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观楞伽宝经记。盖为观经而作也。以此经直指众生识藏。即如来藏。显发日用现前境界。令其随顺观察。自心现量。顿证诸佛。自觉圣智。故名佛语。心非文字也。又岂可以文字而解之哉。故今不曰注疏。而曰观经记。盖以观游心。所记观中之境耳。此经为发最上乘者说。所谓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以文险义幽。老师宿学。读之不能句。况遗言得义。以入自心现量乎。昔达摩。授二祖。以此为心印。自五祖教人读金刚。则此经不独为文字。且束之高阁。而知之者希。望崖者众矣。惟我 圣祖。以广大不二真心。御寰宇修文之暇。乃以楞伽金刚佛祖三经。试僧得度。如儒科。特 命僧宗泐等注释。颁布海内。浸久而奉行者亦希。清幼入空门。切志向上事。愧未多历讲肄。尝见古人谓文字之学。不能洞当人之性源。贵在妙悟自心。心一悟。则回观文字。如推门落臼。固不难矣。因入山。习枯禅。直至一字不识之地。一旦脱然自信。回视诸经。果了然如视归家故道。独于此经。苦不能句。万历壬辰夏。余居海上。偶患足痛不能忍。因请此经置案头。潜心力究。忽寂尔忘身。及开卷读百八义。了然如视白黑。因忆昔五台梵师言。遂落笔记之。至生灭章。其患即愈。及乙未春。因弘法罹难。幽困之中。一念孤光未昧。实仗此法门威德力也。顷蒙 恩遣雷阳。丙申春。过吉州。遇大行王公性澥于净土中。请益是经。因出前草二章。公首肯。遂以正受注。并三译本。稽首属余请卒业焉。余携之以行。是年三月十日抵戍所。于四月朔即命笔。时值饥疠。死伤蔽野。余坐毒雾尸陀林中。日究此经。至忘寝食。了然如处清凉国。至七月朔。甫完卷半。与柯孝廉复元。率诸父老掩胔骼。至四千头有奇。建盂兰会。说幽冥戒。普济之。时天乃雨。而疠随止。遂令蔑戾车地。大生欢喜心。无乃借性澥一滴。润此焦枯乎。已而。奉镇檄来五羊。憩东郭垒壁闲。又首事于十月朔。至明年佛成道日。乃搁笔焉。愚窃思多生以谤法因缘。今感此报。荷蒙 圣慈。以万里之行。而调伏之。使入其难入。期年之内。奔走居半。而能了此积劫广大因缘。非荷诸佛神力加持。何能以思维心。测度如来。自觉圣智境界乃尔。以是弥感 圣恩。析骨难酬也。稿成。观察海门周公欲梓之。以入 贺未果。戊戌冬。侍御樊公友轩。以建储议谪雷阳。与余同伍。道过仙城。问雷阳风景何如。余笑曰。在人不在境。因出草示之曰。此余雷阳风景也。公叹曰。信光明幢哉。愿广法施。遂为疏募众梓之。诸宰官长者居士。各欢喜成之。愿将此胜因。回向楞伽法性海中。仰凭慧光圆照。破此夙愆。蚤登解脱。冀见闻随喜。同入自心现量。共转此法轮。直至未来际。以斯功德。上报 圣恩。下拔苦趣。齐登涅槃彼岸耳。此经单破外道二乘偏邪之见。令生正智。以一心为真宗。以摧邪显正为大用。其所破之执。各有所据。皆载彼宗。瘴乡苦无经论参考。即所引证。咸以起信唯识。提挈纲宗。务在融会三译。血脉贯通。若夫单提向上。直指一心。枝词异说。刷洗殆尽。冥契祖印。何敢让焉。因为述其始末如此。万历己亥季夏望日。海印沙门德清记。
