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历史文化遗迹――龙藏寺
――关于新都区新繁镇龙藏寺历史、现状及其保护方案的调研报告
宗性
龙藏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此寺于唐代贞观三年(629年)由仰惠大师创建,初名慈惠庵。宋代祥符元年(1008年),觉善大师扩大规模,更名龙藏寺。元代末年,寺院毁于兵火。明代洪武四年(1371),洪铭大师据旧址重建,明代末年复遭兵火,仅存大雄殿。
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破山法嗣大朗和尚驻锡于此,重建龙藏寺。特别在道光至光绪六十多年间,经云坞、雪堂师徒的精心擘划和通力扩建,奠定了龙藏寺的建筑规模,确立了龙藏寺在佛门中和社会上的地位。这里不仅佛殿庄严、环境优美、香火鼎盛,而且高僧雅士时相过从,成为成都近郊诗坛、书坛、琴坛重地,成为四川乃至全国文人名士会集处。
新中国建立后,龙藏寺辟为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但原龙藏寺主体建筑至今尚存,占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寺院建筑中轴线上,有重檐攒尖顶的詹匐亭、双石狮雄镇的山门,弥勒殿,大雄殿、重檐歇山顶的毗卢殿;中轴线东侧有整齐的厢房,白云精舍;西侧有整齐的厢房、禅堂。园林区有妙音阁、三生桥、独立亭(2002年已毁坏)、潜西精舍等。1985年7月22日,龙藏寺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龙藏寺的历史文化内涵
1、龙藏寺有明代大殿及壁画。
龙藏寺大雄宝殿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单檐歇山顶,檐下置斗拱。殿内有彩绘藻井,佛座背光及菩萨塑像,左、右壁和横壁为壁画。壁画为明代建殿时所绘,共9铺114平方米。内容有天龙八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二十四诸天护卫三世佛、华严经变、释迦牟尼佛应化故事等。壁画用料考究,制作精细,采用工笔重彩、线描与沥粉贴金相结合的技法。人物衣饰华丽,形象生动,富于生活气息。这些壁画为我国现存明代壁画精品之一,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2、龙藏寺有我国佛寺中规模最大的书法碑林。
这座碑林共有碑石一百余通,由雪堂和尚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它荟萃了宋代苏轼、黄庭坚,明代董其昌、文徵明,清代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何绍基等着名书法家的各体书法。在海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现寺内妙音阁、大朗碑亭、弥勒殿等处尚存碑石二十余通,迁往新都桂湖六十余通。
3、龙藏寺高僧倍出。
龙藏寺清代开山祖师大朗和尚,通晓地理,熟悉水利。那时的川西坝子大都仰仗于都江堰自流灌溉。但温江至新津百余里,仍有数十万亩地势较高的田地无水灌溉,多已荒芜。大朗和尚实地考察,在金马江东和杨柳江西开凿了一条河道,使温江、双流、新津三县的荒田得到灌溉。大朗和尚开渠筑堰是都江堰水利史上的一次壮举。现在这条河道仍灌溉着三县数十万亩良田。
龙藏寺清代着名诗僧雪堂和尚(含澈),一生共作诗二千余首,编着诗文集三十余种。他还在寺内开设书坊,将其付梓印刷。除此而外,还刻印佛经、儒典、医书、地方文献等着作一百余种,保存了大量古代和近代的科学文史资料。现印书书版尚存三千余块。雪堂和尚是一位墨迹广布名山大寺的书法家,他还不遗余力,遍求历代和当时的书法名家墨宝二百余品,将其双钩勒石,建成了名扬遐迩的龙藏寺碑林。雪堂和尚非常重视对僧徒的教育,他率先在寺中兴办学校,使龙藏寺文风鼎盛,代有传人。雪堂和尚广交天下名人,与成都将军完颜崇实、四川总督丁宝桢、苏州才子顾复初、四川按察使黄云鹄、着名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酬唱往还。
龙藏寺清代古琴大师星槎和尚。古琴是中华发族的传统乐器,蜀派古琴艺术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清代蜀派古琴是中国琴坛的主要流派,其代表人物为青城山道士张孔山,星槎和尚是张孔山嫡传弟子。当时,龙藏寺妙音阁是蜀派古琴活动的中心,四川各地着名琴家皆会于此,寺中弹琴之风大盛。除雪堂和尚徒弟星槎外,徒孙月泉、徒玄孙汉阶等也是蜀派古琴大师。
二、龙藏寺的现状
一九五一年,龙藏寺建为川西荣校,由川西荣校工程处接管组进驻,后改为荣校宿舍。在川西荣校进驻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各种原因,文化遗迹龙藏寺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和重视。这座千年古刹濒临于风雨中,几乎摇摇欲坠。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这座千年古刹将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稍有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良知的人,都应该反省这座文化遗迹在文革中都没有被破坏,而会在举国上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代化建设中毁坏,难道不会痛心疾首吗?
