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工简介
李茂林
即李养心。明代嘉靖、万历间(1522-1619)宜兴制壶高手。号茂林。江苏宜兴人,一说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详。“四名家”(董翰、赵梁、袁锡、时朋)后制壶名工,擅作小圆式壶,世称“名玩”,朴实中具妍丽之态。排行第四,故又以“小圆壶李四老官”得名。制壶不加署款,仅朱书号记而已。原先壶坯,都附入缸窑烧造,不用匣钵封闭,沾有缸坛釉泪。自养心始,壶另作瓦囊,闭入陶穴,防止砂壶沾染釉泪,砂壶烧造质量大为提高。子李仲芳,亦是当时制壶名手。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正始》:“李茂林,行四,名养心。制小圆式,研在朴致中,允属名玩。自此以往,壶乃另作瓦囊,闭入陶穴,故前此名壶,不免沾缸坛油泪。”明·陈贞慧《秋园杂佩》称:养心之壶艺在时大彬之上,为供春劲敌。传世作品极少。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创始》:“自正德以递万历,所制多大壶,李茂林始制小圆式,实为阳羡小壶之鼻祖。”顾景舟主编《宜兴紫砂珍赏》,著录有李养心“菊花八瓣壶”一具,底刻款“李茂林造”四字楷书款,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见该书页57)
惠孟臣
传为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名手。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孟臣名号有君德、思亭等,孟臣是晚年自号。为时大彬后一名手。孟臣制壶,大壶浑朴,小壶精妙。以竹刀刻款,盖内有“永林”篆字小印者最精。笔法类褚河南。后世仿制者众,广东潮州茗饮喜小壶,故粤中伪造孟臣小壶,触目皆是。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惠孟臣,不详何时人,善仿古器,书法亦工。”日·奥兰田《茗壶图录》﹕“鸣远、孟臣,名尤显。……在日本,重煎茶小壶,凡刻有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等名字者,都受到珍爱。”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孟臣制壶“浑朴工致兼而有之,泥质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出品则小壶多,中壶少,大壶最罕。笔法绝类褚河南,惟细考传器,行、楷书法不一,竹刀钢刀并用,要不离唐贤风格,仿制者虽精,书法究不逮也。”
徐次京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仿古器精良,书法亦佳。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徐次京,善摹仿古器,书法亦工。王汋山长子翼之燕书斋藏一壶,底有八分书“雪庵珍赏”四字,又楷书“徐氏次京”四字,在盖之外口,启盖方见,笔法古雅。惟盖之合口处,总不若大彬之玄妙也。”次京传器,香港艺术馆刊“三足龟水滴”一件,底镌“次京”二字阳文篆书方印。
承云从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承云从,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云从传器,《茶具文物馆·罗桂祥藏品》(下册)著录香港茶具文物馆藏“云从桂花四瓣壶”一具,高6.7、宽9.6公分。壶底镌“云从制,为履中先生”八字楷书。
时大彬
别号少山,明代紫砂大家。他制的壶,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作小壶。壶技超过其父时朋,也为后人所不及。制作紫砂壶时,他喜在陶土中掺杂钢砂,或把旧壶捣成粉末重制,凡遇有不满意之作,立即击毁,不留人间。时人认为,时大彬的作品继承了前辈技艺,又有创新开拓,故而名噪海内。1984年从墓中出土的大彬三足圆壶,是时大彬壶由大改小的代表作之一。与壶同时出土的墓志表明墓主是明代南京翰林学士华察之孙华师伊,卒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葬于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表明此壶至少已有360年以上历史,现珍藏于江苏无锡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华氏当时是无锡望族。越剧《三笑姻缘》中大画家唐伯虎在无锡华太师府屈尊当书僮,最后终于点中丫环秋香作妾。这个华太师,指的就是华察。不过,这是戏而非历史。
