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逢何玄圃
相逢南岳前。坐对中秋月。清光彻夜看。疑是燕山雪。
玉山
闲登玉山头。城中见烟火。万井密如云。莲花青朵朵。
望江楼
独上望江楼。四面山如织。中有餐霞人。相对不相识。
高山寺
山城枕江流。梵刹云中起。钟鸣万户开。人在莲花里。
愚溪
愚溪何似我。我愚溪不愚。流泉日夜响。说法声呜呜。
华严庵
庵近恒河水。僧衣舍卫城。经声和人语。总是说无生。
杂咏二首
白鹤飞冲霄。翛然任去住。可惜无碍身。不知生死路。
蝼蚁慕膻腥。逐气呼伴侣。忙忙不暂停。所得能几许。
偶成二首
法侣千峰影。生涯数亩田。信知人世里。难结此中缘。
青山待人归。本欲求深契。谁知来者心。动静多相戾。
山居十三首
片云浮太虚。倏忽遍大地。试看未生前。清净无纤翳。
万境本寂然。因心有起灭。一念若不生。动静何处觅。
长夜无灯烛。修途总暗冥。可怜酣睡者。大梦几时醒。
青山容易入。白业不难修。独有降心法。英雄让一筹。
一枕黄粱梦。千秋汗血功。秪知常不朽。谁信转头空。
雪老苍松古。僧闲水石清。坐来忘百虑。眼见一身轻。
酷暑不可人。清风来竹下。飕飕凉气生。毛骨顿潇洒。
风静蝉声急。龙归雨气腥。乘凉高树下。闲写换鹅经。
云深便野寺。僧老爱扶筇。乞食归来晚。愁穿十里松。
爽气入疏林。万山秋色好。贪看溪头云。忘却来时道。
独坐长松下。悠然太古心。高山流水意。谁复是知音。
日月如飞鸟。乾坤似转丸。浮生忙里度。谁向静中看。
长明一碗灯。夜对心更寂。多少醉眠人。梦中狂未息。
山居二十首(六言)
松下数椽芽屋。眼前四面青山。日月升沉不住。白云来去常闲。
雪里梅花初放。暗香深夜飞来。正对寒镫独坐。忽将鼻孔冲开。
几片白云不去。一轮明月飞来。伴我山中寂寞。笑他世上尘埃。
一片寒心雪夜。数声破梦霜钟。炉内香销宿火。窗前月上孤峰。
满面清霜冽冽。盈头白发萧萧。世上空花影落。目中幻翳全消。
淅淅泉声入耳。明明祖意西来。不动舌根常说。何须再叹奇哉。
幽谷兰香馥馥。中宵月色娟娟。一段清尘勃勃。无端打破枯禅。
一念忘缘寂寂。孤明独照惺惺。看破空中闪电。非同目下飞萤。
云散长空雨过。雪消寒谷春生。但觉身如水洗。不知心似冰清。
衰朽应怜骨弱。看来转觉心强。午夜脊梁似铁。常时一念如霜。
空谷诸尘尽谢。止留一片闲云。伴我松根挥尘。堪多麋鹿成群。
文字眼中幻翳。禅那心上浮尘。内外一齐拈却。大千世界全身。
静夜钟声不住。石床梦想俱空。开眼不知何处。但听满耳松风。
清净涵空宝镜。春来水满彭湖。照彻庐山面目。月如额上明珠。
莲漏六时犹短。长香百刻安排。日夜真常流注。识神早托华胎。
一片云封谷口。千峰划破虚空。中有数椽芽屋。深藏白发山翁。
可惜青山常在。堪嗟白发时新。尽是尘中逆旅。谁为物外闲人。
山色愁含宿雨。松声冷咽清霜。乞食僧同倦鸟。娥眉月上新妆。
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若琉璃。但见冰消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门外青山朵朵。窗前黄叶萧萧。独坐了无言说。回看妄想全消。
