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上节所述,涅槃经之出,承受了妙有思潮的阶段,但为何会有此一思想的产生,我以为站在涅槃观发展的立场来看,乃是一必然的趋势,因为自原始佛教的歧异,部派佛教的纷诤,涅槃问题竟成为了一不可思议的悬案,同时也变作了玄想的戏论,于是始有龙树之空观出来横扫执见,不论执涅槃为实有也好(如说一切有部),或执如灯灭而成虚无也好(如经量部),均破其偏执及其玄想,谓“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不可离开世间而另有一无余依的境界存在。此一空观思想出现,的确起了极大的作用。空有二边的小乘边见[5],均为其绝对而又即世间的真空破除了。然此种破除,只显出了诸法当体的空寂性,循此下去,则所谓涅槃,又祗落于“现法的当体”而已,其另一面之永恒性,便不免忽略。忽略涅槃的永恒性,则对部派空见(经量部)之破又岂不等如不破么﹖ 因此,而需另一永恒性的涅槃观念来弥补祗止于当体空寂之过失。此乃有“妙有”思想之出,循此观察,则知“妙有”观念的涅槃,它产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了。本经承受此一思想,故涅槃之发展,亦即至此而大成。兹就本经涅槃的定义说起。
本经所提的涅槃定义,共有两项,一是在哀叹品中提出的如伊字三点,二是同品所提的常乐我净四义。全经(南本三十六卷?北本四十卷。本论所依者南本,以下言及页数均依台湾影印的嘉兴藏单行本) 之所发都依据此两项。谓此两项为全经之总纲,当亦可。涅槃思想之完成者,要言之,亦不过此两项定义而已。至于全经所发挥之无量深义,皆为解释其为何或如何罢了。
哀叹品中述及纯陀及文殊为办供佛食具,从座而去之后,佛便为诸比邱宣说﹕ “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我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其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此一宣说,无疑的,即给涅槃作了一新的定义,同时答覆了以往(自原始佛教以来)对如来般入无余涅槃之怀疑及错误观念。以此伊字三点﹕解脱,如来(亦谓法身)、般若之三德构成大乘涅槃之特色。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讲之涅槃,他们只有解脱一德,而不讲般若和如来之法身。故此他们的涅槃意义,终难讲得圆融。本经透显的涅槃思想,乃就特以此三德作为中心,反覆论说。尤其是如来之身一义,叙说者最多。其次是解脱一义,至于摩诃般若一义,则叙说较少。但自此总标涅槃之定义后,经文中并未再详细将三德并在一块讲,只是各自单独地说如来之身即涅槃,或解脱即是涅槃。若以此说,则与伊字三点之说,岂不相违﹖ 在伊字三点一喻中说﹕ “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而在四相品中却说﹕ “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此一说法,与伊字三点之喻正相反,而另成一“相即”的意义。若以表将此两说解之,乃是﹕
解脱-→如来
如来-→涅槃
结果是,涅槃亦即解脱﹕
涅槃-→解脱
伊字三点则是﹕
此三者合成一“伊”字的涅槃,和如来即是涅槃的涅槃,若以逻辑的范畴说,那决不可相通,两者之中亦必有一错。这或者也果真是当时编集的大德,未曾虑及于此。故后在经中均不见有一语交待,为何会突从伊字三点之喻,转到如来即是涅槃,忘记了哀叹品中说过的(如来)“亦非涅槃”一语。今欲详明此义,我们当从经文的实义去取,勿拘泥于此前后之文字。
若论实义,则虽谓三德兼具始成涅槃,实则此三德任举一德亦即涅槃,盖所谓三德者,一德即具三德。此三德之成非可分离,法身、般若、解脱原本一体,以其所显之相言,而有三德,究其实质则仍为一。小乘佛教不解此义,只执解脱一义,故评其而非究竟。基于此义,本经中乃又谓“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亦如同伊字,三点不可分离,任择一点,即概其全。
此理于四相品中,亦略约表露了出来,如卷四云﹕ “声闻缘觉不解如是什深之义,不闻伊字三点而成解脱、涅槃、摩诃般若成秘密藏,我今于此阐扬分别为诸声闻开发慧眼,假使有人作如是言,如是四事云何为一非虚妄耶,即应反质,是虚空、无所有、不动、无碍,如是四事有何等异,是岂得名虚妄乎。”这就说明了解脱,法身,般若、涅槃,虽分别立名,而实乃四者是一,并不可分离也。唯声闻缘觉不解此义,致有纷诤。亦因是彼等所证之涅槃,不得究竟,本经则名彼等之所证为小涅槃或中涅槃[6] ,不得语与大涅槃者。大涅槃则是本经特别所显之名相,以其含具佛之三德,开出了大乘佛教的真实理想,故此称名。但大涅槃一义,又非三言两语可以诠尽,因是在全经各品中,又差不多都给大涅槃诠显了一个定义以表其含蕴之广之深。兹稍举若干重要者如次﹕