周季山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周季山,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
陈挺生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挺生,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天启、崇祯间人。”
陈和之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善仿徐友泉、沈君用,壶式高古清绝,书法有晋唐风。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和之,善仿友泉、君用,天启、崇祯间人。”日·奥兰田《茗壶图录》卷上:陈和之“字法具晋唐遗风,泥色浓紫,或□□肝色。试以指摇盖,铿作金石之声。涤拭之久,自发闇然之光,非所谓和尚光之比也。通体气格高古,韵致清绝。令予心醉忘餐,可称茶疗之珍玩也。”和之传器,茗壶图录》著录有“紫泥圆壶”一具,流直而仰,环而纤,腹圜而丰,圈底内凹,口内设堰圈,盖之如合符,的成乳形,流下镌楷书“陈和之”三字。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李凤廷藏“朱泥觕砂中壶”一具,形扁如合欢,壶底镌“陈和之”三字楷书,旁钤“和之”篆文印章。
徐令音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徐令音,未详其字,见《宜兴县志》,岂即世所称小徐者耶。”令音,疑为徐友泉子,即世称小徐者。徐喈凤《重修宜兴县志》载,友泉、用卿、君用、令音,皆制壶名手。与诸人同列,想必造诣在伯仲间矣。令音传器,香港苏士比编《宜兴陶器》,著录有“鱼头水盛”一件,底镌“徐令音制”四字阳文小篆印章。《阳羡砂器精品图谱》著录“汉方壶”一具,泥淡紫梨皮,气骨淳厚,古朴简练,底钤“徐令音制”篆文方印。
陈俊卿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茗壶高手。生卒不详。紫砂名师时大彬徒弟。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俊卿,亦时大彬弟子。”清·吴骞《阳羡名陶录·家溯》、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著录内容皆相同。
陈光甫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制壶仿供春、时大彬,有入室之誉,经其手摹,具体而微。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陈光甫,仿供春、时大,为入室。天夺其能,早眚一目。相视口的,不极端致,然经其手摹,亦具体而微矣。”
沈君盛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砂壶高手。生卒不详。制壶善仿徐友泉传器,参以沈君用(士良)之法。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沈君盛,善仿友泉、君用,天启、崇祯间人。”
沈君用
明代天启、崇祯间(1621-1644)宜兴制壶高手。名士良,俗呼“沈多梳”(宜兴垂髫之称)。自幼知名,巧殚厥心,中年夭折。具陈仲美之智,制壶尚欧正春一派。善配壶土,技术精湛,盖口准缝,不苟丝发。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神品》:“沈君用,名士良。踵仲美之智,而妍巧悉敌,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至尚象诸物,制为器用,不尚正方圆,而准缝不苟丝发。配土之妙,色象天错,金石同坚。自幼知名,人呼之曰“沈多梳”。巧殚厥心,以甲申四月夭。”甲申为崇祯十七年(1644)。君用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陈霭雪藏“红泥粗砂小壶”一具,流短而把反,制作极精,壶底镌“大明天启丁卯(1627)君用制”九字楷书三行。洵俊品也。
陈正明
明代天启时(1621-1627)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所制茗壶,工整精雅。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正明,天启间人,制器极精雅。”正明《器,餐霞轩杂录》载,文后山藏有宜兴茗壶,皆极精雅,其一署款“壬戌秋日,陈正明制”八字。壬戌为天启二年(1622)。