舟中即事
空水连天一叶舟。即看身世等浮沤。雁声叫破缘生梦。明月芦花古渡头。
大姑山
霞带云裳月偃眉。江湖满目少相知。寒流彻底心如洗。莫问夫君是阿谁。
姑山塔
空里浮图水月身。太虚中点一微尘。行人两眼重添屑。几个男儿认得真。
鄱湖宝陀寺
玻璃宫殿水晶盘。面面青山碧玉栏。中有一人常说法。西江吸尽夜潮寒。
过桐江挽曾健斋光禄
龙华树下旧相逢。每夜谈心听晓钟。今日觅君桐水上。空含血泪洒春风。
清江渔父词二首
水清沙白月如钩。影落波心钓未收。无限游鱼吞不得。空教渔父抱深愁。
一叶轻舟逐浪翻。五湖风月任加餐。梦魂常在深深处。最苦离钩水更寒。
舟次横浦
五云一水入南安。万迭山回六六滩。行到水穷山尽处。梅花无数岭头看。
登南安城
城头瓣瓣涌青莲。花蕊香含万户烟。身在镜中人不识。更于此外觅诸天。
度大庾岭二首
一径云霞阁道深。梅花松雨气阴森。翻思昔日宵行客。何似今朝度岭心。
岭上寒梅正发花。枝头云拥旧袈裟。试将拄杖重拈出。香逐天风遍海涯。
曹溪谒六祖大师二首
曹溪滴水自灵渊。流入沧溟浪拍天。多少鱼龙从变化。源头一脉尚泠然。
樵斧才抛石坠腰。黄梅夜半寂无聊。自持一钵南归后。从此儿孙气日骄。
广州道中二首
烟水南游历百城。相逢知识总无情。挨身才欲须臾住。又指前途向别行。
两岸中流总不容。扁舟逐浪任天风。直须高挂孤帆去。自信恩波到处同。
抵雷阳戍所
瘴海岚烟日夜浮。龙蛇气吐混清流。到来尽是无生国。愈见 君恩未易酬。
寄少林无言宗师二首
五乳峰头草木深。春来花发满空林。峰头积雪仍千尺。谁似当年断臂心。
清凉会罢复长安。一度相逢一度欢。别后天南望天北。炎风朔雪两相看。
放舟波罗江
片帆东去海波平。箫鼓如从天上鸣。遥望三山天外落。不知人在镜中行。
寄小金山珍公
天风吹上妙高台。午夜乘潮载月回。洒扫楞伽山上石。待余重为写经来。
小金山三首
万里长波万里流。谁将拳石砥中洲。不因禹凿开三级。自是鱼龙会点头。
水晶宫殿绝尘踪。香雾氤氛露气浓。明月空中浮客桌。夜深阶下卧鱼龙。
山浮水面寺依空。楼阁虚无杳霭中。不是幻成人世界。多应天涌梵王宫。
寄河东妙峰师三首
首阳山色枕河流。师住中条最上头。麻谷床前章敬锡。至今风韵鬼神愁。
黄河一线自天来。流入中原洗劫灰。把断要关看砥柱。慈航不数济川才。
天涯行尽路途难。毒雾炎风任饱餐。忽忆龙门千丈雪。猛然提起彻心寒。
答高常侍寄香
一瓣名香出上方。封书遥寄到炎荒。梦听刁斗疑钟磬。夜起亲焚礼法王。
怀五台龙门旧居
万年冰雪拥芽庐。一别于今廿载余。叶斗峰头明月夜。不知谁在此安居。
忆匡山
遥忆匡山五老峰。白云深锁万株松。寒空月照彭湖水。瀑布声飞几度钟。
怀匡山天池凭虚阁主人
空中楼阁阁中人。宛似花间自在身。午夜天池浸明月。不知此际与谁亲。
五羊喜谭子文至自蓟门二首
西山雪拥蓟门寒。曾忆围炉坐夜残。一别杳然如隔世。相逢疑是梦中看。
炎风朔雪两无凭。火宅何如大地冰。相对莫惊须鬓改。此心元是五台僧。
忆家山并诸旧游(有引)
余别家山三十余年矣。今被放岭外。适法兄珂公。同广侄远慰。因成三绝书。还悬之旧壁。以见人生幻迹如此。