笔者近日再一次去龙藏寺调研发现,如果这座千年古刹再不引起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保护,将面临倒塌的危险,其现状十分令人担忧,使我们感知到这座古寺的危机。
1、龙藏寺明代大殿及壁画危在旦夕。
大殿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面积约200平方米,屋面曾多次垮塌,仅进行局部维修,但没有根本消除隐患,随时有全面垮塌的危险,这样势必危及壁画。据悉,从1979年以来,四川省及成都市人大、政协考察组,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中央和省、市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数十次呼吁,有关领导和专家多次实地考察、现场办公,都未能实现大殿及壁画的抢救性维修,成了成都市的老大难问题。
2、龙藏寺藏经楼正在不断垮塌。
藏经楼是龙藏寺最雄伟的建筑,通高十五米,面阔三十六米,进深十六米,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楼上原存放《大藏经》及印经书版。经楼两侧为东、西方丈。现西方丈已基本垮塌。经楼后面,部分梁柱已断裂,屋檐瓦椽已脱落,殿内积雨,潮湿不堪,正在不断垮塌,并随时有彻底垮塌的可能。
三生桥西侧纪念性古建筑独立亭(原有石刻雪堂和尚独立吟诗图)已于2002年毁损,雪堂和尚晚年住地潜西精舍已被现代高大建筑所包围。
山门左侧的妙音阁已被拆除西边部分建筑。主体建筑摇摇欲坠。寺内禅堂堆放杂物,浴月溪已成为臭水沟等等。
今日的龙藏寺可从笔者近日拍摄的一组图片中看出它的遭遇。
三、龙藏寺建议保护方案
1、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龙藏寺现有产权属民政厅。根据国家文物法“谁使用,谁维修”的原则,理应由省民政厅维修保护。但省民政厅所属荣校进驻龙藏寺半个多世纪,不但没有进行有力的维修保护,反面让这座千年古刹破败不堪。建议应责成省民政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维修保护。
2、鉴于龙藏寺属于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成都市文化局也曾非常关注龙藏寺的保护,并于2001年6月7日召开过多方参加的“关于新都县新繁镇龙藏寺保护有关问题的会议”,并形成纪要(成文发[2001]109号)。建议由成都市文化局维修保护。
3、龙藏寺历史上属于川西名刹,在佛教界卓有影响。建议落实为佛教活动场所,采用荣休院与龙藏寺并存的办法,龙藏寺主体建筑由佛教界集资维护并使用,主体建筑外仍属荣休院所有。
总之,不管采用什么办法,只要有利于龙藏寺的彻底维修和保护,不至于让千年古刹毁于一旦,由谁进行维修保护都是可行的。
以上报告希望相关领导予以重视并及时予以解决。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诸位,你们的理想太多了。从你们懂事起,到现在为止,没有改变过理想的举手。有几个?只有两三个。关于这个问题,佛法里面有一种提倡。比如成佛,这是人最大的理想,对吧?它属不属于妄想啊?想成佛是不是妄想,我先不下结论,但要告诉你们一句话:成佛不是想来的
佛法里面有一个词,比“与时俱进”更合理。叫什么呢?契理契机。所谓“契机”,就是与时俱进。“机”,指众生的根基。众生的根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有种种差异。那怎样契合这些根基呢?佛用智慧来结人缘法讲,要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环境和不同人,