一、 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有人寿命无量,名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性……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四相品第七?卷五?六页)
二、 有善光故,犹如夏日,身无边故,名大涅槃。(月喻品第十五?卷九?六)
三、 是大涅槃,即是诸佛甚深禅定。(现病品·卷十·三。)
四、 若得常住无变易者,乃名自在,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众问品第十七·卷十·一)
五、 无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萨摩诃莎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见一切诸法性相,是故菩萨名无所得。(梵行品第二十之二·卷十五·二二)
六、是大涅槃无有生想,是名不生不生。(德王品第二十二·卷十九?一四)
七、 不闻者名大涅槃,何故不闻,非有为故,非音声故,不可说故。云何亦闻得闻名故,所谓常乐我净,以是义故,名不闻闻。(同上·二○)
八、 二乘所得非大涅槃,何以故,无常乐我净故,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卷二十一?一四)
九、 有大慈悲怜悯一切,于诸众生犹如父母,能度众生于生死河,普示众生一实之道,是则名为大般涅槃。(同上·十五)
十、 有大我故,名大涅槃,涅槃无我,大自在故,名为大我。(同上。)
十一、 若有众生于三恶道,烦恼恶业,不生怖畏,而能于中广度众生,当知是人得大涅槃。(同上·十五)
十二、 譬如宝藏,多诸珍异,种种具足,故名大藏,诸佛如来甚深奥义,亦复如是,多诸奇异,具足无缺,名大涅槃。(同上·十六)
十三、 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乃至无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谓大涅槃。(师子吼品·卷二十五?五)
十四、 我于此婆罗树入大寂定,大寂定者,名大涅槃。(师子吼品·卷二十八·十四)
十五、 无相定者,名大涅槃,是故涅槃名为无相。(卷二十八·二十一)
十六、 明见生死及非生死,善能了知法界,法性,身有常乐我净之法,是则名为大涅槃乐。(卷二十九?四)
十七、 如来慈是大法聚,是慈亦能度众生,即是无上真解脱,解脱即是大涅槃。(卷三十四?二九,迦叶等品。)
以上就各品中所诠大涅槃义,略录其主要者以窥真义。其他如欲详之,还多。仅德王品即有十数则专解大涅槃之义。
此处所录者,细察之,当亦可详知本经的涅槃实义所在了。
此外,本经所言大涅槃,有时亦简称涅槃!或又名大般涅槃或又名无上大涅槃。但涅槃与大涅槃有时又不可同解,这在后面再论。虽然涅槃一词在本经所解者,其义极多,然确以表达本经之中心思想者,却仍以大涅槃一词为当。以涅槃一词表达的意义而与大涅槃的涵蕴相同者,如﹕
一、 善男子,涅槃义者,即是诸佛之法性也。………夫法性者,无有灭也。(长寿品第四?卷三?十四)
二、 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相品·二十二)
三、 云何名为涅槃相,涅槃之相,凡有八事,何等为八,一者尽,二善性、三实、四真、五常、六乐、七我、八净,是名涅槃。(卷二十三·十)
四、 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乐我净。(卷二十三?十三)
五、 夫涅槃者,亦可言定,亦可言果,云何为定,一切诸佛所有涅槃常乐我净,是故为定,无生老坏,是故为定。(卷二十二·五)
六、 云何为定,常乐我净,在何处耶,所谓涅槃。(卷二十·四)
七、 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槃。(卷二十五?九)
由是以观,则涅槃与大涅槃者亦原同义。总上各条所注之涅槃意义考之,虽其所述内容不同,或言无所得,或言不生不生,或言大我,或言自在,设词尽管不同,但其所显者则仍为一。此一者何,要言之,即是常乐我净之如来性也。此即上述本经所提之两项定义,一为伊字三点,一即此常乐我净。如上举第五条, “无所得者,名大涅槃。”此无所得在梵行品中,亦解释为常乐我净。由是类推,即虽云多义,亦只是广释此一体性之妙用而已。故有时,
说常乐我净即是如来,即是佛身,有时又说即第一义空,第一义谛,或如来甚深密藏,或即中道。实际上,都同一义,为了表达它的殊胜,乃不得不多方面施设言说。不用说,此所谓常乐我净者,自是针对原始佛教的无常苦不净无我而来。阿含的教义中,屡屡言无我,无常、苦、空、不净等,此一教法,在后世的佛教徒们都一致肯认为佛陀的根本教义,并且以之配成三法印,作为佛教思想的准则及大前提。而本经之出,则恰恰相反,不仅与此所谓根本教义者树成了对立,且否定其思想,谓非了义[7] 。又进而言计如来涅槃为无常,苦、不净、无我者,即是颠倒。(参看四颠倒品)
