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您为了几窝地,跟唐占虎叔闹得灰头土脸,现在我们家那几大片田地,果树林园,不是通通都让给别人了吗?这就应了佛教的一句话:“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田地还是那些田地,房子还是那些房子,可是耕田地的,活人换死人,住房子的,新人换旧人,不知已换了多少回了!因此说,在这个世间,我们有权暂时用一用,这就足够了,所有权是靠不住的,死了就必须交出来。爸,您要记住,这个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万般皆是梦,惟有佛性真。我一直想,等您们二老对佛法不那么反感了,能丢得下家中一大堆儿孙牵挂和没完没了的闲杂事,那时我就把您们二老接到寺庙里来好好地孝养,让二老晚年能过上真正清净安乐的生活,直至百年时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彻底解决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的痛苦。我一直巴望这一天能早一点到来,这也是我能想出的孝敬二老的最好办法。所以不用再想建房子的问题。
我又想,假使我还俗回家,听从您们的意愿,娶妻生子,整天都在二老面前服侍,这也解决不了问题呀。内心的烦恼没有降伏,必定会有生存啦、健康啦、儿孙啦学业啦婚姻啦、家庭不和睦啦等等数不清的新老麻烦来纠缠我们折磨我们,直到死也不会有稍微喘口息的机会;尤其是死亡降临时,对没有学佛的人,无论活着的人还是将死的人,都是极其残酷的折磨。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结局,世人注定都要以悲剧收场,无一例外!假如他没有学佛,没有觉悟,那么早死几年或迟死几年实在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白天和晚上的生活都是在做梦,他从生到死永远是迷迷糊糊的,从来不曾了解过自己的生命、灵魂和佛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更别说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了。然而,人生的悲剧绝不会因肉体的死亡而终止,就象一个人的债务和责任决不会因为他搬家而勾销,跑到天边他也赖不掉,迟早要偿还的。六道轮回和因果报应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谓死亡只是丢掉这一期生命的躯壳,象搬家一样,死者的神识(即灵魂)随着各自的业力又去投胎转世,寄生于另一种躯壳,开始下一轮的悲剧。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象车轮似的循环往复,在六种生命层次(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不停地旋转,佛教形象地称之为 “六道轮回”。
关于轮回这桩事,有的人是通过研读佛经,通达佛法义理,并通过自己的观察,相信六道轮回的存在;另一种人是在真诚的信仰和精进修持的过程中,逐渐突破了四维空间的限制,看到或感受到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些获得过佛菩萨加持和感应的人,你就是打死他,他都会相信佛法真实不虚,就像脚下的大地一样真实。
同样是死,不学佛的人、假学佛的人和真学佛的人,差别是巨大而且明显的,根本骗不了人。许多念佛人临终前几个月就知道自己要走了,好象考生接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死囚犯接到无罪释放出狱证一样,非常高兴地早早处理好眼前的一切事情,站好最后一班岗,然后跪在佛像前,或盘腿坐在床上,自己念佛或在道友们的助念中,见到阿弥陀佛手持金台前来迎接,于刹那间安祥自在地往生西方净土。一往生就是大菩萨,花开见佛后就成佛,成佛后就可以施展无量神通妙用,分身到十方世界去普度众生。不仅自己前世与今世的父母亲人首先得度,凡是无量劫来跟自己有过一丁点缘分的众生也都会得到解脱!你看,这种胸怀与境界不是比伟大的共产主义还要高尚千万倍吗?
念佛往生是活着走的,这与世俗所谓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与死后的超度也不是一回事儿。用“视死如归”、“归心似箭”来形容念佛人的心态是最合适的,因为他们根本就不存在“死亡”问题,而是欢欢喜喜、迫不及待地“移民”到了另一个比地球不知道要美好多少百千万倍的极乐世界去了。至于极乐世界到底有多么美好快乐幸福自在,十方诸佛一致赞叹,宣说十万年也说不完,我这一封信哪能说明白呢。我特意将净土经典和佛教书籍寄给您,请您仔细恭敬地读读,会有很大好处的。
世间人对死亡极其惊怖,而且死得也极其痛苦。我二叔和我奶奶,都是这样痛苦死去的。我非常清楚这其中的苦衷和关键,所以当我姐夫得了癌症时,我急着要把佛法介绍给他。倒不是说相信佛法就敢打保票一定把他的定业完全扭转过来,然后长命百岁,而是说,如果他能对佛法生起哪怕一念恭敬心、忏悔心和清净心,都会迅速净除许多业障;即便真的早逝,佛法僧三宝的加持力,也能使他往生净土,最起码下一世重新得到人身,而这一世接触佛法的善根,将会种下他来世得度的因缘。学习佛法,就是了解自己生命的开始;实践佛法,我们才能彻底改造自己的命运,最后完完全全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佛教要我们清醒地认识死亡、积极地面对死亡、主动地超越死亡,而不是逃避它、排斥它、恐惧它。但佛教绝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佛教的主旨是让我们活着的时候当下就获得解脱、自在、安乐。不懂佛法的人,以为改变外在的环境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快乐,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观念。佛陀告诉我们:快乐与痛苦的根本并非取决于外在世界,而是来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万法唯心造”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永远不可能知足回头,那他永远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世间好多“幸运儿”,生活、事业、爱情都一帆风顺,所追求的财富和名利也都统统得到了,可他始终得不到想象中的美满幸福。因为他始终没有办法了解和安抚自己那颗变幻无常的心,也无法驾御和降伏自己的欲望。于是他只好去吃喝玩乐,寻求感官刺激,但刺激过后就是疲乏、空虚、无奈、绝望,然后又去寻求刺激,嫖娼赌博吸毒麻醉自己,直到锒铛入狱或染上绝症,一命呜呼,神识堕入地狱……
在物质张扬的现代社会,这样的人,这样的悲剧,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爸,我出家后,因为大家都不理解,难免有许多人会冷言冷语地讽刺几句,您们也都认为我使您们蒙羞,丢了唐家十八代祖宗的脸。我想这便是我妈、我二哥全力反对的原因所在,此外实在找不到什么理由来反对了。要我说:别人冷言几句,戳一下我们的脊梁骨,就会让我们痛苦不堪、气得吐血,这正说明了我们还很不成熟。把自己的苦乐建立在别人的赞叹或诽谤上,把自己的命运交由别人的看法所左右,那还叫人吗?我们只要安分守己地生活,不做伤天害理之事,心安理得地过自己的日子,别人怎么说,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跟我们有什么相干呢?要说丢脸,有什么事比去变猪变狗做畜生更丢脸的呢?!许多人活着时有头有脸,耀武扬威,不可一世,死了,灵魂又去投胎做畜生了!更有一部分人,连做畜生的福报都没有,他们死后被业力牵引,或做饿鬼,或下地狱,做更苦更惨的一类众生。佛陀说“得人身者如掌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可见绝大部分人都因为自己生前所造的恶力失掉了人身,一失人身,万劫不复,那才真正是一场漫长、久远、黑暗、恐怖的恶梦!
