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品上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2.上品中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3.上品下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4.中品上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5.中品中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6.中品下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7.下品上生:未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8.下品中生:未发菩提心。花开后为大乘根基。
9.下品下生:未发菩提心。花开后为大乘根基。
判定依据:一。往生之因。二。往生时候是否有菩萨来接。三。花开后证果。
一、上品上生的人,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立刻就开了,他马上可以见到阿弥陀佛。
二、上品中生的人,经过一个晚上,莲花就开,也是可以即刻看到佛。
三、上品下生的人,要经一日一夜,莲花才能开,而且要等到七天之后,才能看佛。
四、中品上生的人,也是到西方极乐,莲花开,但是只能先证小果。
五、中品中生的人,等到第七天莲花才开,也是先证小果位。
六、中品下生的人,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经过七天才能开,先听菩萨说法,后证小果。
七、下品上生的人,必须经过四十九天,莲花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后证小果。
八、下品中生的人,经过六劫之后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求其开悟,后证小果。
九、下品下生的人,就要等到十二大劫之后,莲花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让其开悟,后证小果。
这个内容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给现在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个全面认识,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
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 ;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其中格鲁派的规模最大。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有润(又分摆罢、摆孙二个支派)、摆庄、多列(又分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左抵四派 。
日本:有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净土真宗、禅宗(临济、曹洞、黄檗)、日莲宗等;现代尚有属于日莲系的新兴宗派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等 。
朝鲜:有曹溪宗、涅槃宗、太古宗和圆佛教等。
斯里兰卡:早期有大寺派、无畏山寺派和祗多林寺派;现代有暹罗派、阿摩罗普罗派、罗曼那派等三大派。
越南:有灭喜禅派、无言通禅派、草堂禅派、竹林禅派、了观禅派和禅净合一的莲宗派等
缅甸:早期有僧伽罗僧伽派、末罗姆摩僧伽派、偏袒派、全缠派、现善法派、瑞琴派、门派等。
泰国、柬埔寨、老挝:主要佛教宗派有法相应部和大部派。
此宗以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故,约其所期,名『净土宗』;又此宗传入中国后,得庐山【慧远】倡导,与众多好友结莲社,发愿念佛,故后人亦称此为『莲宗』。或简化称为『净宗』。
佛典称释迦牟尼佛在耆奢崛说《无量寿经》,在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在祗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宣示弥陀因位之愿行,果成制利益,及众生往生之因果等,开阐往生净土之法门。佛灭度后,马鸣、龙树、天亲等,造〖往生净土〗等论,赞述三经之要义。天亲灭后无百年,菩提流支三藏出,传净土法门于震旦。而中土此宗之兴,尚远在东晋的【慧远】法师。
【慧远】于庐山,结莲社,专倡净土法门,是为此宗初祖。其后经百年,北魏永平元年,【菩提流支】来震旦,宣扬净教; 授《观经》于【昙鸾】,昙鸾作《往生论》二卷(此土此宗著述,推为巨擎);后经百年,有【道绰】禅师,景慕〖昙鸾〗净土之业,继其后尘,住〖玄中寺〗中。讲《观无量寿佛经》尽二百遍。著有《安乐集》二卷;后经三十二年,有【善导】大师,初诵《法华、维摩》,忽思教门非一,当求契机,入大藏,信手探经,得《观无量寿佛经》,乃专修十六妙观,后谒道绰禅师,益喜入道津要,作《观经疏》四卷,陈净土要义,作法事赞等,定一宗所用行仪;其门下有【怀感】禅师,著《释净土群疑论》;寻后【少康】法师出,亦弘通此宗;…五代之【永明延寿】出;宋之【省常】出;次第弗承,千年弗替。明、清大德如【梵琦、莲池、藕益、截流】等;居士如袁中郎兄弟、周怀西、彭尺木等,无不尽力提倡。近代有【印光】大师 。
晋·庐山【慧远】-唐·光明【善导】-唐·般舟【承远】-唐·竹林【法照】-唐·乌龙【少康】-宋·永明【延寿】- 宋·昭庆【省常】-明·云栖【株宏】-清·灵峰【智旭】-清·普仁【行策】-清·梵天【宝贤】-清·资福【际醒】-民国·灵岩【印光】……
