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居士,一定要和出家的师父们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佛法的问题,就恭敬地请教,没有问题,就好好安住自己当前的状态,好好学习。
不要随时随地,毫不犹豫地拿起电话就给出家师父们发信息、打电话。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此刻正在忙什么,他们此刻正在安住于什么状态里。有些修行已经上路的师父们,时刻都会安住于他们所证悟的境界里,不愿懈怠,不愿散乱,不断巩固,念念精进,以求早日成就,广度众生。
不是他们不慈悲,不是他们不想理我们,而是他们的境界目前还不允许他们过多的分心,他们目前还达不到那些高僧大德们能于行住坐卧、谈笑风生、随缘开示中安住三昧的功夫。
过多的外界干扰,会让他们心神不宁,甚至痛苦。尤其是在他们的心契入法性,快要入定的时候,一个突来的声音,就会让他们心惊肉跳,甚至发疯,很可能因此而落下病根,从此不能再修定。
不到他们的境界,我们真的体悟不到、理解不到他们的心理状况,如果我们随着自己的习气用烦恼、是非的心去揣摩他们的心思,那样只能产生误会,徒增烦恼。而事实上,他们平时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几句开示,让我们的心豁然开朗。我们应该很知足、很受用了。
居士们,尤其女居士,平时,更不要与出家的师父建立什么所谓的“干爹干娘”“兄弟姊妹”“亲密朋友”“同参道友”等之类的关系,因为他们最初的发心就是“舍俗”出家修行,我们绝不能再用这些世俗的、烦恼的私人感情,来牵绊、障碍师父们的清静修行、浪费他们年轻的时光。
出家的师父对你好,是因你的德行、努力和改变,令他们欢喜,对你抱有“成就”的希望,要好好地珍惜这个善因缘,跟随他们的教导,努力地修行,他们才能欣慰。“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
倘若我们有时间就找他们闲聊生活琐事,家长里短,人我是非,这些无知的罪过,真不知有多大。无论你用什么方法,什么方式与出家师父们的关系建立、维系得多么好,多么亲密,自己不断习气,不学不修,还是要继续轮回,甚至造了无量的罪业自己还不知道,又有什么意思呢?
倘若又因此耽误了师父们的青春,我们如何对得起他们,和忍痛割爱、支持他们出家修行的生身父母呢?
我们欲界凡夫,都生活在情欲之中。或者一见钟情、或者日久生情,有些女居士,尤其独身的女居士,对出家的师父日久生情,居士之间私下争风吃醋,有位法师曾经对此现象做过警告开示:“不要把师父们对你的慈悲和恒顺当作是爱是情,你跟出家人谈恋爱,就像是在和虚空聊天,那是在唱独角戏,自我陶醉。
他们看破了世间种种的虚妄、舍弃了一切留恋,才出家修道,他们每天都安住在自己对佛法体证的境界里,虽然烦恼尚未断尽,但他们绝对不会沉迷与你,他们有慈,有悲,有爱,有情,但那是一视同仁的,绝不是针对你一个人,千万不要自作多情!
即使宿世你们还有所谓的“尘缘未了”,现在既然学佛修行了,就该明白人身难得、佛法难遇、出家机缘更难得,以解脱轮回为追求,决不能再纠缠不休,妄想着将已经舍离五欲的出家人拉回俗事烦恼之中,“夺衣反俗五无间”,强迫僧人还俗,死后堕入五无间地狱那个大罪,你受得了吗?
