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重视检讨自己的错误,因此有个别忏悔和集体忏悔。
集体忏悔是举出每个人易犯的恶行写成忏文,在佛前忏悔礼诵,如梁皇忏、大悲忏、三昧水忏等。特别是三昧水忏,对一般人所常犯的粗细恶行更是描摹尽致,读了之后,好像在明镜中照见了自己面上的污点,不由得不使人毛发悚然,生起深切忏悔的心。因此,赞叹不已,到处风行。这部忏共有三卷,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说到这部忏的来历,却有一段故事。这部忏是唐代懿宗时高僧悟达法师所编写。悟达法师是四川峨嵋山洪雅县人,俗名陈知玄,字后觉,书香门弟之家,母魏氏,梦月入怀而受孕,生法师。悟达法师幼小便很聪慧,三岁时,见到佛像就欢欣跳跃,可见宿根深厚。年五岁,已能出口成诗,祖父命他做一首咏花的诗,他随口吟出:“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祖父觉得他出口大有禅理,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高僧。七岁时,悟达法师听了法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槃经》,就明悟前因,当夜梦见寺中佛像,伸金色手臂来摩他的顶,到十一岁时,就禀告祖父要求出家,祖父知其根器,也不加强留,他就此削发作沙弥。
法师的剃度师一见到他,就知道他是法器,并对徒众说:“此人将来能作如来使,度化无量有缘人。”因而特为他讲《涅槃经》,经中奥义,他已能大体领会。悟达法师十三岁时,丞相杜元颖出镇西蜀,就邀请他到大慈寺讲堂中说法。由于他舌灿莲花,妙合群机,因此出家和在家佛徒来听讲的每天达数千人。大家都专心静听,惊叹不已;从此,四川人再不敢因小沙弥而轻视他,大家尊称他为陈菩萨。
接着,他去京中讲道,听讲的人越加多矣,迟来一些的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唐文宗召他入内廷,殷勤顾问,非常敬爱他。
但他并不满足,继续在安国信法师处学“唯识论”,同时还深研外典经籍,对诸子百家无不通晓。由于他的乡音很重,使听法的人不能完全领会佛教的意义,因而,他就发大愿到象耳山虔诚修法。诵大悲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陀罗尼咒,终于获得不可思议的感应,在恍惚中见一神僧为他截舌易新,醒来后土音没有了,居然能操纯熟的秦语——当时西北一带流行的语言。
到唐武宗时,崇尚外道,要灭佛教。悟达法师是佛教的柱石,就尽其力量挽救法运,他建议集合僧侣和道士开个辩论教义优劣的大会。这个建议被采取,就在麟德殿会集僧侣与道士,据理辩论,并邀请达官贵人中一代名彦,设席旁听。
辩论的题目是:“神仙是不是可以学?”道士中长于辩论的都发表他们自己教理的长处,说修仙可以长生不老,脱胎换骨。悟达法师单独一人为佛教代表,舌战群英,如宝剑之新出于硎,锐不可当。他坦诚地指出武宗所走的路线是错误的。道流诱惑皇帝去学仙是不应该的,作为一个帝王应该崇正道,立教化的根本。至于神仙之术是退隐山林之人的事,而且还必须要有夙因,否则决不能在一生学成。他的言词如河水下倾,洋洋洒洒,那时在场旁听的都为他担心,恐触怒皇帝,遭到不测之祸。武宗被他严正的理论所感动,并不怪他的直言,还表扬他的卓识宏辩,可是他先入之见已深,终于不能改变其观点。
法师知道大势不能挽回,只得告退,静待时机,再弘法化,就驾扁舟入湖湘,住在一个小村里。
那时给事杨汉公在桂岭知晓后,邀请他去开元寺。没有多久,宣宗皇帝登位,因杨给事定乱有功,很听信他的意见,杨给事恳请朝廷复兴佛教,并奏请皇上礼聘悟达法师进京为帝说法。
悟达法师得到皇帝使臣的邀请,就穿了一袭破衣回到首都,住宝应寺,开讲大乘佛法。由于他的说法深合机宜,因此获得宣宗皇帝颁赐袈裟并尊称他为三教首座,同时还把旧的藩邸建造成法乾寺,诏他住在寺内的玉虚堂里。
大中三年诞节,皇帝下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叫他们召集僧侣与道流宣扬佛教和道教的义理。
悟达法师讲演佛法中种种殊胜,说得宣宗皇帝大为感动,由此信仰佛教,发布命令,把天下毁废的寺基重新修建。佛法的复兴得悟达法师宏护的力量是很大的。
唐僖宗幸蜀的时候,悟达法师写了一封信派郭遵泰向皇帝去慰问,僖宗很是喜悦,就派使臣去肩舆迎请,等到接见谈论,悟达法师口如悬河,使僖宗顿时心意开解,欢喜无量。当时帝命群臣,拟一个尊号赐给法师,可是群臣所拟的均不合皇帝的意旨,僖宗就亲自挥毫赐以“大德悟达法师”名号。悟达法师以特殊因缘受到唐代五位皇帝的恭敬,在僧侣中确是少见的胜事。