曹溪为天下禅林冠。一脉派五宗。源如洙泗。第僻处岭外。道路闲关。故高人上士。足迹罕至。其徒见闻狭陋。以种田博饭。无复知有向上事。其习俗久矣。余素与达观师。深有慨焉。常有愿而未能及也。丙申春。蒙 恩遣海外。取道觐六祖肉身。睹其香火崇祀之严。丛林凋落之甚。不觉涕下沾衣。一食而去。居无几何。制台左司马陈公。深念名山寥落。欲以余托迹焉。余自知取辱法门。且在行闲。安敢事事。既而观察海门周公。惺存祝公。皆力致之。余始翻然。犹未遑安处。戊戌秋九月。净空上人。同寺僧行裕真权净泰辈。谒余于五羊。余一见跫然而喜。上人云。某生西蜀。近峨嵋。效普贤愿力。因遍历诸方。以饭僧为佛事。比自北而南。谒六祖于曹溪。愿就胜道场地。结饭僧缘十万八千计。以酬本愿。余欣然而起曰。大哉。上人愿力。普则普矣。而所施之地。犹未然也。且结众缘。须天下之交。路人半僧之所可耳。今曹溪远隔岭表。衲子畏途。足迹罕至。安以一饭之故。而蹈山川之险乎。且不为食来。圣训在耳。法食平等。摩诘传心。上人其以法为导。而以食为资。是所谓由香饭而入律仪。此吾佛利世之嘉谟。菩萨所修之妙行也。上人闻而欢喜。跃然从事。乃与裕权泰辈。竭力经营。志结千日长期。纠实行僧四十八人。跪讽华严大经若干部。即卜是年十月为始。至辛丑十月望为终。当结制之初。刹竿方竖。远近向风。金粟云委。六时礼诵。钟梵交参。虽无华座之师。而音声色相。足以感诸天而惊四众。三年如一日矣。自非六祖大师。寂光朗照。山灵呵卫。何以至此。斯亦法道之前茅也。上人喜大愿已酬。将杖锡远游。又愿以此施者受者。著名贞石。用以彰往开来。以垂不朽。余时方执修崇之役。毕期入山。睹其列者如林。欢喜合掌。而为之赞曰。
清净法身。草木瓦砾。触目常光。见者不识。宝林之山。其状自别。曹溪之水。其味更冽。祖师未来。山水已开。祖师既至。其道乃炽。祖师灭度。山水露布。饮啄安居。不知其故。不聋不瞽。如盲若痴。采薪汲水。用之靡宜。丛林秋晚。草枯水涸。我念归依。思之如渴。枝叶虽凋。逝者如斯。我卓锡来。将欲浚之。爰有上人。亦随我愿。引华藏流。先开一线。积粒粒米。如香饭界。勺滴滴水。灌华藏海。食者之腹。量等虚空。施者之福。福更无穷。上人志满。我愿未足。一口吸尽。祖师乃出。
佛法引摄众缘。若合殊流而归于海。故曰。辟如四海。以海为极。惟黄乃四河之一。从昆仑东注。真丹始也。洪流滔天。爰有神禹。凿龙门。疏九河。导百川。而下抵徐。开吕梁。引众派。而归之海。逝者如斯。则治之功。终古一脉耳。吾法自西至东。亦犹是也。窃观中国。名山大刹。珠宫梵宇。凡所以流通道脉。源源不绝者。其开创之功。岂直神禹。且禹之所治者。非性水也。有为之迹。况乃腓胫剥肤。三过其门而不入。必辛苦憔悴而后成功。今也吾人凿无明之坚碍。疏法性之洪流。蹑差别之机缘。而会归觉海。岂易为力哉。非等心死誓。断断乎难矣。彭城当黄河之要冲。天上倾流。建瓴至此。可谓极矣。其奔腾迅驶。孰能当之。故其为害不浅。即有神禹。独且奈之何哉。东坡居士。曾守是郡。怀终古之忧。乃筑黄楼以弹压之。盖黄土也。取克治之义。城北乃建黄福寺。以枕洪流。托之栖禅。然居士深有见于性相之源。义取相融。融则不相陵夺。则滔滔安流。将为有土苍生永永之福。故今之传者。亦曰洪福。其旨微矣。寺今亦为河水漂突。岂非妙达性水真空者主之耶。达观可禅师北游。