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大慧!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大慧!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当说名、句、形身相。善观名、句、形身菩萨摩诃萨,随入义、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觉已,觉一切众生。现在为你们说名、句、形的自身之相。善观名句形之身的大菩萨,了达名句形身之义,即可速得无上正等正觉;不仅能自觉,而且能觉他,令一切众生觉。名就是事物的名称,概念。句就是句子。形是指文字本身的结构。身是聚集义,用以表达名、句、形各自的完整性,就像完整的身体。名身,指的就是名称的自身,有的事物的名字只有一个字,比如花;有的有两个字,比如蜻蜓;有的有三个字,比如莫斯科;有的多个字,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这些不同的字的组合就构成了名子的名身,但不管这个名称有多长或多短,都只反映一个事物,而且这个名字中的字不能随意拆开,拆开就不能保证这个名称的完整性,就如同人的身体不能被切割,如果把张三的脑袋和李四的腿合在一块儿,那就无法构成名身了,名身就像每个人的身体一样都有各自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再比如说玻璃瓶,这个名字虽然由玻璃和瓶两个名字构成,但所反映的依然是一个事物,主要说的是瓶,而不是玻璃,玻璃是用来修饰瓶的,这个修饰的作用也很重要,就像人必须要穿衣服一样,不穿衣服怎么出门啊?没有玻璃的限制,那到底是什么瓶啊?因此玻璃和瓶是不能拆开的,拆开了就无法保证这个名字的完整性。句身,一句话有长有短,能够揭示名称之间内在联系、或以诉诸情感、或以阐释、说明、议论等种种方式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句子就是句身。多个句子组合到一块儿能够完整表达一个中心的文章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句身。形身,指的就是文字的结构,就像人一样总得有个高矮胖瘦,有的字笔画多,有的字笔画少,但相应的笔画合到一块儿能组成一个具有明确意义的字,就是形身。
名身者,谓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所谓名身就是依事物命名,能够反映一个事物的基本特征。所谓句身,就是指一个或多个句子是由多种互相联系的义组合而成,能共同表达一个主题意义,就是句身。可见句身内部所要表达的义是有结构的,多个义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义身。比如:我很生气,打了他。这个句子中的’我’是主语,表明发起者是谁之义,‘很’表达程度之义,’生气’表明因由之义,‘打’表示动作之义,’了’表示动作完成之义,‘他’则反映了被打的对象之义。这些个义互相联系综合到一块儿就构成了义身,缺少哪个环节都不是很完整,’我’相当于这个义身的头部,‘生气’相当于胸腹部,’打’相当于四肢,‘他’表明我和他之间的因果联系。句身也就是义身或者说句义身。那么这句话的核心意义是什么呢?就是想表明我打他的理由。理由是什么?是我很生气。因此生气就是这句话的自性。我为什么要打他?因为我很生气。如果不是因为生气,平白无故我打他干嘛?因此我打他的究竟原因是由我生气引起的,这就是自性决定究竟。上面所说就是句身的含义。所谓形身,就是文字的结构,若无文字,名称和句子显示得就不会那么清晰,徒有言说而无文字,那名称和句子就会如同野鬼孤魂一样飘忽不定,只有用文字将名句记录下来才方便人们的交流和学习,若无文字,那么我们的后人对于古代的文化将几乎无所知,甚至连佛学的正法都难以流传下来。因此文字是用来显示名句的。由于文字有结构,就像物体有长短高下的样貌,因此我们就把文字称为形身,也就是说能显现名句的形,另外它自己也有形,就像人的身体,故称之为形身。又句身者,就像象、马、人、兽等所走过的路径,具有动态的表现,表现出一个完整的过程,仿佛是一个身体的组合,因此称之为句身。而名身与句身的不同在于名身都是静态的,只诠物和法相而不诠动作、程度等,而句身是将各种相关联的名身有机地贯穿起来,动起来,使其能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义。这就是它们的不同。
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名的自身虽说也有字形,但无色,不是物质,只是符号,因此名无有实体,就像脱离色法的四阴那样虚无缥缈,四阴就是受想行识,指的是心法。心法就是幻法。意思是说名就像无色的心法那样如幻,受想行识四阴但有名字而无色,谁见过受、想、行、识长什么样?因此说四阴是无色的,只有名诠而无实体。因为四阴只有名字无实体,故说受想行识四阴只是名字而已。心法是以色法为依托,把色相当作了自己的身体,心识所反映出来的喜怒哀乐等自相要通过色相来表现;而名是以字为自己的依托,名是把字当成了自己的身体,名的意义要通过字之相来表现。心念一动,色境界这个自相就呈现在眼前;同理,一提到名,名的自身就显现出字的自相境界来。心和名都是幻法,幻法能生实法吗?显然不能!因此心所现的一切色境界都像名所显现的字的境界那样如幻。因为心法和名都能显现出有形的境界来,故说形。心法现色形,名现字形。心、名、字都是幻,幻不能生实,一切色都如字一样不实,因此自心所现一切境界皆是虚幻。以上所述就是名句形身之法。对于名句形身之间的差别,应当修学!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这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以偈曰:“凡愚们执着于名句形身的差别之相,就像大象陷进了深泥中出不来了。”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一】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
“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是修行者的高境界吗?显然不是。诗中的“尘埃”指的是“妄想杂念”。意为只要时时注意排除杂念,就不会招惹杂念,但“时时注意”本身就
罗婆那王劝请品第一:我亲自听到佛是这样说的。在某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大海边的摩罗耶山顶的楞伽城中,同众多大比丘、大菩萨在一起,这些大菩萨都已通达世间、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诸法,明了诸识亦无常一之体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变现,精于禅定,富有神通,能随众生之心变现各种形像,方便说教,随机摄化
《楞伽经》和《楞严经》都是佛经。《楞伽经》是佛对大慧菩萨说的。《楞严经》是佛对阿难讲的。《楞伽经》主要讲如来藏的含义。其中“一切佛语心”更是点名奥义。相对于《楞严经》,《楞伽经》更加难懂《楞严经》主要内容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二十五圆通”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偏颇指正。
