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茶艺的发展历程
茶文化是人类在生产食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人类食用茶叶的方式大体上经过吃、喝、饮和品四个阶段。“吃”是指将茶叶作为食物来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将茶叶作为药物熬汤来喝的,“饮”是指将茶叶煮成茶汤作为饮料来饮的,“品”是指将茶叶进行冲泡作为欣赏对象来品尝的(饮是为了解渴,可以大口饮下。品是品尝,需要细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种方式发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会时期,后一种方式较晚,很可能晚到魏晋时期。
历来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我国食用茶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所谓的“神农尝百草”,就是将茶树幼嫩的芽叶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当做食物。后来人们在食用过程中发现茶叶有解毒的功能,就作为药物熬成汤汁来喝,这就是所谓的“得荼乃解”。平时也会将茶汤作为保健的饮料来饮用,民族学的材料已证明原始人是已经采集一些特定的树叶熬成汤汁饮用,在一些产茶地区,自然也会将茶汤作为日常饮料。考古学家已经在浙江杭州跨湖桥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熬汤的茶叶和完整的茶树籽,可见,我们民族饮茶的历史至少也在一万年以上。
但是,从现有的文献记来看,直到三国时期为止,我国饮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药用和饮用阶段。如汉代文献提到茶叶时都只强调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国时孙皓因爱臣韦曜不善饮酒而暗中以茶汤代替,是茶为饮料的明证。
从西晋开始,情况有了变化,四川地区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动,开始赋于饮茶文化意味。西晋著名诗人张载在《登成都白菟楼》诗中写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认为芳香的茶汤胜过所有的饮料,茶的滋味传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与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疗效无关,而是嗅觉和味觉上的审美满足。西晋文人杜育的《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写品茶活动的诗赋。诗中除了描写茶树生长、采摘等情况外,还提到用水、茶具、冲泡等环节,特别是对茶汤泡沫的欣赏,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鲜花(“焕如积雪,晔若春敷”)。可见,茶汤在此时开始成为品尝的对象。《赋》还提到饮茶具有调解精神、谐和内心(“调神和内”)的功效,则已经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国的品茶艺术的萌芽时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晋时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陆羽手里,中国人的饮茶才从食、喝、饮,发展提高到品的阶段,终于将饮茶变成一门生活艺术。陆羽在《茶经》中,对茶叶的医疗保健功效仅是一笔带过,明确提出“茶之性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将品茶上升到道德修养的高度,并且对唐代的煮茶法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从选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筛粉、煮水、加盐、点水、分茶到品尝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要 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艺程式。特别是对茶汤泡沫的培育、欣赏异常重视,进行仔细的观察,将泡沫称为汤华,薄一点的称为沫,厚一点的称为饽,细一点的称为茶,采用了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来形容泡沫之美丽:像枣花漂浮在圆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转或小洲弯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动的鱼鳞云,像飘动在水湄之上的绿钱,像坠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饮茶而对泡沫如此讲究,显然不是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从视觉的审美愉悦出发,一碗涌动着泡沫的茶汤在陆羽面前成了充满艺术韵味的审美对象,因此才灵感勃发,浮想联翩。可见唐代的饮茶已经成了富有诗情画意的生活艺术。
