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净土指归。盖指修者。归于净土也。吾佛世尊。摄化群生。所说法门。方便非一。而始终法要。有性相二宗。以其机有大小。故教有顿渐之设。末后分为禅教二门。教则引摄三根。禅则顿悟一心。如一大藏经。千七百公案。其来尚矣。若净土一门。普被三根。顿渐齐入。无机不摄。所谓横超三界。是为最胜法门。从上诸祖。悟心之士。未有一人不以此为归宿者。如龙树马鸣。极力而称扬之。说者以为俯提中下。非知净土之旨者何耶。良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依正二报。虽有胜劣净秽之殊。皆从一心之所感变。故云。心净则土净。所谓唯心净土。是则土非心外。净由一心。苟非悟心之士。安可以净其土耶。斯则禅家上上根。未有不归净土者此也。中下之士。修持净戒。专心注念。观念相续。临终必得往生。虽有去来之相。而弥陀相好。宝树华台。实由自心之所感现。譬若梦事非从外来。至若愚夫愚妇。但修十善。精持五戒。专心念佛。临终必得往生者。此以佛力加持。行人念想增胜。此以胜想。彼以大愿。愿与念接。自心与佛。默尔相应。虽净土之境未现。而往生之功已成。实由自心冥感之力。亦非外也。若十恶之辈。临终业胜。在狱苦事已现在前。但为苦逼极。脱苦心切。极苦之心而成念力。极尽悔心。悔心已极。即此极处。全体转变。一念与佛相应。故佛力加持。应念现前。化刀山为宝树。变火镬为莲池。故此恶辈。亦得往生。然此净土之境。良因自心全体转变之功。实非外得。由是观之。三界万法。未有一法不从心生。净秽之境。未有一境不从心现。所以净土一门。无论悟与不悟。上智下愚之士。但修而必得者。皆由自心。斯则唯心净土之旨。皎然若视白黑矣。以佛体如空。自心空净与佛冥一。惟假一念愿力庄严。而净土之境顿现。不借功勋。是为上上。殊非浅智薄信者可到也。中下之士。依观念相续。不为爱缘业习之所倾夺。根虽少劣。而志实上上。且修之惟难。以断爱根为难耳。恶辈往生更难。虽云带业。亦由多生夙习善根内熏所发。根虽恶劣。即一念勇猛之心。超于上上。较彼放下屠刀。便作佛事。又差胜矣。然此万万无一。世人若必待此而求生。谬矣。以愚所观。根无大小。究竟必由向上一念而得成就。故此法门。岂特权为中下而设耶。贰师将军爱柏徐公。以文武发家。说礼乐而敦诗书。谈兵之暇。留心净土法门。所谓以慈用兵者也。纂辑指归一书。宗于十六观经。以至发明难问。以显念佛本源。次引莲宗及龙舒诸说。以示信愿正行。次列远公以下二十六人。以为实证。后开劝念。以至发挥念佛之义。因果毕备。较前修要门。尽萃于此。诚所谓净土之指南矣。予谓是集也。理事双修。因果并显。观者以此为指归。则妙乐之境。昭昭心目之闲。不必求之十万亿土之外。而受胜妙乐。现诸日用行事之闲。不待报谢神超。而后为实证也。是书之利。真苦海之慈航。长夜之慧炬也。岂小小哉。
吾佛设教。以一死生之理。通幽明之故。达鬼神之情。无生不度。无苦不拔。故曰慈悲所缘。缘苦众生。非众生之剧苦。无以见慈悲之广大。此瑜伽之教有自来矣。梵语瑜伽。此云相应。谓心境表里如一也。然教有显密。显则直指。众生本元心体。令其了悟。以脱生死之缚密。乃诸佛心印。是为神咒。诵演则加持。令诸众生顿脱剧苦。皆度生之仪轨也。真言本自灌顶部中。其所以拔幽冥。拯沉魄始于阿难尊者。夜坐林中。见面然鬼王。遂启施食之教。至于咒水咒食。普济河沙。皆出自西域神僧。而流于震旦。传为故事。从不空三藏而宣密言。渐至于梁武帝。因郗氏夫人堕蟒身求度。帝请志公和尚。集诸大德沙门。纂为水陆仪文。则通三界幽显灵只。靡不毕申其情。自此僧徒相因。为瑜伽佛事。其来久矣。至我 圣祖。制以禅讲瑜伽三科度僧。以楞伽金刚佛祖三经。以试禅讲。以焰口施食津济疏文。以试瑜伽。能通其一。方许为僧。今南都之天界为禅。报恩为讲。能仁为瑜伽。遵国制也。此后流俗渐弊。概为非破律仪。视为嬉戏然。深失如来度生之本怀。即其疏意。达孝子慈亲之情悃。而秘密真言。演诸如来之心印。一偈而变地狱为净土。一语而化镬汤为莲池。法音及而罪即灭。钟声至而苦遂停。岂细事哉。失其旨。不惟无益。而自损之。莫之省也。楚僧某。以瑜伽发足。嗣参雪浪诸大讲师。听习经论。了如来度生之意。及归。乃慨其流弊。遂本水陆仪文。纂集科仪。以随时变。分条析理。章章不紊。使有所祷者。各据其情。尽其诚。而沙门释子。亦得展悲心。披诚款。而不失其本。此利他之胜益。集成。公谢世。门人某。善继公志。欲刊行以广其传。使为佛事者。无纰缪黩神之愆。有恳切精诚之旨。令世之孝子慈亲。各尽心以达神明。其功德固非浅浅。乞予为序而传之。予以为凡有益于利生者。皆为妙行。故告以瑜伽之所自。令知吾佛度生之遗意也。
