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让人流连痴迷、割舍不下的就是男女痴情。男欢女爱,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男女情深仿佛是永远的主题,表达这一主题的诗词曲赋、电影、电视剧、歌曲等总是受到热视和热销。
但男女之情真是苦多乐少,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故事都是很凄惨的结局,并赚了观众大量的眼泪,是因为触动了自己心中的苦吧!现实生活中,受到男女情仇煎熬的 比比皆是,家庭不合、婚姻不幸、出轨、情杀、高涨的离婚率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个问题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世间的人仿佛人人都有这些苦闷。?
生死轮回,真正害我们的就是这个,我们一直受这个所羁绊,不是爱的死去活来,就是恨的深入骨髓,从此便有了生生世世的厮守和化为灰烬寻仇等发愿。对于爱恋 来说,这种情感和愿望是如此的虚假,就像风中的泡沫一样虚幻不实、易碎。懂得点佛教理论的人都知道,众生受业力的牵引在六道中辗转轮回,生生世世相守那是 不可能的,仅是一句空话而已。人死后,因每个人的业力不同,不可能往同一处,即便给你个机会可以跟随那个让你割舍不下的人,如果他(或她)投生为饿鬼或下 堕至地狱,你愿意跟着去吗?恐怕没有人愿意吧!
换一种情形,如果有一天你们死别,你曾挚爱的人投生为畜生,变成一种让你害怕恶心的丑陋的动物,诸如蜘蛛、毒蛇、蝎子之类,看到它就让你汗毛耸立、胆战心惊,你还会对它有那么深的感情吗?会把抱在怀里、捧在手里吗?怕是早就逃之夭夭了吧!这种爱很虚假!
另一种情况,仇恨的结果是什么?是心一直受苦不能释怀,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一旦有了仇恨之心,就会推动你一直去等待、寻找那个仇人,也许是几百年或上千年,平时我们有几分钟的愤怒、怨恨等负面情绪都让我们受不了,如此经久的怨恨,对方不会有影响,苦的是自己。
男女痴情的根源是什么?茫茫人海中为什么有个人让你心动?
因为他(或她)满足了你种种希求,容貌秀丽或是风流倜傥满足了你对美色的追求;家财万贯满足了你对财富的渴望;位居权臣满足了你对权位的向往;才华超群满足了你对文才的鉴赏;花言巧语、卑躬屈膝满足了你的虚荣心、自我膨胀心。
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增长我执,随后会认为对方是“我的”,把对方与车子、房子等同起来,这些都是我的,这正是一种坚固我执的表现,希望对方能够按照 自己的意愿,听从自己的号令,并希望恒时占有、控制对方,如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产生种种烦恼、怨恨,觉得当初受了对方欺骗或是现在对方变了心。
然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都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想法,别人怎么可能受你的主宰呢?
短时间,或许会迎合你的要求,时间长久后,自然就感觉压抑、渴望逃离,曾经的海誓山盟经不住日常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的单调重复。由此可见,这种感情的本质是自私、狭隘的。?
我们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个异性(以女子为例)怦然心动?因为她的青春靓丽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但这青春仅仅维持数年而已。岁月的风霜、家务的操 劳,使皱纹爬上额头,面容失去光泽,只有靠浓妆艳抹来掩饰,洗下粉尘后不知是怎样可怕的一张脸!生活的繁重和压力使她烦恼重重,有时甚至会歇斯底里。
而大多数又是凡夫,并不具备什么美德,生活的意义仅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进而虚荣攀比,平日里多是家长里短、絮絮叨叨、低俗不堪;当她年老时,身体像焦木一 样枯藁,病魔也不可避免地降临,而当她躺在病床上,疾病的霉味和消毒水的味道混和在一起散发出来,最后到了生命的尽头,放到炼炉里呆上短暂的时间,出来的 是森森的白骨。
想想那婀娜多姿的身躯最后不可避免变成一具尸体,全身上下满是淤青的尸斑,躯体一块块腐烂,散发出刺鼻的味道,围绕着“嗡嗡”作响的苍蝇,脓水慢慢流出 来,尸体的腐血上爬满了蛆虫,最后变成一具白骨——想到这些我们还会有情爱吗?会觉得当初的痴情索然无味,让我们曾经痴迷的容颜和身躯竟是如此的丑陋不 堪,当初的迷恋是多么愚蠢和虚假!
世间有句话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见情字害人,情字如一条绳索紧紧地把我们捆住,挣脱不开。痴爱是众生最大的毛病,日日夜夜痴爱中, 时时刻刻不能放下,如果把好色之心放在学佛修行上,那很快就能成佛了。若不能断欲去爱,一天到晚对爱情看不空,修行绝对不会有成就。《楞严经》上说:“汝 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意思是:两个众生相互有情意,以这样的因缘,经历了百千劫,常常在一起纠缠不清。?
所以,天下最害人的就是爱重情深,最高尚的是修清净道。什么是清净?没有色,这叫清净。我们初发心修行,最妨碍我们用功的就是男贪女、女贪男的淫欲心,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修行就是把生死的门关闭!什么是生死之门?
就是欲念。若你有了淫乱,种下这个因果,你永远脱离不了轮回的苦海。断了这个淫你就解脱,这叫生死自在,真正的自在是金刚生死不灭的自在。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神奇四句话,人生大哲理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