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祖庭 第四章 佛教的胜迹
1.三论宗祖庭
栖霞寺在江苏南京东北四十里摄山。刘宋明帝泰始中,处士明僧绍住此。时有法度自黄龙来,与僧绍交游甚厚。僧绍殁后,舍宅为法度造寺,称栖霞精舍。僧绍子仲璋秉父遗志,于山崖雕无量寿佛并二菩萨像。梁时辽东人僧朗,善《三论》及《华严》,来师事法度,称为三论宗初祖。朗殁,弟子僧诠,诠弟子慧布继住山寺。隋文帝于天下各州立舍利塔,此寺是其一。现有佛舍利塔,是五代时重修。基座及塔身雕饰精美。塔基上雕八相成道像。寺门外有唐高宗制《明征君碑》。
嘉祥寺在浙江绍兴县。三论宗僧诠传弟于法朗,朗传吉藏,藏居此寺讲学,世因称之为嘉祥大师。唐初吉藏入长安,其学说有所改变,世称其学派为新三论宗。
2.天台宗祖庭
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北三里。晋宋时名僧多在此山修习禅定。天台宗初祖慧文在河北,二祖慧思住湖南南岳,三祖智顗于陈太建七年(575)来居此山,大弘祖业。世因称此学派为天台宗。山下国清寺是天台宗根本道场。寺前岗上有九层砖塔,是隋代所建,宋代重修。寺门前有宝塔七座。山上真觉寺是智者塔院,祖殿中有六角智者大师真身宝塔。正面有龛,内奉大师像。拱壁间原雕大师生平事迹。山中寿院甚多,宝相寺是大师入灭处,有弥勒像及智者大师入灭塔。国清寺门前有唐天文家一行禅师墓塔。
王泉寺在湖北当阳县玉泉山东南麓。智者大师,在此寺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今寺大殿前有隋大业十二年(616)造大铁锅及元代铸钹钟、铁釜各二。寺左有观音像碑,相传是唐吴道子画,碑高七尺。寺前隔溪有宋嘉佑六年(1061)建十三级铁塔,高一七·九米,形式优美。
延庆寺在浙江宁波市。北宋时中兴天台教观的知礼于至道二年(996)居此,世称之为四明尊者。明永乐中列此寺为天下诸宗名山的第二山。
3.慈恩宗祖庭
慈恩寺在陕西西安市。唐贞观二十二年(648)高宗为太子时,为其母文德皇后建,所以名为慈恩寺。寺极宏大,总有房舍一千八百九十七间。延玄奘为上座,于寺西北立翻经院,玄奘在此译经。弟子窥基秉承其学。玄奘卒后,窥基继任此寺,所以世称其学派为慈恩宗。永徽三年(652),玄奘仿西域制,造五级砖塔,高一百八十尺,面方一百四十尺,以安置梵箧,名曰「雁塔」(印度摩揭陀国昔有伽蓝,住小乘僧,食三净肉,后时求三净肉不得,会有台雁飞翔。有僧戏曰:「今日僧供不充,菩萨应知是时」。时有一雁应声自堕而死。群僧惭愧,更不食三净肉。乃建塔埋之,名曰雁塔。见《大唐西域记》卷九)。武后长安中改建为七级,其后屡经重修。原有四门楣尚是唐初原物,刻有佛像。塔外壁有褚遂良书《大唐圣教序》碑。
兴教寺在陕西长安县。寺有玄奘三藏及其弟子窥基、圆测三塔。玄奘塔在中央,南面五层,约高七十尺。塔后有唐刘轲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窥基塔在玄奘塔东,面西;圆测塔在西,面东,皆三层,高约十七尺。有《大慈恩寺基公塔铭)及《大唐西明寺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二碑。二塔初层中有木雕窥基及圆测像,皆宋代作品。今不存。
4.贤首宗祖庭
法顺和尚塔在陕西西安市南樊川岗上,是贤首宗初祖法顺和尚墓塔。
五台山清凉寺贤首宗初祖法顺,二祖智俨均住终南山至相寺。三祖法藏,号贤首,世因称其学派为贤首宗。法藏殁后,澄观私淑其学,住五台山清凉寺,撰新译《华严经疏》及《随疏演义钞》,以竟法藏未竟之志。世称澄观为清凉大师。
草堂寺在陕西户县东南圭峰下,相传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经之处。贤首宗五祖宗密居此,世称宗密为圭峰禅师。寺有鸠摩罗什塔。宗密葬于东小圭峰,有唐裴休撰并书圭峰禅师碑,今移置于草堂寺鼓楼内。
5.律宗祖庭