陈辰
明代万历、崇祯间(1573-1644)宜兴陶刻名手。字共之,生卒不详。专事代陶工镌刻书铭,誉称陶之中书君。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别派》:“陈辰,字共之。工镌壶款,近人多假手焉,亦陶家之中书君也。”陈辰传器,《宜兴紫砂珍赏》著录有二器:1.“合欢提梁壶”,壶身刻“合欢当酒(篆体),庚戌(1610)西卢(楷书)”八字,盖钤“陈制”篆体小方印,底钤“共之”篆体方印,上海唐云藏品。2.“长方扁壶”,底刻款“芳气满间轩,共之”七字楷书二行,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宜兴陶器图谱》著录香港苏士比刊“共之壶”一持。参见“共之款印”。
邵盖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生卒不详。与邵文金、邵文银为一家。邵氏一家所制茗壶,世称“邵家壶”。邵盖制壶工巧,与时大彬同时,自树规模,于大彬为别派,为邵家一名手。邵盖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著录有“紫砂大壶”二柄,作扁花篮形,壶底钤“邵盖监制”阳文篆体印章,字法与邵文金、文银印章相类。李凤廷藏“沙梨皮小朱壶”一具,圆珠式,底镌“邵盖”二字,书法半行楷。邵翰香藏“紫砂大壶”一具,底钤“邵盖监制”四字篆文方印。
欧正春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江苏宜兴人,生卒不详。时大彬弟子。所制茗壶,式度精妍,工疑刻画。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欧正春,多规花卉果物,式度精妍。”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正春,肉好而工疑刻画。”正春传器,有紫砂鸳鸯一件,上钤有“欧正春”楷书印。
邵文银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又名亨裕。唐天如孝廉云:据《壶史》,亨裕即文银。时大彬弟子,生卒不详。兄文金,亦为大彬高足。所制砂壶多文巧,饶有时门风格。文银传器,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著录有:“碧山壶馆藏紫砂中壶二具,式度相同,淡墨色,身形微扁,肩圆,四旁光泽,底平,……底有篆书阳文方印曰“邵亨裕制”。不耽阁藏紫泥中壶二持,制作工致,与前壶相伯仲,底钤“邵亨裕制”阳文方印。”香港茶具文物馆藏“邵文银(亨裕)紫砂圆珠壶”一具,嵌盖、圆钮、三弯流、圆弧把,制作文巧、精细,风格柔美清秀,底钤“邵亨裕制”四字篆体方印。高9.6、宽8.9公分。
邵文金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又名亨祥。唐天如孝廉云:据《壶史》,亨祥即文金。时大彬弟子。生卒不详。弟文银,亦为大彬徒弟。所制茗壶,善仿汉方,为士大夫所珍爱。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邵文金,仿时大彬汉方,独绝。今尚寿。”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吴槎客和张叔未诗,有句云:勇唤邵文金,渠帅在吾握。其制作为士大夫珍赏,于此可见。”
蒋时英
明代万历时(1573-1619)宜兴制壶高手。初名伯敷,字伯荂,生卒不详。时大彬弟子。后客于苏州。所制砂壶,坚致高雅,深得士人赞赏。伯荂制壶,眉公书铭,名工名士,世称“双绝壶”。相传项元汴定其式样,呼为“天籁阁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蒋伯荂,名时英,四人(欧正春、邵文金、邵文银、蒋伯荂)并大彬弟子。蒋后客于吴。陈眉公(继儒,历嘉靖至崇祯之世,与董其昌齐名。工诗善文,行书出入苏米,兼长绘事)为改其字之敷为荂,因附高流,讳言本业。然其所作,坚致不俗也。”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正传》:“初名伯敷,后客于吴,陈眉公为改字伯荂。……其壶样,相传为项子京墨林定式,呼为“天籁阁壶”。”
陈仲美