原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众生日用现行无明烦恼。即诸佛之根本实智。所谓诸佛心内众生。时时成道。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斯则众生与佛。不隔一毫。但以无明深厚。不自觉知。逐妄迷真。起惑造业。长沦生死而不能返。诚可哀哉。我世尊舍自法乐。现身三界。与民同患。而度脱之。四十九年所说诸法。具有种种无量方便法门。皆为众生出苦之具耳。菩萨修行。不出自利利他二种行门。利他之行至广。而自利之行最捷。无非了达自心。以为要妙。至若了心之行。有顿有渐。顿则无逾参禅。渐则不出止观。即此二行。若上根利智。业轻惑薄者。自可直入。中下之士。积劫生死业重罪深。即有志出苦。而为惑业之所障者。必积忏悔之功。消恶业障。方可得入。是知忏悔一行。最为修行出苦第一法门。无论上中下根。未有不从此为发轫者也。即如华严圆顿法门。普贤为法界导师。而所修十愿。必首以礼敬诸佛。次重忏悔业障。楞严为显密圆宗。而必先以建立坛场。礼十方佛。勤求忏悔。忏至罪灭慧生。诸佛现身。感应道交。可许入道。法华为实相大乘。天台释以百界千如。具德圆宗。列为止观。而必精严忏法。以践真修。宗门永明禅师。亲证法界圆融。而时礼法华忏仪。终身不懈。是知忏悔一门。最为末法入道之第一行也。尝闻释迦本师。因闻五十三佛名字。发心修行。得成佛果。展转开示。得三千人。一一皆得成无上道。所以称三千诸佛是也。其有已成未成。而名号具彰藏典。愧未尽探其始末因缘。近世之礼千佛名者。但有佛号。而无披露之文。梁朝一忏。自昔流传。陈情之文虽备。而三千佛号未圆。尝谓末法众生。罪深业重。如世人犯法。投托王家。亦可获免。地狱众生以苦逼。一称佛名。得生净土。何况现前礼敬。诸佛以同体大悲。感应加庇。故其出苦之要。无越忏悔一门矣。吴门某所集千佛忏法。祖梁朝之旧章。增未列之佛号。采教中之成言。叙披露之情悃。始终条贯。如出一辙。述而不作。无胸臆之论。观其利济之心。良亦勤矣。闲有议其非者。皆未原述者之心。亦未信夫自心者也。苟信自心是佛。为恒沙业垢之所障蔽。则礼恒沙之佛以消之。未见其多。法本是心。则何法而非妙行耶。幸无以佛多而生疲厌也。三千诸佛。皆吾本师开导。法味既同。而同一礼敬。则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如镜交光。互相摄入。实借多佛之慈光。消我多生之积罪。又奚止赫日消霜露哉。十日并出。大地焚烧。三千佛现。罪垢顿灭。不待求证。而必信无疑矣。观者但自求出苦之心真。信礼佛灭罪之功大。而不必计作者之与否也。特序之。以为真修者劝。
如来始从鹿苑。终至双林。四十九年所说一代时教。无非开示此心之指。以众生惑有厚薄。根有利钝。故设三乘之渐次。以十善而免三途之苦以明有。以谛缘而拔三界生死之缠以明定。以三观而破定有之执以明中。然虽巧设多方。必以顿证法界一心为极则。故以楞严大定。为究竟圆满归趣。此我本师出世。一大事因缘。始终之化法也。是知三观之设。散在五时。而教海汪洋。末法行人难究其趣。若夫廓法界一心。摄一代时教。揭三观妙门。显一心之旨。无尚此大佛顶首楞严一经矣。大哉顶法。真顿证一心之悬鉴也。以十二部经之广演。而收于十轴之文。详十法界之因果。而敷陈于六万余言之内。以无量行海。摄归三观妙门。以旷劫难成之佛。而圆满于首楞严一定。可谓至简至要。最深最奥之法门也。此经自入震旦。古今解者。不啻数十家。虽知见不一。而各有所长。