即使他们可怜你,无可奈何地随顺了你,但是,他们清净习惯了,早与社会有了断层,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争名夺利、是非恩怨,他们什么都不会去计较,只会宽容地说:随缘吧!他们一次次都会这么做,这样会经常让你恼怒不已。
既然有了出家的因缘,就说明他们在世间的因缘福利已尽,他们的功德、事业在佛门,欲染的世间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就像莲花、荷叶,滴水不沾,所以谋生相当困难,很多还俗的僧人,大多过着清贫的生活、事事不顺。
这样,所有的家庭琐事仍然都是你一个人来承担,让你身心疲惫,绝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每天都和你过着花前月下、恩爱缠绵的日子。
他们心里仍旧念念不忘清净修行的日子,不会超过两年,他们对世俗烦恼的忍耐超过极限的时候,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离开你,因为他们经历了这一次教训,求出离的心、求解脱的心就更加强烈,放下一切的决心也一定无法阻挡。
所以,和谁恋爱都行,绝对不要去碰出家人,否则,结局除了痛苦,还有障人修道、甚至断人慧命的大罪业。将来自己有因缘出家修行的时候,一定也会承受被人障道的果报。
恒顺众生,的确是菩萨行,但是你不是菩萨的境界,没有菩萨的能力和定力,用舍戒还俗的方式去恒顺众生,那真是愚痴至极,只是自甘沉沦、自取灭亡、自断法身慧命!
刚刚有一丝解脱的希望,又心甘情愿地被卷入轮回的巨浪深处!彼此俱堕!有何功德可言呢?所以,虚云老和尚警告年轻的学僧:凡夫不可效仿菩萨行事!
平时,对师父们供养完了,我们的功德福报的种子就已经种下了,不要再奢求师父们能对我们说些什么感激、感谢之类的话,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为他们不会把我们虔诚的供养功德,只变成“谢谢”两个字回报给我们。
能有机会和能力无所求地供养三宝,正是在做福慧双修的功夫,我们已经很有福报了,还在眼前无知地计较些什么呢?
居士们,千万不要让出家的师父们随着我们的需要而转、跟着我们的习气疲惫、无奈!出家人,不是圣,不是仙,不是你的保护神,是割舍了一切贪执、享受、放弃了一切情爱、私欲,献身三宝、传续佛法的人、是修行暂时还没有成就的人,绝不可能令我们千处祈求千处应,不可能什么事都让我们顺心如愿!
由于他们的智慧和慈悲,更不会去满足、随顺我们的习气,看着我们继续堕落、轮回!居士们!踏踏实实地忏罪、消业,精进修学吧!因为,修行谁也替不了谁,更不能无故耽误了别人。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有去寺庙拜佛的习俗,那么拜佛,拜的到底是什么佛呢?用中国佛教常见的说法,这个“拜”是皈依礼拜的意思。皈依礼拜的佛,不是在灵山的,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长得非常漂亮的、高高在上的佛。而是要皈依礼拜你的内心。因为三身佛,就在你自己的身体里,每个人的色身都相当
与“和尚”一词一样,“尼姑”这个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本来在印度以尼(ni)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如根据
寺院是汉语对佛教的宗教场所的通称——也可以说是雅称,因为在口语中,它也往往被称为“寺庙”。如果考虑到历史上,寺院在文献中的别称可就繁多了。梵刹、伽蓝、道场、佛刹、净刹、精舍、兰若、丛林,都还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人用檀林、
在家居士,不可以直呼师父名字,应加上敬称才行,这是对三宝的恭敬,就像我们跟老师打招呼时,不合适直呼其名一样。一般可以称“某某师”、“某某法师”;若是方丈,则应该称“方丈”或“大和尚”;若是资历深(大约受戒时间二十年以上)且德高望重者,也可以称“
《炉香赞》也叫《香赞》,一般在法会开始时,维那举腔后,众人齐唱。当一句“炉香乍热”唱起时,彷佛瞬间就能感受到天上传来庄严法音,身心被其摄受。《炉香赞》最早出自佛教典故《贤愚经》,据考证为南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创始,早在明代禅门功课中就已出现。如今,寺院道场
比丘是因,罗汉是果,比丘在因地有三义,那罗汉在果地自然也具足三义,分别为:应供、杀贼、无生。比丘在因地是“乞士”,罗汉在果地具足一定的福德,为世间的福田,应当接受世人的供养,所以称之为“应供”;比丘在因地称之为“破恶”,即是破除一切烦恼恶知见,这些烦恼恶知见,在佛法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苦海,为众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贪”是指众生生活在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诸根,接触色声香味触等外境,产生种种快乐的感受,这种感受即是“五欲”,众生对此五欲生起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即名为“贪”。换言之,即对外界一切喜爱的人、事、物产生执着之心,想要无厌足地追求和占有,