关于善男子和善女人的标准,在不同的经典里面,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我想有几点是共通的:第一,向善和向上;第二,起码具有能够淡泊名利的修养;第三,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严格意义上讲,要具备这几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很重要,要亲
相信在座的绝大部分人应该都有旅行的经验。我们在选择一次旅行的时候,都有一个行程和一个终点。人生也是如此。平常我们去旅行的时候,会很放松,会尽情地去看那个地方的山、水和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可我要告诉大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有很多美好的山
因相即我们每天的举止动念。我们每动一个念头、每做一件事情,包括产生的每一种情绪,都会在心灵土壤播下种子。我们所做的事虽然会过去,但由此在内心形成的影像却很难消失。其力量大小,则取决于我们的执著程度。武侠小说中,有些人一生就是为了报仇而活着,也有
不管觉悟也好,实修也好,解与行本身有层次,不只是某个水平到了而已。佛法是没有止境的,但有层次;解多少,才能行多少,只是所行的比解的多,并不表示这解到此为止,举例来说觉是有层次的:对刚才所说的几句话,感受些什么,体会些什么,发现些什么,这些都是
佛法只有缘起性空,没有性空缘起。比如说烦恼即菩提,但是菩提绝不是烦恼;也就是谈性空就不需要谈缘起,既然谈缘起,可以涉及性空,但为什么会有这种连贯性的产生呢?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循环的句子。其实此与彼不同,因为色与空的关系都是五蕴的问题
不是把握空相,而是发现空相。空是不能把握的,因为空是依于你已经执着的条件,例如知识、经验等。而现在你必须具备佛法的修养,当具足的条件有多少,发现就有多少;具足的不够,发现就不够;具足愈多,发现就愈多。所以,空相不是决定性的,可说是有层次、有高低的。
虔诚的诚不是去刻意表现,而是要让人能感受得到,否则他会觉得虚假。常言:嘴好,人听得见;心好,人看不见。但心若不好,嘴要真好也好不起来;由此,就不难知道怎样表现诚。有的事,说出来比不说好,有的则相反,这也就是别人感受的问题。但以佛法而言,若修养
这还是对觉的层次不太了解的问题,佛法是讲究“圆觉”,而觉的本体会不会自动显现呢?众生皆有“佛性”,这就是觉的本体,会不会自动显现,是不是隐形人?是隐形人才会讲会不会显现,佛性时时刻刻都在显现,只是问题在于没有显现的时候,是“迷”;能显现是“
这个其实没有什么好解释的,生死涅槃是讲到我们人,每个学佛的人于生死、涅槃,他本是平等的,不是说生死跟涅槃是平等的,要清楚这点,人的生死、涅槃,对于学佛的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何灭度之有?这句话就很容易把握了。
三类化身即是法身、报身、化身,以释迦牟尼佛而言,降生为悉达多太子是报身,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是法身,托钵应供是化身。化身就是变化身,比如演员就是变化身,平时是他自己,上台表演时随剧情需要而定。相应之身,比如应现是男身、女身、比丘身、比丘尼身、
所谓妙明,可说是圆慧。于智慧而言,达到圆满的境界,对一切理事都能明明白白了。佛法中谈及妙都是圆的意思,为何圆说是妙呢?因为圆是整体性的,它的任何一面都没有缺失,从任一角度显现的都是圆,所以称之为妙。
非谛位,不讲果。谛——真理、究竟义,真实的意义或内涵中的真正意义。但世间有世俗的真理,一般人所公认的,叫俗谛或世谛。真谛——以世间言是专家们所表现的;非谛——乃声闻乘表现的,不同于世间的俗谛、真谛;它并不舍弃俗谛、真谛,但不起执着、计较。这境界并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