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智宏深,譬如巨海;菩提高广,喻若须弥;自身威光,超于日月;其心洁白,犹如雪山;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净如水,洗诸尘垢;炽盛如火,烧烦恼薪;不着如风,无诸障碍。法音雷震,觉未觉故;雨甘露法,润众生故;旷若虚空,大慈等故;如净莲华,离染污故;如尼拘树,覆荫大故;如金刚杵,破邪执故;如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其心正直,善巧决定;论法无厌,求法不倦;戒若琉璃,内外明洁;其所言说,令众悦服。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破痴暗。淳净温和,寂定明察。为大导师,调伏自他。引导群生,舍诸爱着。永离三垢,游戏神通。因缘愿力,出生善根。摧伏一切魔军,尊重奉事诸佛。为世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养。赫奕欢喜,雄猛无畏。身色相好,功德辩才,具足庄严,无与等者。常为诸佛所共称赞。究竟菩萨诸波罗蜜,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行遍道场,远二乘境。阿难,我今略说彼极乐界,所生菩萨,真实功德,悉皆如是。若广说者,百千万劫不能穷尽。
“极乐世界菩萨们的智慧宏大深广,犹如大海;菩萨们菩提觉悟的高广宏大,有如妙高山;菩萨们自身显发的威严之光,超过了太阳和月亮;菩萨们心境的洁净无垢,又像那洁白的大雪山;菩萨们忍受侮辱的精神,与那默默承负一切重荷的大地一样:大地载物不分轻重,菩萨度人也不分亲疏;菩萨们的清净境界,可与除尘洗垢的清水相比:清水溪流可洗世尘,菩萨清净可洗心尘;菩萨们的智慧炽盛,如同火焰:智慧之火烧尽烦恼之薪柴;菩萨们不执着的品性如同大风:风拂世界,无所不到,菩萨行遍世界,自由自在而无所障碍;菩萨们宣讲传布的佛法大音,加同雷声远达,震醒了世间痴迷而未觉悟之人;菩萨们的教法犹如甘露:甘露滋润大地万物,佛法滋润众生心灵;菩萨们的平等慈悲犹如虚空:虚空广大无边无际,菩萨慈悲也无边无际荫庇众生;菩萨们的品格犹如白莲:莲花不离污泥但又出污泥而不染,菩萨不舍众生,但身处浊世秽土而仍然清净;菩萨们的胸怀犹如尼枸树:尼枸树宽阔而遮阳蔽日,菩萨们的胸怀也能荫庇众生;菩萨们的锐利犹如金刚杵:金刚杵能摧毁一切铠甲,菩萨般若妙智也能退;切烦恼魔军;菩萨们的坚强犹如铁围山:铁围山坚固不为一切所摧,菩萨的坚强,也不为众魔外道所动摇。
“极乐世界菩萨之心,方广平正;顺遂机宜,巧行权便,讲论佛经从不生厌,追求佛法不知疲倦;持戒净洁,譬如琉璃清彻;心意行动,光明磊落,明鉴表里;菩萨们所说之法,使大家心悦诚服;法音震响,犹如击鼓;威德摧邪,犹如建法之幢;智慧照迷,犹如灿烂太阳。破除无明造成的痴惑,建成无贪无求的淳静心境;其禅定智慧温和,纤毫明察,能入实际之理体。作为大导师,调伏抑制自己和他人的不安之心。引导群生,舍离抛弃诸多爱欲物著,永远离开贪、瞋、痴三种污垢,运任游戏于神通之中。
“极乐世界的菩萨们因为过去所修之善的因缘力,积累功德生出牢不可破的坚固善心,摧毁和降伏一切恶魔大军。尊重待奉诸佛;成为照耀世界的明灯;得世间众生供养,成为世间众生最好的福田。菩萨们具有文殊大士那样的智德,堪受一切有情供养。他们威光显赫,神采奕奕,面貌和悦,内心欢喜,雄健勇猛,无畏无惧,其音容相貌非同一般,又有无量的功德和无碍的雄辩才能庄严其身,如此种种,实在找不到能与之媲美的了。
“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们时时得到诸佛的共同称赞,他们探究完成诸菩萨该修的觉悟,而永远处于不生不灭的涅盘正定的状态,在一切道场中遍修所有功行,远远超离声闻、缘觉二乘的境界。阿难!我现在只是略略提一下,那极乐世界中菩萨们的真实功德,大体上如我以上所说,但若要广泛和详细地介绍,即使说上百千万个时劫也难以说完呢!”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容容虚空,适得其中。中表相应,自然严整。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求道和正。不误倾邪,随经约令。不敢蹉跌,若于绳墨。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何为着世事,譊譊忧无常。
释加牟尼佛又转而对弥勒菩萨和诸在座的天人等说道:“无量寿佛国中的声闻、菩萨功德智慧无量,是没有办法表述得清的。还有,其国土如此微妙,安乐和清净,你们为什么不勉力行善,又以所积累的善功德回向净土,自然生发往生净土之念,由念引导而往生极乐世界呢?