常乐我净四义,在本经说来,其涵蕴,实在太广太深,若详细言之,则整部大般涅槃经,都祗讲的这个,因其究竟义即如来之相,也即如来之体。约相说,可以叫做涅槃,也可以叫做解脱﹔约体说,可以叫做佛性,法身,也可以叫做毕竟空[8] ,或第一义谛。就其显现之妙用言,又叫做大慈悲喜舍[9] ,或四无碍智(同上)。准此言之,则哀叹品中所述之伊字三点,我原将其与此分作涅槃的两项定义,实则又是二而一,一而二??了。正如迦叶品云﹕ “如来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涅槃即是解脱,于是义中,不能分别。”(卷三十二·二六)此在上面解伊字三点,引四相品经文已作过解说,与此同一意味。“于是义中不能分别”,这也正是大乘涅槃思想的一超特之点,本来,在外道学派及正统的婆罗门中亦讲常乐我净四义,原始佛教,甚至根本佛教对其均极反对,大乘佛教亦当然反对之,既如是,而本经为何又同样采用此四德之名呢﹖ 此即关键在彼此之义蕴不同[10],名相虽同,本质却异。其不同处,以本经之立场说,正在于“于是义中,不能分别”的一点,此义是,佛教涅槃的常乐我净,即解脱即如来之自体,非离自体另有一常乐我净,外道者们则系离自体外而另有一常乐我净之境,或称梵境或称彼岸。此所以彼此大大不同之处。关于此,下面述说中,当再随时顺便分辨,不用在此多作详细界说。
再次,关于解脱和佛身,本经特作诠显者亦甚多,此再举若干经文释此二义,俾窥解脱和佛身之德,同时窥其德亦即窥涅槃之体。
1. “真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离诸繁缚,则无有生,亦无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名曰不生。”(四相品第七,卷五?七页起均论此解脱义。下引经文,因系同品,不再烦注。)
2. “又解脱者无有等侣,有等侣者,如诸国,有邻国等,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无等侣者,谓转轮圣王,无能与等,解脱亦尔,无有等侣,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转法轮王”。
3. “又解脱者名无忧愁,有忧愁者,譬如国王,畏难强邻而生忧愁,夫解脱者,则无畏事,譬如坏怨,则无忧虑。解脱亦尔,是无忧畏,无忧畏者,即是如来。”
4. “又解脱者,名为希有,譬如水中生于莲华,非为稀有,火中生者,乃为稀有,有人见之,便生欢喜,真解脱者,亦复如是。”
5. “又解脱者,名为广大,譬如大海,无与等者,解脱亦尔,无能与等。”
6. “又解脱者,名曰最上,譬如虚空,最高无比,解脱亦尔,最高无比”。
7. “又解脱者,名曰甚深,何以故,声闻缘觉,所不能入,不能入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什深者,诸佛菩萨之所恭敬,譬如孝子,供养父母,功德甚深、功德甚深,譬真解脱。”
8. “又解脱名曰清净……。”
9. “又解脱者,即是平等,譬如野田,毒蛇鼠狼,俱有杀心,解脱不尔,无有杀心。……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于子,解脱亦尔,其心平等,心平等者,即真解脱。”
10. “又解脱者离我我。”“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11. “又解脱者,是无所畏,如师子王于百兽不生怖畏,解脱亦尔,于诸广众,不生怖畏。”
12. “又解脱者名曰水大,譬如水大,于诸大胜,能润一切草木种子,解脱亦尔,能润一切有生之类。”
13. “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犍子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
14. “又解脱者,名空不空……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二十五有,… …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
以上略举十四条以窥解脱之大意,其含义深广,实非小乘佛教所谓之解脱,所可比拟。四相品中自卷五起,谈解脱义者,总共举有八十五条,其中有一二义雷同者,尚未计入。从此一广泛的论说解脱之德,我们也即可窥知常乐我净一义的深浅了。
八十五条解脱义中,其最后一目名为断诸有贪,断一切相,一切系缚,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因缘,一切果报,而曰﹕ “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复又谓﹕ “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此看来,本经所释涅槃一义,即是如来及其所具一切德目之总称也。要约之则是伊字三点,或常乐我净﹔泛言之,便成无量功德,八万细行。
佛身,在本经中亦称如来之身,或如来,或如来藏,或佛性,换言之,即指佛之法身而??言,非指佛之生身而言,此标佛身,为顺通称,特明定义。解此佛身者,可以如来性品代表,他品亦征证之,略诠引如次﹕
