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圣水禅院

寺院大全 | 作者:网络 [投稿]

\

四川乐山圣水禅院

  地理位置

  位于圣水禅院外神水池

  寺院简介

  圣水禅院原名神水庵、神水阁,有五重殿宇,全寺的殿堂和附属房屋全系木制结构。

  禅院原为明代安庆巡抚吴用先的旧居,因周围“修竹万竿”,有“水竹色相绕,碧花动轩楹”(唐,孟郊《旅次洛城东水亭》)的意境,取名“水竹居”。明万历末年(约公元1619年),因水竹居前有“玉液”神水,遂改宅为寺,名“神水庵”。寺院前有一塔,传为隋代智者大师衣钵塔。

  大峨寺紧挨神水池,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横卧,上有 “大峨”二字(传为吕纯阳书),为后来寺名之依据。唐大历年间(约公元772年)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结庐于此,勤于耕读,并写出了《幽兰赋》,该地因而名声大噪。

  大峨寺始建于明初,万历年间称福寿庵,清初重建后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边参将李桢捐资扩建,变庵为寺。康熙帝曾赐有“洗钵泉初暖,焚香晚更清”联,为寺中之宝。寺周有许多文人墨客题刻。

  圣水禅院海拔870米,禅院包括了以前的大峨寺,两个寺院连成一体,成为峨眉山中段山区一座宏大的比丘尼丛林(尼姑庵)。

  大峨石:峨眉五大名石(有说四大奇石)之一,位于圣水禅院外神水池,从上至下镌刻有“福寿”、“大峨”、“神水”六字,相传分别出自陈抟、吕纯阳与张景贤之手,以一处题刻,集唐宋明三时代人的三种字体于一石。

\
 

四川乐山圣水禅院
 

  寺院格局

  圣水禅院建筑布局坐南朝北,木结构四合院落,由山门(弥勒殿)、前殿(观音殿)、中殿(大雄宝殿)、及后殿(七佛宝殿)和厢房组成,中殿距后殿空间较小,穿逗式梁架,多为三重檐,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素面台基,大雄宝殿二侧连厢房处各建有小楼(凉亭)一座,通体建筑坐四级平台,前后高差8米,寺后紧邻大峨寺。

  圣水禅院的第一殿是弥勒殿,第二殿是大雄宝殿,第三殿是大悲宝殿,第四殿是七佛殿,第五殿是普贤殿,普贤殿楼上是藏经楼。寺院两侧厢房上为钟鼓楼。全寺的殿堂和附属房屋全系木制结构,古朴庄严。目前,除七佛殿、普贤殿、藏经楼

        正在恢复修建外,其余殿堂均对外开放。

  寺前有五层石塔,雕镂古朴,为我国天台宗创始者隋代智者大师衣钵塔,通高7米。塔下的“玉液泉” ,又曰“流杯池”, 水质清冽,味美甘甜,终年不涸,故有“神水”之称。传说智者禅师曾寄钵杖于此,龙女从寺下的玉液泉中,将其钵杖流送至湖北荆州玉泉洞,故有“神水通楚”之说,泉旁 “神水通楚”石碑以证其事。池边巨石上有数款题刻,上有唐吕纯阳的“大峨” 、宋初陈抟的“福寿”、明张景贤的“神水”六个大字,笔法不一,浑厚俊逸。隔泉相对,石壁屹立,石上刻有明代嘉洲文人张凤、章寓之、安盘、徐文华、王宣、程启充、彭汝实“七贤”等名家手迹。清顺治(约1863)时,池畔周围有“水竹居”、“玉液”和“宗漏”三亭。东北方离寺半里,道旁巨石突出,石上刻 “歌凤台”三字,为北宋诗人黄庭坚题名,明弘治初年(约1489)督学王敕书,诗人周光镐刻。据文献载,春秋时楚狂陆通曾在此结庐。楚狂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很知名人士,与孔子曾有交情,从隐士一跃成为儒家在峨眉山的代表人物,明万历时曾作为儒家偶像,被“供奉”在报国寺前身的会宗堂中。圣水禅院石刻规模为全山之最,史料记载较为复杂,目前风化严重,难以考证。

  该寺背倚皇帽峰,可俯览龙门洞,左闻山潮声远,右睹慧灯长明,绿竹青林,凉风习习,为山中消夏胜地。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