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诗偈 -- 信心铭讲录
九、觉知烦恼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像。
这四句是在讲没有分别,但在没有分别之中却又清清楚楚有所分别。
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愈脏、愈坏、愈可怜、愈可恨、愈可怕愈好。为什么?因为修行就是检查自己,愈明了自己愈知道如何往前走。
我随着国民政府的军队离开中国大陆,来到台湾。当时局势一片混乱,我们的部队就挤在一栋楠木仓库里,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仓库里没有窗户,也没有电灯,晚上看不见上厕所的路,许多人干脆就地拉撒。那些夜间到外面上厕所的人,在摸索往返的途中踩在粪堆上,自己根本不知道。要到天亮时才看清楚到处是秽物。当看到秽物的那一刻虽然觉得骯脏、 心,但总比在黑夜中完全看不见的情形好得太多了。
从未修行的人就像在那间黑屋子里一样,不管走到哪里都会踩到秽物。来打禅七就像心里的明灯慢慢亮起来,也许只照了一下,但知道哪里有秽物,踩到的机会也就相对地减少。因此,发现自己问题之所在是好现象;但若发现问题就嫌恶自己,不懂方法的乱整一通,那又只是为自己制造更多的问题。
修行就像修路,工人把路面挖开是为了修理埋藏在里面有问题的电缆或、瓦斯管或水管,修完之后再铺回去。所以修理时将路面破坏,好象比原来更脏乱,修理完了铺回去之后,表面上看起来跟以前完全一样,其实已大不相同了。同样的,在修行的过程中能挖掘出自己的缺点、问题时,对自己是非常有用的,而这些问题又确确实实存在。所以要从「有」处来看「没有」。
当发现自己障碍很多时,如打坐用方法时心不容易集中,腿痛得要命,睡眠不足……这些全是问题。但是,我们也得知道,原先腿并不痛,只是在打坐后才痛,伸伸腿就又不痛了。因此,当腿痛时,要观腿本来是不痛的,所以根本没有痛这回事──若这个痛是真有的话,不打坐也会痛,或者打完坐以后还会继续痛下去。
另一个问题就是:用方法而心不能集中时,便觉得自己的心为什么老是不能集中。虽然如此,但是我不相信在这几天的修行、打坐中,心老是不能集中而全在打妄想的,至少有一点时间是在方法上,否则你们早就打道回府了。所以,只要能用上方法就表示心散乱的现象其实不是真的。因此,心散乱时不须害怕恐惧,因为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从散乱变成集中时,集中心就是真心吗?当然不是。如果心真能集中就不会散乱了,可见散乱心和集中心都是不真实的,既然这些心都不真,那就表示「无心」了。既然本来就「无心」,那我们修行很容易成功呀!虽然我们现在还没到达「无心」的阶段,但知道没有「心」这回事,我们的信心也就建立起来了。目前我们只要有信心就好,是不是达到了「一心」或「无心」都没关系,只要相信「散乱心」、「集中心」、「一心」都是假的,自然会精进用功而又不急躁、不失望。
我见过一些人在打了一次禅七之后就说:「我的心这么乱,再怎么用功也没用,算了,不修行了。」这种人是没有体验到或没有相信:不成功并不是该令人失望的事,修行不得力并非就是失败,而只是时间未到。就像爬山爬到一半而没继续往上爬并不能说就是失败,只要继续爬到山顶就成了。有一次我乘车上一处高原,一路开了几个小时,已经离开地面两千尺了,但我觉得好象还在平地上,就问司机:「我们还在平地上吗?为什么没看见山呢?」司机说:「我们已经到山顶了。」我说:「可是我没有看到山啊。」他说:「是啊,我们是缓缓的一路爬升,所以感觉不出来。」从「有」看「空」是从修行的立场来看,所以应该具备信心,日久功升,一定有成。
现在我们再从「空」看「有」,前天我们这地方下了雪,现在雪没有了。现在没有雪,是不是就是没有雪呢?雪是从天上下的,你现在上天去也找不到雪,但不能因此说天上没有雪,因为雪就是从天上下来的啊!你说现在没有雪。对,没有错。但是也许过几天下雪了。过去天上下雪,将来天上还会下雪,只是天上现在没有雪,不能说现在看不到就没有。不能执着这样的空。禅宗有则公案:有位老婆婆长期供养一位禅师,有一天老婆婆决定试试他的道行,看他开悟了没,就交代年轻漂亮的女儿送饭时趁机抱一下和尚。女儿照她妈妈吩咐的做了,禅师没有任何反应。第二天,老婆婆亲自去问禅师:「你觉得我女儿如何?」他回答说:「枯木依寒崖。」老婆婆一听,马上用扫帚把他轰走,并说:「我二十年只供养个俗汉!」同时放一把火,烧了给和尚住的草庵。虽然这个和尚道行高深,但还未体悟到禅,因为他执着于空,而否定了有。
