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缦衣原是僧衣的说法

  汉传佛教出家众所著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乃是有田相的袈裟。依《十诵律》所载,瓶沙王请佛制僧服,用以区别外道服。一日佛到南方游化,见良田畦畔齐整,遂命阿难根据田相裁制三衣。田相,表僧宝为世间福田,能令善信植福增慧。因此,僧衣又称“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本是一种草,用这种草汁染色就成“赤褐色”,引申为“不正色”、坏色”。不是正色或显色称“坏色”。用袈裟草汁染成的“赤褐色”衣,称名“袈裟”。佛陀规定弟子们穿坏色衣。

  袈裟,义译为“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赤色,即红色,属不正色。可见,当时就有红色袈裟。后来,部派兴起,僧人开始穿不同颜色的僧服,用以区别不同部派信仰。《舍利弗问经》中载,萨婆多部穿皂色衣,摩诃僧祇僧穿黄色衣,弥沙塞部穿青色衣,昙无德部穿赤衣,迦叶维部穿木兰衣。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还是披赤衣。据《弘明集》中载汉末牟融的《理惑论》中说:“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直到现在近两千年,沙门的袈裟还是以赤色为尊。现在,有人说僧人不可披赤色袈裟,所以,这里特加以说明。

  《十诵律》卷四十六中提到:“若僧伽梨缦,是僧伽梨缦衣受持。若郁多罗僧缦,是郁多罗僧缦衣受持。安陀会缦,是衣缦安陀会受持。” 僧伽梨,习惯称大衣或九衣。郁多罗僧,习惯称七衣。安陀会,习惯称五衣。但律中唯称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没有称大衣七衣五衣。这是律中有关缦衣的早期记录。并且提到有三种缦衣,曰僧伽梨缦衣、郁多罗僧缦衣、安陀会缦衣。

  唐代道宣撰述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说,“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七九条也。若就通相,亦有缦僧伽梨。”又说“若缦衣者,十诵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缦僧伽梨受持。”这里也明确讲到有僧伽梨缦衣,更说缦衣者,僧伽梨缦衣。又说,“彼律受戒前教言:我某甲,此衣僧伽梨若干条受,若割截若未割截是衣持,三说乃至安陀会亦尔(此未割者是缦衣也)”说到,僧伽梨衣有割截和无割截,乃至郁多罗僧、安陀会亦尔,亦有割截和无割截。括符中更注明:未割截的衣称缦衣。道宣法师也引《十诵律》说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三种缦衣。此缦衣是比丘众受持。说明缦衣原是僧服。

  在北宋释道诚所集的《释氏要览》卷上,我们看到了有关缦衣的解说:“缦衣,梵音钵吒,唐言缦条。即是一幅氎量以,三衣等,但无田相者是(西国氎幅只阔故)。自佛法至汉,涉一百八十七年,凡出家者,未识割截法只着此衣。贴相此法自缦条起也。十诵律云:比丘居山野,许着缦条衣,不许着入聚落。应于衣上,贴作田相。又云:比丘贫少衣,不能割截应于衣上安贴。若五七九条,若过十五条等。”依据上说,有比丘贫寒穿不起割截衣,只好穿未割截衣。如果需要穿未割截衣时,则往未割截衣上安贴五七九条等,而成“割截衣”。比丘住山野,穿未割截的缦条衣,入村落则要穿割截衣。佛法传到中国之初,中国出家人也穿缦条衣,不知道有割截法的袈裟。

  从这里我们得知,缦衣,音译钵吒,指未经过割截、无田相的袈裟,也称缦条、缦条衣、礼忏衣。衣的大小与割截的三衣袈裟相等。缦衣,原是僧衣的一种,后来,才成为专属于沙弥众及菩萨戒在家众的戒衣,现在受五戒在家众也穿。但是,有个规定,就是五戒菩萨戒在家众只有在诵经礼佛求忏法会时才穿缦衣,平常不穿。

  今天,我稍微观察,更发现有四种不同规格的缦衣。一种是五块布制成;一种是三块布制成;一种是一大块布制成,还有一种是两块布制成。缦衣制作规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最后的说法

  《优婆塞戒经》说,优婆塞受戒已,不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得失意罪。《瑜伽戒本》中说,菩萨“为众生故,应蓄积憍奢耶衣、诸坐卧具”。《梵网经》说,菩萨常用三衣、钵、坐具等十八种物,诵戒时“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大方等陀罗尼经》说,辞家出时尚未剃发,“具于三衣”,等等。在以前,受菩萨戒者拥用三衣,甚至披搭三衣,还使用十八物。民国时,可能还有受五戒受菩萨戒在家众披挂五衣或七衣。所以,印光法师说:“受五戒者,应搭缦衣,系五直条,不是一长一短之五条。今则一长一短之五条,二长一短之七条,每每乱搭,实为僣越。”弘一大师也说:“今人受五戒已,辄尔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坏滥制仪,获罪叵测。”

  如今,僧人的袈裟样式在不同语系佛教中不一样,就是同一语系佛教的僧人的袈裟也差别很大。日本僧人搭的二十五条衣是一个“小方块”,平常放在西装口袋里,遇到法会时才挂在脖子上,表示袈裟披身。今日,汉传僧人所披的“五衣”“七衣”“大衣”的款式也不是原始僧人的袈裟的模样。袈裟的布料、颜色、用途等,都已发生重大变化,已是历史地域演变发展的产物。袈裟,原是僧人的常服,现在,汉传佛教僧人平常并不穿,只有到了诵经礼佛法会时才穿,成了礼服。缦衣,原是袈裟的一种,后来成了在家菩萨戒的戒衣,尔后受五戒者也披搭。这些也都是佛教发展的结果。

  受三归成为正式三宝弟子,受五戒成为优婆塞优婆夷。如果说受五戒要授以某些信物作为象征性的话,那么授“戒衣”当然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受五戒授戒衣,给予象征,予以策勉,激发修行,有特别意义。某师在尚未征得教界大众意见之前,授予受五戒者缦衣,以至今日大有约定俗成,已成定局。

  现在,汉传佛教中国教界比丘众披三衣,在家菩萨戒披缦衣不披三衣,在教界已有共识。至于受五戒可不可以披缦衣?以及缦衣的颜色质料样式等问题,仍有待教界讨论以定。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