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云岩寺

寺院大全 | 作者:网络 [投稿]


 

\

四川绵阳云岩寺
 

  地理位置

  四川窦圌山云岩寺,位于四川省江油窦圌山

  寺院简介

  四川窦圌山云岩寺,位于四川省江油窦圌山,该寺始建于唐,明末毁于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云岩寺为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岩寺分东西二院,东禅林西道观。云岩寺号云岩观,位于窦船山中部,背依三座顶峰,面对江油古城(今武都镇),东傍悬崖绝壁,西临群 密林,视野开阔、气势宏伟。云岩寺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的毁葺交替,佛道共存。

  云岩寺现存的建筑格局与一般的佛教寺庙相同,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文武殿、护法殿、大雄殿、震经楼五重主体建筑。两侧再辅以配殿、经堂、禅房、客厅等,整个建筑雄伟,地势开阔。

  中国古代道教佛教寺庙。位于四川省江油市窦圌山腰。始建于唐,宋以后历代均有重修重建。明末遭兵燹,仅西配殿幸免,清雍正三年(1725)重修。现存殿宇四重,有山门、文武殿(1989)重建、天王殿、大雄殿、西配殿等,建筑面积2771平方米。西配殿又称飞天藏殿,为四川省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殿内飞天藏又名星辰车,形如佛教转轮藏,为四川省现存唯一较完整的宋代木构,也是宋辽金时代的小木作的重要实例。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四川绵阳云岩寺

  寺院历史

  云岩寺飞天藏殿系南宋僧人真明于淳熙八年 (1181) 创建,元至正年间重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及乾隆十九年(1754)均曾补修。面阔进深各三间,16.5米,前檐有廊,重檐歇山顶,总高15.8米。上下两层檐下均施四铺作斗栱,补间仅用一朵。昂为批竹昂,昂首上挑至平榑,柱侧脚和生起都十分明显。殿内藏身通高10.3米,状如木塔,最大直径7.5米。轴心为直径 50厘米的大圆木,下托铁轴承,旋转自如。轴上穿梁枋,装木板,构成八角形框架。框架外镶小木雕作天宫楼阁、屋檐、梁柱、勾栏、平座、斗栱。藏体可分为藏座、腰檐、藏轮三部分,结构精密,气势宏大。板壁上的镂刻花卉和梁枋上的彩画均极精美。八面板壁和天宫楼阁内雕有一套完整的宋代道教神系人物,原刻204个,现存125个。

  飞天藏建筑特点有三:一是藏身施斜栱,为辽金习用形制,假下昂的“嘴”细长,由曲斜斗栱组成的金钱斗与如意栱为晚期形式;二是天宫楼阁、龟头殿、格子门均为宋式,藏座副阶檐柱所施缠柱绕龙与大足北山石雕转轮经藏相同;三是营造制度和细部处理手法与宋元相同,但又有若干更早和较晚的建造特征,是研究道教艺术和宋元建筑的历史瑰宝。 1949年以来多次拨款对寺庙进行维修。现由江油县文物保护管理所保护管理。


 

\

四川绵阳云岩寺大雄宝殿
 

  寺院格局

  云岩寺山门重建于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面阔三间呈八字形,高7.35米、宽11.5米,为歇山式假重檐结构,前隹砌刻石狮,木柱上出雕花雀替、撑弓、落罩,上雕花纹和人像,屋脊翼角造型别致,琉璃瓦屋面,显得富丽堂皇,当心间装林门为通道,左右次间原塑有白马二匹,有马排子之别名,门上施瓜柱,县立匾,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手迹“云岩寺”金光闪闪。门外不远立有二铁桅杆,桅杆直径29厘米,高11米,在离地面8米高处分别刻有“风调雨顺”、和 “国泰民安”八字。桅杆高耸与山门相映成辉,更显得云岩寺古朴典雅。

  文武殿

  为云岩寺的第二重建筑,重建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因原塑有关羽与文昌而得名。台下原设有金水桥,两旁有高大古柏,文革中倒塌。1989年再次重建,基本保持其原来的建筑网络。侧后造重檐琉璃瓦钟、鼓楼、风置放清代遗存的铁钟、皮鼓。

  护法殿

  又名天王殿。因内塑有四大天王而得名。该殿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为一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式建筑。梁架施有叉手保留有宋元网络,高8.5米,宽14.2米,前面辟雕花六合站,上刻道教八仙人物图案,地上铺方砖,上作藻井,装木板,析上原作壁画,乃明代遗物,殿中供奉弥勒佛像,佛肚大体壮,笑容可鞠,两侧塑四大天王像,手持降龙伏虎之宝物,面目威武狰狞,门外有古桂两棵,一为金桂,一为月桂,月月如秋,香飘四季。