道宣律师塔在陕西长安终南山。印度的律学有五部不同:一、摩诃僧祇部《僧祇律》;二、萨婆多部《十诵律);三、昙无德部《四分律);四、弥沙塞部《五分律》;五、迦叶遗部律:未传汉地。姚秦以后,《十诵律》甚弘南北;《僧祇律》行于江南;元魏以后《四分律》大盛。入唐又分为三家:一、法砺住相州(今河南安阳)同光寺,著《四分律疏》,为旧疏,称为相部宗。二、怀素住长安崇福寺东塔院,著《四分律疏》,为新疏,称为东塔宗。三、道宣住终南山丰德寺,著《四分律行事钞》,称为南山宗。其后新旧二家失传,南山一宗独盛。
大明寺在江苏扬州市。原名栖灵寺,唐称大明寺,清改名法净寺(1980年鉴真和尚像回国巡礼,恢复大明寺名——编者)。唐道宣的再传弟子鉴真在此寺讲律。后赴日本,大弘律学,开日本佛教和文化的先河。在日本奈良建唐招提寺,鉴真塔即在该寺后院。
宝华山隆昌寺在江苏句容县北七里。元代律学废绝,明末寂光居此寺,中兴律宗,为宝华第一世。其后读体、德基、真义、常松、实泳、福聚相承,为有清一代律宗根本道场。
6.真言宗祖庭
大兴善寺在陕西西安市。唐天宝中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不空三藏居此,屡设灌顶道场,建立了真言宗,并译出众经。寺有徐浩书不空三藏碑。真言宗的传承是以毗卢遮那为初祖,普贤金刚萨埵为第二祖,龙猛为第三祖,龙智为第四祖,金刚智为第五祖。金刚智于开元七年(719)来华,传弟子不空为第六祖。
青龙寺在陕西西安市,原唐长安城延兴门内新昌坊。唐不空三藏弟子惠果住此寺东塔院,世称为真言宗第七祖。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空海入唐求法,从惠果受灌顶,传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并受传法阿阇梨灌顶。回日本后,在高野山建立了日本的真言宗。其后日本僧圆仁、圆载、圆珍、真如、宗睿先后入唐,皆在此寺受学真言宗法。此寺宋时己圯废,今立碑其处以为纪念(按:今于遗址建惠果空海纪念堂)。
7.净土宗祖庭
东林寺在江西庐山西北麓。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刺史桓伊为慧远建。慧远于山中立般若台,安弥陀三圣像,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生西方极乐世界,号为「莲社」。宋时尊慧远为莲社初祖。寺东岗石室中有八角覆钵形慧远塔。塔右方有石造圆窦、藏骨室。宋元以来,净土宗成立,奉慧远为净土宗初祖。
玄中寺在山西交城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山中。元魏昙鸾在此依《十六观经》修净业,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唐初,道绰于玄中寺见昙鸾遗迹,因专修净业,并教人念佛,用木槵子记数。善导从道绰学,后至长安教化道俗,一心持名念佛。宋人奉善导为净土宗二祖。在净土法门的传承上,昙鸾的功绩是不可泯灭的。日本净土宗亦尊此寺为祖庭。
灵岩寺在苏州灵岩山。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馆西施处,叫作「馆娃宫」,梁天监中始建为寺。其后为禅寺,近代印光法师住此寺,改宗净土,专修念佛法门。
8.禅宗祖庭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县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为佛陀禅师建。菩提达摩来此,于寺凝修壁观,建立了禅宗。历代以来屡经重修。现存鼓楼仍是元大德六年(1302)原建筑,柱石雕刻甚为富丽。禅宗的传承以达摩为初祖。在少林寺西北二里许有初祖庵,建于宋代,石柱上有宋宣和七年(1125)题字。寺西南八里原有二祖庵,中有二祖像。