明代万历、天启间(1573-1627)宜兴紫砂陶名手。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详。万历间造瓷于江西景德镇,有“类鬼工”之誉。后至宜兴制紫砂陶,将瓷雕艺术和制壶工艺巧妙结合,以重镂迭刻见长,善配土色,意造诸玩,技艺全面,香盒、狻猊炉、鹦鹉杯、观音像,诸器皆能,名重一时。明·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神品》:“陈仲美,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重锼迭刻,细极鬼工。壶象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至塑大士像,庄严慈悯,神采欲生,璎珞花鬘,不可思议。智兼龙眠道子,心思殚竭,以夭天年。”清·吴梅鼎《阳羡茗壶赋》:“仲美之雕锼,巧穷毫发。”
清代名工
圣和
圣和,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著《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分析: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冯彩霞
冯彩霞,清代道光时(1821-1850)宜兴制壶高手。一说咸丰、光绪年间人,女。生卒不详。制壶有捏制、衔制之分,捏制之壶,指纹隐现。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彩霞,道光时人,或云姓冯,宜兴名匠。南海(今广州)伍氏,制万松园壶,延之至粤。书法欧阳询,所镌款宇,精谨有致,亦间用草书。所制壶有衔制、捏制之别,捏制壶则指纹腠理隐现,尤为夺目。盖以方印为织.,有“彩霞监制”四字阳文篆书。”《(江苏)陶瓷工业志·特种工艺陶瓷·陶艺名人选录》﹕“冯彩霞,清咸丰、光绪年间人。继杨凤年后又一位杰出的陶艺女名家。善制功夫壶,大如拳头,小如鸡蛋。其书法颇有欧阳询之韵,所镌款字,精巧有致。后受聘赴广东万松园内听涛楼制壶,所制“万松园壶”、“听涛山馆壶”,均是代表作。”
石楳
朱坚,清代嘉庆、道光间(1796-1850)人。字石梅,一作石楳,又作石眉、石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不详。与沈存周齐名,以精锡制成茗壶,作砂胎锡壶,为其创制。工鉴赏,多巧思,能画,善墨梅,具苍古之致,兼长人物花卉。篆、隶、行、楷,均劲逸有风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靡不工。着有《壶史》,嘉、道以来名士题咏殆遍。清·蒋茞生《墨林今话续编》:“朱石梅坚,山阴人,工鉴赏,多巧思。沙胎锡壶,是其创制。著有《壶史》一册,嘉、道以来,名士题吟殆遍。”民国·谈溶《壶雅》续(《国学论衡》1934第四期):“朱石梅(坚)以壶锡名于时,间作砂壶,亦殊精雅。梦园藏其“朱泥笠样”一壶,用陈曼生铭,而署石梅款,把下有“彭年”二字小印,底有“有味无味斋”印。梦园云:由徕以茶事名斋者,罕有若是之典雅。”朱坚卒年七十余。
思亭
思亭,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柏原
柏原,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于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于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于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伙。拙著《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于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黄彭年
黄彭年(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杨彭年
杨彭年,清代嘉庆、道光间(1796-1850)宜兴制壶名手。荆溪(宜兴古称)人,生卒不详。彭年弟宝年、妹凤年,都是当时制壶高手,一门眷属皆工此技,名闻一时。彭年善于配泥,所制茗壶,浑朴工致。传大彬手捏遗法,渐少传人,至彭年始复捏造之法,虽随意制成,仍具天然之致。嘉庆间陈曼生(名鸿寿)作宰溧阳,与彭年合作制壶。世称“曼生壶”,为世所珍。并尝与瞿应绍合作制砂胎锡壶,柄上镌有“彭年”印记。彭年制壶甚伙,大多是与陈曼生合作所制。汪庆正《上海博物馆藏宜兴陶器》(刊《宜兴陶艺》,1990年香港市政局出版)﹕“上海博物馆所藏的《陈曼生画册》中,有一幅画面为砂壶一件及盛开的菊花,题有﹕“杨君彭年制茗壶,得龚、时遗法,而余又爱壶,并亦有制壶之癖,终未能如此壶之精妙者,图之以俟同好之赏。西湖渔者陈鸿寿、曼龚父(章)”……这幅画有二点特别重要:其一,是陈曼生对杨彭年的直接评价;其二,是画出了曼生所谓最得意的砂壶式样。”