  四川绵阳云岩寺

  大雄殿

  是云岩寺的主体,门外设台阶,台阶中安盘龙浮雕御道,两侧修记事碑亭。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高10.2米,宽14米,气势雄伟。前廊柱上施装饰斗拱,安龙、象之雀替。前面装六合门,上雕龙纹,其余三方火砖封墙,上嵌琉璃件图案,殿中设神龛,上坐佛祖释迦牟尼,侧侍阿蓝、迦叶,两旁塑十八罗汉,门外有耇书法家谢无量撰写的楹联:“飘渺得仙梯过眼云烟都是幻,逍遥齐物理行天日月本无私”。精湛的楹联,肃穆的殿堂,烘托出一派神秘深邃的气氛。

  四川绵阳云岩寺

  经藏

  大殿西侧殿内尚存宋代木作转轮经藏(又称飞天藏、星辰车)。飞天藏是根据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的小木作转轮经藏而建造的。整个藏身中间立有一根直径为50厘米的轴承托圆柱,圆柱的下端固定于地坑中形如铁鹅台桶子的六角藏针上(名叫“寿山佛海”),经藏分上、中、下三层,上层为天宫楼阁,设计宏丽精巧;中层为藏身,四周壁板上饰有大小木雕人像200余个,或立或坐,姿态各异,表情生动,腰檐作装饰斗拱,下层为藏座。上端则包在梁架之中。圆柱上再加以木枋,并装上木板,便形成了八棱八方四层的巨型木塔。整个藏身高10.8米,直径7.5米,即使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整个飞天藏仍可以在人的推动下转动。 整个转轮工艺精美,是一件珍贵的古代木雕作品。

  寺院综述及稀世国宝“云岩寺飞天藏”

  窦圌山名字初听有些“古怪”,“圌”字在字典里读“传”,但是当地人却习惯读“团”。其实,在南朝萧梁时期(公元502-556年),这里不叫窦圌山,而叫猿门山,是因为山上多猿猴。当时曾任涪县县令的李膺在他所著的《益州记》中记载道:“猿门山在涪县之北二十五里,上多猿,其山二峰磔坚如门,故曰猿门。”南宋史学家祝穆著《方舆胜览》中说,“猿门山自县北特起,去县二十里,山多猿儿,险固如门。旧有猿门戍。”

  到了初唐时,猿门山改称为圌山,后来又在前面加了个姓,称为窦圌山。

  圌山的名字在《释名·释宫释》中有说法,圌是“以草作之,团团然也”。也有人说,圌山就像堆放粮食的囤子,故称为圌山。

  为什么在圌山前面又加了窦姓。两种说法。一说窦圌山上多豆子大的石子,故把圌山称为豆圌山,后来演绎成了窦圌山;另一说是唐代彰明县有一个当主薄的窦子明,弃官隐居圌山修庙炼道,最后在这里得道成仙,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圌山称为窦圌山。

  窦圌山山脚下有一座云岩寺,为唐乾符年间(874-879年)唐僖宗敕建,分东西二院:东禅林、西道观。宋明两代多次维修、重建和新修了一些寺观。

  窦圌山最绝的景致就在这座佛道两家融合的云岩寺中,大殿西侧,有一座转轮经藏,又名飞天藏、星辰车。目前我国仅存两座宋代转轮经藏,另一座在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而作为道教转轮经藏,全国目前则仅存江油窦圌山云岩寺飞天藏一座。

  云岩寺飞天藏是我国历史最久远的一座飞天藏,堪称窦圌山镇山之宝,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江油县志》记载,“飞天藏在窦圌山,宋淳熙八年(1181)建,元至正重葺”,“明季兵火,惟此独存”。

  这座飞天藏是道教用来储存经典的柜子,外表作成小亭子式,中心有转轴,可以推其转动。

  它是根据宋代李明仲《营造法式》的小木作转轮经藏而建造的。整个藏身中间立有一根直径为0.5米的大圆柱,圆柱的下端固定于地坑中形如铁鹅台桶子的六角藏针上(名叫“寿山佛海”),上端则包在梁架之中。圆柱上再加以木枋,并装上木板,便形成了八棱八方四层的巨型木塔。

  整个藏身高10.8米,直径7.5米,即使是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这数万斤的飞天藏仍可以在人的推动下转动。真是巧夺天工!