匡救寺在河北成安县。二祖慧可于此说法,相传达摩为二祖说法于此。
山谷寺在安徽潜山西北三十里三祖山。有三祖僧璨大师塔。宋黄庭坚居此寺,因自号山谷。
真觉寺在湖北黄梅东北二里冯茂山上。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居此。禅宗至五祖始盛,门徒常过千人。世称之为东山法门。
南华寺在广东韶关南六十里处;原名宝林寺。禅宗六祖慧能开法于此,有六祖肉身塔,六祖真身犹存,供于六祖殿内。六祖以下分为南岳、青原二支。南岳支下分出临济、沩仰二宗;青原支下分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临济宗后又分为黄龙、杨歧二派。杨歧下又有虎丘和大慧两派。
沩仰宗
唐灵佑居沩山,佑弟子慧寂居仰山,共建立伪仰宗,但是流传不广,自晚唐以至宋初,约一百五十年便衰歇了。
沩山在湖南宁乡县。山顶为广野,平田千亩。古来住僧耕作,人称「罗汉田」。山有密印寺,即灵佑所居。
仰山在江西宜春县南八十里。山有栖隐寺,宋时改名太平兴国寺,慧寂于此大建法幢。
曹洞宗
唐良价住洞山,弟子本寂住曹山,共建立曹洞宗。
洞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五十里。山有普利院,唐大中年间,良价住此,世称其禅风为洞上禅风。
曹山在江西宜丰县东北三十里,山有荷玉寺,木寂住此,大振洞上禅风。
天童山在浙江宁波。晋初创建寺宇,原名太白山,寺名天童。其后寺屡有兴废,唐代复兴。宋建炎三年(1129),正觉禅师住此,为寺第十六世,于曹洞宗为第十世,大振曹洞宗旨,立「默照禅」。宝庆元年(1225)如净住持(曹洞宗第十三世)此寺。日本道元入宋,从如净受学,回国后建立日本的曹洞宗,即为始祖。明代以此山为天下禅宗五山的第二山。明成化中(1465一1487),有日本僧雪舟来此寺为首座。雪舟善绘画,名振艺坛。
云门宗
大觉寺在广东乳源县北云门山,原名光泰禅院。五代时文偃住此,大弘禅法,建立云门宗。在北宋时极为繁盛,南宋未便衰歇,流传约二百年。
临济宗
临济禅师塔亦名「青塔」,在河北正定。正定城南二里临济村有临济寺。唐义玄住此,建立临济宗。此寺于抗日战争时被毁,今唯存临济禅师塔。
黄龙山在江西宁州西南八十里。山有永安寺,一名黄龙院。宋仁宗时慧南(临济宗八世)住此,大振禅风,建立黄龙派。
杨歧山在江西萍乡县北七十里,是战国时杨朱泣歧之处,寺名普通禅院。宋时方会(亦临济宗第八世,与慧南为同门)住此,大弘道法,建立杨歧派。
虎丘灵岩寺在江苏苏州虎丘。春秋时吴王阖闾葬此。晋竺道生说法处。宋绍兴四年(1134),临济宗杨歧第五世绍隆住此,建立虎丘派。
径山在浙江余杭县,寺名能仁兴圣万寿寺,简称径山寺。宋绍兴七年(1137),杨歧派第五世宗杲居此(与绍隆为同门),立话头禅,世称大慧派(大慧是宗杲的封号)。
黄檗山在福建福清县西二十里,有寺名万福寺,唐希运禅师(临济义玄之师)曾居此。明崇祯九年(1636)隐元隆琦住持此山,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渡日本,在日本宇治县建万福寺,创日本黄檗宗。
金山寺在江苏镇江。东晋元帝时创建。宋时以修水陆法会知名,一度为云门宗道场。苏东坡相熟的佛印禅师(云门宗第五世)住此,南宋以后便成为临济宗的主要寺院。
清凉寺在江苏南京城内。五代时文益居此,立法眼宗(法眼是文益的封号)。流传大约百年,便衰歇了。
佛是智慧,德行、慈悲最高的成就者。佛由人修行而成佛的,不是宇宙自然的神。更不是什么三头六臂,飞天潜地鬼神。佛是大慈大悲的人,佛是念念为众生的人,是德高望重的人,是正知正见的人,是深信因果的人,是随缘了业的人,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的人,是露出圆满智慧的人。学佛是要从现实的生活行为里表现出戒定慧,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没有贪嗔痴...
