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寺在清风宜人的山里,节假日里来往的登山者络绎不绝。一对中年夫妻迷了路,问我出口在哪,就在我带路的时候,她突然不解的问道:你这么的年轻啊,怎么也信佛啊?
听到这,才更加慨叹多少人对佛不知不识啊!多少人存在深深的误解啊!或许在众多人眼里,佛门是看破了红尘,是孤独者,是绝望者,是没有文化的老朽们才去的地方。
也真的来不及细讲,只能简单的跟他们说:佛陀就是一个教育家,佛是智慧,是大彻大悟的人,是讲世界观、方法论的,告诉我们如何积极、正确的面对人生而已。佛告诉我们命运在我们自己手里,生命永远都是充满希望的……我追着他们的脚步说到,那位叔叔回过头,很诚恳的说了声“谢谢你!”当然我表达得不准确,但是我想最起码能打破一点他们的陈见。
想想他们有这样粗糙、模糊、甚至扭曲的印象也是非常正常的。
只是时常看到这样岁数的人都还没有接触到佛法的时候,真的觉得有些遗憾。真的细心去看佛理的时候会发现佛法是宝藏,虽然不能像神话中的如意,也不能像神话中的宝盒给我们变出什么东西来,但是沉下心来看佛理的时候,心间时常会被一种说不出的美妙莹润着。幸福本身就只是一种感觉,当笑容都成了假动作,当总是被烦乱躁动不安笼罩的时候,会发现想要的轻松、愉快是多么遥远的时候,我们除了凄然一笑还能怎么办?到底什么才是我们该追求的?哪里才是我们人生的方向?如何才能潇洒走一回?谁能笑看红尘?
想想几年前自己在陡峭的山崖边撞见一些老人蹒跚在山间,脚下的石头都是松的,真是为他们捏一把汗,得知他们是去参加观世音菩萨的法会的时候也是非常的不解,非常的不屑。那时的我还是一个高中生,接受的是科学教育,老师一遍一遍的教导我们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总是笑那些吃斋念佛的人,总觉得那是没有文化的老人家干的违心的事情。只是等到生活中出现了让我们困惑不解的时候,心还是不由得想寻那深山里红尘外的高僧了。
那是个朦胧的清晨,我到了梦里的江南,西湖边,苏堤下,荷叶连连,粉苞待绽,踏在江南里,只是梦断了,青山绿水皆似雾,细雨霏霏恰似愁绪挥散不尽……痴痴的我想起了灵隐寺,拖着沉沉的步子朝山上走去,突见一落发,着灰白衣老太,气质不凡。目光相遇的刹那,老太的眼里散着慈意,我来了些勇气,急急向前问道:您好,能否为我算一卦,我想知道自己的前世今生?看着我满脸的忧伤,老妇人满脸怜惜的说:姑娘,佛家不算命的,命在你自己的手里啊?你有何心事啊,进来坐坐吧?
我固执的只想知道自己的前世,只想破解今生的遭遇,而老妇人也只是一个佛门中修行人,哪里有那神力帮我破除魔障。那日的我来的忧伤,走的也伤感。只是老居士不一般的见解、思维却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她似一个学过心理学的教授能那么恰当适宜的抚慰我这颗伤痕累累的心。她的言语温软如玉,泛着哲思。她为了告诉我空性,把宇宙星球给我分解到最后的电子、质子。直到今天我还是讲不明白来龙去脉,我也一直认为不是学物理的人是很难讲得明白的。那日我才发现,佛是智。我很惊讶一位苍苍的老者,字也只是勉强识得的老妇人有这样的思维与智慧。就为了增一点智慧,我也要好好的去了解一下。
或许是缘,我的书柜上早就有一本有关佛教的书,只是出于敬畏,加之作为一个早已皈依他门的我是不敢轻易碰触别的经书的。但那天我在心中祷告:不羡仙,不慕佛,只是想了解一下真相,可当我翻到三、四页的时候,心里说不出的激动。原来佛法是讲心性的。它根本不像别的宗教给你一个没有任何理由的“要求”,你就只能只好遵循,因为谁也不敢去抵触冥冥中说不清的力量。
