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米岩庙

寺院大全 | 作者:网络 [投稿]

\
福建同安出米岩庙


  地理位置

  出米岩宫庙属五保九村合有(官路下村一保,曾厝村一保,莲塘村一保,宏路村为半保,顶下东岗二村合半保,店头、琼坑二村合半保,马池内村为半保)。

\

福建同安出米岩庙

  寺院简介

  出米岩宫庙属五保九村合有(官路下村一保,曾厝村一保,莲塘村一保,宏路村为半保,顶下东岗二村合半保,店头、琼坑二村合半保,马池内村为半保)。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迎神像过保交班。随着岁月流逝,东岗、琼坑二村于建国前废村。20世纪70年代,南安山美山水库移民入住琼坑,今只存五保七村。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为弥勒佛祖生日,庙会3天。相传宋帝昺一行遭元军追赶,途经同安,于三魁山真人庙驻跸时,已人困粮绝。幼主只好祈求上苍降福赐粮,庙后华盖石有一穴突然流出大米来,每日所出大米刚好可供宋幼主君臣扈从食用,救宋幼主一行度过难关。而此间,泉州府库粮仓却惊传库存稻谷都化成粗糠,原来是保生大帝。施法从泉州府库运粮送宋幼主,“出米岩”由此得名。其时华盖石下突然涌出一股清泉。据说:此石为“猫乳穴”所在,玉猫为解宋幼主之急而冒出奶汁,呈乳白色,供驻军饮用,后被称为“圣泉”。至今仍涓涓长流不息,甘醇可口,现用水管引入庙中饮用。

\
福建同安出米岩庙


  寺院历史

  出米岩庙简介:《同安县志》载:八都民里店头铺铺北数百步,有三魁山(白云飞、广界化山、鸿渐山),有南宋1243年建成的“保生大帝”庙。相传南宋的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扶幼主帝昺于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避元军南逃,驻店头铺大道宫。后有山洞流米供奉之传说,故宫庙改名“出米岩”。

  因宋幼主的驻跸,出米岩周围保存了许多史迹。出米岩山门有一联:“一主居岩出米瞻军传圣迹,王臣议洞筑石饮马显忠魂。”在出米岩后,洞中二石如床,以陆秀夫为首五人常于洞中谋议中兴之事而得名。清代马巷秀才林应龙《五议洞题壁》诗云:“五臣姓字半遗忘,洞里筹谋喜对床。一自龙须攀断后,云山终古自沧沧。岩前有一石,名“御罗石”,相传为宋幼主的宫人浣洗罗裳,披于石山曝晒,罗裳褪色,染得石头五彩班谰而得名。岩前东畔,峰恋耸秀,宋幼主称此峰“如宝盖”,故名“宝盖峰”;岩前南麓,一股泉水从石罅中涌出,蓄成一口小潭,虽大旱不涸,因宋幼主在此饮马而得名“饮马池”,附近乡村也得名“马池内”。岩后一洞,有二石如床,因张世杰、陆秀夫等五人常在此谋议中兴之事,故得名“五议洞”。

  相传宋幼主撤出“出米岩”后,元兵随即追到。危急之时,大道真人再显神威,施法在山门布满蛛丝(时至今日,宫庙大门还每天清晨都布满蛛丝),又呼风唤雨,冲掉宋军撤退路上留下的人踪马迹,营造出一种经年无人来过、荒凉破败的假像。元军不疑有诈,就改道追击,宋幼主才得以平安撤退。

  事后,宋幼主感念真人恩泽,却又身无所赠,乃脱下刺绣“五爪龙哺”图案的龙袍赐予出米岩真人庙,这在其它大道宫是没有的(其他庙宇的龙图案大都是四爪而已)。

  宋幼主逗留出米岩所经历的这些故事,后人撰“一主居岩出米赡军传圣迹,五臣议洞筑池饮马显忠魂”一联,镌刻于山门牌楼的门柱上。

  改革开放以来,内厝镇充分挖掘这一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以保护森林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着力发展果林生产和旅游观光业。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