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受持、读诵、跟别人讲《法华经》,都有功德。但是做功德事,无有功德想,是真功德。做了一点小事,扬了满天下,没有功德。或者把这功德背起来,装在脑袋里,溶到血液里,那你就背着去吧,人天福报,咱们共勉
这时,佛对常精进菩萨说,若有受持《法华经》当得功德。你读诵三千遍、一万遍那还是念,不如你受持一点多。当得八百眼功德,宇宙众生有十二类,眼看前不能看后,不具足功德,看前三百,左右各二百五十,共八百功德。我们耳朵可听四面声音,具足一千二百功德。我们的舌头也具足一千二百功德,什么味都会尝,什么话都会说,功德就是它的功能。鼻子也是八百功德,顺风能闻着,逆风闻不着,等等这叫六根具足,六根都具足,六根都健康。
有人说我念了三遍了,我怎么什么也看不着,佛为什么还说呢?这里有一个问题,佛说的对,凡是得到法空的人,一定是禅定高手,就是有一定禅定功夫,他在一定禅的基础上,得到法空后知道《法华经》的真实内容,所以不用他的肉眼,可知上至有顶天,下至地狱,他全都观见了,名义是肉眼去观,实际是自性的法眼去观。所以讲《法华经》你光图功德,给人造地狱去怎么办?这是佛说的,你有过失呀,你可以生天,可以成佛道,但是正面和反面是同时的,也可以让这个人堕落阿鼻地狱,永劫不复,千佛出世没人度。功德有多大,业报就有多大,它俩是相辅相成的。
我和大家说的意思是知道事实,佛讲不要轻说《法华经》,不要随意说《法华经》,知道多少,简单的说一说,别说悬了,别说大了,说悬了、说大了不能解释迦牟尼佛的意思,贪求功德,不知实际内容,不了解法空。你看没有一定禅定功夫,容易让人起疑惑,一起疑惑这人的业报不可思议,一旦堕地狱怎么办?你成佛你去度,怎么去度?你得承担他的地狱之罪,他才能出来。所以学佛的人不得不慎,不要贪求功德,一定要根基成熟,给有功德的人,修到法空的境界,把佛经讲的一听就明白。
我在讲法时,为方便故,把佛经上语句直接解释为佛说或菩萨说,可理解为按佛或菩萨的法意说。如果有业报,我背着,与你们一点关系也没有。你讲《法华经》你得有这个誓愿,一切的业报都你背着,功德都回向给诸位,你这才敢讲,得有这个决心。如语者、实语者,说出佛的本来之意,听法的光是这些众生么?人天还有呢,还有一些菩萨拥护道场呢,不得不慎,不是不让你讲,不让你轻易讲。不带有功德想去讲,贪求功德就有业报跟着,这种贪念很可怕,这种贪念不去除,给自己带到哪里去了?能不能成就?能,但是得把你的业报先报完了。天地无瑕疵,有瑕疵不叫天地;佛法无瑕疵,有瑕疵不叫佛法;极乐世界没有瑕疵,有瑕疵去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就不叫极乐。这个事情非常公道,不是人用思维想出来的,不是用思维度量的。这一品是法师品,我讲我自己的感受,我要以此自勉,不针对任何人。
耳功德在哪里,修行人进入深禅次定,耳界先开,耳界打不开,你自性的法耳不开,同样不是指肉耳听,读千遍万遍我耳朵还是听不见,必须是自性耳朵。开耳界之后,才听得到,开耳界的人,人间私语,若天之雷,自己的呼吸,若江河奔腾,狂风暴雨。佛说的功德在哪呢?你好好修,你必然具足耳功德一千二百,修到那六根功德具足。
佛说我们若有人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者,成就八百鼻功德。鼻功德是什么香味都知道,这些功德是我们自性具足的东西,表现在我们身上时,为八百功德到一千二百功德,一千二百功德为圆满,可是我们自性当中的功德都是具足的,而且都是一千二百功德,眼睛缺四百功德,耳朵缺四百功德。心是八识田,心不是我们的思维意识,八识统称为心。一般修禅的找到这就算行了。
我们名义上叫修心,实则是修性,性可称第九识,或叫真正的你,它具足一切,万彻万能,没有它办不到的。我们修来修去就是让它去成就,脱离三界成佛做主,在宇宙中永恒,是它永恒,我们这个性在心里埋着,在第八阿赖耶识里藏着。我们这第八阿赖耶识里善报、恶报全有,善、恶相报都得去报,取消八识田里的恶报,让善业增长,善业充满时,第九识出现,也叫我们的自性出现,自性圆满才是佛的圆满,自性不圆满或圆满的程度不一样,就是你果位的不一样。
什么叫“菩提道上来”,菩提分一果罗汉、二果罗汉,道是果位,没有果位的人哪来的菩提,到你成佛那天,都是成就不同层次的道,所以我们自性当中本来就具足这些功德,落到我们人身上就有这些功德。具有这些功德干什么?凡是能讲这部经的人,必是证得法空之人,证到法空之人,他肯定具备鼻、耳、眼、舌功德,你没证得这些功德,你没证到法空,讲不出实相,只能以文解义,知道多少说多少可以,但不能解决你的证, 悟问题。若有读诵受持《法华经》者得一千二百舌功德,吃东西有的能吃到东西的本味,味觉神经在舌根上,酸甜苦辣你能尝出来,实际上每一种食物都有一种天香,吃出它的本来味道不容易,修行人确实能吃出来,感到一种天香。
