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外传奇寺庙 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寺院旅游 | 作者: [投稿]

清顺治帝留下的“敬佛”御笔(图片来源:资料图)  

清顺治帝留下的“敬佛”御笔(图片来源:资料图)

  香山对于北京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香山公园外面的景色,恐怕就有人不知道了。这里有座传奇历史的寺庙,今天已经是残破不堪的遗迹了,这就是北法海寺。一座由清顺治帝留下的“敬佛”二字的牌匾柱石向现在的世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北法海寺全称:万安山法海寺,位于万安山麓,与石景山的法海寺南北对应,故被称作“北法海寺”。查阅史料清?吴长元辑《宸坦识略》关于北法海寺的历史沿革比较清晰“法海寺、法华寺在万安山,二寺前后互相连属,相传为弘教寺遗址。本朝顺治十七年修建,改今名,有御书联额,弘教寺,元世祖建。寺有石桥鱼池,前有流泉亭,有乔松怪石,佛像清古,为山中第一。”

  经过历史的洗礼,而今这里虽然已无庙堂,但山门、碑碣、旗杆座夹石子然犹在,殿址、柱础清晰可辩。树木遮天蔽日,怪石环列,风景幽深。遍寻遗址,追踪历史可知道北法海寺以前曾是一座宏伟的建筑。

昔日的寺庙多成为了废墟(图片来源:资料图)  

昔日的寺庙多成为了废墟(图片来源:资料图)

  北法海寺相传为“山中第一大寺”宏教寺的旧址。宏教寺亦作弘教寺,以称宏教禅林或写作弘教禅林。

  清代顺治十七年重修,并将其更名法海寺。

  法海寺与其它寺院在建筑上有不同之处,一是寺庙坐西朝东,这种格局在北京少见;二是山门上建有白塔一座。这座山门塔位于门头村口,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在“日下旧闻考”中有明确的记载:“香山南为门头村,村后为万安山山门,上建白塔。”只有梁思成先生当年拍的照片一张。其夫人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写到:“因为这寺门的形式是与寻常的极不相同;有圆拱门洞的城楼模样,上边却顶着一座喇嘛式的塔,一个缩小的北海白塔。这奇特的形式,不是中国建筑里所常见。”但是在碧云寺西边山上有一座重修的挂甲塔也是这种形式。

破败的庙门(图片来源:资料图)  

破败的庙门(图片来源:资料图)

  据乾隆年间的《日下旧闻考》中记载:“前为法海寺,门上有小塔,门内为关帝殿。约半里许为法华寺,门内弥勒佛殿前恭悬皇上御书额曰德水香林。联曰:法雨霏空七净;慧珠照海启三明。大悲殿前御书额曰:筏通彼岸。联曰:山色溪声真实义;天光云影去来身。后殿恭悬圣祖御书额曰:法门通慧,皇上御书额曰:十地圆通。联曰:华海灵源分一滴;金轮妙谛演三乘。寺右精舍五楹,额曰:悟色香空。联曰:妙谛远空华海藏,勤修长护福田根。皆皇上书。殿内本朝碑二:一为顺治十七年奉旨示禁碑;一恭勒世祖御书敬佛二字,乃赐僧慧枢者,碑阴镌历代佛祖图。门内本朝碑一,大学士卫周祚撰,康熙五年立。寺后西南为龙王堂,有泉流通僧院。”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宏教寺建于明正德年间,清顺治年间重修,改为法海、法华寺二寺。康熙年间又葺修,乾隆年间再次扩建并在殿堂悬以额联。

  北法海寺在历史上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被称为“西山第一大寺”,而且还流传下来许多神秘的历史故事和人文传说。包括清世祖福临出家、曹雪芹逃禅、郑板桥学经访道等。它是考证顺治皇帝参禅、研究曹雪芹、郑板桥等历史名人的重要依据。

 

 

您可能喜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