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 净土经论 净宗法脉 因果启示 净土论著 净土旨归 净宗早晚课 净土圣贤录

百日念佛自知录(六)

第七期佛七(自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

本期适为百日念佛之半,亟应加以检讨,而策进行。兹约念佛拜佛静观三项,分别体验如下:念佛虽较前圆转,而妄想时起,未臻动静一如也。拜佛虽较前如法,而筋骨累重,未达能所空寂也。静观虽白毫略成,而心神不定,未至止观等持也。至于感应道交,金身现前,更属恍惚渺茫,何敢妄语,甘堕阿鼻。回想此次闭关因缘,上托恩师之教导护持,下赖常住之四事供养,而竟虚掷光阴,无所成就。反身自省,虽有惭愧之心,亦萌懈怠之意。若不深自悔责,淬砺初志,难免蹉跎岁月,空负修行之名,将何以上报四恩,下慰己灵耶?故本期心意,多在自怨自艾中。撮要记录于左:

一、恒常精进

古德谓:‘学佛不难,而难于发心;发心不难,而难于勇猛;勇猛不难,而难于持久’。故无论做何事业,开始未有不励精矢勤者,及至日久,情移势迁,怠忽心生,或少得为足,或畏难苟安,世法如是,学道亦尔。余发心闭关念佛,何尝不欲克期求证,乃竟时半唐捐,倘不死尽偷心,再接再厉,势必沦堕覆辙,难遇良机,古人云:‘这著错了真成错,再想今日便不能’兴念及此,不寒而栗,今不发愤,噬脐何及?

二、勿忽小节

儒书云:‘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净土法门,亦必须日日铢积寸累,渐修顿悟。例如念佛时,勿谓一字一句之不清而忽之。拜佛时,勿谓一动一旋之失检而忽之。净观时,勿谓一意一识之放逸而忽之。何也?小病不慎,终成大眚。若自积极方面言之,则一言之妙,一行之善,皆应敏勉观摩,消归自性。佛言:‘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念,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每读地藏经,为之凛惧。故自今日起,注重小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不希瑞应

念佛见瑞应,本为修行工夫之征验,但不可少存希求之心,否则不唯无益,反起魔障。印光大师云:‘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境斯映,芸芸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破坏净心’。余素服膺此文,今在关中,更觉为金石之言,故从此只图耕耘,不问收获。

四、不畏邪魔

魔由心生,亦由心灭。余尝自惭工夫太浅,不够起魔程度,近日忽得耳鸣之症,昼夜耳边如无数蝉鸣,唧唧不休,走笔白师,答谓:‘念佛太急,心火上炎,或致魔境发现,不必睬他’。余除遵嘱疗养外,同时转念,此唧唧之声,如作天乐鸣空想,或作佛声浩浩想,讵不有益修行乎?不料在一转念间,则视为喧扰可厌者,立时化为轻清悦耳矣。古人有点石成金之论,余何敢妄诩,惟知宝王三昧,十大碍行,诚于修行,有大裨益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