  飞天藏除按一般转轮经藏的形制造设以外,上部还饰有精美的天宫楼阁数重,斗拱飞檐,布局宏伟;木雕人物,栩栩如生;镂刻花卉,造型优美。

  其下檐平座处更是斗拱密促,结构十分繁复,华板上则有大量的木雕花卉,整个制作显得异常精巧。同时藏身的上下檐及外表的八面板壁上有240尊道教木雕人像,或坐或立,神态各异,制作风格非常细腻,显得恬挚朴实,人物的内心表现非常丰富。

  让人惋惜的是,飞天藏的部分雕像后来被毁,甚至有些没有留下资料。

  这个飞天藏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样具有重要的科技价值。它在我国科技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原江油文物管理所所长黄石林副研究员对此曾进行过详细的研究,他在一篇文章中的评价非常到位:

  这些中国历史上发明的巧器,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民对物理学的认识与研究。古人认识了这些力学、光学、机械学……的原理,巧妙地将它运用到军事、天文、宗教和工农业生产实践中,就造出了一般人想像不到的精巧之物,提高了效率,留下了轰动和传奇。

  转轮经藏也是中国传统巧器的一种。飞天藏结构精巧,制作精细,全部重量承载于中轴之上,中轴下部装设铸铁单珠轴承,让针珠在针臼中缓缓运转,间隙润滑以菜油减少磨擦和磨损,即使消磨下陷,也是整体下移,无涉牵绊。其中的中轴很高,在夹板控制下,其摆幅有限,故始终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其次,它运用了动量矩原理。人在台上绕轴走动时,轮藏会缓慢地反向运动,这正是中国古代物理学成果的表现。

  这次地震给窦圌山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昔日风光无限的双峰失去了风采,东岳峰顶的东岳殿已经不见了,昔日金碧辉煌的绝顶大殿已经被夷为平地。窦真峰的窦真殿也已倒塌一大半。地震不仅震垮了峰顶的双殿,而且把两峰的距离也越拉越远。原来那两条铁链绳是下垂、弯的,现在都被拉直了。

  云岩寺也损失惨重,山门围墙已经坍塌,天王殿的菩萨像也已轰然倒塌,站立两边的四大天王塑像均不同程度受损,一堵墙倒在殿内,里面的不少文物也被砸烂。

  所幸的是,国宝飞天藏安然无恙,基本上没有大的损伤。

  据窦圌山风景区递交给江油市旅游局的报告称,该景区在地震中完全垮塌的古建筑有娘娘殿、春台、安隐、玉皇殿、十王殿、东岳殿、超然亭、窦真殿。墙体断裂、倒塌、脊梁断裂、瓦垮的建筑多达13座。文物损失目前无法计算,但景区建筑、公路、山体等如要重建、整修、加固的话,至少需要7000万元。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岩寺坐落于江油市北25公里的窦圌山上,唐僖宗李儇敕令在窦圌山建造一座云岩寺,其后经宋、元、明、清几代修葺交替。兴盛于宋代,明末毁于兵火,现存的云岩寺,除飞天藏殿外,其余皆是清代康熙至道光年间重建。云岩寺坐北朝南,临岩负山。占地26亩,建筑面积5051平方米。从山门起依次建有:文武殿、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左右两侧辅有钟鼓楼、东禅堂、飞天藏殿等。

  飞天藏殿建于宋淳熙7年(1180年),面阔17米,进深19.09米,高16.91米,为重檐宋式建筑。上下都施五铺作斗拱,殿中置飞天藏(转轮经藏或称星辰车),是根据宋代《营造法式》小木作转轮经藏而建,但结构更为复杂,规模更为宏伟,为国内罕见。飞天藏殿是我国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宋代建筑,是四川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给窦圌山云岩寺造成巨大损坏。窦圌山道路沉陷、垮塌约2公里;主峰倾斜、裂缝,部分塌方,南北面下沉约1米;山体滑坡,铁索桥断裂1根。云岩寺山门,屋面、飞檐部分垮塌(屋面垮塌面积约15平方米);文武殿屋面部分垮塌(屋面垮塌面积约5平方米);天王殿两侧山墙全部垮塌(垮塌墙体约65平方米),殿内塑像垮塌,瓦屋面部分滑落;飞天藏殿两侧山墙、后金墙垮塌面积约250平方米;大雄殿屋面脊饰垮塌,屋面受损严重,三面墙体垮塌面积约200平方米,塑像裂缝、倾斜;玉皇殿、东岳殿、窦真殿、超然亭、春台、娘娘殿整体垮塌;财神殿屋面瓦部分滑落,塑像垮塌;鲁班殿四面墙体垮塌,屋面部分别受损(约20平方米);十王殿屋面垮塌约200平方米,墙体垮塌约350平方米;围墙全部垮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