楞伽经讲解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入楞伽经梵本新译 自序 《入楞伽经》(Lankavatara-sutra)是一本难读的经典。说它难读,并非因为经中的名相深奥,而是因为它的主旨难明。 本经在汉土传播,有三个主要系统。两个属
暂无简介
卍:执著言教,昧于真实。卍:生灭是识,不生灭是智。卍:言说是生是灭,义不生灭。卍:积集矣,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卍:实义者从多闻得,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卍: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怀增上慢。卍:诸修多罗随顺一切众生心说,而非真实在言中。
《楞伽经》的主旨,实实在在说的是如来藏的法义。所以说这部经讲的是什么,主要是讲如来藏。等我们把整部经读完了以后就清楚了。 如来藏在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观、唯识、如来藏,这是
暂无简介
「经文」 建立及诽谤,无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 及心不能知,愚痴无智慧,建立及诽谤。 有四种非有有建立。云何为四?谓非有相建立,非有见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释义」 凡夫的各种执着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毘昙心论》,而崇信佛法,落发出家,受具足戒。师先习小乘教法,博通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经。刘宋元嘉十二年(4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事译经工作。与慧严、慧观等
这部经是佛教传灯的经典,达摩从印度来,他就是带着这个《楞伽经》来印证心地的。所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经典。那么,他主要就是直指有根基的人当下见到佛性。如果是已经见到佛性的人就当下能够印证、明白,能够开智慧,能够承当这个本性的真实之道。然后,绵密保护,发扬光大,成就大道。
集注楞伽经序 朝议大夫新淮东安抚司参议 官竹斋沈瀛撰 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三百余会说法度众生本无二致以众生性有上中下之别故佛语有浅深之异于诸经中如楞严圆觉皆为上根者说故其语深远惟上根
一、殊胜地位 楞伽为梵语难至的音译,表示该经为无上经典。实叉难陀译本御制序言云:所言入楞伽经者,斯乃诸佛心量之玄枢,群经理窟之妙键……入如来之藏,游解脱之门……伏以此经微妙,最为希有。中国禅宗初
四卷本《楞伽经》具足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属于大乘三系中综合了‘虚妄唯识系’及‘真常唯心系’之重要经典,亦即说明唯心、如来藏及阿赖耶识之教义。在中国所翻译的众多经论中,梵文的原典绝大多数已经散佚,现在发现仅有的九部经之梵文原书,其中一部就是本经。另外还有《八千颂般若波罗蜜经》、《入法界品〈华严经〉》、《十地经》
华梵大学哲学系杜保瑞 摘要: 本文探究《楞伽经》中重要名相的知识意义,首先指出,佛教经典的言说内涵必定具备知识理论的传达目的,也因此存在观念议题重点的互异现象,亦即各个佛经必然在知识传达及理论建构上各有重点,因此《楞伽经》亦有观念重点,此即本文欲揭
福建闽南佛学院讲师 湛如法师 《楞伽经》是当初达摩祖师带来,作为印证我们学习佛法心得的一部经典。尤其是在禅宗和法相宗那里,它更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在法相宗里,它是五经十一论的中心点,其重要性表现为性相并重。 《楞伽经》有三种译本,一个是宋本,一个
由于教学需要,故作此提要,并将全部《楞伽经》文作了白话编译。先略述本经在禅宗内地位。宋·苏轼(1031—1101)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先佛所说微妙第一真实了义,故谓之佛语心品。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见《苏轼·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如来藏”是《楞伽经》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指如来在每个修行者的心中。《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自性清净……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如来藏是善不善因。
《金刚经》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经文的意思是:佛祖所说的佛法,指的就是修行“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方法;佛祖的这些佛法,实际上不是概念上的佛法,佛法只不过用来开悟众生所说的一些道理罢了,名字叫做“佛法”。佛法是教你断烦恼、开智慧。
在佛教中,对事物认识的规范称之为法;修道有得的圣人都是这里证悟的,又称之为门。“不二法门”指显示超越相对、差别之一切绝对、平等真理之教法。在《坛经》中,六祖经常以“不二法门”的道理来回答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修证佛法的一大难关。慧能一派禅宗中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这部经典的标题为《佛说八大人觉经》。『佛』为『佛陀』的简称,佛的中文意思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智者。本经中的『佛』,本是诸佛名号的统称,此处专指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释迦』是姓,意为『能仁』;『牟尼』为名,意为『寂默』。『说』即讲话的意
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唐般刺密帝译。十卷。
于它论述了瑜伽师修行时所由。经历的十七个阶段(十七地),所以也叫作《十七地论》。关于本经的作者,西藏流传着这么一个神话传说无著为了能正确了解佛法的意义,希望能见到弥勒。他在鸡足山的一个岩洞中勒修弥勒法三年,但没有任何效果。
传说六祖慧能本来是岭南一个樵夫,因为卖柴,在大街上听到一户人家念《金刚经》,在心灵上产生了领悟,于是开始修行佛法。慧能修行过程中取得那个诵经人的资助,于是到黄梅县东禅寺参见五祖。他见五祖时,两人的对话使五祖认为慧能此时显然已开了智慧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