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人洪焘,有一天暴毙,恍惚间被一绿衣人引到阴府。洪问绿衣人自己一生的食禄如何。绿衣人从衣袖中抽出一卷装在布套里的档案材料给洪看,洪看自己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许多东西,字小如蚊子,无法全部看清。只见后面的注上写着:“原本官可做到参政,但因在某年某月某日奸淫了一处女,被降为转运副使。”洪看了落泪,问绿衣人:“这可怎么办才好?”绿衣人告诉他:“只要力行善事,就可补过。”忽然走到一条大溪前,绿衣人将洪推落溪中,洪大惊而醒。这时已经死了三日,家人因摸洪心口还暖,所以还没入殓。洪醒来后,痛自悔改过失,尽力广行善事。后来上级派他做两浙漕运使,他非常害怕食禄到此终结,但并未出现意外之事。后升端明殿学士,长寿而终。这是力行悔过所得的善报啊。
【批】世人见到有人犯邪淫而仍旧富贵,就起了疑惑,认为因果报应不可信,他哪里知道洪焘命中官本应为参政,因犯了邪淫而暗中降为转运使?他又哪里知道洪焘因力行悔改,将功补过,其官运又由漕运使冥冥中升为学士?所以,慎毋不生敬信,甘心象李登那样,断送了状元、宰相的福报之时,还沾沾自喜中过一个解元。
清朝汉阳有一书生,平素以才气闻名,但数次考试都落第。一朋友为他请乩叩求,乩神答示:“该生本应有功名,但因年轻时曾与一婢女私通犯淫,所以想盼功名,已经不可能了。”该书生听后,十分惊惧,立愿改过向善,并编辑《戒淫功过格》,广采注解案例,又募款刊印,到处施送。结果到了康熙丙子年,该生再去参加考试,竟然考取。许多人都认为,这是改过行善所得的福报。
明朝项希宪,原名德棻,曾梦见自己考中癸卯年的乡试,但因以前曾淫污过两个年轻婢女而被天神削去科名。醒来之后,发誓戒邪淫并力行善事,以赎罪补过。后来,他又梦见来到一个地方,见一黄纸上所写的第八名为“项”姓,中间一字很模糊,最后一个字为“原”字。旁边一个人告诉他说:“这是你原来的天榜名次。因你近来改过向善,所以,你又恢复了原来的科甲名次。”于是自己改名为“项梦原”。壬子年乡试,他考中顺天第二十九名。己未年会试,考中第二名。这时,他开始怀疑梦中的第八名怎么会不准呢?等到参加殿试,得二甲第五名,这时他才悟到:合计鼎甲所得名次,加起来恰是第八。另外,乡试、会试的榜文都用的白纸,只有殿试榜文才用黄纸。
【批】因梦警悟,而能痛自改过,还是有福人的气象。不然,功名已经削去,怎么又会再恢复呢?由此可见,天道祸淫,不加悔罪之人。世间有志者,不可以为失过足、造过业就没有办法。
贾仁,五十岁仍无子。一日,夜梦来到一府第,上有匾额题曰“生育祠”。于是,他就磕头求子。生育祠的主神,取来一簿给他看,说:“你曾经奸淫别人的妻子,欲求子,不可能了。”贾翁哀告说:“小民无知,乞求能够让我有赎罪的机会。”神答道:“你既然已经悔过,若能劝化十个人不邪淫,才可赎罪。如果再劝化更多人,就可以得子了。”贾翁醒来,痛自改悔,因而广劝世人,很多人因此受到感化。后来,他得了两个儿子。