频驻锡于此。深慨焉。因大开法社。属阇黎慈峰朝公。令其精持性戒。即为疏摄众缘。普会而一新之。将使往者过。来者息。各各同入法性海中。以导西来一脉。期为大地众生永永之福。惟师之心神禹哉。良亦苦矣。诸大宰官居士。一时同发无上道缘。此犹三门既开。七井既凿。中流砥柱。矻立颓波。而千里安流。风【马*凡】往来。舟楫上下。则引摄之功。亦易易耳。朝公乘橇跋涉。当不惜腓胫。必等心死誓。极力而蚤图之。无淹岁月。虽然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尝谓滴水入海。与渤海同枯。苟不让细流。渐成深广。以此前驱。则万钧易举。异日轮奂庄严。如只桓精舍。吾当以广长舌。吐无尽流。筹量此会人天之福。
万历乙未长至十日。余以弘法罹难。 诏戍岭海。达大师茧足数千里。北走唁余。期会于此。及余至。大师已买舟南下矣。主人出其疏。读之怃然长慨。遂秉烛信笔书此。以结他日之缘。语似不伦。亦惯曾为旅偏怜客耳。
粤城西三里许。曰小圃园。负山带海。为丛林奥区。其地蕴灵秀。由来久矣。万历庚辰。有禅僧如受者。自楚中来。衍化及此。一时富商大贾。及居人之有名行者。率多归依。咸愿请为唱导师。各布金建精舍。为说法所。购土人潘氏地。输财鸠工。不日成之。额曰长寿庵。上下殿堂。两翼方丈。斋厨禅室。轮稛连桊。丹饬焕然。又以锔范如来诸大士像。香华钟磬。鼓乐庄严。靡不毕备。淖音梵呗。日夜交参。居然地涌只桓。一胜道场也。如受化去。其徒性亮继之。庚寅。亮复拓地范围。门墙巍然一新。丙申春。余 恩遣雷阳。道经此庵。信宿而去。明年丁酉夏。余奉镇檄去五羊。亮乃率诸檀越弟子。稽首作礼。乞余记其事。余欣然。摄衣据席。挥麈而普告之曰。诸佛子。善哉谛听。山河大地。无一处非道场。鳞介羽毛。无一物非佛性。况兹粤地。为两闲之钜丽。顾斯人类。为万物之最灵。讵不顿现净土。而见法身者乎。忆昔世尊。与帝释行次。偶指其地曰。此处宜建梵刹。乃我昔为然灯布发掩泥之所。时长者即拈一草插之曰。建梵刹竟。诸天赞叹。诸佛子。由此观之。随所行处。皆是如来因地。随所施为。即建道场。况夫沥膏剔髓。汗血泥途。而为轮奂庄严者乎。固在施者受者何如耳。苟施者不著相。则功德如空。应量无际。而果报不可思议。如是则束草滴水。粒米茎菜。皆法界性与虚空等。否则计功思利。虽施七宝满恒河沙。适足以增有为业累。况得无上福田。为菩提种子乎。苟受之者不滞迹。则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触目无非极乐。如是则高岩深谷。树下冢闲。皆常寂光等。否则假我偷安。虽居兜率。住梵天。亦只以增生死业果。况能自他二利。开人天眼乎。诸佛子。施者受者。能忘缘离相。则心境俱空。而所作功德亦如空。所护果报亦如空。是则此庵虽小。可以含法界。包虚空。晨钟夕梵。水月松风。皆演无尽法音。以祝我 圣天子无疆之寿。以培斯民无穷之福。推之以尽大地。无一处而非乐土。广之以极十方。无一人而不证真。是则庵即极乐场。人即无量寿。如是。其志之曰长寿。宜矣。否则水土木石。有为四相。代谢迁流。不啻阳焰空花。又何长之有。诸大众闻说。欢喜作礼而退。遂以此书。
