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佛法应具备的五种心态

佛学常识 | 作者:廖乐根 [投稿]

慈悲心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修学佛法应具备的第四中重要心态——慈悲心。大家听到“慈悲”这个词的时候,有什么感受?是不是感觉到磁场不一样?仅仅听到慈悲二字都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温暖的感受,是不是?

  在佛法中,慈与悲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慈是慈爱,不只是希望众生拥有当下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要让众生具足快乐之因。悲是悲悯,不只是希望众生脱离暂时的痛苦,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远离和断除导致痛苦的原因。

  关于慈悲心,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慈悲的力量、慈悲的误区、慈悲的修行。

  一、慈悲的力量

  慈悲的力量是无量无边的。如果能深刻认识到慈悲心在修学佛法中的重要价值和在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会尽最大努力培养和修习慈悲。

  第一,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石。我们要清楚的知道,修学佛法的最终目的是要成佛,成佛的种子是什么?是菩提心。而慈悲心正是引发菩提心的前提条件。没有慈悲心就谈不上菩提心,也就无法成就无上佛果。即使是成佛了还是离不开慈悲心,尤其是大悲心,因为只有在大悲心的推动下,佛陀才不会独自享受寂灭之乐而涅槃,而是不忍众生苦,尽未来际的在轮回中利益无量无边的有情众生。

  第二,慈悲是积累资粮、消除业障的重要力量。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胜过千言万语。当年,无著菩萨在山里专修弥勒法门,希望能亲见弥勒菩萨,精进地修行了十二年,然而即使是在梦里也没有见过。他非常失望的放弃了修行下山了。在路上,他遇见一只伤口腐烂生蛆的狗,为了减轻狗的痛苦和避免伤害小蛆,他决定用舌头舔去伤狗身上的蛆虫。但当他闭上眼睛这么做时,却什么也没有碰到,这时奇迹终于出现了,举目一看,痛苦的伤狗不见了,出现在他眼前竟然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弥勒菩萨!就是这一念强烈的慈悲,无著菩萨累积了无量的功德,清除了所有的业障,完成了他的修行。

  第三,慈悲是我们最好的护卫。你要想避免受到伤害,最好的武器就是慈悲。慈悲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和平、安宁与吉祥。有了慈悲,敌人就消失了。仇恨永远不能解决仇恨,但如果你征服了内心的嗔恨与愤怒,你也就征服了所有外在的仇敌。佛陀就是以他无限的慈悲之心来降伏魔军、走向觉醒的。

  第四,慈悲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勇士。无私者无畏。真正慈悲的人,心无所求,没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需求,因此也就没有失望和伤感,没有担忧和惧怕。慈悲,会大大增强我们的安全感。另一方面,慈悲心也是修行强大的精神动力,尤其是在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如果没有强烈的慈悲心,就会怯懦、害怕,以致失去信心。如果说轮回是战场,具有强烈慈悲心的菩萨行者就是真正的勇士。

  二、慈悲的误区

  了解慈悲的误区,有助于我们分辨什么是真正的慈悲,什么是相似的慈悲乃至假慈悲。慈悲的误区通常有哪些表现呢?

  其一,误将贪爱当慈悲。我们关心爱护一个人时,常常以为自己是生起了慈悲心。这时,我们有必要观察和辨别,这是不是真的慈悲。这种关心和爱护,是纯粹为了利益他人,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是不是希望得到回报?是不是包含贪爱?是不是带着强烈的占有欲?……

  其二,误将伤感当慈悲。当我们面对他人的各种痛苦时,我们觉得自己或多或少有些慈悲心。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时我们内心有很大的成分是悲伤和忧愁。我们常常沉溺到对方的痛苦中,完全被对方的情绪控制,被他人的痛苦所淹没了,这显然并不是真正的慈悲。在这样的心态中,你是软弱无力的,无法真正帮助别人。

  其三,误将普通的怜悯或同情当成慈悲。怜悯和同情是慈悲的基础,但不等同于慈悲,原因在于仅有怜悯往往会生起傲慢心,觉得别人很可怜,自以为高人一等。如果你是带着高高在上的傲慢心或轻视他人的态度去帮助别人,功德就会非常有限。真正的慈悲应该是谦卑的,是无我的。

  其四,有分别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凡夫的特点就是分别心很重,不能真正做到平等相待、一视同仁。我们经常会站在自我的立场,以自我为中心,把人分成不同的种类。我们有强烈的好恶之心,无法做到对所有的人都发自内心的慈悲。对于某些人,我们不但慈悲不起来,甚至还会幸灾乐祸。

  三、慈悲的修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慈悲?这就是慈悲的修习。激发和培养慈悲心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不断观察和思维自己及众生的种种痛苦。苦有无量无边,但所有的痛苦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苦苦、坏苦和行苦。苦苦是能直接感受到的明显的苦;坏苦是快乐变化后产生的苦;行苦是一种微细的、不由自主的、普遍存在的苦。深刻的思维苦,既可生起出离心,也能激发和增长我们的慈悲心。这是痛苦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有三类人通常我们难以对他们生起慈悲心。现在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看看如何对他们修习慈悲。

  第一,如何对自己讨厌的人修习慈悲?对于我们讨厌的人,第一反应通常是排斥和拒绝,这就是修习慈悲的障碍。怎么办?首先要知道,讨厌别人或看别人不顺眼,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投射。这就需要不断地追问:是什么让自己讨厌对方?实际上人家真的很讨厌吗?其实未必,这里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其次,要多看他人的功德和优点。如果我们讨厌他,说明我们没有看到他的长处。总是看到他人的不足和缺陷,说明我们的人格修养有问题。我们要尽量学会用不带偏见的眼光来看一个人,要不断地寻找和发现别人的可爱可敬之处,以此对治习惯性的排斥和反感,慢慢培养亲切感,强化内心的慈悲之心。

  第二,如何对那些春风得意的人修习慈悲呢?通常,我们对于那些身处逆境、贫贱、遭受痛苦的人,比较容易生起慈悲和同情。而对于那些很顺利、富足、享乐的人就很难生起慈悲了,而且还会对他生起嫉妒。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认真思维一切顺境本身也是无常变化的,凡夫沉迷于此,会造下很多恶业,最终还是要受苦。只要身在轮回中,无论看起来多么多么风光,都是很短暂的,其本质都是痛苦的。只要我们没有彻底摆脱迷惑和烦恼,任何外在的享受或荣耀都不可能带给我们真正的幸福和安乐。所以,轮回中的众生都是慈悲的对象,无论他目前处在什么状态之中。

  第三,对于那些品质恶劣乃至犯罪之人,如何修习慈悲呢?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人必须对他们进行严厉惩罚,还谈什么慈悲呢?其实,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要知道,一个人犯错误,说到底都是由于内在的无明和烦恼所控制的结果,他其实是不能自主的。况且因果不虚,一个人干了坏事必然付出相应的代价,所以是很可怜的。再说,当我们说一个人很邪恶时,只是相对而言,在因缘相依的缘起世界中,没有所谓绝对的恶人,他们只是暂时迷失了。他们内心同样希望快乐,但却没有找到快乐之因。如果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你的慈悲之心将会油然而生。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菩萨道的修行者,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对一个暴恶的众生采取威慑和惩罚,但即便如此,他的内心仍然是充满了慈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