或克文言。而昧其通途。或尚理观。而略其文言。要之无非欲明佛意。惟佛智海。十地望洋。况居有漏乎。故探教者如饮海。鱼龙蚊蚋。亦各尽己量。岂能尽海水耶。然一滴已具百川之味矣。予逸老匡山。闭关枯坐。四一授公。以所著楞严接光录见示。且欲予一言以弁。愧予老矣。目已愦愦。智乏藻鉴。思不关微。安能发其幽奥。勉力一阅。则见其提掇首尾。指点血脉。批导文字。如游刃焉。以公廓达之才。纵横之笔。脱落畦径。似不拘拘矩矱。若以楔出楔。亦从前所无。愚谓有便上智圆机。恐浅识者。重增翳膜也。是在观者。别具超方之眼。独得于文字之外。由此悟入。实非小缘。倘一言有当。如食金刚。功德又可思议耶。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乃云未说一字。末后拈花。迦叶破颜微笑。于是有教外别传之旨。西天四七。祖祖相传。是为心印。达摩东来。直指一心。不立文字。六传至曹溪。衣钵乃止。以其信心者众矣。六祖得黄梅心印。以悟本来无一物。遂为的骨子。开法于曹溪。以无说而说。门人吠声逐块。缉之曰坛经。其所指示。虽般若一心。心外无法。则口说者。如天鼓音。空谷响耳。岂实法哉。余蒙 恩于岭外。幸作六祖奴郎。聊为料理废坠之绪。因见经本数刻。多有改窜不一。盖以后世聪明君子。将谓老卢本卖柴汉。目不识丁。怪其所说无文彩。故妄易之耳。嗟乎。大音希声。至文无文。况阐无言之道。假舌相以宣。呜乎。夫水流风动。皆演圆音。又何文之有。予偶得古本。乃为勘订。其所记参差者。复为整齐。分为十品。以雅称经名也。刻于山中。适大将军张君乐齐。先开府于粤闲。访予于山中。尝以此经赠之。别十年。公归林下。予过钱塘。公一见。欢若更生。谈及此经。已重刻行。感公力能荷法。乃序之。以见公为禅将军。其有以发见闻之勇猛于此事者劝。
或谓吾佛四十九年。末后拈花。且道未谈一字。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目为单传。此经岂非文字乎。然殊不知此事。人人本来具足。不欠一法。不立一法。既本具足。是则佛未出世。尘尘刹刹。未尝不炽然常说。祖未西来。物物头头。未尝不分明直指。如是观之。世尊终日直指。达摩九年说法。又何有教内教外。单传双传耶。若人顿见自心者。则说与不说。皆戏论矣。此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不知文字直指自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味平等。原无纤毫回避处。悲哉人者。觌面不知。知则谛信不疑。本来无事。无事则又何计佛祖出世不出世。说法不说耶。是则此刻。刻空中鸟迹耳。
原夫一切法界。统惟一真。了然而无诸相也。由迷之而成色心。执之而为我法。依佗妄起。种种遍计。有无之见横生。圆成之性昧矣。故我世尊。特说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以直示之。是为宗极。大若标月之指耳。迨自金轮掩耀。玉毫收彩。不百年间。依然邪见参天。性相割据。爰有应真大士。龙树陈那诸师蹶起。拔帜立论。摧邪显正。其犹建瓴之势。以大破之。既而商竭罗主。撮略诸论要义。提挈纲维。名曰因明入正理论。核实邪正。量定因果。三支绮互。一性圆成。务使离过绝非。因是以明正宗之楷式。可谓法界之关钥。实相之神符也。得之可以辟幽扄。佩之可以御大敌。诸法空座。非此不足以据之。慨夫东西异路。南北殊涂。且文略义深。即匠石斫额。嗟乎。斯人望洋之叹久矣。吾法兄雪浪恩公按辔先登。蕴朴愚公从而步武。万历庚寅秋。公挂锡蓟门。一夕感梦金人名七。银人胜十。告以遇田分介。身有官而注焉。觉即探即金胜二论。深穷力究。既而果遇界公新解。值虞公长孺。激发矢心。遂倚双林而构思。斯两月而述成。宛与梦符。诏曰寐言。盖识梦也。噫。征夫那兰纪岁。睹史质疑。由是观之。愚公岂无谓哉。余来自海上。公脱稿示予。予虽不敏。不能洞见玄微。弹花摘实。至谓异品无其所立。遮实自相相违。改品以释是非。番我以明集聚。斯皆出过深潜。良是寤其幽寐。然因正因。不待全提缘了。思已过半。语固有之。因修者易。草创者难。且夫托鸡鸣而过关。假弄丸而破敌者。谈何容易。观者若因是以明宗。由指而见月。直欲睹纤尘而知大地。窥一隙以见太虚。则于法界之功。匪直排布之方也。即隐几据梧。将仰天而叹。岂可以呻吟沉酣者较哉。