万竿竹绕旧庵居。楼上仍悬读遍书。梦见四檐青不改。空留明月照庭除。
长安陌上旧行踪。吹尽微尘晓夜风。别后消磨三十载。不知几许出虚空。
忆昔儿童共聚沙。百千嬉戏笑如花。风霜纵使形容变。此念浑同未离家。
本寺回禄。余亦远游。久抱修复之念。今闻恩兄已新宝塔。而殿宇尚在荆榛。感念婴心。遥寄以诗
洞然劫火忆当年。宝塔如生火里莲。今见优昙花再现。何时重睹率陀天。
独坐
七轴莲华一炷香。昼长趺坐倚匡床。市尘门外深千尺。唯任轮蹄日夜忙。
送刘贻哲还乡兼东诸故人三首
瘴海三年共此心。形骸总不属浮沉。君归独载秋江月。彻底寒波思更深。
身自驱驰心自闲。穷庐猎队等青山。故人傥问余消息。只道婆娑鬓已班。
世路崎岖不易行。几能真见是浮生。君归傥过西湖上。试看莲花出水情。
军中寄怀虚谷师
禅板轻抛事鼓鼙。跏趺鞍马不相宜。夜深月照辕门下。恰似松阴对坐时。
怀天台山二首
天姥云霞傍海多。半生梦想竟空过。何时一曳撩天杖。打醒痴僧寂灭魔。
华顶峰头月倍明。石梁桥下水偏清。能持一滴来炎海。犹胜昙花盏内生。
曹溪四时咏
祖意明明百草头。春林花发鸟声幽。朝来雨过山如洗。红白枝枝露未收。
四山密密绿阴浓。窗下风来水面松。午睡正鼾才欲梦。长廊忽听一声钟。
刀耕火种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放不下时担取去。何如老偃在韶阳。
夜深旋煮雪中茶。此味天然最可夸。更有一般奇特处。满林寒月浸梅花。
军中吟二首
铁甲天教当敝裘。从军原不为封侯。身经赫日如炉冶。傲骨而今炼已柔。
缁衣脱却换戎装。始信随缘是道场。纵使炎天如烈火。难消冰雪冷心肠。
陈生读书天寗寺
迹寄祇园已出尘。夜眠应与佛相亲。梦魂忽被钟敲破。始信原为听法人。
海月楼
海天空处一楼居。方丈中涵无尽虚。夜起开窗放明月。波光霞气满襟裾。
刘生读书石湖
心似寒泉色若冰。幽居不让石岩僧。夜烹一滴源头水。乞火频分照佛灯。
寄云栖大师
长眉鹤发久栖云。尘尾时挥绕鹿群。遥寄旃檀香一瓣。想师拈对法王焚。
寄屠赤水居士
维摩家近白花山。烟水微茫海印寒。闻道文殊又东去。不知香饭对谁餐。
寄冯开之太史索楞伽经序
忆昔千华一对谈。珍衣脱却久【蓝*毛】毵。楞伽山上摩尼聚。何日重开百宝函。
读达观大师末后偈
一念从来绝覆藏。通身不落是非场。试看撒手轻拈出。始信阿师热肚肠。
怀五台旧居
叶斗峰头雪未消。别来音信久寥寥。炎方尘梦经行处。曳杖闲过独木桥。
军中寄怀黄羽李侍御六首
十年戎马走炎荒。常忆同游海印光。大火聚中求著脚。与君别处最清凉。
聚散浮云不可期。此心未离别君时。两轮日月如飞鸟。来往无停促梦思。
大海长江一脉通。烟波浩渺总如空。万山纵使能相隔。恰似空花落镜中。
虚空大地可消亡。此念如何属断常。试问维摩方丈内。近来诸有置何方。
君先待漏紫宸朝。遥把楞伽问寂寥。侍者饱餐香饭后。至今一粒未曾消。
世事虚空最是闲。乾坤何地没青山。知君正眼相看处。不在音声色相间。
寄水田南皋邹给谏
门前一片福田衣。时折松枝当尘挥。山色溪声常说法。不知若个是当机。
题香炉峰紫云庵