在佛教里,为了表达对佛的恭敬感恩心,我们常常会做一些佛事,其中包括请香花灯果来供佛,但在这些形式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内涵。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
精进的学佛居士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时间、习惯及爱好等),合理安排每日的定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拜佛,观想真佛就在面前,正慈悲地放光加持自己;多念佛,不仅能静心,也能助成净土的安详往生。若功夫做得深,登堂入室的话,甚至能圆通自在;多静坐,随缘修习禅定,有助身心的转化及智慧的开发,而且静坐与念佛,本来就可
荣西禅师(1141-1215),日本佛教临济宗的初祖。荣西为研究禅法,两度入宋,参谒天台山万年寺虚庵怀敞禅师,承袭临济宗黄龙派的法脉,而后发展成日本禅宗的主流。日本禅宗虽早于奈良时代即开始流传,但并不兴盛,真正独立成宗,造成广大影响者,首推荣西禅师所开
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他的妻子年轻貌美,但性情淫荡,不肯安分守己。婆罗门外出谋生时,这个妇人经常与人私通。可是,这个妇人家里有一个恪守妇道的婆婆,这使她不守本分的行为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因此,这个妇人就成天琢磨怎样才能除掉婆婆,她苦
从前,有一位长者是侍奉国王的大臣。名叫树提伽,他的家境十分富裕,仓库里堆满了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粮仓充盈,华屋雄伟。他家的奴婢成群,也从来没有数清过。有一天,树提伽家的后花园里的池塘边上正晒着白毛巾,不知怎的,一阵大风吹过,把一块白毛巾吹起,那白毛巾飘飘荡荡一直飘到国王的宫殿前面。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弟子们依据转轮圣王的葬礼,用金棺收敛释迦牟尼的圣体。据传,当时大迦叶远游在外,闻讯赶回,悲痛不已。这时佛陀从金棺中伸出足来,大迦叶顿然意会,以首顶礼佛足,誓愿担负弘扬圣教的大任,佛足随即收回金棺,并自引三昧真火茶毗(茶毗,意为焚烧、烧身)。
有些人嗜财如命,被称为“守财奴”。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守财奴辛辛苦苦,省吃俭用了一辈子,攒下一坛金银财宝,为防止被盗,他把这个装满财宝的坛子埋放在一张椅子的下面,可还没等他把这事告诉妻儿,就咽了气。守财奴死后对这坛财宝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带着强烈的执念和贪心,他再一
首先要有同理心,能对别人的苦乐感同身受,然后才愿意给予他人帮助。儒家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佛法说众生在无尽轮回中曾是亲人,和自己是一体的,都是教导我们从更高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和众生的关系。慈悲心的前提,就是觉得对方和我有关,才愿意进一步接纳并帮助他们。
现实社会如果不全力以赴,几乎获取不了好的生活,甚至也是不求上进的表现。但修行又让人学会看破,放下。那么如何判断做一件事再做下去已经是在执着了,而应该到此为止随缘呢?阿弥陀佛。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旅行,有的人选择轻装上阵,有的人却习惯了负重前行。轻装上阵的人自然会有闲情逸致欣赏沿途的风景,负重前行的人则往往自顾不暇,车马劳顿,何言其他。在旅途中,我经常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行客。他们总是喜欢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
大乘佛法重视梵呗唱诵,但主要是作为修行和接引众生的方便,而且是有前提的,就是不能对此产生执著。音乐、舞蹈虽然也能用来表法,营造神圣庄严、摄受众生的氛围,可也容易让人产生贪著,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有些人就
生与死,是生命世界愉悦与痛苦的两大极端感受。每当一个生命来到世间时,总是充满着勃勃生机,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希望,沉浸在无边的喜悦情绪中。可是,当一个鲜活的生命突遭噩耗死亡时,带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绝望与痛苦,又会深陷无尽的悲痛之中。在整个生命从生到死的过程中,当我们想拥有更多生的希望,抵抗死亡逼迫的绝望时,才发现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很多时候即使穷尽了一切手段也无法挽救一个面临死亡的生命,这会让一些人深陷绝望、抑郁和焦虑,痛苦不堪。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一痛苦,佛教常教导大众要学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