可是看到书中的描述后才明白,才发现佛原来也是人,只是一个人格圆满的人,是一个修行中证得的。在书里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佛是真的大慈大悲,佛是由人而来的,深深的懂的我们每一个人,只是希望我们能明白人生的真相。每一个生命只是不停地在流转而已,生命永远都没有真正的结束,生命中也没什么可遗憾的,只要现在开始好好的经营一切都来得及。我们习惯了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思维来观察、思考这个世界。难免局限、难免困顿。佛是立体的来看整个人生、生命。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来定位,来思维;佛是从整个宇宙来看告诉我们如何有机和谐的处在这个世间。就如一个同修说,佛法很像宇宙中的一部密码。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校正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处在最佳的状态。
最让我感动的是,在佛中你能感觉到天地间正义永存。最简单、最善良的人其实是最好的人生状态,这种人哪怕不作为,也会为自己累积好的因缘。在佛中我们能发现美好的东西就是那么纯然、那么简单。而世间那些绞尽脑子的奸诈、狡黠、圆滑、心机在佛法中都是行不通的。佛中的那句“直心是道场”真的让我感动、欣慰。
在佛中我们能发现“善良、本真、质朴”是珍宝,是难能可贵的基石,佛告诉我们真知正见在纯然无染的心境中生发而来,所以简单的人、善良、质朴的人会在不经意间为自己累积。在佛中我们会感到简单的快乐,简单真的是好美好。
佛是正义、正理的化身,佛给我们勇气,给我们坚持的理由,佛让每一个善良、喜欢正义的人更加坚定的往前走着。佛告诉我们什么是该坚持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该放弃的。佛法是宝藏,静下心来的人会在佛法中梳理自己,吸取自己所需的氧料,补充自己。让自己的心越来越有力量。
非常感恩灵隐寺旁的老居士,感恩广济寺里一位保洁阿姨,她们身上的哲思吸引了我,让我明白了佛不是自己的想像。感恩龙泉寺让我有机会继续学习。想想过去因为自己不懂,不知,没有接触就粗暴、武断的拒绝了真是……。不过也是因为身边那些自称学佛的人跟本就没有准确的表达、演绎佛法的真谛,所以让我错误的以为就是烧香、磕头、拜佛的动作了…… 现在我更加感觉到,学佛的人确实不少,但是不是每一个都恰当的、准确的表达了。错误的、不恰当的表达确实容易让人误解。所以假如每一个人都学会准确的表达,或许世人的误解会少很多。
在山上的日子是充实,是快乐的,特别是出坡的时候,感觉就像回到了毛主席说的大公社时期,大家一伙人排成一个好长好长的队伍,一起干,欢声笑语里,什么活都不累了。干活成了大家开心、好玩的时刻。
我喜欢问一些年轻的朋友是如何与佛结缘的,一个男孩说自己本来就只是单纯的想去做义工,本想去敬老院的。发现这里招,就过来了。再问一个男生也说自己考研的时候压力大,本来是看西方一些心理方面的书的,上面有一些打坐的疗法,后来得知最正宗的是禅宗里面的打坐,就这样接触中被佛法深深吸引……
其实这些年轻人照样朝气蓬勃,如从前一样积极的继续自己从前的学业或者工作,他们只是在佛法里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富饶的宝藏,他们只是在这里不断的吸取着。补充着自己而已。
并不是外面一些人的想象,许多人总觉得年纪轻轻的人不应该来这样的地方,总觉得消极,总以为是怯懦者,其实不然。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面前都有无限的可能,在这个社会上不管怎么样也都能获得一份可观的生活,这些人并不是放弃,也不是逃避,更不是放任自己,只是他们对疼痛的生命有些不同的感触,有一点思考。
他们顾不上世俗的偏见与误解,宁愿选择谦虚的低下头,在圆满、庄严的佛祖面前探寻生命的真谛?
