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样选择了佛教
在人生的旅程中,到处是黑暗的阴影,所谓「不如意事常十九」。然而黑暗不会永久,困难终要克服;我们生在人间,就不能不依此人身而进向於光明的领域。我们要保有健全而和谐的身心,有理智,有热情,充满光明的信愿,不落於空虚的失望。这对於宗教的信仰,是有必要的。缺乏宗教的热信,或非宗教者,常是自暴自弃,忧鬱失望;或陷於变态的虐待狂,自杀狂,或患著严重的歇斯的里症、恶化与腐化的人生,可怕极了!特别是近代,由於人心的向外追求,内心空虚,缺乏充实的生命,道德也就越来越堕落。作為医治人心的宗教,在现代是显得尤其重要了。
说说我自己的信教经过吧!我在民国七年,开始了宗教的追求。末了,我选择佛教,并进一步的出了家。我怎样的选择了佛教呢?说来是有点不可思议的。我生长於农村,為了经济,早就失了学。我学习中医,「医道通仙」四字,引发我对於仙道的仰慕。『神农本草』与『雷公泡製』,说到某药可以延年,某药可以长生。特别是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对於长生的重要性。仙道教的信仰激发后,读过了『抱朴子』,『吕祖全书』,『黄庭经』,『性命圭旨』,『慧命经』,『仙术秘库』----这一类仙经;而且旁求神奇秘术,如奇门、符咒之类。我进过同善社,也学过灵子术与催眠术。那时候,我虽沉浸於巫术化的神道教,著重於个体的长生与神秘现象。然对於我----目光的扩大,真理的追求,还是有著良好的影响。
我对於神道教的仰信,暗中摸索了两三年,终於為父亲发觉了。当然是不赞成我这样做的,要我出去教书。我受了师友的啟发,开始研究老、庄,同时阅览一些近代书物,我的宗教观开始变了。老、庄与道教的修炼,不能说没有关系的。老、庄的哲理非常深彻,然而反造作的回复自然,返归於朴的理想,始终是不可能的。熟练人情的处世哲学,说来入情入理,而不免缺乏强毅直往的精神。独善的隐遁生活,对社会不能给予积极的利益。虽然老、庄的思想,為我进入佛法的助缘;而道家的哲理,道教修身的方法,也获得我部分的同情,然我不再作道教的信徒,从仙道的美梦中甦醒过来。
道教的信念动摇了,我虽不曾弃绝他,而又榜徨地追求,回复到读过的儒书。这与道家的充满隐遁色彩,个人主义的宗教,大大相反。儒家有一番身心的修养功夫,更有一番政治的大理想。平常,切实,重人事,尊理性,堆為我国文化的主流。然而我儘管同情他,讚美他,却不能充实我空虚与榜徨的内心。别人觉得我更实际,而我却自觉得更空虚了!到现在想来,这不外别的,儒家虽不是没有宗教的因素,而并不重视宗教。平常的,现实的,就此一生而止於立德立功立言的,这对於一般人,不能织成一幅庄严灿烂的光明图案,缺乏鼓舞摄引力,不易使一般人心安理得(得失不变,苦乐不变,死生不变),而迈向光明的前途。这样的出入老、庄、孔、孟,有四五年之久。
在空虚榜徨中,经朋友介绍,接触到基督教,并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富有社会性的宗教。从基督教中,我体会得敬虔而纯洁的信心,对於宗教的真正意义。有信有望有爱的基督教,有著儒、道所不曾有的东西。我研读『新旧约』,阅览『真光』、『灵光』、『基督徒』等杂誌;我实行祷告,参加过奋兴会,然而我终於不能成一基督徒。外缘是:那时掀起反基督教运动,虽无关於基督教义自身,而基督教会凭藉国际背景,不免有文化侵略的罪嫌。主因是,某种思想的难以接受。如信者永生,不信者永火。不以人类的行為(内心与外行)為尺度,而但以信我不信我為标準。「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有强烈的独佔的排他性;除属於己方以外,一切都要毁灭。阶级爱的底里,显露出残酷的仇恨。又如灵是神那裡来的,从神而来的灵,经肉的结合而成人。照基督教义(重生才能得救)看来,走向地狱是大多数。全知全能的神,欢喜被称為自己儿女的人类如此,这可说是莫测高深,也可说岂有此理!我不能信赖神是慈悲的,所以也不信耶穌可以為我赎罪。
不到两年,从基督教而来的短暂光明,迅速消失。空虚而茫无著落的内心,又如狂涛中的小舟一样,情绪低落,时时烦躁不安。闷得慌,以乱读书為消遣。偶读到冯梦禎的『庄子序』说:「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我心里一动,开始向佛法去探讨。可是佛法难闻,经典难得。我出入寺院,东寻西找,总算读到了『龙舒净土文』,『金刚经石注』,『人天眼目』,『传灯录』,『法华经』,『华严经疏钞纂要」残本,『中论』。初学而读这样深的教典,当然是不懂的。可是,因為不懂,使我嚮往;不知什麼力量,鼓舞我耐心的读著。我活像小孩,见大人的作為,一切不懂而一切都感兴趣。又像处身於非常富裕的环境,看不了,听不了,吃喝不了。我在半懂不懂之间,感觉佛法的无边深广。
