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端午节,寺院也过端午节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佛教与端午节,寺院也过端午节

  《说文解字》中云:“端,物初生之题也”,即“端”是初始的意思。

  在古代,人们喜欢把月初几天称为端。《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

  《风土记》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古人对自然的解读,天干地支八卦五行,颇为复杂。简而言之,就是农历五月是午月,属火。五月五,即重午,火气到了极盛状态。而此时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于正南中天,也是龙气(火气)最旺盛的时候,因此五月也叫毒五月。

佛教与端午节

  相传端午有魔乱之说最早记录于佛教典籍。

  《古尊宿语录》卷21《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中记载:端午那天,白云法演禅师上堂,说:以前有个秀才,写了部《无鬼论》。写完了刚放笔,鬼就来了,并对秀才说:你能把我咋样?白云禅师说:如果是我啊,我就会对着鬼学鹁鸠叫:咕咕咕……这段诙谐的记录,表明五月已是诸鬼活动时节。

  农历五月虽阳气逐渐达到极盛,但物极必反,阴气也开始渐生。阴阳变化,人就会招感一些业缘到来,甚至魔扰,这也与佛典中记录的禅师公案契合。

寺院中的端午节

  端午节既有驱邪避凶之意,民间衍生出的节庆活动中,也少不了挂艾、驱魔、画符、祈福等内容。

  《古尊宿语录》还记载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今日端午,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使万邪不窥其户,百鬼不入其门;世间人又使针烧灸,采药登山,使万病不干其体,疫疠不入其身。”正因为端午节包涵了极为丰富的民俗与文化寄托,也由此流传后世,成为我国四大民俗节日之一。

  不仅民间,在古代,汉地寺院也过端午节。

  宋代诗人陆游就在《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一诗中,描写过大圣慈寺端午节的热闹场景:

万瓦如鳞百尺梯,

遥看突兀与云齐。

宝帘风定灯相射,

绮陌尘香马不嘶。

星陨半空天宇静,

莲生陆地客心迷。

归途细踏槐阴月,

家在花行更向西。

  端午节也记录于许多佛教典籍中,如《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就记载: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五月五,天降沛然雨。艾人与门神,聚头相耳语。”

佛教与端午节,寺院也过端午节

端午出生与往生的僧人

  端午既为鬼神扰乱时节,一些生于端午的婴儿便遭父母遗弃。也有的父母干脆将孩子送入寺院,既给家里避了灾祸,又给孩子一个出路。所以,古时僧人甚至大德中,也不乏端午生人。

  一些高僧往生之日也是端午。

  唐代越州称心寺大义禅师在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2)五月五日坐化。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于唐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五月五日(也有说五月六日)面向西方,无疾坐亡,真身不坏。

  此外,还有一段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与端午的有趣公案,流传于世: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派人到广东韶州(今韶关)曹溪南华寺,将六祖惠能的传法衣钵借到京城,作为“镇国之宝”供养皇宫。然而平叛结束以后,衣钵却迟迟没有归还南华寺。

  永泰元年(公元765)五月五日,惠能大师托梦给代宗皇帝,要他归还衣钵。敕刺史杨瑊记述:“朕梦感【能】禅师请传法袈裟却归曹溪。今遣镇国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朕谓之国宝。卿可于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

  看来,衣钵得以归还,还仰仗了大师端午托梦。

摘自:端午端五,驱魔避邪不如端正你的五停心观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深圳东山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