同样,唐代的诗人们在品茶之时,也同样不是为了生理上的满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审美愉悦,这从他们大量的茶诗中都着重对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赏可以得到证明。钱起的茶诗《与赵莒茶宴》可以作为代表:“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茶人在竹林下品饮紫笋茶,进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状态,心中的尘垢都被洗净,进入空灵虚静的境界,但品茗的兴味没有穷尽,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却周围的一切,只有倾斜的树影中传来的蝉声更反衬出竹林的幽静。这样的品茶完全是一种诗化的生活艺术,与为解渴而饮茶有着本质不同。
自此以后,历代的茶人们都有同样的自觉追求,宋代茶人还将茶汤的色香味称为“三绝 ”(苏轼:“遂令色香味,一日备三绝”)。他们在品茗过程中讲究茶汤“色香味”的同时,还主动追求更高层次上的审美意境,在宋代茶诗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诗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范仲淹)。“夜啜晓吟俱绝品,心源何处著尘埃”(宋庠)。“亦欲清风生两腋,从教吹去月轮旁”(梅尧臣)。“烦酲涤尽冲襟爽,暂适萧然物外情”(文彦博)。“悠然淡忘归,于兹得解脱”(吕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让文人雅士们提升为高雅艺术,因为明代废除了蒸青饼茶,盛行散茶冲泡,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视,无论是茶、水、具、境、泡、品每个环节都有更为严格、细致的要求。功夫茶艺的形成和成熟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据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时,寺庙僧道向他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这种小壶小杯冲泡、小口细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后来盛行于闽粤地区的功夫茶艺。功夫茶在我国传统茶艺中最具艺术韵味,在冲泡、品饮过程中有一系列规范程序,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是难以掌握的。仅就品尝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中提到“泉州厦门人所讲功夫茶”时指出茶之香味可分为四个品级:“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香而不甘,则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于山水之间也。”它与人们的生理满足全然无关,而是进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里的高级享受。
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品茗艺术,它是随着时代的演替而与时俱进的,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品茶方式。简称之为“茶艺”。“茶艺”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地区首先使用的,用来概括品茗艺术而有别于“茶道”一词,这是台湾茶人的一大贡献,因为将“茶艺”从“茶道”之中剥离出来,有利于品茗艺术的健康发展.通俗地说,“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茶道”是在茶艺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对泡茶提“技艺”,是因为它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具有技巧性。对“品茶”提“艺术”而不提“技艺”,是品茶时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汤入口之后如何去欣赏、体会美妙的艺术境界。茶艺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艺的操作中才能体现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观照,茶艺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韵。有了茶艺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载体和灵魂。
