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与“五”有关的名相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教中有哪些与“五”有关的名相?与数字5有关的佛教名相

  佛法中的数字,如三、四、五、七、九等,并非具体数字,只是一种方便说,为表法。那么佛教中有哪些与“五”有关的名相,下面我们就为大家列举一下:

五蕴

  五蕴也称五阴,佛教关于人的身心构成的理论。蕴,源于巴利语“坎蕴”(khandha),意为积聚或和合。五蕴即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广义而言,五蕴指一切有为法,狭义上则指人的物质和精神构成。色蕴属物质性,其余四蕴则为精神现象,但大乘佛法强调人的五蕴也没有其真实性。

五欲

  五欲也称五妙欲或妙五欲。能引起众生五种情欲的色、声、香、味、触。《大智度论》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为之后世受无量苦……欲求禅定皆应弃之。”

五根

  五根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机能。众生依五根而生五识。此外,三十七道品中所指五根,又有其他意思。根,为修行需要依靠的内在条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俱舍论》云:“于清净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五逆

  五逆又叫五恶,罪大恶极可直接堕无间地狱的五种罪业: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五浊恶世

  佛教对末世的描述。《瑜伽师地论》云:1,寿浊,又名命浊,人寿短促,长命者不过百年;2,有情浊,又名众生浊,不知畏惧,不修惠施,不受斋法,不受净戒;3,烦恼浊,众生斗讼诤竟,有无量种恶不善法;4,见浊,虚妄推求邪法,破坏正法;5,劫浊,渐次趣入饥馑中劫,互相残害。

五戒

  佛教最根本的戒律,大小乘均共同遵守。在家佛弟子受戒后也应遵守的五条戒律,也称在家戒。具体为:不杀生、不偷盗(不与取)、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酒。三无漏学中,戒居首位。受持五戒,近可以在来世保持人身,远则可以成就圣道。

五功德门

  净土宗《往生论》中提倡修行的五种功德: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和回向门。修行这五种功德,可以往生净土,自利利他。

五力

  三十七道品中与五根对应的五种精神的道力,包括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此五力具有可降伏烦恼、广植众德的作用。《大智度论》云:“菩萨行是五根增长,能破除烦恼、度众生、得无生法忍,是名五力。”

比丘

  释迦太子出家时,父亲净饭王劝说无果,只得派五名侍者随行,他们是阿若憍陈如、阿说示(又译马胜)、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拘利。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五名侍者成为最早的听法者,且跟随佛陀出家为僧。

五观堂

  堂,即斋堂,僧众吃饭的地方。汉传佛教依丛林之规,全体僧众需赴斋堂用餐,也叫过堂饭。用斋时需保持安静,不得剩下饭菜,且应用心观想一粥一饭,施主之恩重于须弥。

  用餐时“五观”,来自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他与僧人交往甚密,对禅修颇多心得,著有《食时五观》一文,其中说到“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五眼

  五种认识事物的不同眼光。1,肉眼,普通肉身所具有的感官认识,通常并不可信。2,天眼,色界诸天修习禅定,可具有超过肉眼所及范围的天眼通。3,慧眼,观一切法空的智慧认识,相当于一切智;4,法眼,知一切众生得方便门,救度一切众生的道种智。5,佛眼,只有佛具有的智慧能力。相当于一切智。

五味与五时

  佛陀说法,当机而教,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法,令众生心开意解,就如同是牛奶却有五种不同味道。《大涅槃经·圣行品》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

  天台宗判教,将世尊的一代时教所说三藏十二部,按时间顺序对应为五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槃时。

摘自:端午端五,驱魔避邪不如端正你的五停心观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深圳东山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