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共争不急之务,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尊卑、贫富、少长、男女,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田忧田,无宅忧宅,眷属财物,有无同忧。有一少一,思欲齐等,适小具有,又忧非常。水火盗贼,怨家债主,焚漂劫夺,消散磨灭。心悭意固,无能纵舍。
命终弃捐,莫谁随者。贫富同然,忧苦万端。
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或时心诤,有所恚怒。后世转剧,至成大怨。世间之事,更相患害,虽不临时,应急想破。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世人善恶自不能见,吉凶祸福,竞各作之。身愚神暗,转受余教。颠倒相续,无常根本。蒙冥抵突,不信经法。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瞋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死生之趣,善恶之道,都不之信,谓无有是。更相瞻视,且自见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妇,更相哭泣。一死一生,迭相顾恋。忧爱结缚,无有解时。思想恩好,不离情欲。不能深思熟计,专精行道。年寿旋尽,无可奈何。
惑道者众,悟道者少。各怀杀毒,恶气冥冥。为妄兴事,违逆天地。恣意罪极,顿夺其寿。下入恶道,无有出期。
若曹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当勤精进,生安乐国。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
(注:该品为了与白话文对照方便,分了段)
“世间的人们都在计较那琐细无益的世利俗务,在此苦痛不堪的五恶世间,辛勤劳作,经营生计,以求自给,于苦中求快乐;世间芸芸众生中,无论大人物或小人物,富人或穷人,少年或老人,男人或女人,种种一切之人,都因为贪欲之念长期累积,处心积虑只求一快,其实贪欲之心不过导致奔波劳碌。没有田地的想要得田地,没有房屋的想要得房屋,没有家眷、亲属、妻室儿女以及没有财物、产业、珍宝、器物的,也都处心积虑,盘算钻营,必欲据有而后心安。没有的人有所忧苦,已有的人也不得安逸。有一些财物反而欲海难填,希望再多得一星半点。有了一件的觉得一件太少,有了两件的又觉得两件还少,欲望和获取,总是相逐相长,没有止境。才达到小有资产,旋即担心遭遇损失;害怕火灾焚烧,害怕水灾流漂,害怕盗贼偷窃,害怕土匪劫夺,害怕冤家仇杀,害怕债主催逼。忧惧之中,清净本心在此消散磨灭。悭吝之心,反倒越来越顽固,烦恼缠缚,在泥坑中越陷越深。
“世间一切人命终之时,不管你有多少眷属,积存了多少财宝,全部要舍离抛弃。你所钟爱的物也罢,人也罢,都不会随你去那另一世间;即或去到另一世间也不能同你在一起。富人和穷人,在此阴间地下也都平等无差,个中忧苦,万端无尽。
“世间的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应当相互尊敬友爱,不要相互憎恨与嫉妒;应当互相帮助救护,有什么财物要互相周济,不要贪图吝惜;应当说话和气,和颜悦色,互尊互敬,不要背逆斗狠;一时生起争讼之心,心里不免嗔恚忿怒,恶意愈演愈烈,最终结成大恨深仇;世间若冤冤相报,更会结成丈冤大孽,两家相争,双方都招祸害;即令有时报应没有立即显现,还以为自己占了上风,但因果相生,从来不爽,恶报只是时间问题。众生应当想透这个道理而立即破除恚恨,弃恶向善。
“人沉溺在情爱贪欲之中,独身而来,孤独而死,生无人相随,死无人陪伴,苦乐之果报,都是自作自受,没有谁能代替,也无人可以除免。善与恶的循环果报千变万化,追从相随,直到来生来世。虽是亲眷家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生善趣,恶降恶道,若积业有差,生处也就不同,到那时便无从会见,何不趁此强健在世之时,努力修行善道,还将等到什么时候?
