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佛法僧三宝!让我有机会能忏悔!我是一个失败的佛弟子,希望以此文分享,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生活的启发和感悟。如有错误,向三宝忏悔!请大家原谅!
学佛皈依三宝6年了,时至今日,自己的自私自利,导致我们夫妻的感情走到今天要分居的结果,这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离家十多天,他没有主动给我打一个电话,发一条信息,刚开始面对他的冷漠,我还怀疑他,并且歇斯底里的谴责他。从外地回到家的那天晚上,我们俩谈话后,我才知道,他心里早就厌倦了这场婚姻。最开始我内心是无法接受的,一直在哭,有委屈,有埋怨,有这么多年夫妻感情的不舍。事后一个人冷静想想,我也有错,生活中我忽略了他的感受,一直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幸福生活里,我感受到的所有的幸福和满足,不过是他的包容和忍让。我不够体贴他工作的辛苦,回到家没有和他好好交流,关心他。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顾自己的念经拜佛,还经常对他说一些看破红尘、悲观厌世的话。我累的时候就喊他给我揉脚,有时候他自己也很累,但是还会帮我揉脚,有时候我却嫌他揉的不好,还要怪罪他,拿脚踹他,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一点都不懂得尊重他。
他有脚气,我却总是很嫌弃他,两个人坐在一起的时候,恐怕他的脚碰到我,嫌弃他脏。如果他的脚一不小心碰到我,我就会哇哇叫,让他拿远点。嫌他脚臭,也从不帮他洗袜子,看见他脱在卫生间或者别的地方的袜子,都是用脚给他踢开到角落里,没有一点妻子的包容心和关爱之情。我讨厌他抽烟,所以早上他咳嗽吐痰的时候,看他难受的样子,我心里不是关心他,而是说“活该,谁让你不听我的话,抽烟”。我对自己的丈夫没有一点慈悲心,还总是不屑一顾的嘲笑他的生活陋习。他工作很辛苦,总是加班很晚,虽然有时候也关心他工作劳累,但是更多的时候心里是在想,不回来多好,省的给你做饭了,我一个人在家逍遥自在,想干嘛干嘛,刚好有更多的私人空间。他是我的丈夫,我却盼着他下班不要回家,希望他周末出去加班,让我一个人在家清净。有时候他下班回来早一点,想和我互动,我却沉浸在自己的事情中,对他的热情,应付了事。
他喜欢小猫小狗,但是我却不让他在家养,他只能看网上的视频,有时候他觉得好玩,想和我分享一起看,我却嫌弃他幼稚,天天无聊的看这些猫猫狗狗。我却没有意识到是他工作太累,压力太大,想放松心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不尊重他的喜好,还一直在反对打压。我不是真正孝顺的儿媳妇,我的婆婆淳朴善良,一辈子生活节俭,为人老实忠厚。我却在心里瞧不起她,嫌弃她思想落后,生活习惯和我格格不入,嫌她唠唠叨叨,陈年旧事说个没完。虽然每次见面的时候我都表现的特别热情,每次微信视频的时候都表现的特别关心,能说会道的把婆婆哄得特别开心。但是心里对婆婆却不是真正的关心,都是装出来的假孝顺。但是我的婆婆却一心的牵挂我们,怕我们吃不好,穿不暖,怕我们买了房生活压力大。我却在心里盘算着,不希望我的婆婆来和我们一起生活。我的公公癌症走得早,就剩一个婆婆孤孤单单的自己生活,我却不想把她接到身边照顾。我实在是太不孝顺了!
我所有的慈悲都是假慈悲!都是装出来的慈悲!对不起!我在外人面前表现的善解人意,知书达理,但是对自己的家人却是自私冷漠,没有尽到一个妻子的责任,没有尽到一个儿媳妇的责任。我天天给别人讲仁义孝道,但是自己的内心却丑陋不堪,自私自利。举头三尺有神明,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自己咎由自取,都是我的假仁义,假孝道的结果。我们夫妻努力了这么多年,终于买了属于自己的房子,本应该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享受新的生活,没想到这个时候却换来了我的丈夫要和我分居,甚至离婚!
我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享受着身边爱我的人给我的幸福,我却一而再三的伤害他们。我愧对我的父母,我愧对我的婆婆,我愧对我去世的公公,我更愧对我的丈夫。我没有把佛法的精髓真正的融入生活,学佛这么多年,法是法,我是我,满嘴的仁义道德,最后自己马上就要葬送自己的幸福生活。
感恩佛菩萨的慈悲!让我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待家人也是佛子最应该做好的,无论最后我们夫妻是怎样的结果,我都会好好的改过自己,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起傲慢心,真正的去关心家人,孝顺长辈,做一个真正的佛弟子!
希望佛菩萨加持我!让我能有机会改过自新!
愿以此功德回向天下所有的众生都能获得暂时的安乐,并究竟解脱!
愿世界和平,无有灾难,人心向善,康宁安乐!
愿所有的家庭幸福,团结和合!
阿弥陀佛!感恩所有善知识!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