毗卢遮那以法界为身。则根根尘尘。皆遍法界。于身举一毛孔。遍则毛毛皆遍。在境则拈一微尘。遍则尘尘皆遍。于心则念包十世。古今劫念同时。则念念皆遍。如是。则无一法而非圆通。又何根尘识界七大之限量可局乎。惟此乃普眼大人之境界。岂劣解者可能入哉。是以楞严会上。世尊特借二十五大士。普为诸人傍通一线。大似含元殿里指长安。盖曲为钝根拈弄耳。虽是门门有路。处处皆通。正眼看来。未免翳目生花。居士一齐折合。卷舒自在。若放行。则山河大坠。鳞介羽毛。同放光明。若把住。则二十五人。不免向弘台居士手中乞命。如是。纵饶观音大士。善入圆通。不免拖泥带水也。亦一场败阙。仔细简点将来。毕竟有甚气息。明眼人自能看取。
毗卢遮那法界为身。以华严庄严而为报境。由往昔因中。称法界心而修。称为藏者。以此心在众生名为藏识。在佛名如来藏心。故在依果。名华藏世界。盖藏者。含摄有余之义。如王家宝藏。无物不有。应用无尽。是以菩萨修行。名无尽藏。以即心妙行。而为功德法财。充满心量。名无尽藏行。惟此华严所宗法界心体。而以妙行为庄严。圆满具足。故名为佛。然所修因行。有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之别。此品当十行满心。将趣十向。故修此十无尽藏行。蕴积一心。即回向三处。谓众生菩提。及以实际积行以成藏。行散而果成。故趣佛地。住行如积。回向如散。所谓积而能散。由散以成德。譬夫圣人。损有余以奉天下。盛治之事也。故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以吾佛世尊。以尽法界之法藏。济偁自性之众生。资以庄严唯心之果报。观夫华藏庄严之妙事。岂向心外求之哉。第以众生狭陋自私。不能扩自心之量耳。予掩关灵湖之昙花精舍。门人观衡。远来相讯。见予批阅此品。欢喜稽首。而赞叹曰。大哉妙行。普照迷方。诚如慧日之朗重昏也。请序之。刻以别行。予喜作法施。愿见闻随喜者。即此以见自心无尽之妙行。苟信而持之。则华藏庄严。步步可登。而佛果菩提。念念可证。其狭陋自私之习。亦将化为无尽功德藏矣。讵不成一大事因缘哉。
佛法托之像教。禅道寄之祖庭。故瞻梵刹而三宝现前。指道场而慧灯发焰。盖由道假人弘。事因理显。是以诸祖法崛之不可泯者。若人身之血脉。不可一息闲也。任道君子。可不为之留心哉。惟禅宗鼻祖西来。直指最上一乘。令人当下成佛。此道六传于曹溪。而青原南岳为的骨子。两人执帜。大盛于江西湖南。其下五灯分焰。皆以二老为燧人。此道昭昭。如中天日月。千百年来。闇然而愈章者。是知兹山。为人心世道所关最重。予少年曾礼七祖。见其僧非拔俗。寺委荒榛。惟诸贤祠宇。尊祀其中。时则慨然叹曰。诸天奉佛。诸贤事天。然各尊其道理或宜。然恐神有所未妥也。徘徊而去。闲尝与紫柏禅师言。谓禅宗寥落。必源头壅塞。当同疏导之。师大以为然。师先候予于匡山。及乙未。予年五十。以弘法致谴。放于岭外。因得重浚曹溪之原。以为禅道重兴之兆。辛苦八年。而祖庭始开。功虽未圆。中兴之机已见。辛亥秋日。安福邹匡明子尹氏。发心重整青原。持邹给谏公书为先谈。且云子尹为七祖忠臣。予闻之跃然。乃先嘱其妥神祠为第一义。是时因缘未遇遂寝。越癸丑。遂之南岳。践金简曾仪部约。公欲振之。力未能也。丙辰。予吊紫柏。有吴越之行。至双径。见禅道大振。参究者众。予叹曰。此曹溪一派重衍也。丁巳夏。归匡山。作休老计。见东林莲社重开。石门禅期已结。予大欢喜。不三日。而给练公书亦至。云大修青原。冀得一指点。盖子尹夙心。述予之本愿。其祠已妥。而首为檀度。愿成主佛者。则刘晋卿。张寿长。郭陵舄也。予乃浩然叹曰。六祖有言。叶落归根。禅道自曹溪一脉。始于青原。而传灯诸祖。至中峰之后渐微。我国初不多见矣。予自浚曹溪。不数年。而此道复振于越之天目双径之闲。今且引归匡山石门。适青原大兴。千年之后。复见今日。岂非应叶落归根之谶哉。惟昔盛时。莫盛于西江马祖。今也重振。再见于青原。是知道运旋转。与造化同流。信夫意者。将来八十一人。同出马驹之下者。是有望于今日。斯役也。檀度之功。任之者众。不俟予言。故特述禅道隆替之由。以告诸同志。不在庄严佛土。而在光辉佛灯。以助尧天舜日。期与斯民共享无为之化也。又岂可以寻常建一刹。创一宇。为佛事者。同日而语耶。万历四十五年。仲夏十日。