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学佛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读经也不是高深莫测的文字游戏,能讲几段佛经更不是为了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宏才。人们不能为了学佛而学佛,为了诵经而诵经。佛经记录的是佛陀对人生、对宇宙、对自然法则的探索和思考。佛经留给众生的是观察宇宙真理,开启智慧,明悟自心的方法。学佛是手段,学佛不是目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国中有地狱、饿鬼、畜生的话,我就不成佛。【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解释:我成佛的时候,西方净土中的天人(指带业往生的凡夫)寿终之后不再堕入三恶道。如果此愿不成就,便不成佛。
1、《梵网经》中的五荤 《梵网经》曰: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犯轻垢罪。 2、《楞严经》中的五荤 《楞严经》曰: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如何烧香?一、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二、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三、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未来佛弥勒佛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虽然他被称为是佛,但是实际上却是菩萨。那弥勒佛为什么被称为未来佛呢? 从他出家为僧开始一直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它是慈悲、宽容、乐观的化身,他总是一副笑呵呵的
布施,六度之首,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内容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今天是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成就的极乐世界是人类幸福美满的人生期盼和终极价值的最高追求。作为佛教徒,我们过阿弥陀佛诞辰,最重要的是系念阿弥陀佛,与佛道交感应。阿弥陀佛具备着无量的慈悲和智慧,我们要向阿弥陀佛学习。
今天是冬月十七阿弥陀佛圣诞!阿弥陀佛是众生的慈父,西方极乐世界是众生的归宿!阿弥陀佛知众生苦,时时刻刻思念着我们!今天是他的生日,让我们通过几个小问题走进阿弥陀佛的世界,走进阿弥陀佛的怀抱!阿弥陀佛究竟是谁?阿弥陀佛又叫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第一、脱离病苦。受持八关斋戒,它就能脱离病苦,为什么?因为它的功德大。病苦来自于我们过去世的业障。就好比说,过去的我们,是一个会去伤害生命的人,因为我们不懂得爱护生命,所以这一辈子,我们的生命也就容易受到伤害,先天不良,后天又失调,那怎么去抵消?就是透过我们自己的功德,来稀释掉过去的恶业。当然,脱离病苦的方式就等于是减免我们的业障。
“沙门”是梵语,翻译成我们中国话,有勤息、勤行、勤劳等义。勤息指的是出家人勤修佛道,息灭诸烦恼。勤行是指的是勤行众善,止息诸恶,从而证得寂灭涅槃。勤劳指的是出家人应当精勤修道,修道有多种功劳。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中讲到: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自己要检视自己修禅定的动机是不是为了利养。如果是,那就是地狱的心。什么是地狱心?当此生此世贪得无厌,下辈子就容易掉入地狱。如果为了利养而修禅定,这就叫发地狱心。可千千万万要避免啊!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菩萨成道,就是以度众生为愿,也以度众生为因。菩萨以四种方法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1、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化导众生。2、爱语:善言慰喻,令其受教离恶。3、利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4、同事:随众生所乐,同其所作,使其各沾利益。
我们每个人都想给身边有缘人真实的利益,这个利益分为两种,一种是叫世间的利益,一种是出世间的利益。世间的利益就是给予身边的人名利,在世俗当中把它称为贵人,帮助身边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无非就是追求富贵雅三个字。但是这种利益是变化无常的有些人一时得到了名利,这个名利也不一定对他是好事情,因为名利它也是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把你带着往上走,同时也可以带着你往下堕。
八正道里的正命,是指赖以为生的职业,不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犯法不违法,还必须合乎伦理道德和佛法的规范,合乎佛陀所教导的正命的工作生活。在家人的正命,就是合于五戒的工作。比如有的国家虽然允许经营赌场、酒吧,但在家居士不能从事这些行业。居士要有正当的经济生活和谋生方式,从事的工作、赚钱的方法,不能违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