有的人舌根处常发奇香,不是说来的,是他修证来的。是世间一切香味不可得到的,这种香是修证过程中自然得到的,所以既是自性中的东西,也是自身当中的东西,你看人是看色相的东西,人家看人是看周围的气态、气质、气色是什么样子。
若有读诵受持《法华经》者得八百身功德,人和人能一样不?有的人是人在娑婆,身在极乐,身体每时每刻处在极乐状态。有的人还不服,你修到那了么?人家累劫修行你知道么?咱们在座的有多少世出过家,今生还在白衣道上成就道业呢,你才出家几世。
老天最公平,有的人凭脑袋聪明,聪明不是智慧,不等于出世间的智慧,要是聪明能得到智慧,专家、教授、科学家、研究生早都证得果位了。所以行到哪,得到哪,分毫不差,没得到,就没行到那,你就得好好修行,用中医的话说:“人身体比大脑聪明。”如果你说他得到,我没得到,你是嫉妒心犯了,小心,地狱门开啦,这不是嫉妒的事,你要好好修。也一定能得到。
若有读诵受持《法华经》者,得二百意功德,意根就是我们的思维,成功的人意根无漏,一恶念不起,念念是善念,念念是佛号,念念是佛法。六祖大师说,我心常生智慧,说他意根无量智慧,从自性流出,无量修行的结果,主宰他的思维,你能说他没有智慧么?你说六祖一个大字不识,什么经到他那就会讲,具备意功德,累劫修行的结果。你说我怎么不行,他怎么行,你累劫没具备那个功德,必须老老实实从当下入手,必然成功。所以我们读诵《法华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分别有功德,只要去受持,老老实实去行做,我们都有成就。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共七卷二十八品,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全经虽是以《方便品》和《如来寿量品》为中心,但二十八的品目次第排列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依照序、正、流通的三分法及声闻菩萨信解与行果之递进而循序演进的。
妙法莲华经译文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之漏已伏断无余,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已证涅槃、以涅槃为己利,三界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无明、爱、取等结缚
暂无简介
西晋时蜀郡的沙门静生,出家后以苦行著称,做了蜀地的三贤寺主,诵读法华经。每当诵经时,常感动老虎前来倾听,等读完之后才走。又常常看见左右四个人侍候着他。年纪虽然衰老了,但更加努力精心读经书。一直到死。
《法华经》到底在讲什么呢?其实,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大家如果懂得《法华经》的八个字,那你对于这一部《法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的《法华经》,那你大概就会能够了解《法华经》在讲什么,对于一位大乘佛弟子来说,它给我们的修行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启发。
妙法莲华经讲解
妙法莲华经全文共八万余字。《法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初学者如果没有看阅古德的注疏,仅仅读诵原文是不易把握其整体脉络的。由于此经的内容在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分散,因而使读诵者常常不知所云,而对经文呈现的重要
今天我们有幸共同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在地球上讲的佛经当中以《妙法莲华经》为最,在法界讲的《华严经》,可以说菩萨乘愿高于这部经,有金轮圣王之称;银轮圣王是《妙法莲华经》;铜轮圣王是《楞严经》。在佛经当中第一部讲的是《华严经》,佛家公认《华严经》是至宝,这部经是佛在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以后,讲给法身大士听的。
我们开始学习《妙法莲华经》。这部经的经本本来是应该人手一册都是有的,可是在库房里面没有翻出来,下次我们就可以找出来,每人拿一份经书。要有这个经书可以打开看,没有的话可以看投影。今天主要是了解一下《妙法莲华经》基本的、大概的概念。在座大家以前读诵过这部经的多不多?有没有?读颂过没有?肯定有人读诵过。甚至就是看过别的大德解释
善信问:顶礼师父!阿弥陀佛!《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有点不理解。觉火法师开示:众生有佛性犹如矿中有金,要成佛也要好助缘,种子才能启发出来。学佛成佛都是有因有缘的,我们修行就是在开矿。阿弥陀佛!