谦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畬,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字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于盖内者。
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
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于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冯桂林
民国时宜兴紫砂名工。技术全面,善制各款砂壶,花货、光货皆能。造型准确,作工细致,运线匀挺,整体自然。桂林是位多产艺人,异常勤奋,年无一日息,日无一刻闲。常与跂陶合作制器,由桂林造壶,跂陶镌铭。署款通常用“桂林”篆文方印,多钤于壶盖。《宜兴陶瓷发展史》(油印本):冯桂林,擅长紫砂茗壶,为抗日战争前后之名手。
陈曼生
陈曼生(1768-1822),当清代乾隆、嘉庆之世。字子恭,名鸿寿,号曼生、曼公、恭寿、曼寿、曼龚、老曼、曼道人、翼盦,别号种榆老人、种榆仙吏、种榆道人、种榆仙客、西湖渔者、西湖渔隐、胥溪渔隐、夹谷亭长等。所用斋轩名有种榆仙馆、种石轩、曼陀罗室、阿曼陀室、石经楼、桑连理馆、连理双桂树楼等。陈士璠孙。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庆六年(1801)拔贡,官至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酷嗜摩崖碑版,行楷具法度,隶古八分书,尤简古超逸。篆刻追踪秦汉,为西泠八家之一,浙中人悉宗之。他主张: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曼生作溧阳县宰时,公余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相传设计壶样十八式,由紫砂名工杨彭年和邵二泉等制壶,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题铭书刻。凡此,都署双款,除曼生款外,并有频迦等印款。世称“曼生壶”。紫砂茗壶与诗、书、画、印艺术相结合,经曼生倡导,逐渐开拓,形成一代风气,沿习迄今,影响深远。曼生书法、印章、词藻镌刻款式,均书卷气醇厚。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方山”、“半瓦”、“瓜形”、“覆斗”等式。曼生壶底部,常钤“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壶把下钤“彭年”等小章。《竹刻胜语》:“余曾见许小岩观察有一烟筒,以竹为之,半刻梅花,及陈曼生所画。其下半刻铭款云:“曼生自铭并刻”。”则鸿寿又工刻竹。着有《种榆仙馆印谱》和《桑连理馆诗集》等。卒年五十五。
邵大亨
清代嘉庆、道光间(1796-1850)宜兴壶艺名手。江苏宜兴上岸(上袁)里人,生卒不详。年少就有大名,秉性刚烈,情趣闲逸,艺技超群,作品浑厚、精到、大度,为宜兴砂艺一代巨匠。大亨壮年便死于乱世,传世作品无几,在清代时,大亨制壶,已被嗜茶者视为珍宝,“一壶千金,几不可得。”清·高熙《茗壶说·赠邵大亨君:“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掇壶,肩项及腹,骨肉亭匀,雅俗共赏,无飨者之讥,识者谓后来居上焉。注权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长注尤古峭。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忧。口内厚而狭,以防其缺,气眼外小内锥,如喇叭形,故无窒塞不通之弊。”顾景舟《宜兴紫砂珍赏·紫砂陶史概论》:“邵大亨,约生于乾隆晚期,殁于道光末年。……他一改清代宫廷化繁缛靡弱之态,重新强化了砂艺质朴典雅的大度气质;既讲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适用,又表现出技巧的深到,成为陈鸣远之后的一代宗匠。笔者(顾景舟)自习艺开始,以之为毕生孜孜于斯道技艺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谛,遂得以奠定基础。……他在创作上注意把握灵感,正如高熙所说:“或游览竟日,或静卧逾时,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否则终日无所作,或强为之,不能也。””大亨品格高贵,秉性刚烈。清·光绪《宜兴荆溪县新志》:“有邑令欲得之(大亨壶),购选泥色招入署,啖以重利,留之经旬,大亨故作劣者以应,令怒而杖之,亦不吽暴也。”表现了大亨坚贞不屈的可贵性格。