可见,茶艺确实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还对中国茶叶加工产生深远影响。由于茶艺的发达,历代茶人对茶叶的要求精益求精,导致名优特茶生产高度发达,制作力求精美,采摘越来越早,不但讲究香气、滋味、而且追求色鲜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采摘炒制,很难使用机器,致使中国今天的茶叶生产不容易迅速实现机械化。外国虽然也没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们只是将它当作一种饮料,尽管也讲究茶的滋味、香气和颜色,却并不注意茶叶的外形,更不会去追求什么茶叶形态之自然之美。他们可以用红碎茶和绿碎茶生产袋泡茶泡饮,不象我们那么讲究品茶艺术,不追求什么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么旗枪、雀舌、鸟嘴之类,也不在乎什么龙井、碧螺春、铁观音等美名。所以他们的茶园和茶厂里可以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实现机械化的采摘和加工茶叶。这是至今中国茶叶生产总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兰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国茶艺外传的两个方向、两种遭遇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茶叶和饮茶方式都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其中又以饮茶方式(茶艺)的传播最为重要。
中国茶艺的外传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东传邻国朝鲜、日本,一是西传欧美。
东传的时间是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中国和朝鲜、日本当时都同处在分封建社会时代,都属于农耕文化,而中国的文化水平有处于高级阶段,因此为这两个邻国所全盘接受,其中又以日本最为突出。最早是永忠、空海、最澄和尚将中国唐代的煮茶方式传回日本,并且在天皇面前献茶,很快就在官僚贵族上层社会推广开来,宋元时期,日本的荣西和圆尔辩圆等僧人又将中国佛教寺庙中的茶事活动引进日本,后来在明清时期在千利休等人的手上形成了高度成熟的茶道艺术。宋元时期中国的盛行的是点茶方式,是用蒸清茶粉冲点击拂泡沫后再饮用,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废弃点茶方式改用散茶冲泡,但千利休推行的茶道仍然继承宋元的点茶技艺,直到今天,日本的茶道主流“抹茶道”也还是沿用这种古老的点茶方式。
茶叶西传的时间要晚得多,直到16世纪才通过葡萄牙人传播到欧洲,然后传入英、法等国。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得差异,历史背景的不同,西方人只将茶叶当做保健的饮料,并没有接受中国的茶文化。他们主要是接受红茶,最早是将茶叶放在咖啡店出售,并且还是像喝咖啡那样加糖加牛奶,以致至今国际茶叶市场上还是以红茶为主导。他们并没像中国茶人们那样追求色香味形和诗化的意境,更不会去追求茶叶的自然形态美,所以他们只需进口一些中低档的红碎茶或绿碎茶,至今只盛行袋泡茶的方式,而没有接受中国的泡茶技艺。个中原因之一,是当中国茶叶在西方流行之时,欧洲已经是资本主义工业社会,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有自己成熟的文化形态,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容易接受距离遥远、为他们所陌生的东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从而也使他们至今一直停留在饮茶阶段,没有进入品茶的高级阶段。
由此可见,不管是东方日本还是西欧的英国,他们都没有与时俱进地跟随中国茶艺的时代步伐前进,而是停留在相对滞后的阶段。日本停留在宋元时期地“点茶茶艺”(用蒸青茶粉冲点击拂)阶段。英国地所谓红茶文化,加糖加牛奶,也是我国古已有之地调饮方式,只是将茶作为一种饮料而已,他们使用地袋泡茶方式,虽是工业化的产物,使用的原料却是红碎茶,没有什么文化内涵,就品茗艺术的角度而言,并不是一种进步现象。
这一现象,对中国茶叶在今天国际贸易市场上的处境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国际茶叶市场上是以红茶为大宗,中国不占主导地位。绿茶虽然是中国的强项,但是国际市场上所需要的大多是作袋泡茶用的绿碎茶,属于中低档茶叶,产值不高。中国所擅长的名优特茶在国外并没有派上用场。以致作为茶叶故乡的中国只能被置于老二老三的尴尬地位。
三、重振中国茶叶雄风的关键是弘扬中华茶艺
现在,如果我们要想改变这种局面,最好的办法不是让中国人也去大喝袋泡茶(这是立顿红茶想走的道路),从品茶退回到饮茶水平,而是改变外国人的饮茶习惯,让他们从饮茶走向品茶,从喝袋泡茶进步到追求茶叶色香味形的品饮艺术,这样,中国的茶叶才有望改变目前窘境。在这里,茶艺正可以大有作为。
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就是从弘扬茶艺开始的,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努力,各种门类的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祖国大地,在茶艺馆里每天都在向群众演示中国的茶艺,引起人们的饮茶兴趣,从而促进了茶叶的消费量。如上海市,在推广茶艺之前的1990年,平均每人年消费茶叶只有200克,在连续举办了12届国际茶文化节之后的2005年,每人年消费茶叶量已超过800克,促进了上海茶叶市场的繁荣,已经出现了好几个茶叶批发市场。著名乌龙茶铁观音产地福建省安溪县,因为工夫茶艺在各地茶艺馆的普及,使得工夫茶艺所冲泡的乌龙茶成了热门品种,作为乌龙茶中的名牌产品铁观音也就成抢手货,销路大开,致使原是有名的贫困县安溪县很快脱贫致福。江西省婺源县的大鄣山有机茶之所以能走入欧盟市场,就是因为德国的茶商在江西看了婺源文土茶艺的表演而引起对婺源绿茶的兴趣,因而将大鄣山茶引进德国,并逐渐占领了欧盟市场。