达摩西来。单传直指。以心印心。妙悟者为的骨儿孙。原无名字。及六传曹溪。下从南岳青原。道分两派。以各从授受。亦不拘拘。及五宗各立门庭。则称某宗。某宗者。但以建立宗旨。命知归趣。亦非以假名为道脉也。自后禅林日衰。师资口耳。天下丛林。但于开山之祖。原系某宗下。各尊为鼻祖。以五家独临济道遍天下。故海内梵刹多推之。特世谛流布。其来尚矣。衡州华药寺。本从临济出。以重开山僧绍秀为始祖。立二十字。曰绍宗希普导。正克嗣通玄。圆明真性海。法衍复崇源。今已尽矣。适予来寓灵湖。且将东游。时寺住持等。领大众焚香礼请。立其派。予无复异。即以源字为始起。续四十字。偈曰。源自曹溪浚。灯从南岳传。广开清净理。妙悟祖师禅。顿了唯心旨。归依实智诠。西来微密意。福慧永无边。是足以嗣宗风乎。特以假名说实相。令不昧其本源耳。后之子孙。其尊奉毋忽。
昔天台智者大师。诵法华经。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求证南岳思大师。师曰。此法华三昧也。于是智者乃著止观妙门。西域梵师曰。此与西域首楞严经。大旨相同。大师闻之。日夜西望礼拜。一十九年。愿见此经。今南岳天台寺。即智者大师拜经处也。千有余年。拜台现存。曾仪部金简。欲石刻楞严经于台上。以满智者之望。大愿未果。此天台一段因缘也。予与曾公为法门知己。久期终老南岳。癸丑冬月。长公扶摇。携乃翁书。迎予往湖东。予应命至。则见诸祖道影八十八轴。乃达观禅师。命丹阳弟子贺知忍。资请丁南羽高士名笔也。有三堂。其二置五台峨嵋。此一专为南岳者。向久藏贺氏。庚戌闲。曾公游南海。道过曲阿。贺君属其请归南岳。向以山中无可置之地。故存湖东。予于是展礼道容。如入诸祖丈室也。比即发心。愿建影堂以奉之。乃为募疏。太仆蔡公槐亭。身为行先。愿竟未果。丙辰。东游吴越。随投老匡山。越六年辛卯。弟子如绎书来。云已复天台。欲重兴之。适曾长公遵先人遗命。以祖影送入天台供养。及予前疏并付之。予闻而喜曰。此予末后未了愿也。嗟乎。法缘与时互相为显晦。亦运而已矣。惟佛所说。万法统乎一心。故有性相二宗。本乎一致。佛灭未几。而性相角立。分河饮水。从来旧矣。无论西域。即此土。教由天台。说三观以明一心。禅自拈花。二十八传。达摩东来为鼻祖。五宗列派。各立门庭。互相诋訾。率莫能一。今也。诸祖道影。毕集于斯。即楞严一经。统教禅而会归一心。此二宗之究竟归趣。不期会而自会矣。予居湖东。欲奉诸祖而愿未满。第著楞严通议。以发明佛祖向上一路。会三观一心之旨。以畅智者未见之怀。如绎今得居其地。复奉诸祖于其中。不但了余未了之缘。抑满智者未尽之心也。幸何如哉。绎也。果能竭力忘身。从事于此。予即老矣。尚能坐拜石。演楞严。代我广长舌相。使千峰点首。万象低眉。虚空结舌。异帜尽降。智者大师。定侧耳于常寂光中。习气猛发。亦当起舞于莲花藏海。与诸祖一时謦欬弹指也。其募疏已有前作。故但述道影之因缘。并绎兴建之始末。告诸檀越。以为开导前茅也。是为序。
传灯所载诸祖法系。惟以心印相传。原不以假名为实法也。嗟乎。禅道下衰。真源渐昧。自达摩西来。六传曹溪。一法不立。及五宗分派。盖以门庭施设不同。而宗旨不异。及宋而元。灯灯相续。至我明国初。尚存典型。此后宗门法系蔑如也。以无明眼宗匠故耳。其海内列刹如云。在在僧徒。皆曰本出某宗某宗。但以字派为嫡。而未闻以心印心。由此观法。则大可悲矣。举世皆然。岂止一方而已耶。况佛制四民出家。同一释姓。如众流入海。今推原五宗真传。则法眼早入高丽。沩仰绝响。云门在宋尚存。而曹洞则少林独擅。方今天下僧寺。法系多称临济。一派盛行。至若正枝旁出。可莫可考。盖随人自立。譬夫王纲失纪。而僭者横出。迷方者众。谁得而正之哉。京口焦山某禅人。远来匡山。以法系字派为请。且云。兹山十庵。原自始祖觉初祖心禅师。本临济旁出。为贾菩萨者。近代儿孙。皆迷其源。禅人忧之。乃考十庵先后之次。缉为谱系。正名分。以垂后裔。然虽假名。是亦因名立教。傥亦赖此以存僧徒上下之分。无敢僭越。而不至于蔑伦犯义者。尤足以保我子孙。亦存羊之意。尚亦有利哉。其先十六传已尽。故为续其三十二字。以从俗谛。若指此为宗。则临济自谓正法眼藏早灭却矣。