岭表僻处东南。与诸羌接。周秦贡服不称。今也。不独为文宪大雅之风。洋洋中国。即琳宫梵宇。在在称雄。爰自梁朝。达摩航海。来于西竺。有唐六祖。衣钵著于曹溪。而禅林道化。为东土宗。斯岂以天地限其道。山川私其气哉。固在弘之得人。行之以时耳。韶之英德。去曹溪咫尺。府治之西百里许。曰尧山天心寺。盖亦创自前代。岂曹溪之苗裔耶。湮不可考。 今上议 东宫大礼。先有采珠之令。特遣 干清宫近侍。御马监太监李公。至【奥-大+ㄎ】督其役。以万历戊戌秋七月。至青鹦。未几复以 两宫三殿灾。方事大工。东西军兴。司农告匮。再下开矿之命。总归于公。公奉 命唯谨。入海犯风涛。陟山冒虎兕。事上育下。以忠爱为心。安静无扰。邦人受公之惠。亦已厚矣。己亥秋。行部至英德。深穷矿所。道径废寺。公乃愀然。谓父老曰。神者。山川之灵。祸福之宰也。况佛圣为世所尊。梵刹为民之福田。安可荒凉若是乎。遂捐廪金若干。复以疏付土之良民。募众力以成其功。未几。而缘果集。鸠工缉梓。首事于是年冬。落成于辛丑秋。风声响应。百力骈集。殿堂廊庑。山门僧舍。焕然一新。公属为文。以勒之贞石。用垂不朽。余因感公德意。嘉惠斯民。乃为铭以铭之。铭曰。
天地种灵。山川含英。鬼神来舍。祸福无淫。大哉慈氏。两足称尊。含齿戴发。各禀性真。洋洋道化。云行八表。有识归依。如风偃草。顾岭之东。惟韶之阳。载英之土。天心惟皇。惟皇于何。大哉大觉。释梵之雄。金口之铎。琳宫净土。在在有之。苍梧之野。实惟建之。岁月迁讹。风薄雨蚀。有形皆化。况兹朽植。像教日颓。孰导迷途。曰惟我公。握天之符。山灵海若。载欣载奔。过兹穷发。投诚布金。赤帜一立。其应如响。妙丽庄严。地平如掌。神钦鬼伏。天人普集。福被河沙。功超百亿。钟声梵呗。朝昏祝厘。愿吾 皇寿。与天地齐。惟公功德。山川共久。带砺同盟。咸皆额手。
粤居岭表。山海故多盗贼。往往钜奸大猾。雄据崇山峻岭。长波巨浸。环纡襟带。诸岛星列。恃为金城天府。从来旧矣。无论倭夷内侵。即此辈跳梁。接踵而发。若吴平曾一本。猖獗于嘉隆闲。横行海上。黄纛赭衣。窃号静海。劳我王师。干戈岁无宁日。而海畔苍生死者。泽若焦矣。及一本就擒。其余党。若郑大汉。林道干。朱良宝。许俊美。林凤。红老辈。各蜂分一隅。更为流毒。时越人吴天赏者。先藉名诸生闲。屡试不售。遂弃举子业。从史椽。奉部檄为制府记室。司马殷公。心识其能。因引为参军。时与筹画诸巢穴部曲事。每发无遗策。司马公大奇之。遂力荐之 天子。先后七疏。始报可。部议擢赏于行闲。起为招讨将军。领白鸽寨军事。而将军父子兄弟皆在军旅从事焉。先是以将军策。大树赤帜。自闽广一带环海之涯。严守备。设方略。即大将军下。无论诸将领士卒。皆知将军能。无不向将军意指者。因而群盗日就擒。独道干乘大艘。逃暹罗。将军之子汝实。尾其后。追之未获。所遗者。唯郑大汉。据柳杜澳。红老据珠池。未下。仍以实提兵千人。袭红老。遂斩老。及党三百余级。而郑大汉。则以将军及弟天祥力当之。大汉者。广人。魁梧奇伟。身长八尺。勇冠群盗。卒徒皆精锐枭悍。凡转战。无敢当锋者。将军以抚民二千人。皆素不识兵者。军杜澳会战。天祥贾勇先登。陷阵。遂力战而死。将军奋怒一呼。鼓而乘之。大汉遂就擒。余党溃散。自是海上疮痍方瘳。苍生始可安食矣。司马公大奇将军功。