香炉峰下紫云深。松竹层崖白昼阴。门带长江接溪水。清流洗尽世间心。
山中夏日
如焚夏日昼偏长。渴想菩提树下凉。一阵风从空里过。送来何处藕花香。
怀九华山
九江江上秀芙蓉。一带云霞六六峰。回首瘴乡明月夜。无端清梦挂寒松。
绎公自衡阳来参
遥向曹溪独问津。溪头秋水净无尘。持来一片衡山月。犹照当年猎队人。
寄茶陵刘存赤居士
见面何如未见真。朅来消息岭头春。衡山月色曹溪水。彻底相看是故人。
舟次螺江访僧钟公不遇
曾坐江楼待雪消。螺江春水急于潮。今看白鹭洲前月。犹似当年伴寂寥。
蒙恩宥还山
少小为僧五十年。老来特地混尘缘。从今走断天涯路。此去千峰白昼眠。
夜坐
露洒幽兰扑鼻香。风吹毛骨夜生凉。坐来已觉心如雪。月色还疑地上霜。
夏日过法性寺二首
菩提树下风祛暑。般若台前雨送凉。一盏清茶诸想灭。更于何处觅西方。
觉树当年向此栽。初心为待至人来。千秋衣钵今仍在。说法谁登旧讲台。
怀雪峰枯木堂
枯木堂前冷似冰。当年曾坐半千僧。遥思一片寒灰地。何日重挑午夜灯。
题画二首
飞来山色掩湖光。烟树新晴带夕阳。遥听上方兜率界。半天钟鼓落微茫。
一片烟波十五桥。云山落木晚萧萧。孤城半压吴江水。水上人家夜听潮。
将之雷阳江上别昙公
相逢庾岭日初迟。欲折梅花第几枝。忽逐秋风度炎海。别君不似见君时。
怀旧居
安居旧住竹林西。明月溪头几杖藜。常想夜深松露下。不知猿鹤向谁啼。
寄浮山澹居铠公
浮山九带事如何。回首当年已烂柯。为问夜深趺坐处。白云明月是谁多。
舟次小金山志感
常思半月经三度。倏尔暌携又五年。此日重来峰顶坐。德云原不是生前。
忆山中梅二首
曹溪梅花。每至盛开。如坐香积世界。今冬以魔作祟。牵次芙蓉江上。望山中咫尺。不得坐享香供。诗以忆之。
寒梅带雪岭头开。冉冉天花落讲台。好遣上方香积国。为予一钵尽擎来。
梅花香树积成林。香气熏人悦可心。树下现敷狮子座。风声谁解海潮音。
得东海门人江吾与书二首
从空一纸故人书。万里遥来问起居。为报亲知零落尽。满头霜雪更愁予。
十五年来坐瘴乡。海【卄/曳】相对未能忘。时看万里中霄月。一似同游海印【荚-(人*人)+八】。
古佛松林
松阴幕幕净无尘。山色云光自法身。日夜风涛广长舌。不知听彻是何人。
开元晓钟
明河清浅澹疏星。古寺虚檐宿百灵。一击晓钟惊大梦。不知谁最独称醒。
平原古塔
浮屠何代拥诸天。传是隋朝大业年。苍藓剥封残碣尽。平原荒草布金田。
寄愚庵法师
遥想华台坐讲时。四天弥覆法堂垂。座中龙象清如许。可记炎荒老赤髭。
寄草堂法师
瘴海还从坐宝林。常怀法窟旧知音。遥看一片燕山月。尽是随缘度世心。
山居偶成四首
百年世事空华里。一片身心水月间。独许万山深密处。昼长趺坐掩松关。
滚滚红尘世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回头日望家山远。满目空云带夕阳。
闹蓝谁肯急抽身。自古青山隔市尘。莫谓桃源无路入。落花流水是知津。
日夜烟霞护翠微。相将猿鹤待忘机。青山莫道闲无主。自是闲人不肯归。
送隐知禅人还蜀
一锡冷冷过瘴乡。巫山西去思茫茫。峨眉峰顶新秋月。知尔看时到上方。
寄题杜将军昙花精舍二首
