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您信佛、学佛,想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学习,那么您不必急着出家,因为女众僧团的集体生活是很忙碌的,个人时间并没有外界想像的那么多。
2、如果您信佛、学佛,但若需要牺牲自己的修学时间为大众做事,这一点让您有丝毫犹豫的话,您不必急着出家,因为女众僧团中老师父们非常重视“福报积累”,对沙弥尼的要求尤其如此,所以出家伊始全天做事没机会看书的日子不会少。
3、(此条极重要)如果您信佛、学佛,亦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没在女众寺庙中住过三个月以上,建议您先以净人身份在女众寺庙中带发修行至少半年再做决定。记得,是女众寺庙,不是男众寺庙,因为男女僧团之间差异还是蛮大的,而且要记得自己是净人的身份,不是客人、居士的身份。
4、如果您信佛、学佛,想为佛教做一些事情,建议您先看看能否以在家女居士的身份胜任这些事情,如果可以,您不必急着出家。因为或许出家后,您反倒因为种种限制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佛教做事。
5、如果您信佛、学佛,想亲近国内外的高僧大德随之学习,建议您先试着以在家女居士的身份前去求学,因为或许出家以后,种种限制会让您根本无法亲近很多大德。
6、如果您不习惯集体生活,建议您不必急着出家,因为女众僧团以集体生活为主;而且出家以后一般来说大多数时间都是囿于女性圈子里的。
7、种种原因造成知识女性出家之后,遭遇到的挫折或许比其他女性更多。这一点需要您做好高度的身心准备。
8、最后,如果您尚未学佛、信佛,仅从影事文学作品上得来一些感觉,认为出家很清净、很悠闲,可以就此躲开人世间的许多不如意事,那么建议您不必急着出家。因为出家后您需要面对更繁琐、更复杂的人事,需要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且在没有信仰和实证经验的情况下,素食乃至过午不食、日中一食、凌晨课诵、暑天严服等规矩可能会带给您巨大的身心困扰。建议您可以先找来一些佛学入门书籍看看,了解之后再决定是否信仰佛教,之后进入第三条。
按: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而女性出家,需要有比大丈夫气概更为宏大的愿力、毅力,以及坚韧的忍辱心和柔软心,请问您做好准备了吗?
女众出家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后悔药可吃。所以,请想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再慎重决定以后要走的道路。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什么是缘起性空?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学佛的人都知道,人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从未欺骗过众生,惟人自欺,无视因果。到头来,果报还是要自己承受的。我们常听到“业因”和“业果”这两个名词,而“业”又是我们的身口意所造作出来的,当产生结果的时候,就是业果。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抄经就是写经,也就是书写经文。抄经就是用最虔诚、最恭敬的心把佛陀说的法,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下来。在《大般若经》等各经典中,一再讚扬书写流通法宝的功德无量无边。佛教传入中国之后,教义为大众所接受,民间普遍流行抄经以流通佛典,乃至将抄经视为修行。
释迦牟尼佛,亦称“释迦文佛”、“世尊”。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母亲名摩耶。“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其实他姓乔答摩,名悉达多,汉译为“一切义成”。悉达多太子降生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古印度。当时的风俗,女人要回娘家分娩。摩耶夫人回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如何知道一个人有大福报?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福有三种:持戒福,布施福和修定福。这三点都具备了,说明福报深厚。哪怕是具足其中一点,也证明很有福报。可以从当前的状态看得出。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我们不能?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是啊,同样是心,我们的心用来向外求攀缘造业,而圣人向内求功德庄严。两个不一样的操作就产生天地迥别的人生。我们人生充满了业障走在轮回里,烦恼重重,人在烦恼,身不由己。
