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五年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净土文化夏令营。在七天的早课中,我沐浴着东林清畅哀亮、微妙和雅的念佛声,如饮醍醐,身心都得到了净化。
母亲修学净土多年,常让我多念佛,我则借口学业繁忙,没放在心上。二〇一三年暑假,母亲拿出《地藏经》,让我读一遍,说业障重的人,一遍都读不下去。被母亲这么一激,我当时就捧着《地藏经》,对着佛像恭恭敬敬诵读,果然业障深重,读着读着就睡着了。第一天没有读完,第二天坚持读完后,为地藏菩萨的慈悲愿力所感动,地狱里的种种情形更让我大为震惊,从此对佛法渐渐感兴趣了。
今年毕业后,暂时没有工作上的烦扰,每天玩玩手机、电脑,偶尔看看书。母亲看我不务正业,很是嫌弃,经常数落我的各种缺点。对于父母的斥责,我常以言语反抗,口舌间,总不经意地冲撞到父母,经常闹得不欢而散。我在家里感到十分压抑,感觉自己业障深重,便想好好反思一下。恰巧看到东林寺年底还有最后一次闭关的消息,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起早打闭关电话,没想到几下就通了,听到那边接听的师父慈祥的询问声,也没管十天还是二十一天闭关,张口就报名了。此后一想到长达二十一天的闭关,就觉得压力很大,因为没有任何闭关经验,平时以学业为借口,疏于念佛,但冥冥中又觉得机缘到了,潜意识里有个声音告诉自己,此次你非闭不可。
我们这一代,俗称九〇后,物质条件跟上去了,精神危机却与日俱增。只知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最好还能赚很多钱。深受西方各种文化观念的冲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反而觉得糟粕居多,无需学习,自然不懂何谓仁、义、礼、智、信。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不懂孝顺父母,习惯自私自利,也不懂感恩和布施分享。而今信息爆炸时代,手机上的信息五花八门,“低头族”随处可见,行也玩手机,躺也玩手机,负面猎奇花边娱乐偏多,毫无营养。对于每天浏览大量信息的我们,看似什么都懂,潮言潮语张口就来,其实是让无孔不入的五欲六尘污染了眼耳鼻舌身意,结果自然就是贪、瞋、痴、慢、疑五毒俱全。长久下来,我们对于未来感到迷惘,身心没有寄托,内心常感烦恼不安。
关房法师说,每人要自觉拿出房间里最能诱惑自己贪心的东西,思虑再三,我依依不舍地交出了平日一天七八小时都不离的手机。闭关第一天,没有手机,感到怅然若失,当一声声佛号提起,心里便觉得越来越清净安然,才顿觉手机真乃修行之魔,且毫无趣味可言。
二十一天闭关下来,我深深体会到“老实念佛,莫做文章”这八个字的深切含义。闭关前几天,还比较老实,一声佛号一声心,字字分明,声声清楚,与之对应的妄念也不多,让初念佛的我,越念越欢喜,口念佛号,如手握摩尼宝珠,让自性澄澈清净。一天的佛号念完,一颗心定在那里,什么也不用思考,无比的从容悠然。冬日关房虽然寒冷,窗外细雨霏霏,偶有风吹门动,却只感到整个身心皆徜徉在大慈父阿弥陀佛和煦温暖的无量光里,心里暖洋洋的。
几天后,无意间看到《东林百万佛号闭关规约》,惭愧无比,感叹自己念佛数量太少,速度太慢,便着意加快速度。对于末学这种念佛基础很差的人而言,追求数量往往容易丢了质量,二者无法达到平衡,中间又突发奇想,改成金刚念诵,配合“阿”字观想,觉得会更摄心给力。折腾下来,开始几天的清净荡然无存,纷飞而至的妄念如空中飘扬飞舞的雪花,将声声佛号打得七零八落。后来决定不去管妄念,不去管呼吸,不去加观想,放弃了所有的花哨式念佛,老老实实,恳恳切切,至真至诚。