鼓吹辕门独晏然。昙花树下昼安禅。谁知可汗归王日。正是将军破有年。
钟鼓胡笳总道场。旌旗影里坐焚香。思君力破群魔垒。自许心空见法王。
送慈公还五台
一别台山三十年。眼前冰雪尚依然。君来细说窟中事。又结多生未了缘。
寄空印法师
忆昔台山百尺冰。与君对坐骨崚嶒。翻思三十余年事。梦里相看似不曾。
别曹溪二首
为决曹溪万里流。归心常抚大刀头。因思血浸齐腰雪。千古令人痛未休。
自为曹溪杖策来。坐看山色笑颜开。从今一别千峰去。鸟语溪声不尽哀。
初至衡阳喜雪二首
七十峰头雪正寒。到来深见此心安。回思火宅驱驰地。尽入冰壶影里看。
五热场中幻化身。廿年来往任风尘。今归一片潇湘雪。原是清凉彻骨人。
山居二十八首
余生平抱烟霞之癖。早年行脚。三十住五台冰雪中者八稔。及居东海一十二载。知命之年。乃被业风吹堕瘴乡。将二十年。嗟乎人生几何。忽忽往来已七十岁。浮光幻影。岂能长久。顷蒙 圣恩赐还初服。特来南岳作投老计。因缘未偶。乃就湖东古道场地。仗诸檀越助营安居。创始于甲寅九月既望。落成于腊月逼除。草草苟完。从此一片身心。始得休息之地。如久客还家。以释重负。其逍遥洒落何快如之。随有口占。命侍者录之。以志幽怀。非言诗也。兴来即笔。略无次第云耳。
祇园借得一枝安。从此无论道路难。日上三竿高卧稳。相看不必劝加餐。
雪压衡门夜拥炉。此身虽寄恰如无。不知日月从何去。回首人间岁已徂。
灌木丛中一小庵。石床为座草为龛。杜门口似维摩诘。莫问前三与后三。
形如枯木念如灰。雪满头颅霜满腮。不是老来偏厌世。眼中无处著尘埃。
身心放下有余闲。垂老生涯在万山。不许白云轻出谷。好随明月护柴关。
寒灯独照影微微。疏屋风吹雪满衣。忽忆五台趺坐处。万年冰里一柴扉。
寒威入骨千峰雪。怒气冲人万窍风。衲被蒙头初睡醒。不知身在寂寥中。
百千世界空华影。一片身心水月光。伎俩穷时消息断。可中无处著思量。
地炉无火石床寒。瓦鼎香消坐夜残。万籁声沉心更寂。却疑身在镜中看。
四围嘉树影扶疏。树下深藏一小庐。车马不闻人迹断。闭门长日独跏趺。
寒雨潇潇风满林。莲花漏永夜沉沉。谁知举世难醒梦。尽是光明般若心。
夜深独坐事枯禅。拨尽寒灰火不然。忽听楼头钟磐发。一声清韵满霜天。
雪满乾坤万象新。白银世界里藏身。坐来顿入光明藏。此处从来绝点尘。
平湖冷浸菱荷衣。湖上青山绝是非。尘迹尽消人世远。白云鸥鸟总忘机。
雪拥柴扉独坐时。寒林寸寸折琼枝。晓来顿失青山色。开尽梅花总不知。
春过人日雪初晴。新月疏林影更清。夜起推窗望寥廓。满天星斗挂檐楹。
云开四野动春光。何处梅花送暗香。曳杖欲寻幽谷去。一枝斜倚在东墙。
一片云封万壑松。门前流水日淙淙。不分昼夜供鼾睡。好梦惊回隔岭钟。
春深雨过落花飞。冉冉天香上衲衣。一片闲心无处著。峰头倚杖看云归。
信步腾腾任所从。形骸一似雪中松。偶来才向溪头立。又逐闲云过别峰。
麋鹿空山孰可从。输他丰草与长松。红尘纵有难醒梦。绝世何曾到万峰。
垂垂白发对青山。身在千岩万壑间。寂寂松门无过客。往来唯有白云闲。
青山不动自如如。朝暮云霞任卷舒。纵有红尘深万丈。曾无一点到茅庐。
万峰深处独跏趺。历历虚明一念孤。身似寒空挂明月。唯余清影落江湖。