辛卯年,浙江科举考试即将开始前,有人梦见诸神聚会,考校和监察此次应中榜的几位考生。第一名的是个叫钟朗的人。有一女子前来诉怨,中间坐的那位神说:“该生不可中。”于是,要另找一人补名。旁边的一位神答道:“可以让孺子代替他吧?”此人醒来后,将梦告诉钟朗,并问明原因,才知道原来钟朗曾淫污了家里的婢女,导致婢女怀孕,但钟的妻子不能容纳该婢女,婢女就跳河自杀而死。此后钟朗时常内心不安,听到了这个梦后,更加恐惧。此次大考揭榜,钟朗果然没有考中。有个叫余恂的人中了第一名,所谓“孺子”,正是余恂的字。不久,钟朗的妻子病死了,钟朗更加害怕了。于是发愿忏悔,力行善事而不敢懈怠。结果,第二年,也就是甲午年的科举,钟朗仍考中解元。
华亭人张某,年轻时常犯邪淫,后来生了两个儿子都夭折。自己又得了痨病,多年不愈。一次偶然得到一部善书《丹桂籍》,书中注载了许多邪淫报应的案例,自己非常感慨和悔恨,就跪在神前发誓,永远戒除邪淫。并且又印《文昌帝君阴骘文》,到处施送。过了一段时间后,张某的身体竟完全恢复健康,数年间连生三个儿子。
明朝有个田某人,长得丰姿俊雅,因此乡里中许多妇女争相投怀送抱,一直无法安心读书,便移居到附近的南山寺读书,但寺旁仍有女子私奔而来。田某明知不对,却又无法断除邪淫。田某时常梦中见到一神,有一日,所梦见的神,竟在白天现身,并告诉田某说:“你原本是可做到御史官的大福命,但因多情于花柳,功名已几乎削尽。上帝命我来监视你,如果你能从今天起便彻底改过,仍然还可以得到功名。”田某听了,大为省悟,并彻底悔改向善,后来果然考取进士。
明朝崇祯年间进士曹稚韬,还在当学生时,与邻家妇人私通。妇人的丈夫发现后,要杀死奸夫淫妇。一日,假装和妻子说:“我明天要出远门,必须经数日才能回家。”妻子听了,暗中欢喜。第二天便约曹稚韬晚间来家中幽会。那天恰好是文友聚会的日子。大清早,友人来拉曹去,他不肯去。友人知道他不肯去的原因,强迫把他拉到聚会的地方,并向主持人建议:“今天作文,要按照大会场的要求办,夜晚宴会时,不醉不许走,不遵守以上约定者受罚。”并请主持人封锁门户,任何人不能擅自出入。曹窘迫不安,不得已草草写完作文,就想退场,大家一片哗然:“有约在先,为何急于回家?”到宴会饮酒时,曹因有心事,故意少饮。为了不让曹夜晚去做败德的淫事,文友们故意把曹灌醉,等曹醉得不省人事时,才送他回家。但已醉得不能与妇人约会了。当天夜晚,邻妇倚门等候,久久不见曹来赴约。结果有一个无赖汉,知道该妇平日不守妇道,见她倚望,八成是等不到约会,无赖汉便上前挑逗该妇,该妇竟也没有拒绝,带他进门。早就守在家门外暗处角落潜伏察看的丈夫,这时手持斧头,破门而入,杀了无赖汉,又杀了妻子。第二天稚韬酒醒得知此事,即请文友们作证,对神明发誓,坚决行善补过,永远不再走邪淫之路。曹数年后考中了进士。当初稚韬由生而死,由死而生,间不容发。他之所以免于一死,全仗善友的挽救。那个无赖看见有机可乘,竟毫不顾及暗中有祸即将来临,一转眼的功夫便成了斧下鬼。俗话说:“奸必杀!”真是没有说错啊!
