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发源地:古今名刹玄中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玄中寺位于山西交城县西北10公里的石壁山上,是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玄中寺始创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建成于承明元年(1476年)。因此地层峦叠嶂,山形如壁,故又名石壁寺。

  北魏时期,弘扬净土宗的高僧县鸾曾住玄中寺传播净土教义,使玄中寺逐渐闻名于世。隋末唐初名僧道绰主持玄中寺,寺庙再度兴盛。高僧道绰(562一645年),在玄中寺圆寂。道绰之后,继承和弘扬净土宗的名僧是善导。后日本遣唐僧把净土宗带回日本,现日本净土宗尊善导为净土宗创始人。

  宋朝时,玄中寺成为律宗道场,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重兴寺院。明朝永乐、嘉靖和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玄中寺随封建王朝兴盛而兴盛,寺庙多次得到重修和扩建。至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玄中寺也沦为废墟,僧众四散,文物流失。

  1954年起,政府对整个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和祖师堂等殿堂,重修了天王殿、山门、钟鼓楼、碑廊、东峰白塔等建筑。近些年来,玄中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住持明达法师带领僧人管理寺庙,进行了整修,使寺貌为之一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佛教信徒和游人前来朝拜、游览。

  玄中寺的原存建筑,除建于明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天王殿和明代的牌楼门外,其余都已毁弃。现存者均为清代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建。玄中寺中抽线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从低到高,错落有致,与山势融为一体。

  玄中寺还保存着历代石刻造像、碑记40多件。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参考价值。其中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和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是寺中最古的两件文物,是研究玄中寺早期历史的重要材料。

  在七佛殿两侧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1通。其中有一块罕见的八思巴文圣旨碑,刻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面是八思巴文,阴面是汉字正书。此外还有唐长庆三年(823年)的《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记载了玄中寺创建始末和特赐田庄的情况。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废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铁佛两尊,是研究宋代铸造工艺的重要文物。

  掩映在交城石壁山翠绿丛中的玄中寺,晴空万里,彩绘一新,佛旗招展,鲜花盛开,迎来八方宾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