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凤英教授在台湾佛光山台北道场讲授「临终病患家属之需要与照顾

禅茶一味 | 作者:网络 [投稿]

中国佛教禅宗网讯 由台湾佛光山人间大学企画执行的佛法与安宁疗护第五次课程,2010年8月7日于台湾佛光山台北道场开跑,本次课程礼请到国立彰化师范大学辅导咨商系助理教授黄凤英,为近百位的同学讲授第二阶段「临终病患家属之需要与照顾」。

黄凤英首先说明,癌末病患家属照顾者长时间处在束缚、受限制的生活中、社会互动消失,当癌末病患的病情每况愈下,即使努力照顾也没有成就因而自觉无用等挫折感,当照顾已经变成负担,照顾者面对相当程度的不确定性、生理与情感上的孤立、疲惫等状况,就是属于「身心俱疲症候群」的一种。而且根据文献显示,末期病患家属所呈现的焦虑指数特别高,甚至还超过病人。

「其实家属也是一个隐藏的病人,其心路成长历程也是安宁缓和医疗照顾的一环。」黄凤英指出癌末病人住进安宁缓和医疗病房,生命期很短,主要的工作是做好死亡准备。而临终阶段家属是最重要的照顾者,家属若能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协助,病人就有直接的助益。

临终陪伴中的家属角色有三,一为「照顾者」,能够以恰当的方式尽心尽力,成为团队照顾的一员。二为「协助者」,了解并认同团队照顾的原则与方法,参与病人的死亡准备,尤其是协助病情告知和接受死亡二个阶段,主动或被动的参与;三为「接受悲伤辅导者」,通常家属的悲伤情绪在病人往生前就开始,如果病人临终过程显得痛苦,或者由于家属不知道如何因应、协助,来不及在病人往生前尽心照顾或完成道别,甚至做了错误的决策,家属的悲伤会持续更久,除了承受失落的痛苦,还会因为往生过程的不圆满加深自责与遗憾。因此对家属进行生与死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往生前的预防应比往生后的辅导更具积极性。

黄凤英进一步明确表示,家属会产生身心俱疲症候群的原因是他没有从照顾中成长。要让家属回复到具备学习的能力。家属是参与者,协助在照顾中让病人从接受病情、死亡准备到灵性感应,理论上家属参与的学习应比病人好。所以要早期了解家属,在早期随著病况焦虑、忧郁、孤单无援、照顾不来产生身心俱疲症候群时,早期察觉其困境给予喘息照顾,让家属休息、充电,培养他以病人善终为目标,他也就跟着学习成长。

最后,分析家属的责任与负担是平衡照顾心情的重要机制,而当二者不能平衡时就需要喘息照顾。所谓的喘息照顾必须包括分担责任(医疗)、减少负担(照护)、生与死教育、以病人为中心的全人照顾模式,化照顾者之阻力為助力。

喘息照顾的目的不只是提供替代性的照护让家属能够休息,更重要的是因为医疗团队的介入分担专业医疗决策的压力、提供生与死教育的观念更新,以及以病人为中心照顾精神的回归,此四层面缺一不可。

佛法在生与死的教育应用有其特色,透过同理丧失反应、解说丧失反应无益于病人面对死亡的学习成长、内观丧失反应的我执、能舍即解脱、化悲伤为祝福等实做,能协助家属转换受苦的意义,将不信、不幸、不舍、不忍、不愿、悲伤转换为、接受、脱困、放下、意义、承受与祝福,给予照顾者希望、目标,在陪伴过程中学习与成长,生与死的教育是针对家属不知道、不清楚的地方说明,重点不在解决家属个人的问题,而是解决家属在协助医疗团队照顾过程中所产生的障碍。

来源:佛光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