爸,人吃点亏不算亏,失掉了人身才是大亏;人吃点苦不算苦,进了地狱才是真苦。人身难得,佛法难遇,净土难信,这是实情,所以说,在短暂的一生中,能够闻到佛法,老实念佛,信向净土,这是真正有大福大慧的人啊。
学佛就是要我们转变自己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比如说我妈,她抱定这样一种观念:要是我不还俗回去过她想象的那种生活,那么她就不可能快乐起来,而且活下去也没多大意思。她把自己的苦乐寄托于别人,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如果她能放下这个观念,接受儿子出家这个事实,“他要出家,我有什么办法,就当他死了算了,我还是过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想,马上可以轻松许多。其实我回家后,我妈就会快乐起来吗?也很难说,我工作能不能挣钱啦,讨的媳妇孝顺不孝顺啦,儿孙的健康、读书问题啦等等,真是操心一辈子,到死都还有忙不完的事。
爸,我现在郑重表明我的态度;我坚决不愿意还俗。在婚姻方面,我觉得最幸运的就是没有结婚就有机缘出了家,没有妻子儿女的系缚,了无牵挂,多么自在洒脱。仔细思维婚姻的种种束缚和烦恼,我视之如火坑、如牢狱、如枷锁,避之惟恐不及,哪里还愿意往里面钻呢?退一万步讲,如果将来为了照料二老,非还俗不可,我也绝对不会结婚的。
在事业上,我对做官经商毫无兴趣,而且我自知既没有那种福报,也没有那种管理才能。从前我教书时,很不快乐,后来到政协工作,仍然很痛苦,我就知道根本问题不在工作上。那时我就相信,即使我做稳了政协主席、县委书记、省长,我也不会快乐起来,因为我的问题出在对生命的无知和迷茫。我姐夫说某某参加公务员考试当了什么什么官,要我也去考。其实如果我志在当官,当初何必又辞掉政协的职务呢?我妈说,人家小显刚都去新加坡留学,多么的风光,哪个不眼红。换在三年前的我,的确会很羡慕,也真有可能激发我的斗志去拼搏一翻。可是现在,我对此心都不会动一下,小显刚即便做了教授,乃至到火星上转了一圈回来又能怎样呢?如果不学佛,他永远都只是生死轮回的凡夫,好景不长,轮回路险,钱财和地位有什么用?这不是我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也不是阿Q精神作怪。实际上,小显刚和我,两个人根本不能比较,好比一群酣睡者,其中一个已渐渐苏醒,这个人比之其余大梦不醒者,那就可贵得多。
爸,您或许说,学佛就学佛吧,为什么非得舍弃双亲、家人、朋友出家呢?的确,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在家一样可以学得很好。自我出家以来,非常幸运地碰到了慈悲的师长、热心的师兄道友和护法居士,如果没有他们的慈悲教诲、引导和帮助,我很难走上佛法的正轨。我还见过许多了不起的圣者,他们刻苦修行,取得了大成就,获得了大安乐、大清凉、大自在,他们亲证了佛陀所说的真理,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用来护持佛法,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痛苦,引导他们走向觉悟和解脱。这些圣者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难行苦行,难忍能忍,忘我利他的大无畏精神,那种无条件地慈悲利济一切苦难众生的高尚德行,使我深受感动。故我发愿要向这些圣者们学习,先专心致志地修行,解决自己的生死问题,积累功德资粮,以出家弘法利生为终生职业,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给佛教事业,全部奉献给法界众生。
像台湾的慧律法师,他自己从小到大一直被种种可怕的病魔折磨,可他从来不曾抱怨过,相反,他欢喜地接受这一切,始终以大慈悲、大智慧,无碍辩才讲解佛法,传播佛法,使全世界无数迷惘的人看到真理的火花,渐渐从苦难中解脱出来,获得了新生。
又比如我现在的上师,我亲眼看着他以种种大智慧、善巧方便,帮助他的弟子们走向觉悟,我看见他以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帮助许多恶疾缠身的人、冤魂附体的人、身心不安的人解除了身心的巨苦,使这些人渐渐如脱胎换骨般获得新生。故我发愿要学习这些圣者,生生世世都去实践这两桩事情——帮助所有的人解除痛苦,并引导他们觉悟成佛。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