以弥陀愿做我愿想,以弥陀心做我心想,将印祖的训导放在心中。渐渐清净重新现前,似乎无味的佛号重新念出了几许味道。此刻顿悟何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很平常,不露锋芒,不聪明的样子,甚至谦逊无比。就像印祖总自号“常惭愧僧”;大巧若拙——真正高明的方法技巧看起来好像很笨拙的样子,其实却是最实用相应的。佛号功德力不可思议,只要仰靠阿弥陀佛,老实念佛,念兹在兹,便是蕴含着“大巧若拙”这个道理。
我体悟到,念佛应与生活相结合,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境相来增加自己的厌离心、菩提心、愿心,如此则能达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的境地。譬如,如厕时用不净观增加厌离心;洗脸时,想此水乃弥陀之甘露净水,可洗净众生的三毒烦恼;吃饭时想饭来之不易,愿所有众生都能无饥饿之苦;中午过堂时,看阳光照耀走廊,便想此乃弥陀大悲愿光,在此光的摄取之下,所有的闭关人员乃至有情众生,临终均蒙弥陀接引,得不退转;关窗时望天空中的太阳在乌云背后,便想太阳乃我原有的自性光明,乌云乃后天之五欲六尘,而佛号便是破开乌云、扫尽雾霭的万道金光,可还我原本真如自性宝藏。如此下来便可渐渐增强一声声佛号的信愿之力。
如果说人是信号接收器的话,一声阿弥陀佛便是调频到了弥陀的频道,可以接收到他老人家的强大能量,妄念和不足的信愿便是干扰信号接收的风雨雷电,抑或是遮挡物。一旦杂念纷飞,信愿不强,即使调频到了正确的频道,在诸多信号干扰之下,也只能听到杂音,如此便不能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而菩提心、厌离心、愿心,乃至平日日诵一部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或《佛说阿弥陀经》等,都是我们这台机子与阿弥陀佛接收通话的信号增强器,就像两根天线一样。信号强了,信愿满了,净心便渐渐现前,净念便能相继,一句句佛号便能感应到阿弥陀佛那种强大的磁场,得到能量加持。
有很多同修喜欢求感应,聊感应,我以前便是。当有师兄闭关之后,我见面第一句话就问她:“快说说,你这次有什么感应?”恨不得她当下就给我显现神通,那感应是越神越好。现在我明白了,“清净心才是最大的感应!”其余的诸多感应,反而让人容易著相,一味地求感应,便是最大的舍本求末,也易障碍念佛和修行。
此次闭关前,我心里每天都被烦恼习气所充溢,内心时常感到莫名的痛苦不安,甚至有段时间看谁都不顺眼。闭关后,只觉心里清净无比,法喜充满。天是蓝的,树是绿的,看谁都和蔼可亲,看谁都像阿弥陀佛。如此才明白“一切法从心想生”,一切境缘都是自己心的变现!
我此次闭关最大的收获,便是懂得了感恩父母。闭关期间,每天早上喝着义工菩萨盛的热乎乎的粥,想到这些天来,他们不管风吹雨阻,每天按时为我们准备斋饭,心里十分感动。而母亲给我做了二十多年的饭菜,我竟丝毫不懂感恩,不知回报。过去,我是个不孝女,常常出言顶撞父母,还偶尔恶语相向,这不仅伤了父母的心,还大大损耗了自己的福报。
父母是家里的两尊佛,世尊说“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到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父母生我养我,二十余年来,我却以恶言恶语伤害他们,在家好逸恶劳,不懂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无法孝顺,又怎么会恒顺众生、关爱众生呢?
闭关中,每每想起,便潸然泪下,后悔不已,我深深忏悔自己的不孝。回家后便向父母磕头发露忏悔,从此洗心革面,不再顶撞父母,努力恒顺父母。争取做一个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安分守己的真念佛人。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