而哀祥死。乃具报 天子。上嘉之。下大司马纪其勋。将叙绩焉。时杜澳土人。感祥以死易其生。乃立庙貌。岁时祀之。额曰忠勇。顷以倭奴犯东鄙。连兵数年。将军子实。犹为两广制府参军。以司马公命往日本。闲谍之。关白果死。实乃携碧蹄所亡火器归。诸执事奇之。未及报 命。而朝鲜倭已退。后司马竟寝之。且以广海兵。分属实。以御倭奴游盗。而柳杜适其其部。实因感往事。痛叔祥死。而草血未干。旌旗居然在目。不觉发上指冠也。莅事之初。即走余。乞一言以纪其事。余闻土人备谈其故事。因嘉实之功。而壮祥之死。乃为铭。以铭之曰。
皇皇上天。福善祸淫。彼桀黠者。胡为有生。桀黠既生。长蛇封彘。噆脑吸膏。日无宁已。于赫 皇威。爰整其旅。桓桓虎将。郊垒是耻。穷兽逃林。猛虎突奔。驱市而战。祥用先登。以虎博虎。其力两当。牙铦爪利。秃者先伤。秃者既伤。亦折其利。遗臭流芳。处死则异。其芳愈流。其荣愈久。庙貌如生。童奔婺走。童奔婺走。生气益灵。岁时伏腊。山倾海吞。肴山酝海。饮之啄之。千秋万祀。其福无涯。
万历丙申春二月。予之雷阳。道过电白。西二十五里许。曰苦藤岭。见茅茨施茶结缘者。余以乍入瘴乡。炎蒸毒人。心闷力疲。适见津梁。欣然如入化城也。乃解衣盘礴。熟睡而起。诟其所因。乃善男子易真潭。集善士十余辈同设。以兹地为罗旁后户。昔未平时。盗贼出没。道路阻塞。今虽平。犹为畏途。况当琼雷喉舌地。行者戒心。下有汤泉滚滚。履如蹈镬。故藉茶以慰往来。非演法也。且云。期以三年。余诫之曰。慎无以限量心。行难思事。他日将建梵刹于此。为终古清凉地也。秋八月。制府檄回五羊。越二年戊戌。施茶期满。行者二人。谒余于垒壁。余与授具戒。仍令回其所。随具疏。令真潭等。募为兴建资。不二年。而告成。额曰化城。意取前往宝所。中路以止疲极之意也。今年庚戌。真潭年七十。婚嫁毕。乃礼曹溪。愿乞披剃为佛子。余欣然为剃染焉。法名福城。意取善财南询。参访知识。为发足地。以蔑戾车。有人能垂老披缁。信根不易见也。以此道场。始终于真潭一人。仍令回庵。专修净业。礼诵六时。是余南来立一茎草。度一头陀。将期传慧灯于炎方。洒甘露于瘴地。作苦海之津梁。湿火宅之干焰。以衍无穷之利益也。故特具始末。以垂贞石。冀不朽云。
万历己亥。春王二月朔。余迁粤之四年。先是释楞伽成。为菩提树下诸弟子。演法华楞严唯识经论。各一匝。缁白倾心。翕然向风。是时法性寺主。延欧生伯羽。为诸沙弥教授师。具礼。余主盟斯道。时时激扬之。乃立法会于毗卢殿之玄冥所。建会之先二日。余适至。弟子通烔告余曰。庭除涌金莲华一朵。请师观之。余见而喜曰。此余所闻者一。而见之者今再矣。斯为法道之应。其华产于蕉本。抽茎而挺生其中。宛若芙蕖。而色若黄金。其叶坚厚倍之。瓣瓣丛簇。含裹香蕊。状如玉簪。中虚而体洁。盛甘露浆。吸而饮之。香沃肺腑。盖世所希见者。如佛所云优昙华。解之曰瑞应。岂是之谓乎。经云。佛现于世闲。譬如优昙华。时乃一出。正犹鳞凤芝草之生于嘉运耳。昔姚秦时。连理华生于殿庭。占之。谓有西方圣人至。因访襄阳之道安。安荐罗什。苌遂兴铁甲之师十万。以吕光为大将。伐龟兹而求什。什至。而秦之佛法自此兴。盖连理华。即俗所称并头莲耳。尝忆余龆年。初弃家。吾祖西林大师。延守愚先师。住奘师塔院。先是三年。