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峰寺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金峰寺以金峰山而出名,金峰山寺是唐末遗留下来的一座珍贵历史遗物,是闽赣武夷山脉中的名胜古寺;因山形似金字,故名金峰,山上有参天大树,松林密布,花草夹道,在顶峰有金峰寺庙一座,格外壮观。

  相传在南宋嘉定七年,江西赣州有一知府姓张,名善,家中有一六岁儿子,突然中风患病,不幸病故,一家老小都痛哭流涕,张善生性善良,办事公正,爱民如子,可遭此横祸甚为不该。就在要为小孩殡葬之时,门外来了一位白衣、白发、白胡子的老道人走进厅堂,看见此情,问明来由,叫其家人取来一碗清水。只见他口含清水向小孩身上喷了三下,再用左手在小孩头上往下摸了三下。片刻,小孩睁开双眼苏醒过来,顿时全家上下及门卫、兵丁都感到十分惊讶。这时,张善夫妻双双下跪,感激救命之恩,一定要老道人留下居住。道人谢绝要走,只好留下住址给他,告知他们,他住在江西瑞金的古贡里交界处(古城原叫古贡里),贡水河左片的高山上,看上去大树苍天,再仔细看我住的小白屋,就在松林中间……只见他大步流星的走了。一年后,张知府始终惦记着老道人的救命之恩,寻人拜恩心切,张知府带领家丁、家眷,备足银两,从赣州逆水而上,一路打听、探视。终于在本年十二月十九日,果然看见金峰山顶有一小白屋,但屋里无人,只是在厅中间有一老道人的白石像。张知府喜出望外,断定这位石像老人就是菩萨化身,是我儿子的救命恩人。

  到南宋嘉定十七年(公元一二0八年),再由僧人改建,因山似金字,故取名——金峰山。当时金峰山庙内的古朴建筑和山情有关,风景清幽,山上有古木参天大树,山顶清云密布,山下田园似锦,实属一处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金峰山寺几经周折,早在清朝咸丰一八五六年间,因兵荒马乱,庙宇被毁,数年后才由信士胡襄州和刘连纪等众人牵头修复。六十五年后的民国十年,庙内柱头、门窗被蚁虫蛀坏,当地乡绅再次重修。一九二八年秋,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党代会在此召开,会议成立了汀西党委和组建了汀瑞游击队。解放后,金峰寺在党的民族宗教信仰受到宪法保护,寺庙也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使金峰寺不断加于完善和更新。一九九七年暴雨,山体滑坡,危及大殿,为保护千年历史庙宇,几年来金峰寺经多方组织筹建及广大四方信众捐资,修建了通往金峰山的公路,解决了千百年来人们上山朝拜步行的困难,能容纳几百人吃住的膳厅、宿舍和观光平台亦已建成,直上大殿台阶现已修复一新。庄严的大殿、慈悲祥和的观世音菩萨像屹立在大殿上方,弥勒佛祖吉祥菩萨笑迎四方善男善女前来朝拜;新建的金峰寺平台雄伟壮观,俯瞰古城秀丽山川。金峰山下,公路、铁路、高速路,路路贯通来往穿梭的车辆昼夜不停地奔驰,机声、车声、火车声,声声入耳。寺内香火旺盛,寺外风景优美,实是一处汀瑞佛教徒与四方信士诵经朝拜及人们休闲旅游的重要景点。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