陈鸣远
号鹤峰,又号壶隐。清康熙、雍正年间入,他能自制自镌,雕镂兼长,制品多出新样,铭刻书法讲究古雅流利,具有晋、唐风格。他的作品,茶具、文玩无不精妙,名孚中外。除茗壶之外,文玩雅赏,更是有名。砚屏、梅根笔架、莲心水盂,以及瓜果小品,均善长其技,如南瓜壶:此壶设计,取材于自然,壶身为南瓜型;瓜蒂为壶盖,瓜藤为壶把,瓜叶卷成壶嘴﹔叶脉藤纹,均刻画得逼真,是其代表作品之一。《阳羡名陶录》上说他:“一技之能”。间世特出,自百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尤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他与文人交往较多,与海宁人杨忠讷友谊最深,他为杨氏专制素砂器一批,据说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事情。“官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鸣远碟”,这是对他作品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国内外均有收藏。
惠逸公
乾隆时人。逸公制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俱备,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伯仲,故世称“二惠”,然赝品之多亦几与孟臣等量。其泥色最奇,小壶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壶之古朴可爱也。孟臣制品浑朴精巧俱备,逸公则长于工巧,而浑朴不逮,故稍逊耳。疑逸公或为孟臣后辈,亲承手法,故能相类若是。逸公书法无实体,楷行草书俱备,楷书尤有唐人遗意,而竹刀钢刀均备,刻镌或飞舞或沉着,非干嘉后辈所逮也。
黄玉麟传略
黄玉麟(1842-1914年),原名玉林,曾用名玉麐。宜兴蜀山人,为清末著名制壶艺人。从师邵湘甫,三年即青出于蓝,善制《掇球》、《供春》、《鱼化龙》诸式,精巧而不失古意。又善制假山,得画家皴法,层峦迭嶂,妙若天成。因受吴大澄和顾荣林之聘,玉麟得以观彝鼎及古器,艺日进,名益高。晚年每制一壶必精心构撰,积日月而后成。
黄玉麟清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出生于江苏丹阳县城,原名玉林,因避战乱,于六岁时迁居宜兴蜀山,七岁丧父,由母亲邵氏抚养成人。玉林长至十三岁(1856年),生活所逼,母邵氏托远亲制壶艺人邵湘甫收玉林为徒,走上从艺道路。邵湘甫,蜀山紫砂艺人,以制粗货(一般日用壶、盆、罐)为业,壶艺并不十分出色。而邵湘甫对门人家,却是蜀山细货好手汪升义家。汪升义的祖父,人称汪胖子,是个制壶艺人,以花货竹器闻名于世,并与上袁村邵家交好,得一邵氏祖传《鱼化龙》壶吃茶,玉林为壶所吸引,总是偷眼看《鱼化龙》,盯住不放,并在闲时串至汪家,听汪胖子谈山海经。玉林聪明也机灵,很得汪胖子欢喜。邵湘甫倒不阻止。
玉林跟邵湘甫所学茶壶款式,主要是《仿古》、《掇球》之类,师徒每日要赶二十把才能休息,壶并不讲究。至半年过去,玉林就开始脱手做活,干完活还要上窑烧成,很是辛苦。但玉林心心念念想着《鱼化龙》壶。有一段时间,玉林竟然在师傅邵湘甫睡觉后,偷偷摸摸来到工场泥凳头,点盏油灯,凭着记忆,捏塑《鱼化龙》茶壶,却总不能成功。捏捏毁毁,也不知学做了多少时日。
年底空闲,稍有时日,玉林每每借口上汪胖子家,有时玩玩,有时看看,有时汪胖子戏谑他:“你这小鬼,一天到晚打我鱼化龙的主意,莫非想要偷壶?”玉林大胆坦诚,说出自己想学《鱼化龙》茶壶,汪胖子一巴掌,打得玉林眼冒金星,还骂他想得轻巧,凭我汪胖子几十年功力,还做不到这等功夫的《鱼化龙》!巴掌打过,汪胖子却又大发慈悲,教他说:壶不是看出来的,要尺寸,要仿样,要专门工具,并叫玉林空闲时跟他学画图样。
玉林讨得汪胖子欢心,有空闲就画画图样,主要是照汪胖子的《鱼化龙》茶壶画。至学艺第三年,玉林瞒着师傅邵湘甫,在工房里偷偷做起一把《鱼化龙》茶壶。满师之日,玉林将做成的《鱼化龙》壶作为礼物献给邵湘甫,一时赢得“青出于蓝”的声誉,玉林也赢得一个雅号,时人称他为:“鱼化龙迷”。
玉林满师后,因已能做紫砂细货生活(花货类塑器),声誉反倒超过师傅邵湘甫。但由于多年战乱,窑场不景气,玉林和母亲邵氏生活很艰苦,往往是有了上顿没下顿。而且往往不能随自己心愿做茶壶,而是随需要为糊口,一会儿做壶,一会儿做瓶,一会儿做罐。但玉林一有闲时,总要做自己喜爱的《鱼化龙》茶壶。
二十岁之后,玉林改名玉麐,并开始在茶壶上使用“玉麐”印章。至成家立业,虽一贫如洗,但他在紫砂陶艺上的追求和探索并没有停止。