殿庭忽涌金莲。产于蕉本。观者日数十万指。识者谓为法道之瑞。未几。而迎先师居其院。江南法道之兴。果自此始。余法兄雪浪。迄今名播寰中。不忝慈恩之窥基。此余闻此华而征之者一也。及余年二十五。卧病三月。先于庭前。手植蕉一树。其叶扶疏。高丈余。其中抽金莲华一朵。大倍今之所见者。每侵晨。接甘露盈杯。饮之清凉五内。如是三月不萎。疾竟以瘳。长老咸谓宛如奘师塔院者。余私喜曰。斯岂佛法之兆耶。是年冬。予即弃家从远游。以至今日。而今之所见此华者再也。岂无谓耶。且夫鳞凤芝草。为造化之精英。天地之正气。钟之在物。为嘉祥之瑞应。在人为群生之利见。故如来出世。如优昙华。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由是观之。瑞不虚应。应必有由矣。昔者禅脉东流。其于粤也。跋陀建金刚于法性。智药种菩提于戒坛。且曰。百六十年。有圣人出。及达摩初至于五羊。卢祖露颖于风幡。宝林开墓。曹溪衍派。光昭日月。道被寰宇。而此地寥寥。几千载矣。岂非枝之大者。披其本耶。祖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呜呼。优昙再现。佛日重辉。曹溪涸而复涨。觉华凋而再荣。是有望于今日也。乃记其始末。而为之铭曰。
耿耿景星。烨烨庆云。瞻彼至人。我心匪宁。凤兮在郊。鳞兮在野。邈矣至人。我思曷已。彼昙者华。为莲之瑞。从空涌见。岂曰无谓。阎浮之金。华色如之。甘露之浆。其味若斯。连理于庭。铁甲于疆。至人实来。斯道孔章。航海越漠。于兹立帜。拔者伊何。猎人之队。帜之拔矣。逝之极矣。无往不复。优昙出矣。优昙载出。于洼之隆。我生三见。斯道何穷。
南粤名山多福地。其源自衡岳而下度庾岭。至韶石。结为曹溪。开禅源一脉。又东千里。经会城而出罗浮。仙踪圣概。为钜丽焉。又东数百里。适潮惠之中。曰龙川。古循州也。其治据惠上游。当瓯粤之冲。地接虔漳。崇山峻岭。獞猺杂处。往多贼巢。民犷悍而难治。昔之莅兹土者。鄙视为传舍。坐瘴烟毒雾中。忧悲眩瞑。将自治之不暇。又何暇治礼义。兴教化哉。其俗自汉赵佗归仁。始知有君。至唐韩公祭鳄。始知有文。其化自六祖传衣。大颠振锡。始知有佛。是知天地有常经。造化无常准。山川之待人。若形之待心。心真则形化。人杰则地灵。良有以也。若循之山川犹故。吾民俗犹昔人。往时以迁客名。未闻以吏治振者。今孙公之治兹邑。不三年而化成。摩民以义。导蒙以渐。因事以权。置学田。建梅阁。造桥梁。筑新城。皆捐俸廪为之。至若修南山佛刹。则皆亡夫人之簪珥奁具。尽舍以作庄严。将资净土。以修冥福。是皆神道设教。即事见心。为苦海之慈航。长夜之慧炬也。其山当邑南面。【山*敖】峰而环大江。山川奇绝。林木蓊郁。其寺始于唐。意创自大颠禅师法盛时也。后因故址为二贤祠。以祀宋门下侍郎苏公辙。谏议大夫陈公次升。后为罗姓者踞为墓地。嘉靖己亥。督学吴公复为祠。并宋丞相吴公潜。而祀之。曰三贤。则寺之名几渐灭矣。公政暇。每出游其闲。流观俯仰。素有慨焉。及夫人卒于宦邸。临诀时神情静定。端然念佛而逝。超然莲华中人。公有感。遂倾奁以重新其寺。别祠宇为殿三楹。塑莲池海会诸佛菩萨。八部诸天像。森罗云列。庄严妙丽。光明灿烁。