“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等会众,出入于十方世界供养诸佛,阅读藏经,修行佛事,皆乐于长久如此。他们的才能超世,智慧圆融,心中没有退转的念头,意志没有片刻懈怠放逸;外表看去安闲沉稳,内心却急速地精进不已。心同于虚空,没有一物而又能容下万物,没有边际而又能建立净土,非空非有,适得不落两边的中道。声闻、菩萨们适得中道之内心,显示在表情上,表里相映焕然成辉,自然而又严整;检束身体的姿态表情,收敛心中的思维意念;外表端庄,内心正直,身心洁净,没有爱欲贪染;他们的志向誓愿,坚定不移而无些微缺减;他们所追求的大道,平和中正,永不会误入狭路以至邪道;他们随顺经中言和戒律,自觉接受约束规定,不敢放逸而失足逾界,有如木工操作遵循墨线,循规蹈矩;他们的心所企慕,皆是正真至道,没有其他妄念杂念拂乱,没有什么忧虑之思干扰;他们自然安住于无为法中,心志有如虚空无有一物,淡泊安宁不染物欲;以此结成大愿,尽心尽力地前去求索。再者,这些极乐世界的会众心怀慈悲哀悯,契合世间道德,融洽现象本质,自度度他,均得解脱生死。他们任运自然,保守本来善性洁白无染,志向愿心甚为高尚,住于寂定而安然自适,日积月累,便能在一旦之中毫不勉强地契合自然实相,把握根本的道理。这些声闻、菩萨之心如同神奇珍宝,自然之光和自然之色相互渗入、回转变化,超过十方的众宝。北方大洲自然生出七宝,横空中自然涌现出万物,光明、精妙、明净齐显并现,诸善众好,无与伦比,皆由极乐世界会众的净心生出。他们的智慧明证理体无有高下,洞达事相没有边际。”
释迦牟尼佛介绍极乐世界人众的功德智慧,又为唤醒法会大众说:“你们应各自精进勤修,努力自求真如本心,必得超脱轮回,断除生死,往生到无量清净的阿弥陀佛净土。到那时,顿舍娑婆世界五道轮回,诸多恶道之门自然关闭;这净土法门是最胜之道,虽然易得往生,可秽土修行的人却很少。十方无穷极的众生得益于佛国毫无逆违往生的性质(另一解释:西方净土敞开大门,摄受接纳十方一切众生,然而,娑婆众生久在烦恼缠缚之中,贪恋世乐,不生厌离,陷于自身结构性的困境,焉得往生?)。大家捐除烦恼,其志应如虚空,净无垢染,勤奋修行,进道增德,便可以在净土获得长生不老,和极乐世界人众一样长寿安乐,生命无有极限。既如此,为什么还要贪著世间俗事俗利,没完没了地忧虑,为世间无常所折磨呢?”
