岂非已达耶。其所以立。所以达。皆仗真知之力也。故今做新民的工夫。就将我已悟之真知。致达于万物之中。万物既蒙我真知一照。则如红炉点雪。烈日消霜。不期化而自化矣。故云。致知在格物。物自化。故谓之格。彼物既格。则我之明德。自然照明于天下。民不期新而自新矣。所谓立人达人也。如此则明德新民。只是一事。三纲领者。一而三。三而一也。故此八事。只了明明德于天下一句。且从家国而后及天下者。知远之近也。明甚 问。如何格物。就能平得天下。答。且道所格之物是何物。即天地万物。尽在里许。岂除了天地万物外。别寻个物来格耶。若格物平不得天下。如何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且道天下又是何物。归仁毕竟归向何处去。参参 问。致知格物。与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如何消会。答。克己即致知。复礼即格物。天下归仁即物格 问。学人不会。答。己是物。克是致知。复礼则己化。化己岂非格物耶。天下归仁。何等太平气象。是谓物格 问。正心致知。何辨。答。正心乃四勿。先将视听言动。绝其非礼。但可修身正己。不能化物。若致知专在格物。则达人。其功最大。所以大学。重在致知 问。格物物格先后之旨。答。前八事著先字。总归重在末后致知上此是说工夫。今从物格说至平天下。著后字。亦是提起知字。要显向后七事。都是知字的效验耳。学人要在此知字上著眼。前云。致知格物者。是感物以达其知。此格字。乃感格之格。今言物格而后知至者。是藉物以验知体。意谓彼物。但有一毫不消化处。便是知不到至极处。必欲物消化尽了。才极得此真知。如此则物格之格。乃来格之格。所谓神之格思的格字。正是天下归仁之意。物都来格。方是知之效验。所以格物。物格。学人须要讨分晓。若物都来格了。则一路格去。直到天下平方才罢手。圣人意旨了然明白。只是要真实工夫做出。乃见下落 问。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既云只一知字。如何归到修身上。答。不从修身上做起。不道向虚空里做。所以圣人分明示汝。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以己即己身。乃是我最亲之一物。比外物不同。克己乃是我致知先致在己身一物上。若将自己此物格了。然后格天地万物。何难之有。故通以修身为本 问。格有三义。谓捍格。感格。来格。答。三义通由一人而发也。请以喻明。昔杞梁之妻善哭。夫死哭之。初哭则里人恶其声。厌其人。故闻其哭则掩耳。见其人则闭目。以其哭。异乎人之哭也。其妻亦不以里人厌恶而不哭。哭之既久。里人不觉而哀痛之。亦哭。哭则忘其厌恶也。厌恶忘。则心转而怜之矣。其妻亦不以其人怜己而不哭。终哭之不休。久则通里人人皆善哭矣。人人皆善哭。则忘其哀痛。而不见若人之为哭者。人人善哭。哭久则通里以成俗。俗成则人人皆谓自能哭矣。人人自能哭。则视杞梁之妻。犹夫人也。不异己而与之周旋密迩。则无不忘也。且杞梁之妻之哭。非哭其夫也。哭其天也。天乃终身所依赖者。失则不容不哭也。恸则终天之恨也。以知天不容己。故哭亦不已。奚以人厌恶而可已耶。藉使通里之人。日日而询之。哭更哀也。殆非有意欲人怜己也。岂询而能止之。即自刃在前。鼎镬在后。威而止之不能也。何耶。以此天外无可哭者矣。初哭而人恶之者。以哭之痛。特异于人也。捍格也。哭久而人人皆痛者。以哭之痛。切于人心。故人人皆自痛。非痛杞也。感格也。盖久而通里善哭以成俗。则不知哭痛自杞出。抑视梁妻直类己焉耳。斯则来格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此 憨山大师所著大学纲领决疑也。大师居曹溪。章逢之士。多负笔问道。大师现举子身而为说法。今年过吴门举似谦益曰。老人游戏笔墨。犹有童心。要非衲衣下事也。子其谓何。益闻张子韶少学于龟山。窥见未发之中。及造径山。以格物物格宗旨。言下扣击。顿领微旨。晚宋称气节者。皆首子韶。繇今观之。子韶抗辨经筵。晚谪横浦。执书倚立双趺隐然。视少年气节。殆如雪泥鸿爪。非有得于径山之深。而能然乎。今之为子韶者。愿力不同。其以世谛而宣正法。则一也。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今世尚举子。故大师现举子身而为说法。何谓非衲衣下事乎。子韶尝云。每闻径山老人所举因缘。如千门万户。一踏而开。今之举子。能作如是观。大师金刚眼睛。一一从笔头点出矣。
万历丁巳四月虞山幅巾弟子钱谦益焚香敬题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