鼎湖山白云寺。其来久矣。昔曹溪法道盛时。出其门者。皆洞明心印。人天师表。志常禅师。乃与青原南岳诸老。同侍巾瓶者。二老道化一方。常师遂隐此山以终焉。梵幢犹存。灵骨藏之于此。信其为法门巢许也。余少能读书时。则知有苍。梧之野。鼎湖乘龙之故事。将为好事者寓言高举。以为美谈。及丙申春。蒙 恩遣雷阳。又二年。戊戌。冠巾说法于五羊之青门戈戟场中。时门人宝贵。字本净者。充第一座。会罢。作礼云。且将隐于鼎湖。余惊喜不已。扣其遗迹。则云久废。藩伯王公。昔为郡端州时。命父老重葺。今又圮矣。余因力赞贵公以居之。且嘱其死心定志。以尽生平。若果。余当休老焉。贵公以余言。遂忘形事心。以常公为任。苦心劳力。不堪其忧者。又三年。庚子。余入山。礼常公塔。乃为贵公作经始计。定其规模。务在妥神灵以藏修足矣。不期年。而三宝重成。佛像庄严。焕然光奕。余喜而嘉之。癸卯秋日之曹溪。且订明年鼎湖结夏之盟。甲辰季春。出山谒制府。即将有雷阳之行。以病作。不能就道。遂维舟江浒。且冀避暑山中。俟徂秋而往。不日。乃奉按台檄。不敢少留。怅望云山眉睫闲。不能一至。岂非缘哉。以一至而不可得。以此观夫常住兹山者。清凉之福。岂啻人天倍万劫耶。余病小可。即以登途。贵公时时相慰舟中。余且愧见笑于山灵。而不忍别。遂赋诗五章。托公以谢。且问讯于常公。异日者。傥天假之缘。吾当为公竖窣堵波于荒榛草莽中也。
域内名山大川。方舆载籍。志之详矣。及佛法入中国。则琳宫梵宇。皆托迹于名山胜地者。在在星罗。此盖道脉潜流。殊非探奇仰异者比。古称方志为野史。而佛刹之志。则僧史也。维双径乃东南奇胜。自国一开山。昔称法崛。以其山自昆仑而东走。雄峙五岳。而南干自衡湘。迤逦数千里。直耸黄山白岳。而蜚涌二目。融结兹山。以钟灵秀。故佛刹始创唐某年闲。而历宋元我明。上下千载。其闲相继。雄长法门者。八十一人。非山川蕴结之厚。何能若是之悠久耶。国初尚不乏人。顷百年来。法幢倾圮。僧徒寂寥。万历己丑闲。达观禅师蹶起。立宗门赤帜。时创刻方册大藏。初议五台。僧徒往请者。茧足数千里。未几迁于山之寂照。殿宇亦因是重新。乃法轮再转之机也。居顷之。冯太史复议启古化城。为藏板地。当道藩臬诸公。深心恢复。达师入灭。弟子澹居铠公。克荷其业。而达师竟得塔于鹏抟峰下。与大慧同条。是岂小缘哉。然昔之住兹山者。虽善举扬宗乘。但引法海之一滴耳。今则全摄如来藏海。而注于兹。为法门之全提。则因缘胜前万万矣。黄贞甫有言。萧何入关。子女玉帛。秋毫无犯。惟收其图籍。卒以王汉。今大藏。乃法界之图籍也。尽收于此。而拓法王之疆土者。必大赖于是矣。非此山之钟气博厚。又何能负重法哉。于戏。因修者易。创业者难。今中兴法门之大业。非图籍班班。后世将何考焉。是径山之志。不得不作。非徒纪胜而已。故重缉之。以便考览。而特为之序。
余坐菩提庵。新构丈室。主人请堂名。余题之曰妙明。大众请开示。老人意取楞严经中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语也。以满慈闻前根身器界。一一清净本然。因起疑曰。既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法邪。将谓清净界中。不容生此诸物也。世尊到此。实难措口。故举寻常所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二语。双关以诘之。然上句不属迷悟。天然妙性本自灵者。故云性觉妙明。下句乃从迷中不失而修成者。故云本觉明妙。谓今虽修成。而不从外得。是各人本有之觉耳。以此二语诘之者。佛意将借迷悟关头。以开发之。满慈果认本觉明妙一语为得。将谓性觉本自灵妙而明。不假更明者。斯则但有能明之明。则无所明之觉耳。意在有所明之觉。乃恰当耳。殊不知才有所明之觉。则能所对待无穷妄法。从此而生矣。以一切众生生死死生。法法皆从清净界中。无故强起一念。要明其觉。然有明有觉。能所宛然。故向下发明能所之妄法。历历分明。则深穷法性之源也。兹庵名菩提。梵语菩提。此云觉。以人人皆知修成之佛。不知本有之佛。老人意在真修。先要了悟不迷之性。故虽修万行。不落常情。则是不离当处。而顿证菩提。是在先悟妙明为初心耳。故以名堂。