「四安乐行」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就是说修持《法华经》,能获得四种安乐:一、身安乐行。二、口安乐行。三、意安乐行。四、誓愿安乐行。有了这四种安乐行,才能安住在慈悲喜舍中。经言:「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佛陀开示我们,身体要远离杀、
佛教无先天命运之说,佛教讲业力。我们这一生之所以顺利或障碍,与我们过去生所种的福或所造的罪有关;未来我们是否顺利或障碍多少,与我们现前所作所为息息相关。因此,即使是过去的业已造成了现在的状况,但通过修正现在的身口意,未来仍掌握在我们的手中,这也是
据一般佛教徒所说:释迦牟尼佛当初开悟的时候,本来是想转根本法轮,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可是这种高深的至理,一般俗耳是很难听得进的。因此,这才不得不方便权巧地从基层方面著手,先讲小乘的《阿含经》,然后从小乘进入大乘而说方等诸经,更进一步地讲《大般若经》。这些都是进入大乘实教的方便,最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说《
法华经第一〈序品〉:叙述演说这场法会的缘起,是本经的总序,佛陀说《无量义经》之后,入于无量义处三昧。天上散种种妙华,佛陀的眉间放白毫相光。弥勒菩萨于是发问,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过去诸佛宣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前,皆现此瑞相,并举过去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为例,暗示佛陀说此经之殊胜,
佛陀举「药草」的譬喻,主要在阐明生长类型虽不同的三草二木,即:小草、中草、大草、小树、大树,却同受一雨之滋润;意即众生根机虽然有别,但佛法能让他们皆归一味平等的一佛乘。药草喻五乘种姓之众生,众生依佛陀教化以修行证果,犹如草依土地、雨水以滋养生长。药不必皆是草,如:金石等药是;草也
穷子喻是妙法莲华经的第四品。在座上听闻《法华经》的四大声闻,即须菩提、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听到「三界火宅」的譬喻后,渐渐理解,佛陀出于此世间真正的意义,是在于「开三乘显一佛乘」的慈悲与智慧,乃藉长者穷子的譬喻,对佛陀述说他们理解的情形。
火宅喻,又称「三车火宅喻」。三车是指:羊车(小车)、鹿车(中车)、牛车(大车)。佛陀以巧妙宣说「三界火宅喻」,于譬喻中广说「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之「开三显一」的道理。有一个长者的小儿、小女们正在房中嬉戏,房子突然起火了,长者叫道:「快点逃出去呀!房子起火了!」孩子们正玩得有兴致,不相信房
这部《妙法莲华经》的五字经题,可说是包含了全部宇宙的真理,总摄八万四千法门的要义,包括五千五百卷经的精髓。如果展开来详细的解说,就是天台三大部《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的浩瀚典籍,也无不尽在其中。何谓「妙」?不可思议叫做「妙」。妙法,指全经所说的教义(法)是甚深微妙的。当初智者大师讲说《法华经》的时候
《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的略称,全经的主旨在宣扬究竟的佛乘。了解此乘的绝对、圆融,即可理解人人本具的佛性;它不为世间烦恼所污染,如同生长在浊泥的大白莲华清淨芬芳。这部经约成立于西元前一世纪至西元一五〇年时的印度,属于大乘佛教初期时所编纂的重要经典之一。《法华经》传入中国后,在隋朝智顗大师的大力弘扬下,依此经创立了中国
《法华经》警世形象,非常富有哲理性与文学性,对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禅宗充分汲取《法华经》精华,并对之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产生了各种机锋公案、吟咏,使《法华经》与禅韵诗情交相辉映。可以说《法华经》深受禅宗推崇
《法华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形成时代大约在公元1世纪前后,时值新兴的大乘佛教与旧有的小乘佛教之间展开激烈争论的时期。《法华经》站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上,通过调和大、小乘之间的矛盾,把小乘思想融合于大乘思想之中。大乘佛学认为一切佛法都是“般
长水子璇大师九岁就熟诵《楞严经》,后来落发为僧,诵持《楞严经》从不间断,初次听到有天台宗洪敏法师讲《楞严经》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后来,他又亲近琅琊山慧觉禅师,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时琅琊山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