俨然净土真境也。其左右配列斋厨禅室。靡不具备。延僧某住持。朝参莫礼。钟梵交音。斯则西方净土。端在目前。神识往生。不离当处。语曰。境随心变。地以人灵。以其大坠山河。不出此心之外也。由是观之。则公之心高揭于山川。夫人之灵常居于净土。上祝 国厘。下为民福。公之功德。将垂之无穷。岂区区福田利益而已哉。工经始于某年某月。落成于某年某月。旧称南山。今名净土。志本因也。公姓孙。讳云翼。字图南。金沙人。记之者。白下长干僧德清也。
余昔行脚时。同妙峰师过平阳之墟。结霍山之阳。遥望群峰苍翠。秀拔云汉。烟林蓊郁。意必有圣道场者。师曰。此休粮山也。昔有道者。啖柏于此。因以为名。后建梵刹。曰慈云。予未及登览而过焉。予居五台。去东海之岭外。迄今三十七年。居常恍然心目闲也。壬子春。清凉竹林空印师。遣弟子悟慈。持书讯余于瘴乡。因询师法道之盛。且云。诸弟子辈久受法利者。皆各散隐居。择名胜以养道缘。因出师休粮山社约。及本宁李太史序。予读之喟然叹曰。嗟乎山川之胜。待人而兴。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岂无谓哉。缅惟释迦降神迦维。应真英杰之士。萃于灵鹫。因缘唱道。只桓鸡园。皆随缘应化之迹。此盖法社所由启也。道法东垂。凡域内名山。在在皆为唱道之所。从古至人。未有不踞胜概。托灵秀。而能永垂法化者。清凉观国师。创演华严于五台。道被寰宇。为有唐七帝之门师。自尔以来。寥寥千载。今空师重开竹林。大弘圆顿之教。十方云集。万指围绕。岂非一代之盛欤。今其徒能以体道为怀。志尚幽栖。心存白业。追休粮之遗事。布法雨于慈云。集诸缁白胜流。开不二之门。建平等之会。六时莲漏。一念精修。昼则讲演以明宗。夜则安禅以息念。戒奉波离。行遵般若。顿使岩树庭莎。猿啼鹤唳。皆挺法身而宣妙义。向者。幽阴穷寂之乡。焕为耀古辉今之地。岂非山灵有待于人。道与时行。机缘会合而然耶。抑啖柏之心。不泯于今日也耶。余因昔过其地。观望其形胜。今居瘴乡。遥闻斯举。心地清凉。想见其嘉会。略记废兴之概。以结异世之缘。若夫建立之规。自有主者约法在。
岭南与楚接壤。曹溪望南岳。相去千里。皆崇山峻岭。冈峦盘郁。处处多佳山水。自六祖大师。道振岭表。弟子让师开法南岳。自是名僧大德。肥遁之所。在在有之。凡经单栖者。久而遂成宝坊福地。为一方观望。随地有焉。宜章当两山之中。近韶石而隶衡阳。往来通途所必由。去治五里许。有山名厚培。峰峦奇秀。丛林郁茂。居然一胜道场也。近为里人李君业。乃舍为庵。延大用弟子真润居之。以为十方云水高流暂息之所。名曰海会。葺始于万历己卯。迄今癸卯。又为风雨所薄蚀。润之徒如尧复重新之。上有佛殿山门各三楹。左右方丈斋厨。诸所毕备。有田百亩。可输粮二石。其耕可给十余人。往来云水。一餐一宿。可无外求。斯则犹然一化城也。余居岭外八年。当道延入曹溪。为六祖大师。执洒埽役。庵僧如尧谒余。请记。因直记其事。乃为铭以铭之。铭曰。
于维南岳。奠彼荆湘。抽枝发干。裔彼遐荒。蜿蜒千里。庾岭高盘。宝林中峙。曹溪水寒。曹溪之水。源从西竺。爰有至人。濯斯道骨。道骨如生。水流不息。散作醍醐。为霖为泽。宜章之阳。厚培之麓。乃涌化城。为斯民福。化城不远。宝处所近。接彼疲息。齐来归命。归命我师。得礼真容。愿保斯土。福祉无穷。