当悟达法师初到京城还未显达的时候,他在路旁见到一个比丘,满身生着恶疮,臭气四溢,人们都不敢亲近,无人照顾。悟达法师知道菩萨戒律,最重视看护病人,对病人应当给以方便,至心供养,否则就是犯戒。因此,他就发心对这个比丘悉心护理,日夜服侍,非常周到,毫不厌倦。
原来这个比丘是佛的弟子十六大阿罗汉之一迦诺迦伐磋尊者,化身来到人间接引有缘者。他特地现作身生恶疮,使人厌恶,在广大人海中作试金石,看信佛的人是不是有真实的慈悲心。悟达法师被证实确有慈悲心。不久,这个比丘恶疮痊愈了,就向悟达法师辞行,并对他说:“我在这里作客,突然身患恶疮,举目无亲,困苦不堪,如果不遇到你这位高人,我的生命恐怕不能保全。蒙你爱护,始终不懈,大恩高义,我一定要报答的。现在我有一句话,希望你记住,不要忘记:我是四川人,你以后如有难事,可到西蜀彭州九陇山来寻找,我的门前有两株很高的松树。”这个比丘说完就作别而去。
悟达法师自从得到帝王们的崇敬,受到优厚的待遇,生活享受甚是优裕。后来左膝上忽然生起一个人面疮,眉目口齿都齐全,给以食物,就能吞受,日夜相缠,痛苦不堪,遍召名医,都无法施救。所谓“妙药难医冤孽病”、实可为悟达法师当日的写照。
光阴如流水般过去,悟达法师患人面疮不觉将近一年。有一天,他忽然想起那个患恶疮的比丘临别所嘱咐的话,就向皇帝请假,到四川去寻那位比丘。到了彭州九陇山,天色己晚,东西寻找,果然见到一处地方有两株高大的松树,就急忙向前跑去。到了松树下,看见前面是一座崇楼广殿,金碧辉煌的屋宇,那个曾患恶疮的比丘,已立在门前相候。大家别后相逢,甚是高兴,那个比丘迎接悟达法师入内休息,问候途中辛苦,并吩咐备办晚餐,等到进水洗尘,饭后略作清谈,悟达法师就以左膝所患怪疮相告,那个比丘回答说:“你不必忧虑,我们这里有一个山岩,岩下有一泓泉水,不论患什么疮,只要用这泉水来洗一下,痛苦立刻除去。今晚你且休息,明天早晨我陪你去洗吧。”
第二天早晨,有一童子来到悟达法师的宿处,说是师父在静坐,特叫他来导引法师到泉水那面去洗疮。到了岩下,悟达法师正想掬泉水来洗疮,可是这个疮忽作人语,大声呼唤:“不要洗,我有重要的话对你说。”悟达法师怔住了,就停止掬水,那疮接着说:“你读过很多的书,可曾读到西汉书袁盎杀晁错的故事吗?”悟达法师回答说:“很早以前读过的。”疮又作人言说:“你原来就是袁盎,而我是晁错啊;当日我因你的一句话被腰斩在东市。这事完全是冤枉的。你害得我这样苦,因此我累次想报仇,可是你十代为高僧,戒行精严,我虽想下手,总是没有机会可乘。去年因你受到皇帝过分宠爱,起了贪着享受的心,使你清德有了损害,因此我才能乘机来危害你。现在蒙迦诺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救拔我超升,使我解脱,从今以后,就不再对你寻怨报仇了。”
悟达法师听后,身毛直竖,掬水洗疮,痛彻骨髓,气绝倒地,过了许多时候方苏醒过来。这时左膝的疮已经不见,连疮疤也找不到。悟达法师深切体会到因果法则的严重,种了善恶因,必然要结善恶果。同时也明白了这个比丘一定是菩萨混迹人间,随机点化,不是凡夫所能测知。当他返身想再去瞻礼,可是跑到先前的地方,寺院已没有了,只有那两株高大的松树矗立着。
他回到京城,想到众生恶业受报的可怕,就编写“三昧水忏”三卷,使大家有忏悔业障的方便,一方面也藉此来报答菩萨点化的恩。他还发愿在这个地方建造一寺以留记念。此寺定名为十方寺。
悟达法师从这以后修持净业更加勇猛精进,一心求生西方,超出三界,在他七十三岁时预知时至,召弟子慧灯,告诉他在火化以后,骨灰和面粉调成食料,半饲水族,半飨鸟兽,来济拔水陆众生,吩咐毕,面西右胁而逝。
这就是“三昧水忏”的来历。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习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一)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一般人不了解佛教所说的「空」,以为佛教所说的「空」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这可说是误解了空的真义。宇宙「缘起」的现象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诸法因为因缘的和合而生,因缘的消散而灭,所以其本性为空。即世间上的形形色色,皆由于因缘和合而成,并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为「空」。常人对空的了解,往往止于什么都没有的「顽空」;说到有,则认为是什么都有的「实有」。其实,佛法所说的「有」,是如幻的缘起假有,虽有而不碍其空;佛法所说的「空」,是无实的自性本空,虽空而不碍其有。此即缘起性空的道理。