此宗之教判有三种:
一、难行、易行二道:此约行之教相,出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昙鸾大师,依此论,判释迦如来一代教法为难行、易行二道。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不退,为难行道,比如陆路,步行则苦。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为易行道,比如水路,乘船则易行。
二、圣道、净土二门:此约证之教相,出道绰《安乐集》中。道绰分大乘圣教为二种胜法,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于此娑婆世界,断惑正理,入圣得果,名圣道门。依弥陀之大愿业力,生彼极乐世界,入圣证果,名净土门。其圣道一门,今时难证,一由是去大圣遥远,二由是理深解微。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圣道、净土;难行、易行,其言虽异,其意则同。故难行、圣道,同为自力。易行、净土,俱是他力。此宗属易行道净土门,其他诸大小乘教,则属难行道圣道门。
三、 声闻、菩萨二藏渐、顿二教:此约教制教相,出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谓此宗于声闻、菩萨二藏中,菩萨藏收。 于渐、顿二教中,顿教摄。
此宗之宗意,在以行者之心行业为内因,以弥陀之愿业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国土。若欲往生净土,要须内因外缘具足,方乃得生。此中有三:一往生内因;二往生缘;
三往生品位。
一、往生内因:
先须发菩提心:菩提心者,无量寿愿王所由建立,亦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从出生也。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云无上正遍知心。次要生厌离心、欣求心:厌离心者,厌离秽土,八苦交煎,怨家会聚故。欣求心者,欣求净土,万福庄严,寿命无尽故。再者要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若少一心,即不得生。至诚心者,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所行,必须内外相应。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回向发愿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另《往生论》言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五念门者: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
再有此宗以修念佛三昧,为一宗之要旨。念佛者,总有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
二观想念佛;静坐观佛相好功德。
三实相念佛;观佛法身非有非空实相理。〔此中此宗所主者,称名念佛也。〕再往生礼赞又劝行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四修者,一恭敬修;谓恭敬礼拜。二无余修;谓专称彼佛名。
三无间修;谓心心相续持久。四长时修;不论年月长短,誓不中止所修行业。
二、往生外缘:
若能一心专至称彼妙德成就六字名号,则弥陀与行者,彼此相应,具足亲近增上三缘。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即见之,心常念之,佛即知之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其前。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三、往生品位:
《大乘无量寿佛经》说“三辈”往生;《观经》说“九品”往生。
三辈往生者:由行业之深浅,有上中下三类。
生上辈者,有五因缘:一者舍家离欲,而作沙门;二者发菩提心;三者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四者修诸功德;五者愿生安乐国。 生中辈者,有七因缘:一发无上菩提心;二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起立塔像;五饭食沙门;六悬缯、 燃灯、散花、烧香等;七以此回向,愿生安乐。
生下辈者,有三因缘:
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安乐。
九品往生者:往生净土,由行业之优劣,有上中下三品,三品各分“上中下”三生,合为『三生九品』。
『三生九品』: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释此略之〕
净土事理,诸经广说,而此宗所依,则不出三经一论。三经者
《无量寿经》明弥陀因位愿行及果上功德。《观无量寿经》明往生净土之行业。
《阿弥陀经》明净土庄严及执持名号证诚护念之利益。
一论者
《往生论》具云《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总摄三部经,正明往生净土义。
另:解释此三经一论者,有:
昙鸾·《略论安乐净土义》《略释无量寿经义》《往生论注》《注释往生论》。
道绰·《安乐集》《据观无量寿经》《述往生净土之要义》。
善导·《观无量寿经疏》。
历代大德善知识们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净土之义的著文,大家用心即可。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