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引路发现沈阳佛塔珍宝 9月1日将亮相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沈阳地区佛塔芸芸,有辽代无垢净光舍利塔、石佛寺塔、辽滨塔,清初四塔等等。自1957年以来,考古工作者们相继在这些佛塔中,发掘出土了众多的珍稀文物。这些文物中,有些被定为“国宝级”文物。8月23日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沈阳文物古迹博览中心、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筹划,9月1日即将推出“沈阳佛塔出土文物精品展”,“请”出近300件珍稀文物,与广大观众首次见面,展览收入,将全部用于助学捐助。

“国宝级”文物

首推鎏金铜佛

这次展览的“国宝级”文物,首推辽代“释迦牟尼鎏金铜佛”。这尊鎏金铜佛为坐像,高42厘米、重20公斤,采用黄铜铸造,头上为螺旋发式,颜色泛蓝;面部丰满,眉似弯月,眼睑下垂,鼻直口方,长耳方唇;合手胸前,拇指向己,食指向天;两足相交,足心向上。

除发髻与口唇外,“释迦牟尼鎏金铜佛”全身鎏金。该佛像铸工精细,造型生动,1985年出土后不久,即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虽经近千年,该佛像却依然金光璀璨、熠熠生辉。

燕子引路

发现塔内文物

“释迦牟尼鎏金铜佛”原藏于“无垢净光舍利塔”。

“无垢净光舍利塔”建于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清代崇德六年(1641年)重修,为约33米高的八角密檐十三层砖塔,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清代诗人百龄《沈阳道中作》赞美舍利塔与塔湾一带美丽景色:“一湾塔影水流春,寒食烟生树树新。好是雨余青到眼,十三山色欲留人。”“盛京八景”之一的“塔湾夕照”,就在于此。

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佡峻岩介绍说,1985年4月下旬,沈阳市政府对位于塔湾的“无垢净光舍利塔”进行全面维修。一天,施工人员们无意中发现,一群燕子从塔身的一个空洞中飞出。此前,人们一向认为辽塔为实心,怎会出现空洞?于是,当年7月11日至8月30日,考古人员们对“无垢净光舍利塔”进行了考古勘查。

考古人员们发现,塔身的洞口距地面高6.7米,洞口高85厘米、宽70厘米、进深3米。当年31岁的考古人员刘焕民,腰间系上绳索,从脚手架上钻进十分狭窄的洞口,冒险探查佛塔内部情况。进入佛塔内部后,刘焕民发现,塔内竟修建了一个通高17.89米、直径约两米的穹隆顶圆形“腹宫”。塔腹中设置了两层木板,将塔腹分成三部分。中间部分为塔内的“中宫”。刘焕民发现,木板均已腐烂,塔内的文物已统统沉落到塔底。

经过于崇源、周阳生、佡峻岩、刘伟、刘焕民、李晓钟等考古人员清理,木案、木函、香、黄绫、香筒、烛台、铜鼎、木碗、白瓷蟠龙长颈瓶、黄釉注壶、黄釉罐、骨珠、水晶珠等大量文物,纷纷出土。国宝“释迦牟尼鎏金铜佛”,便俯卧在众多文物之中。

白塔地宫石函

崇寿寺塔,即“释迦佛生天舍利塔”,沈阳人称“白塔”,建于辽代乾统七年(1107年),为八角十一层密檐实心砖塔,原址位于沈阳古城小北门外、如今的白塔小学院内。因年久失修,于1957年拆除。塔内出土了造型精美、神态各异的13尊鎏金铜佛等珍贵文物。“崇寿寺塔地宫石函”,便是其中一件。

该石函长37厘米,前宽22.5厘米、后宽20.5厘米,高19.6厘米。

该石函顶面与函身均刻有楷书文字,共计300余字,记录了建塔位置,即“沈州北三岐道侧寺前”。该石函还记录了建塔主人及捐资邑众60余人。该石函刻文,进一步证实了辽代沈州州治方位,与沈阳古城位置相同。

铁钎“秃噜”一下

刺进“地宫”

辽滨塔位于新民公主屯镇辽滨塔村,为辽代所建、金代重修。辽滨塔通高44米,坐落在约两米高的平岗上,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式砖塔。

据佡峻岩介绍,1993年七八月间,在维护修缮同时,考古人员对辽滨塔进行了考古勘察。与其他辽塔不同的是,由于辽滨塔坐落在两米高平岗上,其地宫处于地平面位置,而不像其他辽塔那样,地宫处于地下。考古人员从平岗北面断层着手,开始寻找辽滨塔地宫。

一天晚上,劳作一天的考古人员疲惫地躺在炕上休息。是夜,民工们挖掘不止。午夜过后,一名民工的铁钎“秃噜”了一下,便轻而易举地钻进土层中。佡峻岩警觉地立即叫停,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铁钎洞逐渐扩大,最终发现,原来铁钎恰好插进了砖缝里。借着灯光,佡峻岩往洞内观看,顿时惊讶得屏住呼吸:“地宫!”他立即跑回住地,将张连兴、刘长江、李晓钟等考古人员叫醒。听说已发现“地宫”,大家睡意顿消,一同兴奋地来到发掘现场。

考古人员先用手扒砖和泥土,然后,他们把胳膊伸进洞口,手持锤子反腕从里向外,精心地反敲青砖,以免青砖泥土掉进“地宫”里,损坏“地宫”内的文物。洞口开打后,大家万幸地发现,两个“影青高足碗”,就摆放在“地宫”内供桌上,稍不小心就可能碰坏。

当时,一位国家级的权威文物专家恰好在沈阳,他看到“影青高足碗”后,当即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石狮茵镇石龟砚台

展出的文物中,有一对儿造型别致、左右相向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采用灰色细砂岩雕造,各长19厘米、高12.5厘米,各重约2.5公斤。石狮子蜷曲伏卧在半圆形石座上,狮头转向一侧,口微启露齿,成束头毛披垂头颈之上,长尾盘于体侧。经观察,这对儿神态安详、姿势自然的石狮子,口唇涂有红色,双目为黑白两色,躯体为绿色,但颜色已经脱落。文物专家介绍说,这对儿石狮子叫“石狮茵镇”,是我国古代贵族室内起居生活的坐具备品,用来压平“茵席”边角。根据其造像推断,“石狮茵镇”应为中原唐五代工匠所造,后来流入了辽代境内。

古今往来,砚台种类、造型颇多,但似这种石质龟砚却十分罕见。该石龟砚由浅绿色砂岩雕造,长18.5厘米、宽18厘米、高9.8厘米,龟首高昂,转向一侧,后背横负簸箕形砚池,砚底部为椭圆形石板,为隋唐时期中原流行样式。

文物专家介绍说,“石狮茵镇”、“石龟砚”均出土于新民公主屯镇辽滨塔村、辽代辽州州治窖藏,可见当时汉文化对契丹族的影响。

文物“出山”助学捐款

据了解,“沈阳佛塔出土文物精品展”分为“圣物舍利”、“沈阳佛塔”、“佛教造像”、“佛教法器”四大部分,将动用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库房珍藏多年、人们始终无法谋面的近300件文物瑰宝,将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与广大市民见面。

沈阳文物古迹博览中心主任初兴佳介绍说,9月1日是第一个“沈阳慈善日”,“沈阳佛塔出土文物精品展”在当天开幕,具有特殊意义。他表示,这次展览收入,将全部用于助学捐款,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