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弗尊者是佛陀常随十大弟子之一,又称舍利子,即鹙子的意思。他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婆罗门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学者。他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精通婆罗门教法。
一次,他和邻村的目犍连出去游玩,见到群众正在举行大祭,二人在杂乱的人群中,心生无常的感慨,便一起相约出家。他们皈依了当地有名的外道门下,只经过七天七夜便证得最高境界,各自拥有数百弟子。在游行传法的过程中,他和目犍连见到佛弟子马胜比丘,闻说“诸法因缘生,诸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的偈语,对佛教产生了信心。不久,便率弟子250人皈依了佛教。
舍利弗皈依佛陀后,跟随佛陀学习了40余年,辅助佛陀弘法度生,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常常以智慧的语言破斥外道,或为佛弟子论究法义,或代佛说法,主持僧团事务。因他的才智过人,佛陀常常赞叹他是智慧无量,所以称舍利弗为智慧第一。
舍利弗不忍看到佛陀圆寂,在得到佛的允许后,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同他八十岁的母亲见了最后一面,并为故乡人民作了最后一次说法,然后安详地进入涅槃境界。他出家不忘度化亲情,为后世的佛教徒树立了好的典范。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十二因缘是对缘起论的最好解释,关于世界的由来佛陀提出了缘起论,而在人生过程的形成和变化的具体问题上,佛陀在缘起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按照缘起论来对人生进行分析,它将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互为条件或因果的环节: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傲慢的个性与不服输的敌对都是修福修慧具足因缘的障碍。虽说有些傲慢的人有以前的因缘会在三宝门中得到感应和见到瑞相,但是他不一定正见而都是邪见,会在修行的氛围当中以傲慢怀疑不知忏悔、不服输、敌对的性格去扰乱他人的心性,不但没有消业却更加造罪。
善信问:顶礼感恩师父!感恩一切众生!当我们还没来得及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时,岁月已匆匆划过,而我们终将会暮年。感觉能无欲无求地度过此生挺好,心也会平静,可是做起来不容易,请师父指点!
每个人的心都是由无数个当下的举心动念串连而成,它如河流中的水一样不断汇积,流向前方,其产生的巨大能量足以摧毁阻挡它的一切障碍。众生的心念在强大业力惯习作用下,牵引着自我的生命随波逐流,经历着从过去到今生以至未来之间的无尽悲喜哀乐。
我们在世间有很多追求,但无非是为了获得幸福人生。我们为寻求谋生技能而上学,为获得生存财富而工作,为建立情感依赖而成家,为造就健康身体而锻炼。这些虽也关系到我们的人生幸福,却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事实上,最重要的恰恰是最不为我们所注意的,那就是我们的心。
我平时工作比较多,但我喜欢参加义工活动。有时候,我很难平衡做义工和工作生活之间的关系。请法师开示,应该怎样做慈善,怎样平衡与工作生活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个性不同、成长经历及生活环境不同,各人身份及关系不同,等等,采用的劝说引导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在此仅就一般方法作个建议:让他知道,爱说脏话会影响自己的形象,显得没素质,对工作、生活和学习都会有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乃至对家人,特
舍利在梵语中为sarira,译为灵骨,或坚固子,是由修戒定慧之功德结晶而成的。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圆寂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状、或如花状,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亦有五彩
『四真道行』,即修苦、集、灭、道四圣谛法。『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一为苦圣谛;二为集圣谛;三为灭圣谛;四为道圣谛。佛陀阐释『四圣谛』的目的,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苦』是指世间的苦果,苦有如病,应该遍知
济公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左右,卒于嘉定二年(1209)。浙江天台人,俗姓李,原名李心远,字湖隐,号方圆叟。十八岁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灵隐寺出家,师从该寺住持佛海法师,法号“道济”,后移住净慈寺。
现代社会,许多人都感受到各种不同的压力。由于压力,又产生了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其实,人的忧愁、恐惧、恐慌、怖畏、绝望,都是没有理由的,只是自心的一个投影罢了。坦然面对,积极离苦,这就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智慧。
有位社会名人,带着香和纸钱前来精舍,并侃侃而谈其平日对寺庙所做的布施。布施固然重要,但以智慧行事才能福慧双修!
十年前,一位小女孩跟着她的爸爸经过我的办公室,看到我在打电话,居然一脸诧异的问她爸爸:和尚怎么会打电话?听到后,使我感到哭笑不得。其实,在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讲和尚还会用手机、和尚还会用电脑、
正上班时,婆婆打来电话说家里来了客人,问我能不能回家吃午饭。 当时手头正忙着呢,实在走不开。但是中饭不能不陪客人吃啊,要不然太失礼了。于是吩咐婆婆,到餐馆点菜好了,我一下班就赶过去。 结果
一个智力和发音器官完全正常的3岁女孩儿,却用了98天才学会叫一声爸爸。她叫叶露,是一对农民工的女儿,生下来就是双耳重度神经性耳聋,什么也听不见。这病就算有得治,家里也没钱。
一位学僧非常恭敬地请教慧林慈受禅师:“禅者悟道时,对悟道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慈受禅师答:“既然悟的是道,自然说不出来。”学僧再问:“那么,说不出来时像什么呢?”慈受禅师:“像哑巴吃蜜!”
禅师问弟子:“你觉得是一粒金子好,还是一堆烂泥好呢?”弟子答:“当然是金子啊!”禅师笑曰:“假如你是一颗种子呢?”感悟:这个世间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鹰击长空,鱼翔潜底,自然界万千生物,因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使世界丰富多彩。
乌鸦有一天嘴里叼了一块肉,狐狸就走过来赞叹这只乌鸦:“你的歌声如此美妙,我渴望已久地想倾听你一展歌喉,哎呀!希望你给我机会……”这只乌鸦给忽悠蒙了,一张嘴肉掉下来了。原来狐狸不是为了赞叹它,是为了它嘴里的那块肉。
我们常常说:做人最好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一直以来大家一听到“占便宜”这个词,有时候就会露出鄙夷的神色,但是我们忽略了它另外一层含义,有优越的条件去做事情。当然我们身为佛弟子,自然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妨一起来占下佛法的“便宜”。
“水陆法会无法现场,好遗憾,有直播吗?”“人在外地,来不了现场来,怎么办?”“很想来寺院一同诵经,但家里有老人孩子走不开……”“很想念法师们的唱诵,但年纪大了,家人不放心我一个人出门。”大家不用为此挂心,其实,我们在家同样可以自修。
如今身处互联网时代,手机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但随之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让心也很难再平静下来。那么,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应该如何看待手机和网络?在学佛修行时要不要放下手机呢?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