张宁,晚年无子。一日,在家庙前祈祷:“我到底有什么罪孽,以致于断子绝孙?”旁边的一个小妾说:“若不耽误我们,便是阴德。”张宁悚然醒悟,于是观察诸小妾,凡不愿留下的,都让她们改嫁,如此嫁出了好几个。次年,张宁即得一子。
上海崔书绅,曾请人画春宫图十几幅,每幅都画得惟妙惟肖,淫荡无比。后来他得了疟疾,每次疟热发作时,就看见美男子、美妇人十多人,赤身露体,被鬼挟着剖肚子、抽肠子,血流满地。接着鬼卒又对崔某剖腹钩肠,崔某疼得哀号惨叫,自己说是受到画十几幅春宫淫画的报应,全屋的人都听到了。崔某清醒后,急忙将淫画全部烧毁。淫画烧毁后,崔的病竟也渐渐消除了。
赵岩士,少年时就开始犯淫色,后来身体逐渐衰弱、精神恍惚,乃至骨瘦如柴,几乎到了不能活的地步。一天,赵刚好阅读了谢汉云刊印的《不可录》一书,不觉汗流浃背,才醒悟到自己犯邪淫的凄惨报应,因此痛改前非,并且将《不可录》一书的印板请来,捐资助印并施送。后来身体渐好,精神渐旺,接连生了六个儿子。
明朝嘉靖年间有位书生,住屋的东邻有一艳妇,时常向他抛送媚眼,有一天艳妇乘丈夫外出的机会,在两家的隔墙下挖洞,招引书生,叫书生越墙相会。书生内心也怦然而动,问:“怎么过去?”妇人嘲笑他:“读书人难道不记得逾东家墙的故事吗?”书生找来楼梯爬上墙头,忽然转念想到:“人可以瞒,天是不可以瞒的呀!”就下去了。妇人又来到墙洞边花言挑动,书生再次动情,第二次从楼梯爬上墙。当骑墙即将过去时,又思量:“天终究是不可瞒的!” 急忙下墙,关好门,出去了。次年,书生北上参加考试。主试官进场当夜,忽然耳边听到有声音说:“状元乃是骑墙人。”等放榜后,主试官召见状元询问,才知道他骑墙复退、临时悔改的前事。
明朝万历壬子年,武进县的张玮,与某生同往南京应试。在他们到达旅馆的头天晚上,旅舍主人梦见迎接天榜,天榜上的解元乃是与张玮同来的某生。主人将所梦告知某生,某生听了洋洋得意。主人的两个刚成年的女儿住在楼上听到了,怦然心动,于当晚叫婢女招引某生,并缒下布幔做梯。某生拉张玮一起爬布梯上楼,张玮爬到一半,忽然猛省:“我是来考试的,怎么做起这种损阴德的事呢?”于是,他急速而下。而某生,则毫无顾忌地攀到了楼上。当晚,旅舍主人又梦见天榜,见到榜上的解元已经换成张玮。主人大骇。次日,主人将梦告诉某生,并问他做了什么事,某生面红耳赤不敢回答。到了考完试放榜,果然张玮中解元,而某生竟落第,某生大为惭悔,后来贫郁而终。
【批】张玮与骑墙人,都是属于临犯时一刹那而悔悟,比起曾犯邪行而后来力戒的人更为可嘉。若此时不猛然省悟,不但顷刻之间就失去了命中应有的功名富贵,而且将来还会堕入无边苦海,多么可怕呀!
宋朝名诗人黄山谷(庭坚),曾经喜欢写一些冶艳的诗词。有一次和画马的名师李伯时,去谒见圆通秀禅师,秀禅师首先劝戒李伯时不可将一生心力用在画马,倘若念念马身,只怕来世堕落投胎为马。然后禅师呵责山谷说:“大丈夫怎么能甘心情愿地把翰墨之妙,用在艳词淫诗上面呢?”山谷笑着说:“难道我也会堕入马腹吗?” 禅师说:“伯时念马,堕为马身也只是他个人的事,但你写艳词,却是挑动了天下人的淫心,这种罪过,何止是堕入马腹,恐怕泥犁地狱等着你去呢。”黄山谷听此,心起恐惧,惭愧谢别,从此绝笔。
四川人钱大经,长得神貌俊秀,而且下笔千言,文才很好。十七岁就外出求学,历经科考应试多年,然屡考不中。庚子年的大比试即将开始,钱大经于文昌帝君坛前祈祷。当晚便梦见青衣童子,领自己到帝君前,帝君命神吏察看簿册,册上记载着:“钱大经,本当二十岁考中乡榜第二名,接着考取殿试会考,名闻天下,官位做到二品,享年七十三岁。但由于编撰了三部淫书,因此功名全部削夺,寿命也不长了。”文帝教导大经说到:“你一向存心忠厚,而且孝道和朋友之交方面,也没有过失。无奈你编撰淫书,使得许多男女看了后,败名丧节。要不是你前世时积了许多阴德,你今生早就入地狱受苦了。”钱大经于是发重誓,逢人劝戒,遇到淫书就买来焚毁。后来,以明经任官,活到六十二岁。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