1. “迦叶白佛言,世尊,二十五有,有我不耶,佛言,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卷八·一)此解如来藏即我,常乐我净之我,亦即如来藏义,或佛性也。
2. “如来今日普示众生,诸觉宝藏,所谓佛性。……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人者,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宝藏者,即是佛性也。”(同品举贫女人喻。)此所释者,为如来藏义。
3. “若言如来秘藏空寂,凡夫闻之,生断灭见,有智之人,应当分别,如来是常,无有变易。”此以常义明如来性,常乐我净之常,即指此如来秘藏,而非断灭之空寂。(空寂本是常,凡夫不明,而生断灭见。)
4. “善男子,如是菩萨,住阶十地,尚不明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譬如远观虚空鹅鹰,为是虚空,为是鹅鹰,谛观不已,仿佛见之,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此释佛性深远,非易可知可了。
5. “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槃。”常乐我净之乐义,即此金刚不坏身之大乐义。
6. “今日如来所说真我,名曰佛性”。
7. “如来实性,譬如彼月,即是法身,是无生身,方便之身,随顺于世,示现无量本业因缘,在在处处,示现有生,犹如彼月,以是义故,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月喻品。卷九?三)
8. “如来如是,其性纯善,清净无垢,是最可称为乐见也。”(同上·五)常乐我净之净义,即此“其性纯善,清净无垢”之净也。
9. “佛性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因所作,非无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无相,非有名非无名,非名非色,非长非短,非阴界入之摄特,是故名常。”(圣行品,卷十三·一)
10. “佛性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法即是常。”(卷十九·二)
以上二节均解佛性为常义。
11. “如来身界不可坏故,所以者何,以无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坏。”(四依品·卷六?二五)此明如来身亦即法性。
由是诸义,可知所谓如来者(或佛身),即是一常住不变之法性也。就法性所显之相,便是常乐我净之大涅槃。
关于常乐我净义,自上所述,当已全明,但上所言,均在涅槃之体上,作综贯义或即体义讲,未界清四义之概念于起用方面,兹再征引师子吼品一节以作解释,俾在“用”上知其各概念之界别﹕ “不作不受,故名为常,不生不灭,故名为乐,无烦恼垢,故名为净,无有十相,故名为空,是故如来常乐我净,空无诸相。”此从空义而显之常乐我净之作用。(详见卷二十八·十四。)
又如, “我乃宣说,灭内外入所生六识,名之为常,以是常故,名之为我,有常我故,名之为乐,常我乐故,名之为净。”此则汇四归一,亦即从显用而归到一体。由此两节解说,我人对常乐我净之义,亦足可了然于胸。能了然于此,则本经所完成之涅槃思想,当知其如何深远,此一深远义,又非积极或消极名词可以作为说明。
大般涅槃经原文
涅槃经原文
大般涅槃经白话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大林中重阁讲堂。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而与阿难。于晨朝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还归所止。食竟洗漱。收摄衣钵。告阿难言。汝可取我尼师坛来。吾今当往遮波罗支提。入定思惟。作此言已。即与阿难。俱往彼处。既至彼处。阿难即便敷尼师坛。于是世尊结跏趺坐。寂然思惟。阿难尔时去佛不远。亦于别处。
缘起,这部经是我自愿为诸位略释,因为在前一段时间,定中出现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围有无数僧人围绕,坐而不语。但我感知令我承担一项重任,然后不现,恢复寂静。出定后百思不解是什么重任。当我拜佛时,突然看见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经》,又回想定中见大德高僧时,也看到一部经,虽不知经名,但从外形上一模一样。这个因