进入中年,玉麐技艺趋向老练。一个偶然机会,有个窑户叫他配只《鱼化龙》茶壶的壶盖。他一见这把《鱼化龙》茶壶的壶身,眼睛一亮,就是初学艺时汪胖子使用过的那种邵氏祖传《鱼化龙》壶。《鱼化龙》壶做得实在神妙,壶成圆球状,通身以规则的海水波浪纹组成,纹浪活泼,富有动感。后浪中一面龙头探出,张口睁目,似玩珠状。另一面鲤鱼跃出,头尾相翘,相映成趣。玉麐见是心爱之物,便根据这把《鱼化龙》的造型特点,设计出几种《鱼化龙》壶盖款式,一边配盖,一边观察,一边用心思。在配盖的过程中,他细细仿样,并经常在睡梦中突然惊醒,似乎到达如痴如狂的地步。
玉麐配盖成功,窑户甚为满意。当时蜀山已经开始兴起仿古之风,窑户向玉麐继续订制《鱼化龙》壶。他不满足仿别人的样,就自己打出了新样。壶更圆纯玉洁,整体丰满,壶身的海浪在规则中行云流水,龙头更威武尊严,龙身扭曲变化,张口睁目中吞玩宝珠,敞开的两根龙须亦格外引人注目。鲤鱼图案随着龙的神气而更显精神,强化了“鲤鱼跳龙门”主题。龙腾鱼跃,十分生动。壶盖亦如壶身统一格调,连体海浪自然相融,壶钮是一立体龙头,伸缩自如。浪花翻卷胥出成流,龙尾延伸自然为把。玉麐新样《鱼化龙》一出,窑场轰动。因《鱼化龙》圆润似玉,故有人赞誉玉麐为“玉麒麟出世”,以“玉麒麟”直呼其名。于是,玉麐遂改名为“玉麟”。
黄玉麟一举成名,《鱼化龙》亦不断翻新,其龙、鱼图案雕饰为玉麟一绝,成为传统经典作品之一。观其宜兴紫砂工艺厂的黄玉麟传世佳作《钮鱼化龙》壶,为这一时期的佳品之一。
《钮鱼化龙》,高10.1公分,口径7.5公分,材质紫红,泥质润腻,底款为“黄玉麟”印款。整体呈圆浑状,壶身云纹、海浪纹顺畅柔和,交替辉映,简洁明快。龙的形象威武粗犷,神态逼真。鱼的形象自然生动,吉利福康。壶流、钮自然过渡,精工巧制,莹洁圆湛,妙若天成。雄威而不失俊美,俏丽而不为人工做作,大雅丰姿,古色古韵,是黄玉麟精湛技艺的充分体现,也是黄玉麟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黄玉麟受聘于大收藏家吴大澄府上为其仿古创新,精品迭出。吴大澄历任广东、湖南巡抚,喜收藏、爱古董,常请紫砂名手至府中作壶,壶底钤“○斋”阳文篆书款。
黄玉麟至吴大澄府上,先模仿吴府收藏的钟鼎及古陶器。其后,又为吴大澄所藏的失盖供春《树瘿壶》配盖。因黄玉麟将《树瘿壶》误以为《木瓜壶》,故配的壶盖款式为“木瓜”式样。后为民国收藏家黄宾虹所识,并请裴石民重为其配盖,留下一段佳话。
吴大澄收藏的失盖供春《树瘿壶》从何而得,据《阳羡砂壶图考》载述:“旧存沈树镛(韵初)家,继归吴大澄,后归费念慈……”吴大澄是从沈树镛收藏处转而得来。黄玉麟为吴大澄所收藏的失盖供春《树瘿壶》配盖,并仿制成功,所仿的供春《树瘿壶》均于壶盖内钤“玉麟”小方章阳文篆书印款。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一些人把历史上传世的供春《树瘿壶》跟黄玉麟仿制并钤“玉麟”款的供春《树瘿壶》混为一谈,并武断地说供春《树瘿壶》式“实为黄、吴两人合作构思创制出来的。”以此否认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配盖传器供春《树瘿壶》,是毫无根据的,也是有失公允的。
黄玉麟仿制成功的供春《树瘿壶》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壶高11.5公分,口径6公分,材质段砂。全身作老树瘿状,凹凸不平,把类树根,古朴凝重,圆纯端庄,为仿历史供春作品的佼佼者之一。
黄玉麟在吴府受到厚遇,有条件、有时间,在壶艺上追求与探索,因而除了制作技艺上十分讲究,对材质配置亦十分讲究起来。黄玉麟自行配置成功的铺砂“雪花泥”,为泥中珍品。
《雪花提梁》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雪花提梁》用纯手工拍打成型,壶盖钤篆书小方印“玉麟”,壶底钤篆书方章“○斋”。材质为紫红泥铺砂。颗粒匀而稠,大小适宜,疏密有致,无漏砂、夹砂、缺砂之嫌。砂面光洁,周边清爽,无明末清初铺砂凹凸不平感或浆面覆盖感。雪花如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壶飞舞,煞为壮丽,为铺砂工艺中罕见之极品。壶体浑厚朴实,口盖紧密,制工严谨,提梁虚实恰到好处,适宜把玩。《雪花斗方》纯手工镶片嵌成,端庄工整,同一材质,同一效果,同一印款,为壶界所推崇。显示了黄玉麟的艺术功力和高超技艺。
三年后,黄玉麟载誉归乡,吴大澄派人送来吴氏亲自订制,亲自书写的红木横匾一块,尚书“壶家妙手”四字,用阳文篆书描金,后有“麐斋”“吴大澄”之署款,高高挂于黄玉麟家正门中堂,为宜兴紫砂争来荣誉,为宜兴蜀山陶乡人民争来荣誉,至今传为美谈。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