回向偈一,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回向偈二,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回向偈三,大慈菩萨回向偈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虽然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其实有很多烧香拜佛的人,他们的动机并不如法。三年前曾经有一位居士对我说,某一个庙门口,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高香,祈祷佛菩萨说:“观音菩萨呀、佛菩萨呀,我的儿媳妇对我不好,让她早早受到惩罚吧!”这哪里是在学佛呀?明明是害人,太可怕了!这种东西简直是离佛教千里之遥。还有这样说的:“神佛呀,让我赚多少多少钱吧,我拿着多少多少钱来给你烧高香……”这些是要佛菩萨替你出气、合伙做生意。
观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又叫六字大明神咒——唵嘛呢叭咪吽。此神咒为观音菩萨的心咒,具有多重且深广的意义与功德,普为一般佛教徒所诵持。一说唵嘛呢叭咪吽就是“皈依莲华上之摩尼珠”的意思,为西藏佛教徒向莲华手菩萨祈求未来往生极乐时所唱的咒语。
许愿是佛教发愿思想的一种民间表现形式。在茫茫人海中,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通过向佛菩萨许愿,祈望得到加持保佑,增强人生信念。多数人许愿,是为亲朋好友的健康平安、工作顺利和儿女的学业有成。这样美好的人生愿望,被一些人错误理解为向佛菩萨贿赂。偏见实在令人无语。
什么是业障?业障,指妨碍修行正果的罪业。谓众生于身、口、意所造作之恶业能蔽障正道,故称业障。业是造作,佛在经上把它区分为三种,身、语、意叫三业。我们身体的动作是身业,包括的范围非常广,肢体动作是业,我们肢体不动作的时候,还在造业,造的什么业?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一拜)
佛,在佛教里是指佛陀,是释迦牟尼的简称。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
印良法师,1974年出生于天津市,法号“天几”,字号“印良”,别号“岚山斋主”。天津乐善妙觉院住持,武夷山乐善福安寺住持,现代梵呗佛教音乐人。医易世家世袭祖德,自幼参学儒释道文化,研习禅、律、净、密四宗佛学,垂髫皈依,而立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披剃,太姥山平兴寺律坛得戒。常年历行佛学及传统文化推广,孜孜不倦示德身行。势承如来家业,发愿利乐有情。
在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贡高我慢之人。有一点点学问的人,就认为自命不凡。其实学问多了又怎么样呢?徒增分别念而已。有一些人长得漂亮,就目空无人,其实你长得再美,青春都会老去。有些人,有钱有势就盛气凌人,其实这只是今天的努力。有些人哪怕是出家了,也很傲慢
我们人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一个选择向善向上,就是走向光明;一种就是走向堕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增上的,要往上走。所以我们就要找到一些方法来让我们的生命往上走。佛教把引导我们生命往上走的第一个基础就讲到五戒,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如
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分为根、尘、识三大类根,合称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根界、耳根界、鼻根界、舌根界、身根界、意根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色尘界、声尘界、香尘界、味尘界、触尘界、法尘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
什么是幽冥菩萨戒?“幽冥菩萨戒”是在世人给过世亲人、祖先、冤亲债主等一切亡者,及孤魂所受持的菩萨戒律。由于他们生前曾造作恶业,现在堕落在恶道中受苦无尽,如果没有阳上亲人代他们超度,并受持菩萨戒律,就会永无出离之期。所以,受持幽冥菩萨戒就是阳上亲
