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使地狱重罪转为现世轻受?

佛学常识 | 作者:网络 [投稿]

\

  出自《大般涅槃经》

  师子吼言:“世尊,何等人能转地狱报现世轻受?”

  “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氎华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华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是人何故令现轻报转地狱受?”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何等为五?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恶业深重故,四者、不忏悔故,五者、不修本善业故。复有五事:一者、修习恶业故,二者、无戒财故,三者、远离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地狱重受。”

  从世尊的开示中,我们就能够知道如何令罪业重罪轻报的方法,不论过去造了多么重的罪业,最可贵的就是在于能够认识错误、改过自新,并且将功补过,人的心的力量很大,亦能造恶,也能造善,我们就善用自己的心造无边广大的善、并且发大誓愿、发无上菩提心,如此一切罪业皆能消除。

  普贤行愿品为什么灭罪的威力这么大,这就是因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如同虚空般的善业,如大海般,任何恶业皆能消融在这广大的菩提愿海中。

  故过去造诸罪业,我们不能气馁,要把对因果的恐惧转化为广修善业的动力,精进的造众善业,利益众生,如此过去的罪业亦为菩提道之增上缘。过去的恶业亦如世尊开示一样:“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犯邪淫后如何令邪淫的果报变小或消除

  摘自正法念处经》卷第一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邪淫。此邪淫人。若于自妻。非道而行。或于他妻。道非道行。若于他作。心生随喜。若设方便。强教他作。是名邪淫。云何邪淫得果报少。若邪淫已专心忏悔不随喜他。遮他邪淫。示其善道。彼邪淫业不具足满。离邪淫意。修行善戒。如是邪淫。得果报少。不决定受。如是三种身不善业。得果报少。果报轻软。如是外道遮罗迦波离波阇迦所不能知。非其境界。并天世间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诸天人等所不能知。除我声闻。从我闻故。知业果报。更无教者。

  云何邪淫得果报少。若邪淫已专心忏悔不随喜他。遮他邪淫。示其善道。彼邪淫业不具足满。离邪淫意。修行善戒。如是邪淫。得果报少。不决定受。

  翻译:

  如果造了邪淫的罪业,如何令邪淫罪业得到的恶果少呢,就应该对自己所造的邪淫罪业专心的忏悔,忏悔也就是认识错误、承认错误、并且发愿以后永断一切邪淫,这就叫真忏悔,而且这个忏悔不是泛泛而忏,要专心,也就是要真诚、深切,要有力度。在自己忏悔的同时,更不能随喜别人的邪淫,如果别人造邪淫,应该要尽力阻止其造作邪淫,为人讲说善恶因果、修善得福的道理,如此令别人的邪淫罪业不具足、不产生,更远离邪淫的心念,修行善法持戒,如果这样去做劝勉帮助别人,那么自己过去所造的邪淫罪业,就能够得到少的果报,或者还不一定会受恶报。

  按:所以要消除邪淫罪业,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真忏悔的同时,将功补过,努力宣扬戒邪淫,令众生都能够明白邪淫危害、断除邪淫、远离邪淫,这样就能够令自己邪淫罪业消除。

  如何减少邪淫的果报

  1、引言:

  万恶淫为首千真万确。唯有戒邪淫成功者方知任何一次邪淫都将报应惨重,特别是到命终更是可怕。也唯有戒邪淫者方知及早忏悔真是万万幸啊。

  佛经的道理我们都可以去证悟。

  自淫、意淫、非夫妻淫皆是邪淫。

  2、佛经说邪淫

  《贤愚经》:夫淫欲者,譬如盛火,烧于山泽,蔓延滋甚,所伤弥广。人坐淫欲,更相贼害,日月滋长,致堕三途,无有出期。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菩萨应当先观色欲犹如水月,水动月动,心生法生,贪欲之心亦复如是,念念不住,速起速灭。复观色欲犹如蟒蛇,在旷野中,嗔毒发时,头如荫盖;行人热逼,投此盖下,为毒所触,因致命终。贪欲之人亦复如是,行于生死旷野碛中,妄见欲境,生染著心,欲想才起丧失禅定,是耶名为贪欲障盖。复次,观于欲性,如地狱火烧炙有情;如水瀑流,漂没一切,无有慈悲……贪色之人有二苦因:一者、富贵为贪色欲,受诸卑贱种种轻欺;二者、为贪欲力,挑智慧眼,无所分别,犹如盲人。为此因缘,死堕地狱,受无量苦。复次,贪欲之人心无厌足,如火添薪,亦如国王贪于土境,亦如商主贪其财利,如求慧解贪于听闻,如诸菩萨乐度众生,如是等人各于己事,皆无厌足。贪欲之人亦复如是,无有厌足,求于欲境忧苦艰难,得已守护,缠缚倍增,死堕地狱,受大剧苦。求静虑者,常于如是,色欲怨家,不应想念,况亲近之,以是名为贪欲重盖。

  《无量寿经》: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供养三宝,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

  《般泥洹经》:好邪淫者,有五自妨:一者、名声不好,二者、王法所嫉,三者、怀畏多疑,四者、死入地狱,五者、地狱罪竟受畜生形。皆欲所致,能自灭心。不邪淫者,有五增福:一者、多人称誉,二者、不畏县官,三者、身得安隐,四者、死生天上,五者、从立清净泥洹道。是以当自患厌。

  《罪福报应经》:喜淫他人妇人者,死入地狱,男抱铜柱,女卧铁床,出生为人,堕鸡鸭中。

  《分别善恶报应经》:邪欲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欲心炽盛,二妻不贞良,三不善增长,四善法消灭,五男女纵逸,六资财密散,七心多疑虑,八远离善友,九亲族不信,十命终三涂。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有阿罗汉,以天眼彻视,见女人堕地狱中者甚多,便问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缘故。一者、贪珍宝物、衣被欲得多故;二者、相嫉妒;三者、多口舌;四者、作姿态淫多。以是故,堕地狱中多耳!

  宣化上人:淫即是魔,净即是佛。

  《楞严经》: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作者的体会和观察:爱自淫的高中生学习必差(除非阴德深厚,否则考不上大学);邪淫必记忆力差;邪淫婚姻不如意,找不到另一半;邪淫损财。

  3、证悟

  作者曾经邪淫深重,南无阿弥陀佛。尝试了各种戒除邪淫的手段,发现还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说的千真万确,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定有奇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