《佛说大乘无量寿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本际,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
(一)法会圣众我亲自听见佛是这样说的。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的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他住在一起的有大比丘僧一万二千人。这些声闻弟子都修得了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六种神通。他们以侨陈如长老、舍利弗长老、大目犍连长老、迦叶长老、阿难长老等为在座诸位的上首。还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
印光大师常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们知道,学佛想获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一定要作个恭恭敬敬的好学生、好弟子,也就是“依教奉行”。我们断烦恼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将这部《无量寿经》熟读三千遍,而且是不间断、不夹杂。等经文熟透了,再去求解。最后是实行。读经的目的,就
无量寿经译文
无量寿经讲解
本书《大乘无量寿经》乃近代夏莲居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为《无量寿经》中最善之经本。
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作者在京弟子在后记中说:“此本《白话解》乃黄念祖居士未竟之作。写此注解时提出三个指标:(一)不是把《大经解》翻成白话,而是在讲授《大经解
我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阁崛山中,与诸多的大比丘僧共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这些大比丘僧都是众所周知的佛的声闻大弟子,他们中间,憍陈如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人都是上首弟子。另外,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以及现在贤劫中的一切菩萨,也来汇聚一堂。
暂无简介
《无量寿经》二卷,又名《大无量寿经》、《大经》或《双卷经》。共有十多种译本,以三国魏国康僧铠所译为通行本。经中说,古代有国王听佛说法出家为僧,名号法藏,曾经发下四十八个庄严佛土、利乐众生的愿望,说是:“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这部《无量寿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据这部经讲,过去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他听佛说法之后,发愿修行,便抛弃了王位,出家当了沙门,起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发了48个大愿,这48个大愿可分为三类: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所谓摄法身愿,是指在这些愿中,法藏比丘发誓如果自己能成佛,--定要庄严佛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亦称《大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共有12种译本。
又名《大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净土宗三经之一。三国魏康僧铠译。二卷。该经主要解释阿弥陀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由来。
现存大乘经论中,关于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的典籍,有统计共200部,约占大乘经论的三分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及《无量寿经论》,合称“三经一论”。阿弥陀佛,梵文amitbha,意译为无量,另外还有一梵文称amita^yus,意译为无量寿。因为“无量寿”即是“阿弥陀”的意译,所以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西方净土
《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根本三经之一,简称《无量寿经》,又称《大经》《双卷经》《两卷无量寿经》《大无量寿经》等。一般学术界认为,该经在一至二世纪的印度贵霜王朝时流行于犍陀罗地区。在中国,该经于三国时期由康僧铠译出,共2卷。相传此经前后有汉译12种,除康僧铠译本外,现存的异译本有5种。
居士问:《无量寿经》中邪定聚与正定聚如何辨别,有什么区别?一如法师答:这是《无量寿经》下半卷讲到的,《无量寿经》里面讲,我们信愿念佛必入正定聚。什么叫正定聚?正定聚就是修这个法,决定往上走,直到成佛为止,不会退转,不会倒转,不会迷惑颠倒,这叫正定。
《无量寿经》,全称《佛说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全文一共17324个字。亦称《大阿弥陀经》(参阅汉译版本),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
“制行菩萨”,“制”是制止之意,“行”是行持之意。“制止”是诸恶莫作,“行持”是众善奉行。制行菩萨出现于此,是强调念佛人持戒的重要性。从理上而言,摄心念佛即为持戒;但从事相上讲,还是需要通过持戒,才能更好地清净我们的三业。印光大师云:“欲生净土,当净其心。欲净其心,非持佛净戒不可。
“香象菩萨”,“香”在佛法中常用来譬喻持戒清净。佛法以戒为本,戒又称为“别解脱”,即每持一条戒,就能得一解脱,断一分烦恼。持戒能增长善法,远离堕落因缘,当我们严持净戒,保持身口意三业清净,所散发出的戒香,才能长久芬芳。这种香气不但能够自利,还能够利益他人,令闻者皆发菩提心。
《杂阿含经》卷四中说:“如是烦恼漏,一切我已舍,已破已磨灭,如芬陀利生,虽生于水中,而未曾着水。”意思是说,这样的烦恼等有漏,一切我都已经舍弃了,已磨灭了,已破坏了,就好像芬陀利花,虽然在水中生长,而没有染着于水。
《四十二章经》非一部独立的典籍。根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后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其内容着重阐发早期佛教宣说的人生变幻、欲望和贪爱之弊,等等,劝导人们放弃世俗,追求出家修道的超世生活。《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概论之作,它结构严谨、析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影响最大的一部论著。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5部分,把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祗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16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译本有3种:《佛说阿弥陀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佛说小无量寿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唐玄奘译。
说一切有部论典。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 意为“对”,“达磨“意为“法”,“俱舍”意为“藏”,合言之为“对法藏”,也叫“大法”或“无比法”。简称《俱舍论》。世亲著,唐玄奘译。三十卷,六百领。
根据《大般涅槃经》卷上《应尽还源品》中叙述佛陀入灭时的情形:“尔时世尊,娑罗林下寝卧宝床,于其中夜入第四禅寂然无声。于是时顷便般涅。大觉世尊入涅槃已,其娑罗林东西二双合为一树,南北二双合为一树,垂覆宝床盖于如来,其树即时惨然变白犹如白鹤,枝叶花
阎浮树在南本《涅槃经》卷九中被记载:阎浮树在一年中会发生3次变化,有的时候会长出花,色泽光亮鲜艳;有的时候会长出叶,郁郁葱葱,很繁茂;有的时候则会凋零,看上去仿佛枯死一样。阎浮子,其形如沉苽,紫色,酢甜,则是《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中对阎浮树的描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