愿生净土的佛念不能没有,随着生活事情的繁琐应对和忙于工作,甚至所做利他的事情的建立,一定要在早上起床和忙完一天所做事情的时候,或是在所做事情阶段之间的时候一定要念佛。特别是自己的时间更要念佛,因为平时所做也要念佛,因为平时念佛所应对的事情太多。
说到「放的修行」,可不只是放松而已,还有放下、放开、放手、放心……,佛门里,对于众生一味执著,抓得紧紧的态度,并不表支持,因此鼓励大家要放松一点。放松,也不只是在禅堂里才放松,随时随地都要能放松。有的人生活过得很紧张,吃饭吃得很紧张,诵经诵得很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能不能用什么方法将过去的记忆抹掉,我不想老是活在过去。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记忆的影像就是我们内心对人事的执着相,你越是在意它,就是在加强记忆,给它力量,自然就忘不了。最好的方法不是抹掉记忆,更不是忘掉。
善信问:阿弥陀佛!顶礼师父!感觉劝别人念佛很难,怎么办?觉火法师答:阿弥陀佛!佛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众生根基习性万千,所以法门也就无量。也就是说,法是平等,但说要当机。才能更好利益众生。念佛一法非大善根福德之人是不能修习的。
大乘佛法是以利益安乐众生为信仰的,所受的苦是应当受的,这样才能了知众生的苦,而视一切众生如母,以此受而念一切,行一切皆是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所做一切的善是觉悟的善。
供养最殊胜,以七宝无价宝供养显发恭敬具布施。但是不是攀比供养比富贵,是虔诚随缘随份恭敬虔诚不分别供养。要用供养的因缘度众生使令众生生善种善根,不让他人在你供养的因缘上看到商机去赖佛偷生轻慢佛法。
傲慢的个性与不服输的敌对都是修福修慧具足因缘的障碍。虽说有些傲慢的人有以前的因缘会在三宝门中得到感应和见到瑞相,但是他不一定正见而都是邪见,会在修行的氛围当中以傲慢怀疑不知忏悔、不服输、敌对的性格去扰乱他人的心性,不但没有消业却更加造罪。
古代有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决意前往南海拜访南隐禅师,同时寻求禅的道理。南隐禅师见到有客人来,准备了茶水招待学者。南隐禅师将茶水倒入杯中,一直倒到茶水都满出来,南隐禅师还继续倒。学者见状吓了一跳,着急地阻止南隐禅师:“南隐禅师,茶水都满出来了,别再
一日,道明禅师问座主:“座主讲什么经?”座主回答:“讲《涅经》。”道明说:“那我问一段禅义可以吗?”座主说:“可以。”道明便举脚向空中踢去,又吹了一吹,然后问:“这是什么禅义?”座主说:“经中没有这个禅义。”道明说:“真是个说谎汉。这是五百力
不嗔,嗔习最不易除,“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弘一法师《改过十训》什么是嗔?嗔包括一切及各程度的郁闷、烦躁、生气、排斥、反感、厌恶、嗔恚、吝啬、嫉妒、追悔、忧愁、悲伤、痛哭、恶念、仇恨、恼怒、怨恨、暴怒、毁灭等负面情绪。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弘一法师《格言别录》弘一法师有一句著名的偈语:“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容;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大师一生都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条人生至理。
缘起论可以说是整个佛教的理论基础。它所回答的是有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怎样形成和变化的问题。具体到人生过程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问题上时,缘起论也会相应地转变为十二因缘论。
印祖有一笔名“常惭”,一生自称“常惭愧僧”。常思己过,对不起自己叫惭,对不起别人叫愧。印祖说,“抱着惭愧二字,可作入圣阶梯。”为什么呢?常怀惭念能生善,常具愧心可止恶。故能“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非常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改正自己的错误,升华自己身上,心无旁骛地朝着目标前进。越是这样的人,越不会和烂人烂事、小人小事纠缠,不因旁人的看法患得患失,不因现实的流言蜚语纠结。
过去,有一个叫郑黑的人,听人家说学习佛法能得财富。于是,他跟别人学习了佛法,也读了很多经书。 但是,他学习之后,高大狂妄,知见不正,佛陀所教导的利益众生之举他一点都没有去做。别人在行善积德利
有时候可能你会得到别人的帮助,交上好运。如果你能因此抓住机会,提升自己,好运也许就会延续,你的未来就会得到改变。但是,如果你一味依赖于别人,等待别人一次次帮你,助你,提携你,那么,你必须知道,
母亲姊妹多,家里穷,又生于那个特殊年代,连最起码的吃饭穿衣都没有保障,上不起学是在所难免的。不识字的母亲,一直都是靠体力来维持生活改善生活,如今,将近70岁了,她仍是那样的勤劳,一到收麦种秋或收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