“世间之人因为不能够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各以自己的愚痴,妄加分别猜测吉凶祸福,竞相造作恶业,身作愚行,头脑中一片黑暗,不信受经法,反而接受其他的外道邪说。如是的颠倒之见,相续不绝,成为生死无常轮回的根本动力,这就像蒙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却一味胡冲乱闯。不信受佛教经法,心便没有远虑,一心追求于现世之乐;痴迷于瞋恚忿怒而不自觉,贪吝财物女色而以为欣然。肆无忌惮,没有终了之时,真正悲哀,实在可怜!上辈愚痴,不知佛道,不懂道德,不对后辈进行教导,世代恶业相袭,痴顽无知,世世作恶受报,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
“世间之人,对生死轮回于六道,前生积善,下世得善,前生积恶,下世得恶的规律,不能相信奉受,以为并没有因果报应。更有甚者,看到别人死了袖手旁观,无动于衷,殊不知生死之事迟早必然要落到自己头上。父子、兄弟、夫妇等亲属死别之时,相互哭泣。相爱的人生离死别,一次次地恋顾难分,恩爱转化为忧苦,如结绳自相束缚,哪里还有解脱的时候?思想生前的恩恩爱爱,考虑亲善友谊,无不是情欲所支配。不能深思熟虑而专心精勤地修行佛道,人生苦短,年寿一期,转瞬即尽,衰老来临,则一筹莫展,徒感无可奈何!
“世间对佛法不理解而迷惑的人多,醒悟得道的人少,各人心怀残伤他人的心念,恶气冥冥昏暗,如是造恶之人由妄心兴起各种事端,违背天命,不顾人意,恣意作恶,恶贯满盈,顿时之间便会夺去阳寿,下堕于地狱、饿鬼、畜生恶道,永无出头之期。
“你们应当深思熟虑,远远脱离各种恶业,选择善事,勤苦地修行之。富贵荣华不可能长久保持,到时候都将离你而去。富贵荣华其实也都是‘苦’,没有什么可称为‘乐’的。你们应当勤奋精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则智慧明了通达,功德最大。千万不要随心所欲,亏负于经教戒行,落在他人之后。”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佛告弥勒: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罣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若曹当知十方人民,永劫以来,辗转五道,忧苦不绝。生时苦痛,老亦苦痛,病极苦痛,死极苦痛。恶臭不净,无可乐者。宜自决断,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弥勒菩萨于是说:“佛说了教人修善的法义,非常深刻非常善妙。我等会众都蒙佛慈悲之恩,得闻要津,以解脱于生死忧苦。佛为法王,超过诸天圣人而为至尊,佛所说之法如同光明,澈照十方,洞达无穷。佛是所有有缘众生的导师。现在得以在这里见到佛并听闻说法,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听闻到有关无量寿佛的声音,大家没有一个不欢欣鼓舞的,我们的心因此得以澈悟而明了真谛。”
释迦牟尼佛告诲弥勒:“恭敬于佛的人,他是有大善之人,应当实实际际地念佛,截断狐疑猜忌,拔除各种爱欲,杜绝各种恶意恶念的源头,虽然奔走于三界世间秽土,却无所牵挂,无所障碍,向众生开示讲演佛法正道,度化还未得度化的有情众生。你们应当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从无比久远以来,反复辗转、轮回于天、人、畜生、饿鬼和地狱五道,沉沦生死,忧苦不绝。诞生之时有‘生苦’之痛,寿终之时有‘死苦’之痛,身体臭恶而不清净,没有什么可称为‘快乐’的。应自下决心,断绝恶因,洗濯心中的污垢,如言而行,如行而言,表里如一,诚实无欺。
“洗除了污垢而表里如一的人,能够自行度脱,由自度转而拯救济度他人。一心求取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大愿,称名念佛,积累善本。虽一生一世精进修行十分勤苦,但这一生之苦,较之一个人的生生世世,只犹如片刻之间。此生之勤苦,使后世得以往生无量寿国,享受无穷无尽的快乐,拔除生死根本恶因,远离苦病烦恼之患,寿命长达千万时劫,自在神通而诸事随心所欲。”
释迦牟尼佛复喻众生:“你们应各自精进专修,把往生净土的愿望切实地变为行动。不要疑惑,不要中途反悔,以免错过时机,造成错误罪行,以至往生时到了西方极乐净土的边地之国,在怀疑佛智的众生聚集的七宝狱中,于五百年的时间内,不得见佛、法、僧三宝,不得闻诸经佛法,受诸不幸处罚。”
弥勒菩萨领受佛旨,乃向佛言:“今天我们承受了佛明白完备的教诲,我等当专一修行,精进学习,按佛的教导诚心奉行,不敢生出半点疑惑。”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无量寿经译文
无量寿经讲解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暂无简介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