清凉乃金色界。文殊一万眷属。常住其中。即杂花所载。东北菩萨住处也。自汉开山以来。震旦归依。为人闲净土。岁往复者。百千万计。至则蹈冰蹑雪。无厌其劳。非真慈摄受。何二千年来。岁无虚日。其山境殊胜。名花异草。闲错开敷。如七珍布地。金莲茂发。妙丽相鲜。信非尘寰有也。高人胜士。栖真养道者。遍满山谷。列刹星罗。钟鼓相闻。梵音敷奏。与松响泉声。广长舌相。昼夜无闲。岂非人闲一真净土乎。山中在在丛林。向无以社名。社自普门栖贤始。近有观来石镜亭山主。结金莲社。盖由宰官李公所创。公讳茂春。河南杞县人。初母梦三僧入室。因叱之。二僧即去。惟一不行。乃曰。吾五台僧欲结缘耳。是夜即生公。公生而善啼。母时呼曰。尔僧性也。至七岁。犹常啼不乐。母每以僧呼之即止。公长而问母。母言其初梦。所以后登癸未进士。官至雁平兵宪。因游楼烦。忽自忆往事。乃曰。远公生于此。而结莲社于匡山。我何忘其故乡耶。遂愿结金莲社于五台。先闻妙峰大师。遂往归依。建静室于灵鹫以寄焉。既而欲自为念佛社。因五台僧幻住谈台山胜处。言观来石主人镜亭。有苦行。公遂归心。即捐赀属修莲社。效匡山故事。修念佛三昧。余有双径之行。镜公特讯于山中。且征余叙其事。余喟然叹曰。寥寥宇宙。泛泛波流。往而不返者众矣。能知归宿者。几何人哉。净土为苦海之彼岸。若夫操舟扬【马*凡】。截流而度者。上下千余载。几何人斯。远公创匡山莲社。先后集者。约一百二十三人。且独称十八高贤。现生西方。递相接引。此自道法东来。第一胜事。李公兴于百世之下。抖擞浊恶。揭厉乐邦。非具宿世根力。现宰官身。何以有此。余知斯社之兴。将与一万眷属。同驾慈航。扬【马*凡】安流而径登彼岸。又何以百什计哉。是在长年捩柁。不惜余力耳。
杂花说十方佛土。如帝网孔挂于虚空。成者住者。坏者空者。俱同一际。一切诸佛。与诸菩萨海会说法。教化众生。种种神通妙用。处处同时充满。亦如网珠交光相罗。彼彼无杂。亦无障碍。而一切众生。于一切佛心智光中。庄严佛土。调伏众生。及造十恶五逆。三界六道。善恶业行。而不自知。故曰。佛境界不可思议。众生心行不可思议。今于湖之天圣寺。具见之矣。甲午岁暮。寺僧祖定。访予京之慈氏楼阁。偶谈寺之因缘。则曰。其殿广博。犹如空虚。庄严密致。斗栱攒簇。鳞蹋重迭。犹如罗网。此其作者。不可思议一也。盖始创于唐。其原先不可考。历宋及元。至今几千年矣。而各道之上。梁栱之闲。绝无纤尘。故名之曰无尘殿。此不可思议二也。其两楹露柱。雕木为龙。头角须眉。爪牙飞动。宛若生龙。左右升降。尝游戏池中。寺僧见而叱之。其龙归殿。而左右错盘。又名之曰错盘龙殿。此其不可思议三也。其殿壁纵横二丈有奇。向为粉地。昔赵孟俯读书其中。而心悦之。两壁画潇湘烟雨图二幅。夫人管氏。画竹一幅。前此数百年。岂无丹青妙笔。而必待子昂夫妇。点染其中。将为今之存亡举耶。此不可思议四也。其殿中之佛。乃以铜钱累砌成形。此固成者之心。不可思议矣。明嘉靖闲。有人毁其佛者。剔筋折骨。坼钱网肉。劈罗汉烧煮而食之。其人竟感以铁篦搔痒。遍身皮肉尽脱见骨。且遭刑而死。然世人畏神而敬佛。虽颠人醉酒。尚悚然知归。而若人者。乃醢之而甘心焉。此又坏者之心。不可思议也。故其今也。凄然草草。寥落如空。太宰五台陆公。过而慨焉。即与郡宰官敬庵许公。继山沉公。具区冯公辈。发愿修复。命比丘祖定为倡导。建立之初。思求所以创业为根据者。是夜。大风折古桑一株。旦而发之。根柢得古负重断碑。披而读之。乃唐中和闲。居士吴言舍宅为寺。其基广九十三亩。时刺史王公。表请额为景清禅院。而天圣则宋时重建。以年为号者。非此莫知其源。斯则木石无情。乃应缘而成事。此情与无情。感应道交。如水澄月现。又大不可思议者矣。由是观之。