弟子问:顶礼法师!请问法师第七识是什么?把阿弥陀佛名号和第七识绑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一如法师解答:这个问题第七识是末那识,是什么识呢?他是一种我执的根本,就是我们凡夫众生生死的根本就是坚固的我执,但是坚固我执的根本原因就是第七木那识……
最初,梁武帝并不信仰佛教,但是当他登上了王位以后,他就改奉佛教了。当时,他下旨“舍道事佛”,并且要求群臣百官都“返伪就真,舍邪入真”。梁武帝推崇佛教可谓是不遗余力,在他的倡议下,佛教很快就进入了繁盛时期。在南朝时期,全国的寺院、僧尼数量也迅速增加起来,仅建康这个地方,就有五百多座寺院,十多万僧人。
在中国历史上,法显是第一位前往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中国僧人。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他从长安出发,向西前行到达了巴连弗邑,他在这里停留了三年,求得了大量的经律论梵本,包括《萨婆多部律抄》、《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后来,他又将这些经本传到了斯里兰卡。
简单地说,修行就是按照佛法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要反思自己曾经的过错,要修正自己的心、口、意等。佛教修行的方法有很多,但最终的目的都是破邪显正,去妄存真。因为佛教认为,众生遭遇的苦难都来自于贪爱,如果希望能够离苦得乐,就必须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修正。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居住在东欧和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开始从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入侵恒河流域,占领印度,并且创立了野蛮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把人分为了四等,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悉答多王子得道成佛后,就动身去寻找侨陈如等五位侍者,他在鹿野苑里为他们开示说法,佛教史上将这称为“初转*轮”。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我怎么什么都不会”“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焦虑成了人生的关键词。焦虑、不安、压力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总结过去很焦虑,计划未来更焦虑……也许大多数人更多的是抱怨与逃避,而佛陀却早已教给我们,直面问题的智慧与勇气。
一、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二、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投子大同禅师与嵇山章禅师在室外品茶。大同禅师指着茶杯中倒映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说:“森罗万象,都在里边。”
僧璨禅师召集僧众,向他们宣讲佛法。有一小和尚,名道信,年方14,礼拜完僧璨禅师后问道:“什么是佛心?”禅师反问道:“你如今是什么心?”
道吾禅师带着弟子渐源到一信徒家诵经吊祭超度。渐源敲着棺木问师父:“棺木里的人是生?抑是死?”道吾:“不说生,不说死!”渐源:“为什么不说?”
石巩禅师一天问他的师弟西堂智藏说:“你能不能抓住虚空呢?”智藏回答:“能!”石巩就要智藏示范一下,智藏于是向空中抓了一把。
从前,无德禅师面前来了三位信徒,他们为各自的事情烦恼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使自己快乐。禅师首先问他们:“你们为了什么而活着?”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过分不懂常识,是在骗人吧?”
一人问禅师:人的一生中哪一天最重要? 禅师不加思索答道:今天。 问:为什么?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