现在,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威望的高涨,东方文化的魅力日益引起西方世界的注意,在中国国内滚滚兴起的茶文化热潮,也开始波及国外,引起西方人士的重视和喜爱。无论是西欧、东欧还是北欧,都有中国式的茶艺馆,就是作为茶道大国的日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士不喜本国的茶道而在学习中国茶艺。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中国茶艺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不但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甚至还有日本茶道的教师,他们认为日本的传统茶道宗教味太重,太过严肃、繁琐,不如中国的茶艺更富有情趣,更有艺术性,同时,中国的炒青、烘青绿茶和乌龙茶也比日本蒸青绿茶更香更好喝。因此很多日本爱茶人都跑到中国大陆来考中国茶艺师职称,他们回去时就带走很多中国的茶叶。现在,在日本的茶叶市场上中国绿茶和乌龙茶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试想,如果日本的茶人只是喝蒸青茶粉的话,中国的茶叶就很难打开日本的市场大门。
同样,在西方,一股喜爱中国茶艺的热流正在涌起,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在学习中国茶艺,仅以法国为例,最早推广中国茶艺的地区是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早在10年前,就由北歌女士牵头组织了“法国茶道协会”,会员都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每个月都开展活动,由北歌会长亲自讲课,向会员们教授中国绿茶、乌龙茶的冲泡方法,大家都掌握盖碗茶艺和功夫茶艺的基本要领,泡出的茶汤还真芳香可口,至少是可以达到初级茶艺师的水平。北歌会长每年都到中国大陆来参加茶文化节,有时还带领法国茶友到中国各茶区进行访问。2003年11月,法国举办了“中国文化年”,开幕之际,他们和法国中国事务协会与里昂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国茶文化节”,特邀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表演团进行三场表演,在金碧辉煌的里昂市政府厅,三百多法国官员和上层人士聆听了北歌女士长达一小时的专题演讲,如痴如醉地观赏了历史系列茶艺表演,表演结束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演员谢幕达三次之多,这是在中国国内都没有出现过的盛况。随后两天,茶艺团到哪里表演,法国的茶友们就跟到哪里,久看不厌,对中国茶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场面令人感动。观众中还有许多人是从比利时、瑞士等附近国家驱车数百公里赶来的,说明中国茶艺并不仅仅限于法国而已。在法国首都巴黎,也成立了“法国国际茶文化促进会”组织,由法国嘉华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出任会长,2004年6月24日-7月4日,在“中国文化年”闭幕之际,他们和中国文化部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一届茶文化周”,举办了中国茶文化展览,又邀请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团进行十几场茶艺表演,有时还将表演场地设在街边,让更多的法国群众都能了解中国的茶艺,喝到芳香可口的中国绿茶和乌龙茶。每一场表演都获得法国观众的热烈掌声和由衷的赞叹,他们感慨地说:“没想到中国人喝茶喝成一门艺术,我们好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真是大开眼界。”
同样的例子还有北欧的芬兰。前年一个芬兰的议会代表团访问江西省南昌市,观赏了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茶艺表演,几年过去,当南昌市政府领导访问芬兰时,他们说几年前在南昌看到茶艺表演,留下深刻印象,能否请他们来表演?于是在今年7月,江西省婺源绿茶“晓起毛尖”随着“明清文士茶”的表演而走进北欧。众多的芬兰人终于领略了中国绿茶的独特风味。这就是茶艺的魅力,离开茶艺,茶叶只是一种商品而已,通过茶艺演示,它才可能成为一种艺术对象。
现在,不仅是西欧的法国、英国、德国,就是东欧的捷克、俄罗斯,以及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各国,都已陆续出现了中国茶艺馆,它们每天都在向外国群众进行茶艺演示,向他们宣传、推荐既有利健康又芳香可口的中国茶叶,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喜爱中国茶叶,这个势头才刚刚开始,真正热潮还在后头。但是,由此我们亦可以了解,中国茶叶的大好形势还在后头。因为, 只要外国人热爱中国的品茶艺术,自然就爱上中国的名优特茶,这些名茶也有可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茶叶生产和出口就有可能重新走在印度、斯里兰卡得前面。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中国的烹饪艺术名扬天下,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大中城市里没有中国的餐馆。现在该是轮到中国茶艺在世界扬名的时候了,不久的将来,恐怕就会是凡有中国餐馆的外国城市一定就会有中国的茶艺馆。中国的名优特茶就会香飘世界。
