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三级修学好长时间了,现就这一阶段我的一些修学体会与大家分享。
以前我认为,我在家里是高大的、重要的、起主宰作用的,因为是我给双方家庭带来了改变。结婚后妻子没上班,全家就靠我挣钱。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不仅还清了房贷,还给内弟买了房,并且将妻子老家的房子翻盖成二层农家客栈等。因此,我认为,我就应该主宰家庭,并且得到所有人的尊重。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夫妻间经常吵架。不光如此,甚至妯娌之间、婆媳之间的关系也很紧张。那段时间我很痛苦,婚姻曾因此亮起过红灯。我一直认为我做得很好,她怎么还那样不通情达理,不对我感恩戴德?
学习了同喜班的社会篇与人生篇的课程后,随着修学,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发生了改变,观念、心态、行为也悄然随之改变。虽然这种改变还不深入,但对比以前的我,还是有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我用所学佛法正见重新审视人生,我发现,以前的自己“我执”是那么严重,贪、嗔、痴的心是那么炽烈。
以前我对双方家庭的所作所为,目的性太强,貌似我是伟大的付出,实际上,我是在交换,用金钱换取尊重与顺从。本质上都是以我为中心,处处在为我服务。通过修学,我知道这就是自私。怪不得我设定的幸福没有如期而至,反而是不停地争吵、敌对、冷漠、甚至仇视。
法义里讲,幸福来自于心灵,而不是物质。幸福的头号杀手是烦恼,烦恼来自于我执,通过无我利他可以弱化我执。那好,我决定将无我利他运用于家庭。
每天早上,起床收拾好自己后,我开始打扫客厅和厨房,然后做早课。时间到了,叫妻子、女儿起床,同时开始做早饭,做好后端上饭桌,然后出门晨练。这需要长期坚持,不是一天两天。以前同样这样做,但心态不一样,以前做的时候是不情愿的,带着不良情绪的。现在用佛法智慧观照这一切,我调整了心态,清除了以前的不良情绪,带着对她们的爱来做。把以前我想怎么样换成她们需要什么,时间一长,也就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了。闺女慢慢地不爱出去吃早点了,只吃我做的那几样。
近期,妻子经常外出培训,是公益性的培训,关注留守儿童的那类。没有报酬,每周在家两三天,其余时间都是我在带孩子。以前,我对她做这个相当反感、抵触。每次她回家,我都因此和她吵架,我是既做了事,还落得满心烦恼。究其原因,是我认为她不在家,我损失了很多自由的时间,以及参加户外运动的机会,还是“我执”在作祟。
我运用佛法智慧审视此事,调整了心态,不再为此与她争执,反而告诉她安心在外,家里有我。妻子不在家时,晚上我做好饭,孩子吃饭时我都会拍照片发给她,告诉她家里一切安好。同时,由于长时间与闺女在一起,给她洗衣做饭,解答问题,讨论她感兴趣的话题等,这么说吧,我现在已经喜欢上洛天依的歌了。父女感情因此得到了升华,变得更加融洽了。
当然这一切不是说改就改的,固有的不良心态经常出现,但一出现就会有一个正见出来对治。经过好多次的轮番观察、安住,目前带着良好心态做这些事已经差不多形成常态了,不用观察就能达到了。因为,家庭内部已经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和谐,每天我都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为她们服务,并乐在其中。尤其是近几个月,不光没吵过架,并且对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交流也多了,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在友好、信任的交流中解决了。
这些变化让我感觉到,家庭生活中,少一点我的存在,多一些她需要什么的观念,也就是无我利他。其实家庭生活不是太复杂,唯一有点复杂的是孩子,因为很容易造成溺爱,如何区分对待,还需要智慧观照。
前几天,妻子有点郁闷的样子。她告诉我,我岳母近期经常来内弟家。这事我知道,因为内弟媳妇本月生孩子。但妻子说岳母每次来都哭,我问为什么?她说是弟媳妇与婆婆之间相处费劲。所以,每次岳母一来,妻子就一同去内弟家。可是情况依然不理想。我了解情况后跟她说,我帮你分析解决吧。
内弟夫妻俩结婚前,经常和我们住在一起,当时正好是妻子与我吵架最凶、与我家关系最紧张的那几年。内弟他们俩耳濡目染接触的,都是他姐那时的做派。成家单过后,平时岳父岳母很少去他儿子家。现在儿媳妇要生孩子,儿子在我工地上班,平时不回家,没办法岳母只好硬着头皮来伺候生产。
我跟媳妇说了说因缘因果的道理(这些话要放以前可不能说)。告诉她,不管以前种什么因,现在只能在缘上努力。这个缘分两方面,一是告诉我岳母,无我利他,让她在给儿媳妇服务的过程中,转换观念,少考虑自己的感受,真诚地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她。因为真诚是装不出来的,真诚是能感受到的。另一方面,我说,你没必要天天待在她家,反过来每周和我回老家时,做好自己的角色,比什么语言都好使。
近期回家,她都能很好地做好儿媳妇的角色。我说你可以把一起做饭、吃饭、聊天的感受发朋友圈,正能量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另外,从侧面对弟媳妇也是个启发。媳妇听我的照做了,很快她喜欢上了这种感觉,她也明白了以前为什么没有这种感觉,那是因为以前心里的我执太强大。
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这个小家庭的和谐感染到了内弟家。弟媳妇近期的朋友圈里,负能量消息逐渐减少,多了正能量的信息。
这只是我将所学法义与现实生活联系运用的一个小改变。但就是这些生活中的小改变,让我的内心发生了大改变,那就是皈依三宝的心愈发强烈。
我们所学正见里有一条叫无常,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实际上,我觉得无常是时刻悬在头顶上,让人很难受的。还有一条就是缘起性空,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的组合,而他们的实质在当下就是空的。导师说过,我们的生命就是一条河流,从无穷的过去流向无尽的未来。而此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小浪花而已。说实话,这些话我相信,但从内心真正地把现实生活的一切看做假象也暂时做不到。换句话说,我对家庭的执著还很强。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虽然佛法让我的生活品质发生了一些改变,但我深深感到,这不是停步不前的理由。因为我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远不止目前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情,因为无常来临时,这一切都是禁不起推敲的。目前我还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只不过,我今生有幸得遇了正法。导师告诉我们,命运是靠我们自己掌握的。只要有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依照三级修学、两套模式,精进修行,一定能得到解脱。
今后的路还很长,中间也许会有无常出现,愿三宝加持,能让我与各位同修稳定地走在菩提路上。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当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觉悟之时,最先观察到的就是这“十二因缘”,众生为何在生死轮回中不得自由?正是因为没有看透这“十二因缘”之间的关联。“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说的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这十二个“环节”环环相扣,就像一条我们肉眼看不见的“锁链”,将众生困在生死轮回之中。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