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白豆蔻 白术 白头翁 白芷 百合花 百里香 板蓝根 半边莲 半夏 薄荷 北沙参 苍术 车前草 沉香 陈皮 川贝 刺五加 大腹皮 大黄 大枣 丹参 当归 党参 地黄 丁香 冬瓜皮 独活 杜仲 防风 防己 蜂胶 蜂蜜 佛手 茯苓 附子 甘草 干姜 高丽参 葛根 枸杞 桂圆肉 旱莲草 何首乌 荷花 荷叶 黑枣 红参 红糖 红枣

《本草经》中诠释人参功效

人参 | 作者: [投稿]

  人参是作用非常强的补虚药,中医讲到的扶正祛邪的作用机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在治疗正不胜邪之诸多病证时,在祛邪的同时,须配伍人参、黄芪等扶正祛邪之品。如邪居少阳之寒热往来,应用柴胡黄芩透邪外出的同时,配以人参以扶正祛邪;正气虚弱,外邪侵袭人体肌表之表证,在应用羌活独活、紫苏等发汗祛邪的同时,配伍人参以扶正,如败毒散、参苏饮等均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剂。

  《本草经》即《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人参为《本经》上品。原文: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人参补五脏

  补五脏的含义有二:一是所补的是气,而不是血或阴,也不是阳;二是指人参补气的适用范围较广。治疗脾气虚证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均含本品;《备急千金要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圣济总录》之补肺汤均含人参;含人参的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气虚之主方;治疗肾气虚证,可在六味地黄丸或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人参,能够增强补肾的功效。所以,言人参补五脏,绝不是过誉。

  人参补气虚抗衰老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参所含的人参皂苷是其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延缓衰老,预防早衰。此外,人参还能够刺激功能低下的生理系统,使其生理生化反应趋于正常,而阻止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恶性循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故久服,轻身延年。

  就这种作用而言,人参不仅可用于失眠、健忘、惊悸等心神不安证,也可用于气虚心神失养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但睡而不实等。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人参所含的人参皂苷具有明显的增强记忆力作用,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均能够得到证实。通过对动物实验的药理研究和临床运用的资料进行分析,人们发现人参对不同事物的记忆、记忆的保留和再现,都有不同程度的易化作用。这种作用实质上是对开心益智作用的很好说明。

  现代研究证实,人参能增强暗处作业者眼睛的抗疲劳能力,提高眼睛的暗适应能力。分析人参明目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人参改变了暗适应的视觉中枢对光的敏感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由于人参的有效成分作用于大脑皮质,使控制暗适应的神经中枢调节能力增强的缘故。不论哪种观点,都说明人参具有明目作用,对于眼保健有帮助,能防治视疲劳。人参的这种明目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并不多,对于中心性视网膜炎的治疗,西医大多采取激素治疗,而人参所含的人参皂苷具有显著的激素样作用,这一点已经非常肯定,理论上讲,对于中心性视网膜炎的患者应该有效。

  人参扶正祛邪之功效

  众所周知,人参是作用非常强的补虚药,而不是祛邪药,但《本经》中为何言本品除邪气呢?这就是中医讲到的扶正祛邪的作用机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在治疗正不胜邪之诸多病证时,在祛邪的同时,须配伍人参、黄芪等扶正祛邪之品。如邪居少阳之寒热往来,应用柴胡、黄芩透邪外出的同时,配以人参以扶正祛邪;正气虚弱,外邪侵袭人体肌表之表证,在应用羌活、独活、紫苏等发汗祛邪的同时,配伍人参以扶正,如败毒散、参苏饮等均是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剂。

  以上均是对《本经》中人参作用的阐释。不过,人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经》中却未提及,那就是人参的补气救脱作用,可能在《本经》时代,人们还未曾认识到其救脱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