其佛土成住坏空。业已不可思议。即其人而知施者。作者。成者。住者。庄严者。破坏者。善恶心行。种种不同。今一旦炳然齐显于诸佛大智光中。如镜现像。纤毫不昧。因果昭著。总之皆不可思议也。始也成者之心。固不知有坏者之心。而昔坏者之心。又安知有今日成者之心。斯则成者坏之因。坏者成之缘。若即境观心。正所谓交光相罗。如宝珠网。净秽齐现。善恶同彰。过去未来。一际平等耳。况佛境如空无所依。至若因缘成就。如云起长空。又岂可得而思议耶。今比丘定者。苦心穷虑。欲建空中之楼阁。严象外之法身。演无字之真经。作难思之佛事。譬若晴空。望彼纤云。岂不瞪目成劳。吾意空花乱起。必弥满太清。滴水为岩。必横流大地。是将见妙庄严刹。建于一毫。清净法身。显于一念。必使诸佛赞言。奇哉奇哉。吾今成佛时。普见一切天人。修罗。宰官。长者。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人等。各各心中成等正觉。转大法轮。使一切见者闻者。皆发无上菩提之心。向之成者住者坏者空者。一齐同入莲花藏海。此段广大功德因缘。其实种种不可得而思议也。海印沙门。闻此因缘。叹未曾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法空无相。毕竟无起灭。但以因缘故。成坏各不同。佛身如虚空。智光如满月。其空遍一切。月光与空等。不择净与秽。是水皆现影。岂待清净池。而后方照瞩。一切众生心。与佛智无二。善恶随因缘。业行固不同。一切佛境界。生于众生心。譬如空中花。依空而出现。初成即有坏。本自空中生。如何今日空。不能成胜事。天堂及地狱。贵贱众果报。苦乐诸受用。无不从心造。自作自受用。庄严自法身。直从有相中。即登常住果。善哉诸佛子。决定信自心。各舍所爱珍。庄严佛自土。世闲皆是苦。无常复无我。生无一物来。死无一文去。来去本是空。如何苦贪著。遇此大因缘。而不发勇猛。一破悭爱根。顿成无上觉。凡是有缘人(缺文)。
佛说孝名为戒。谓孝顺父母。孝顺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顺一切众生。然则奉佛戒者。不能推及众生。自昔隋天台智者大师。唐惟宣律师。宋永明大师。至我明。独云栖大师而已。其放生池。除城中上方。北园。其外则自赎万工池。而弟子居士虞德园。同大壑法师。浚西湖三潭。其广大之心。足以度恒沙众生矣。予至湖心寺。知旧有三塔久废。今欲重建。与所度之生。作光明幢。昨偶有聚沙之梦。已有成议矣。又观三潭之堤甚单薄。不能与所放之生。作金汤外护。恐春水一漂。则已度之生。寻复漂流苦海矣。斯则不惟虚其前功。抑终不能收其后效。大可忧也。又且聚沙不可以旦夕计。正在踌躇。偶至长明寺。会汤养惺居士。乃云栖之内亲也。言及无子。将求度脱。予欢喜而策之曰。昔佛无子。以视三界众生如一子。至今人人皆称为慈父。居士何不以念子之心念一切众生。则将来慈父之称。充满十方世界矣。为今当念已度之生。在三潭者。能筑保障以防护之。使其中众生。如极乐国。则彼现前皆称慈父矣。又何俟于将来乎。愿居士一倡。而愿为慈父者众矣。是则天宫净土。又何舍目前而别求乎。诸有智者。一闻万感。不俟言之毕矣。老人大有所望焉。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二卷。收在《禅宗全书》第九十七册。原作者及刊行年代均不详。系收录清代禅门日常讽诵之经、律、偈、仪文、咒等,以及禅门诸师之法语、警策、问对、训诲文等。版本有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本、光绪十二年(1886)鼓山(福建省)涌泉寺能成募刊本、光绪二十六年序刊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我国著名高僧虚云大师,是禅门巨匠,是禅宗史上极为罕见的大器之人,是我国佛教继惠能大师后又一位伟大的觉者。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