涅槃经译文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大经,40卷,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涅槃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小乘佛教视世俗社会为“无常、苦、无我、不净”,认为从无常苦中解脱的唯一出路是离开世俗世界并不要再生,这种涅?,只是单纯地歌颂死亡,并不能给人以生的刺激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白话佛经 白话大般涅槃经 常亲近同修 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一 寿命品第一 这是我亲耳所闻。一天佛来到拘尸那国(又名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的娑罗双树间。佛的周围有八十亿大比丘围绕。二月十五日是佛要涅槃的日子,这一天佛用神力发出宏大的声音: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全文共「374967」个字。《大般涅槃经》四十卷字数如下:《涅槃经》序:1040;《涅槃经》卷第一:9609;《涅槃经》卷第二:10745;《涅槃经》卷第三:9683;《涅槃经》卷第四:7925;《涅槃经》卷第五:10194;《涅槃经》卷第六:9180;
涅槃经讲解
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因是得常乐,以不恼他故。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幸福安乐的生活,就要时常修习慈悲心。慈悲的人没有烦恼,有慈悲心的人,不会去侵犯人,不会去恼害人,自然就不会有烦恼。「若能于众生,昼夜常修慈」,我们可以学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槃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
经文: 若有人能供养恭敬无量诸佛,方乃得闻《大涅槃经》,薄福之人,则不得闻。所以者何?大德之人,乃能得闻如是大事,凡夫下劣,则不得闻。何等为大?所谓诸佛甚深秘藏如来性是,以是义故,名为大事。释义
《涅槃经》是佛祖在人间最后讲的一部经典,也就是涅槃前讲的一部大经。佛祖一生,用几十年的时间讲”无常“,”苦“,”无我“,”不净“,为佛法的根基,至今南传佛教依此思路修行:”无常“,”苦“,”无我“,”不净“。
《大般涅槃经》梵名(Maha^ -parinirva^n!a-su^tra)。(一)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槃经。共分十三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 (三)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
《涅槃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槃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槃经》的全译,只是译了原经初分的前五品;
《涅盘经》是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西晋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大乘《涅盘经》的译本,其中影响大的主要有三个:一是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僧人法显和觉贤合译的《大般泥洹经》六卷,但该译本不是《涅盘经》的全译
《大般涅槃经》,又称《大涅槃经》、《涅槃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大般涅槃经》在北朝隋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一、僧妙、昙延一系的涅槃师 僧妙[①],河东蒲坂人。持戒精严,修习苦行,通览诸典籍,性格谦虚。后来,住蒲乡常念寺(即后来的仁寿寺),聚徒说法,得到周
大般涅槃经后分 卷上 憍陈如品之末 尔时,须跋陀罗从佛闻说大般涅槃甚深妙法,而得法眼,见法清净,爱护正法,已舍邪见,于佛法中深信坚固,即从如来欲求出家。 佛言:善哉!善哉!须跋陀罗,善来比丘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在《悲华经》、《妙法莲华经》等经典中很多都是以芬陀利花作为经题的,用来比喻此经的清净、无染和广大。在由僧叡著的《妙法莲华经·后序》中描述道,莲花在诸花之中最胜。花尚未敷则名为屈摩罗,敷而将要落则名为迦摩罗,当它处中盛时则名为芬陀利。没有敷喻二
《涅槃经》又称《大本涅槃经》、《大涅槃经》。“涅槃”的意思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本经是四大部之一,说明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全经共分13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