偶然在车上遇上一位年轻法师,车灯未开,但还是能感觉到法师的年纪小,上前问了一句“您是80后吧”?“我是90后”。您怎么这么小就出家了。他说自己看了两本书后,发现了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了,就想出家了。在年轻法师的话语里,我们感觉不到那个年龄该有的味道。
有些心灵太清了、太澈了,俗世间确实放不了,阳光下法师们一一走过,谁说他们苦,看他们脸上的笑容,神情怡然自得,他们的心早已出尘,他们体味着多数人不懂的快乐,他们才是潇洒、自在的人啊。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抄经就是写经,也就是书写经文。抄经就是用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把佛陀说的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在《大般若经》等各经典中,一再讚扬书写流通法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教义为大众所接受,民间普遍流行抄经以流通佛典,乃至将抄经视为修行。
释迦牟尼佛,亦称“释迦文佛”、“世尊”。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母亲名摩耶。“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实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悉达多太子降生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古印度。当时的风俗,女人要回娘家分娩。摩耶夫人回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如何知道一个人有大福报?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福有三种:持戒福,布施福和修定福。这三点都具备了,说明福报深厚。哪怕是具足其中一点,也证明很有福报。可以从当前的状态看得出。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我们不能?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是啊,同样是心,我们的心用来向外求攀缘造业,而圣人向内求功德庄严。两个不一样的操作就产生天地迥别的人生。我们人生充满了业障走在轮回里,烦恼重重,人在烦恼,身不由己。
愿生净土的佛念不能没有,随着生活事情的繁琐应对和忙于工作,甚至所做利他的事情的建立,一定要在早上起床和忙完一天所做事情的时候,或是在所做事情阶段之间的时候一定要念佛。特别是自己的时间更要念佛,因为平时所做也要念佛,因为平时念佛所应对的事情太多。
说到「放的修行」,可不只是放松而已,还有放下、放开、放手、放心……,佛门里,对于众生一味执著,抓得紧紧的态度,并不表支持,因此鼓励大家要放松一点。放松,也不只是在禅堂里才放松,随时随地都要能放松。有的人生活过得很紧张,吃饭吃得很紧张,诵经诵得很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能不能用什么方法将过去的记忆抹掉,我不想老是活在过去。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记忆的影像就是我们内心对人事的执着相,你越是在意它,就是在加强记忆,给它力量,自然就忘不了。最好的方法不是抹掉记忆,更不是忘掉。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感觉劝别人念佛很难,怎么办?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众生根基习性万千,所以法门也就无量。也就是说,法是平等,但说要当机。才能更好利益众生。念佛一法非大善根福德之人是不能修习的。
大乘佛法是以利益安乐众生为信仰的,所受的苦是应当受的,这样才能了知众生的苦,而视一切众生如母,以此受而念一切,行一切皆是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所做一切的善是觉悟的善。
供养最殊胜,以七宝无价宝供养显发恭敬具布施。但是不是攀比供养比富贵,是虔诚随缘随份恭敬虔诚不分别供养。要用供养的因缘度众生使令众生生善种善根,不让他人在你供养的因缘上看到商机去赖佛偷生轻慢佛法。
傲慢的个性与不服输的敌对都是修福修慧具足因缘的障碍。虽说有些傲慢的人有以前的因缘会在三宝门中得到感应和见到瑞相,但是他不一定正见而都是邪见,会在修行的氛围当中以傲慢怀疑不知忏悔、不服输、敌对的性格去扰乱他人的心性,不但没有消业却更加造罪。
古代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决意前往南海拜访南隐禅师,同时寻求禅的道理。南隐禅师见到有客人来,准备了茶水招待学者。南隐禅师将茶水倒入杯中,一直倒到茶水都满出来,南隐禅师还继续倒。学者见状吓了一跳,着急地阻止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茶水都满出来了,别再
一日,道明禅师问座主:“座主讲什么经?”座主回答:“讲《涅经》。”道明说:“那我问一段禅义可以吗?”座主说:“可以。”道明便举脚向空中踢去,又吹了一吹,然后问:“这是什么禅义?”座主说:“经中没有这个禅义。”道明说:“真是个说谎汉。这是五百力
不嗔,嗔习最不易除,“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弘一法师《改过十训》什么是嗔?嗔包括一切及各程度的郁闷、烦躁、生气、排斥、反感、厌恶、嗔恚、吝啬、嫉妒、追悔、忧愁、悲伤、痛哭、恶念、仇恨、恼怒、怨恨、暴怒、毁灭等负面情绪。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弘一法师有一句著名的偈语:“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大师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条人生至理。
缘起论可以说是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它所回答的是有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怎样形成和变化的问题。具体到人生过程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问题上时,缘起论也会相应地转变为十二因缘论。
印祖有一笔名“常惭”,一生自称“常惭愧僧”。常思己过,对不起自己叫惭,对不起别人叫愧。印祖说,“抱着惭愧二字,可作入圣阶梯。”为什么呢?常怀惭念能生善,常具愧心可止恶。故能“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
过去,有一个叫郑黑的人,听人家说学习佛法能得财富。于是,他跟别人学习了佛法,也读了很多经书。 但是,他学习之后,高大狂妄,知见不正,佛陀所教导的利益众生之举他一点都没有去做。别人在行善积德利
有时候可能你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交上好运。如果你能因此抓住机会,提升自己,好运也许就会延续,你的未来就会得到改变。但是,如果你一味依赖于别人,等待别人一次次帮你,助你,提携你,那么,你必须知道,
母亲姊妹多,家里穷,又生于那个特殊年代,连最起码的吃饭穿衣都没有保障,上不起学是在所难免的。不识字的母亲,一直都是靠体力来维持生活改善生活,如今,将近70岁了,她仍是那样的勤劳,一到收麦种秋或收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