睡起呼童旋煮茶。竹炉汤沸雪如花。旗枪未竖魔先退。始信丛林有作家。
倦倚虚窗坐看山。千峰紫翠出松间。无心纵许云来往。何似如如体更闲。
月色松声总见闻。禅心妄想圣凡分。消归一念无生处。此意如何把似君。
平湖秋水浸寒空。古木霜飞落叶红。石径小桥人迹断。一庵深锁白云中。
寄舜庵老衲
三十余年学懒慵。生涯坐断祝融峰。身轻鹤骨休言老。千尺还看手种松。
寄魏考叔
幽居宛是在家僧。一室清如六月冰。纵使善空诸有尽。尚余山水挂眉棱。
留别湖东社中诸子二首
昙花舍就竹林西。市远尘嚣最可栖。勤扫阶前云卧地。归来莫使草萋萋。
偶来松下掩柴关。招隐相求出世间。岂意又随流水去。别君心似恋云山。
岳阳阻风二首
岳阳楼外浸湖天。楼下沙汀夜泊船。来往风帆留不住。独余山色尚依然。
北风吹浪打山城。一叶轻帆阻去程。想为留看洞庭月。怪来偏向客边明。
过金沙于润甫云林
咫尺云林望不遥。到来寒爽气萧萧。闭门不放烟霞出。多少尘心亦易消。
西湖偶成
四面湖山镜里看。楼船深浸碧波寒。不知身在冰壶影。可笑沉酣梦未残。
喜归匡山
垂老青山荷主恩。匡庐南向卧朝暾。七贤五老遥相对。泉响深谈不二门。
挽匡山黄龙彻空师二首
昔与师住五台冰雪中者三载。别来三十余年所矣。予今投老匡山。一礼师塔。挽之以诗。
忆昔清凉对坐时。垂垂冰雪缀双眉。别来梦到伤心处。一段难禁只自知。
塔影团团拥万松。法身不动耸千峰。知师常说无生法。鸟语溪声和晓钟。
山中雪夜
雪拥千峰独闭关。寒灯深夜照衰颜。心灰已绝红尘梦。谁信人间有此闲。
阅华严经十地品梦中偶成
一叶轻舟一钓竿。钩头香饵未曾残。直须入海深捞捷。莫滞芦花浅水滩。
思乡曲二首
余十二岁离乡。今六十年矣。适乡人远问于山中。因赋此。
门前高柳映清池。常记儿童戏浴时。六十余年如梦事。几回犹动故园思。
青山一带绕河流。家住河边古渡头。自小离乡今已老。此心不断水悠悠。
怀大都龙华主人
龙华树下有缘人。一别难求似昔亲。几度梦魂飞夜月。纵然相见总非真。
入山
直入千峰不厌深。最幽绝处可安心。松门任使青苔厚。从此时人没处寻。
曹溪堂主俯无昂公来讯二首
自别曹溪已十春。常思香水一沾唇。梦魂时坐松阴下。只恐今生是后身。
溪上梅花不断香。几回香雾湿衣裳。年来每到看花处。一似当时坐法堂。
送青林熙公游南岳二首
忆昔曾登七十峰。倚天傍日抚长松。幽岩绝壑探奇遍。君去寻余策杖踪。
万峰深处碧云寒。曾结茅庐学懒残。牛粪尚埋煨芋火。君应一拨地炉看。
偶成
湛海波澄一物无。寒空深夜月轮孤。但看万里纤云断。自觉冰心在玉壶。
喜老母遣弟至
天属怜同蒂。君恩赐一身。生还如有日。尚可奉慈亲。
忆故乡居
家住龟山阴。宛似恒河曲。却忆儿童时。热在河中浴。夹岸柳阴浓。当户南山翠。手种碧桃花。不知在也未。门前一小桥。幼见水冲断。欲架独木枝。路远犹未办。
忆乡友
幼小同读书。连床还共被。谁知一别来。看看六十岁。却忆聚沙时。相戏常生恼。只记童子颜。不信今衰老。
忆家山庵居
楼居水竹总相连。长夏清风白昼眠。此日炎荒万里外。回思恰似几生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