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五卷。明·憨山德清撰,侍者福善录,通炯编辑,刘起相重校。又称《憨山老人梦游集》。为憨山德清语录的集大成本。收在《禅宗全书》第五十一册、《万续藏》第一二七册。作者德清,晚年号憨山老人。与云栖盐宏、紫柏真可、蜀益智旭等三人被称为明季四大师。治学范围极广博。除佛教经论之注疏外,另有关于《老子》、《庄子》、《中庸》等书之注解。
当脑筋清楚,体力充沛的时候,最适合打坐,最好养成每天固定的时间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少十五至二十分钟,如能坐到半小时至一两小时更佳。
明州天童景德寺语录 侍者 祖日 编 山门天童大解脱门。豁开衲僧自己。透乾坤无表里。虽然万古清风八面来。前楼后阁玲珑起。 佛殿。黄金妙相。驴腮马嘴。咦。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方丈。横一丈竖一丈。文殊维摩隔壁抓痒。卓柱杖云。尽大地人不钓自上。 至法座前
禅宗经典有哪些?《大般若经》是佛教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唐玄奘译。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梵本多数仍存。
打坐是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滞,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后,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问:静坐如何入定?入定后应如何?答:静坐是静坐,入定是入定。入定是佛家、道家专有名称,看你要修哪一禅定,百千法门,各有不同。“定”字本身的意义就是把一个东西定住,念头像一颗钉子钉住,像一颗珠子放在那里,珠子是活动的,把它定住,摆在一个中心点,专一不动。
1、读经就如照镜子一样检查自己身口意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改变过来就是觉悟。 2、嘴好心不好烦恼断不了。 3、灿烂的阳光来自于太阳本体作用。觉悟智慧源自于真心本性的作用。 4、常算计别人的人其实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
当一个人的心真能沉淀下来、安静下来、纯净起来的时候,便会觉得天空格外蔚蓝、阳光格外明媚;便会感悟到拥有生命的美丽与快乐;便会觉悟出明天、未来的光明灿烂;便会拥有一颗唯美、善良、健康的心灵!当一个人能摒弃外物的诱惑,回归本我的空明静寂、感悟出人世间美与善的存在时,快乐与幸福的感觉便会悄然而至,萦绕心间!
对于禅宗顿宗,六祖曾有过这样的言语: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只接最上根人。 那么,哪种人才是上根人呢?据我所知道的,最上根人,就是那种对佛所说的言语坚定不移地相信,并且具有直下承当的大勇气、大魄
佛家妙语,精诚之言,给我们凡夫俗子多少可贵的启示呀!归纳起来说,便是拥有健康、抛弃嫉妒、战胜自己、脚踏实地。这样做人,便不会有烦恼,不会疾病滋生。人的疾病,既有病理方面,也有心理方面的,后者对人的健康更为重要。
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的存在,实则不然。《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我们每天无非是生活在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分别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鼻子所闻到的、舌头所尝到的、身体所触碰到的各种好坏、顺逆。我们的“心
修行的境界越提升,也就是放下的越彻底,魔障显现得就越猛烈。这时所谓的魔障就是所恋慕或贪求的人或物会层出不穷、变着花样来诱惑你,令你在财色名利和安贫乐道之间出现动摇,欲罢还迎甚至迷失本性。这是魔鬼的侵扰也是佛菩萨的考验。此时只有坚守道心,止欲观幻,才会更上一层楼,否则极易被打回原形。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首先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接受别人的不完美,我们都生活在这娑婆世界里,需要慢慢的学会成长。在孤独的时候,是否能给自己安慰,在寂寞的时候,能不能给自己温暖,是否学会独立,告别依赖,对软弱的自己说再见。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必须把因果的事搞好,因为你懂了因果,自己的烦恼就会降低,自己只会做好事,不会做坏事,因为这个身口意一动就是一个种子。先举个例子,首先一个种子是什么,果就是什么,一模一样,大家想想看,你种一粒麦子,等你收果子的时候,是不是种子和果实一模一样呢?是一模一样,不会变的,你种一粒稻子,将来收也是收稻子,记住种子和果实是一模一样的,这是第一条因果规律。
佛说佛与魔仅一念之差!,顷刻间我仿佛理解其中的含义。心有七种,类似七巧,有善心必有恶。而通常恶心又由善良转变,善心怎么转变成恶心呢?是因为欲的诱导。人都是有欲的,欲分心与体,心为意念,体为体肤
修忏悔一定要先从内心中真的知错了,而不是只是怕因果去做求饶赦免的认错。对应因果生恐怖心也是为了让自己能知道错了,再从忏悔可以得灭罪的法中敢去真的承认自己真的错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能造亦能灭罪,真知错是忏不再造是悔。
弥陀一心念,临终往西方,亲睹无量寿,常瞻玉毫光;宝树成行列,莲池九品香,补处位不退,十方做道场。
茶叶的选购不是易事,要想得到好茶叶,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如各类茶叶的等级标准,价格与行情,以及茶叶的审评、检验方法等。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自从宋朝以来,佛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宋朝皇室对佛教采取了许多保护政策,在宋太祖建国以后,就全面废止了周世宗的毁佛令,并且对出家人的考试制度也作了修订。
在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出现了动荡,对中国的佛教也造成了打击。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后,唐朝以前那种对外开放的勇气和信心都不复存在,国家的综合实力也衰退了,佛教自然也受到了唐朝政府的打压。
武则天之所以信奉佛教,主要是来自她的母亲的影响。武则天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她的影响下,武则天也信奉了佛教。
玄奘精通经、律、论三藏,被称为“三藏法师”,即“唐三藏”、“唐僧”。他13岁时就出家为僧,并且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长安出发,开始游学于长安、洛阳、益州、荆州、赵州、扬州等地,他历尽种种艰难险阻,后来又到了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唐王朝也很重视佛教。唐太宗曾经下诏在全国建立寺刹,并且在大慈恩寺设立了译经院,延请了国内外的名僧来到这里翻译佛经,宣化佛教,培养了大批高僧、学者。唐高宗继位后,在帝都和各州都开设了官寺,祈愿国家安泰;武则天更是下令在各州设立大云寺。在晚唐时期,佛教僧人也备受礼遇,皇帝对他们都赏赐有加。
隋文帝杨坚出生于般若尼寺,并且由该寺的比丘尼智仙抚养成人,他的父亲也曾经信仰佛教。所以,幼时的佛化教育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北周末年,身为大丞相的杨坚为了推动佛教复兴,他做了很多准备工作,等隋朝建立以后,他更是大力护持佛法,弘扬佛教。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