庾岭自衡岳耸干。东走而下南浦。领江湖而北朝宗。其凌水则背驰而逝。入南海雄府。据上流。综百粤。搤其咽喉。屏翰中原。实东南都会。挈建瓴而督百川。此其要也。郡城负岭襟江。两河合抱。居然雄峙。望大海若空中干城。溯流而上者。若登天摩云。可望而不可即。此其山飞水走。停潴不滀。则生理不留。故民生遑遑。逐利如逐波浪。求其殷实集储。以备一岁之不时者。鲜矣。故天地山川。如四时之不并。难得而完固。必赖人以裁成。是以补天之说。非诬也。观昔之治兹郡者。稍具法眼。则不免乎蒿目之忧。而有挽颓波障百川之志。则必为之假人力以补之。凡有事于此者。则必建庙貌。竖浮屠。设钟鼓以当之。往往奏捷如声响。而人竟莫知其故。请试言之。凡物之灵。而变化莫测者为龙。故人君象之。圣人犹龙。而云行雨施。万物资焉。至若堪舆家言。九流之不齿也。且曰寻龙而针其穴。得则燀赫如燎然。何耶。盖针灸而得其脉。则擅起死回生之功。如人之疾在膏肓者。药饮不能达。则必以针艾而达之。是知截风龙。注地脉。则必建庙貌。竖浮屠。设钟鼓。犹夫治膏肓以针艾也。且而天地一身也。阴阳一气也。山骨而川脉。夫龙德而隐者也。性焰而莫能制。昔之豢龙者。必有术焉。操其术。则望影而伏。凡术之灵者。必至要。不知者以为神奇。然物有所好。则必有所恶。如人恶湿。鳅恶燥。水火相制。寒暑相劘。固其理也。复何难哉。夫龙好隐而恶显。畏金铁而惧钟鼓。是以身触则战。耳触则震。心触则伏。故古人降龙者。必以钵盂锢铁也。故能驯其性而匿其形。故以声而随入之。则化。是可以留掌握。伴形影。而不离此。其秘者无他。得其性也。故地亦以之。尝窃观夫雄郡之势。山水跃如。飞龙也。岂易制哉。故东河上流。则针以延祥之塔。此百会也。西河右腋。则针以仁和之塔。此腰腧也。至若水西则命门也。庵曰集龙。岂无谓哉。盖若周身之脉。而综于命门。包气海而注精华。最为要者。惜乎规模狭小。而不足以当之。如体大气薄。疾深而剂微。况复尾闾以泄。岂易捷耶。故昔之几废而再振。势使然也。今夫三峰水口。犹尾闾也。比建塔院以镇之。如捍门然。噫。斯举也。非夫具法眼而操降龙之术者。何以与此。此塔之施艾。如塞尾闾。以收命门。实精华而保元气。实于雄郡生死相关者也。岂特休戚已耶。傥能拓其基址。弘其规模。考伐其钟鼓。讽诵其经声。输精诚以达神明。使龙闻而伏。天闻而悦。人闻而感化。物沾而敷荣。雨旸时若。灾祥殄若。福斯民于亿兆。祝 皇图于永固。保斯土于无疆。由是观之。福之聚。龙之集也。庵名集龙。以龙之集。集于是耳。庵之创。其来不可考。隆庆初。僧真亮苦居之。以诵经赀。置赡僧田若干亩。未几化去。其徒不能守。予居五羊。门人如鉴。至此憩息。跪诵杂华经。精苦三年。郡人信礼之。欲行而固留。乃大更新。又三年而功苟完。越癸卯冬。余往曹溪。执役六祖。亲过此庵。知不独为一郡要。且为岭外云水冲也。余又将聚云水。为龙之命脉。山川之灵。得人以参赞之。又溥法雨于恒沙。润灵根于浩劫。斯其福利。又不独为一郡一人而设也。周览兹土。旬日而得其概。因兹庵之小。以喻山川之大。直发其蕴。以告未闻。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