后来读到太虚大师的『居家士女学佛程序』,才从浅处学起,读了一些门径书,又读了一分属於三论、唯识的大乘经论。虽还不大明了,而佛法成為我的光明理念,信心不断增长。我相信:三世因果观,最為入情入理。由此而离恶向善,由此而转凡成圣。即使不曾解脱,或者堕落,而终於要向上升进,终於要究竟解脱的。这不但有著究竟绝对的归宿,而在过程中,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鼓舞我们,安慰我们,引导我们;使我们通过这永不失望的旅程。我觉得:佛法是以行為善恶為凡圣的尺度,而不光凭信愿。佛法重个己的解脱,而更重利益眾生。佛法重於彻底的觉悟,惟有真的觉悟,才有真的自由。佛法是信愿、智慧、慈悲的总和。佛法的身心修持,有儒道的长处,更超过多多。耶教诚信的悔改,佛法中也有。佛法有一切宗教的长处;有究竟,又有方便,最能适应一切根机,循循善诱。
我选择了佛教,為我苦难中的安慰,黑暗时的明灯。可惜我的根性太钝,讚仰菩萨常道,不曾能急於求证。然而从此以来,我过著平淡安定的生恬,不知别的,只是照著我所选择的,坦然直进。民国十七年,母亲去世了。十八年,父亲又去世。该是我出家的因缘熟了!於家庭再没有什麼顾恋,十九年夏天,发心出离了家。让我的身心,融化於三宝之中,為这样最高的宗教而努力。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在中国,信佛法的与不相信佛法的人,对于佛教,每每有些误会,不明佛教本来的意义,发生错误的见解,因此相信佛法的人,不能正确的信仰,批评佛教的人,也不会批评到佛教本身,我觉得信仰佛教或者怀疑评论佛教的人,对于佛教的误解应该先要除去,才能真正的认识佛教。
佛法说有世间,出世间,可是很多人误会了,以为世间就是我们住的那个世界,出世间就是到另外什么地方去,这是错了,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就是出了家也在这个世界。得道的阿罗汉、菩萨、佛、都是出世间的圣人,但都是在这个世界救渡我们,可见出世间的意思,并不是跑到
大家都知道嗔是心中火,不但对自己不好,对别人也不好,常起嗔心就如同慢性自杀一样,所以都希望能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气。
我们要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许多学佛的人把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对立起来,认为一门深入就不要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就不要一门深入,其时这是犯了一个逻辑学的错误,一门深入和广学多闻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两个方面。也不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我理解一门深入是修行的法门问题,门者,法门是也,一门
道究竟如何在行者当下去体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道不是一种客体,一种认知对象,而可以作理智测度。从禅宗来说,这种理智测度正是情识的分别作用,是无明烦恼的根本,必须勘破。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次的信仰心,因为信仰本身是属于感性,而禅修的人,多重视自己的修行,希望从修行中得到身心感应,得到禅修的经验,因此很不容易接受宗教层次的信仰,其实这是绝对错误的事。
井陉县信外道门的很多,我讲经的时候,他们的大老师,和弟子们都天天去听。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住的房东先生闲谈,他也是一位外道的信徒,他说:
有人问:很多人认为,信仰只是为了寻找死后的归宿。若年轻时就信仰佛教,难免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不妨等老了再考虑这个问题。
修每一法时,我们都要观察并思惟,这么修有哪些殊胜利益,不这么修有哪些过患。这很符合凡夫的心理,是人之常情。修布施也是同样,首先要思考执著色身、财富等有哪些过患。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