所以,中国的茶人不但要在国内大力开展茶艺活动,还要努力向世界推广,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更大的文化意义。
向世界各国弘扬中国茶艺,是我们中国茶人的神圣使命,也是各国茶人的共同使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因为天下茶人是一家!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
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迦叶二十八传至达摩,达摩五传至曹溪六祖六祖后派列五家。六祖传青原思祖,思传南岳石头迁祖,迁传药山俨祖,俨传云岩晟祖,晟传洞山良价禅师,价传曹山本寂禅师,后人尊为曹洞宗。又石头传天皇悟祖,悟传龙潭信祖,信传德山鉴祖,鉴传雪峰存祖,存传云门文偃禅师,曰云门宗。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寺时暂露端倪。从曹溪的六祖惠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一直到临济的义玄,于临济禅院举扬一家,后世称为临济宗。义玄是惠能的六世法孙。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之圆禅师。圆禅师以后分杨岐派、黄龙派。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释迦牟尼佛→初祖摩诃迦叶→二祖阿难尊者(中经二十八代至)→西天二十九祖东土初祖达摩大师→二祖慧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六祖慧能大师→南狱怀让禅师→马祖道一禅师→黄辟希运禅师→临济宗第一代临济义玄法师(中经四十二代至)→虚云古岩禅师→净慧本宗禅师→寂仁常毅禅师→四十六代义辉寂月
《指月录》三十二卷。又称《水月斋指月录》。明·瞿汝稷集。万历二十三年(1595)完成,三十年序刊。收在《万续藏》第一四三册。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衣食支分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①,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②,女唤妻呼多不应。 白居易的晚年,是个虔诚的佛弟子。在他的诗集里,有《赠僧五首》之一说:“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若不秉持僧行苦,将何报答佛恩深。慈悲不瞬诸天眼,清净无尘几地心。每岁八关蒙九授,般勤一戒重千金。”诗名《钵塔院如大师》,并有小序说:“师年八十三,登坛秉律凡六十年。每岁于师处授八关斋戒者九度。”表现了对于出家人的赞美和欣美。这回轮到他自己坐禅学佛了。
解脱之法的发现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所以,佛教把这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佛、法、僧称之为三宝。佛陀在世,佛教以佛陀为中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团为中心。皈依三宝是为了学习正法,正法又须僧团来作良导。
做什么事都要以大悲为体、菩提心为相、种种方便方法为用。若是以大悲心为体智慧必然会显发,悲智运用如何也是要以菩提心为相,这样在依法行事和发心做事的时候,就不会以顾及而最终是以自我的寻思为顾忌,这样就会视一切为恶为不如法就会远离大悲,就不会发菩提。所以我们要尽量的去成就别人,因为我们明白一切众生无其自性,受被成就的也无自性,成就的方法也无自性,这样我们就不执着了,因为有执着就会有因自我估计寻思而出现的好坏,这些好坏用常规看上去很对,但是却远离了大悲,就不会和无尽功德相应。
人生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人格信誉,他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当一个人具备了这种良好的品行时,他的生活很充实,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不知所措,更不会迷途无归。
修禅就要平实,老实修,老实参,老实做。不要以神通来眩人眼目。当然有的人在初学佛法的时候,总是以神通为修法的目的,或者以神通为动力、目标,立这样的志而去修学佛法。这样修学佛法,这样去用功,往往会落入外道的修学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切记不要在修禅定中以神通为目的、动力。否则容易走到外道邪路上去。当然,因为根基所致,很多人平实不了,平平淡淡怎么可以呢?我修行就是要修出一点动静来,这个动静在哪里呢?其实这个动静就是你心里面的动静,还是要息止它。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