在禅七中,当你的心依然散乱时,我要你集中心力于正在做的任何事,自己的每个动作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你到达集中心时,就可能不知不觉进入下一个阶段:吃饭的时后,不知道在吃甚么;走路的时后不知道在那里走;看到人的时后,不知道看到的人是谁。不过你依然是跟大众一起作息,只是顺着生理和周遭的环境自然去动作,而不知道自己在做甚么,完全是心无二用,专心在方法上。进入了大疑团。这时用功的情形就成为自然的修行,就像皮球从非常平滑的山上往下滚,一路到底。到了这种程度,自己不需要修行,而实质上已觉得很好了。这是修行过程中从「空」而「有」的情形:感觉上是「空」,其实是「有」,因为它在感觉、思想上是没有的,其实它的心是有的。
第三个层次就是回到完整的知觉。这时和第一个层次不同的是:不再有任何散乱的念头,吃饭时就是吃饭,睡觉时就是睡觉,不多不少。
如果修行时遇到方法不见了,觉得自己无事可做、身体好象也没有了,这时,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负面的,就是懒散,什么事也不想做;另一种是正面的,表示正在用功修行,方法用得很好,就像优秀的骑士骑上快马时,骑士已与马合而为一,而忘掉了马的存在。
再一种就是悟后从「空」看「有」。有位徒弟问禅师:「师父,假如许许多多情况同时出现在面前,这时您怎么办呢?」意思是说:「这个地方失火、那个地方跳舞、那个地方杀人、那个地方老虎来了,处身如此多情况景像的环境中,一时之间,你如何应对?」──当然,这是我的解释。那位禅师只回答:「红的不是白的,青的不是黄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但如果他看到什么就是什么,那不就和普通人一样了吗?与普通人不同处是他不会慌张。
宋末有位无学祖元禅师,元军来时所有人都逃走了,只有他没逃。元将看到庙里面只有他一个人,就把他捉去问话:「所有的人都逃跑了,你为什么没逃?一定是想做对元军不利的事!」禅师回答:「我不需要跑,。如果我应该死,到任何地方都会死;如果我不该死,就算你们来了我也不会死。」将军接着问:「难道你不怕死吗?」禅师说:「我当然不希望死,但如果一定要我死,那也就认了。」将军说:「好!现在我就杀了你!」禅师就说了两句话:「珍重大元三尺剑,电光影里斩春风。」元将终于有所警悟,没有杀他。
开悟以后的「有」不是自己有,而是一切都有,只是自己没有。既然没有了自己,当然连头、身体也都没有了。所以,杀是将军的事,不是禅师的事;禅师的头虽被砍了,却与禅师一点关系也没有。或许你们认为这位禅师大概是想自杀,我认为他并不想自杀,因为如果他想自杀的话,那表示他自认有个身体存在。因此,不管「空」或「有」,从「空」可以看「有」,从「有」可以看「空」,「空」与「有」之中两边都有,两边也都没有,亦即两边都是「有」,那两边都是「空」。懂吗?如果不懂,只要相信就好;如果真的已懂,就已经开悟了。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现代人的生活,样样都是快速的。乘的是快速度的飞机、船只及车辆,用的是快速运作的工具及机械,吃的是速制的快餐,连结婚、离婚也都是闪电式的。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了感觉,他会用方法不让情绪浮动。
有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或许优于我们,但是他们没有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在人类的心中有一根刺,这根刺无时无刻的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他们为这根刺起了一个名字,管
人生在世,发愿是非常重要的,有愿生命才有方向。在佛法中,有人发求人天福报的愿;有人发出离六道轮回的愿;最殊胜的,是发为了利益有情我愿早日成就佛陀的智慧慈悲之愿。那么,发愿后怎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不偏离目标呢?这就需要时常给予自己提醒,坚持不懈地
什么是更有意义的事?不仅学佛是为了解脱,世人忙来忙去,也是为了解脱。挣钱是为了从贫困中解脱,成家是为了从单身状态中解脱。佛法所说的解脱,是解脱轮回,解脱生死,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仅仅从现象看,人们会觉得青春、爱情、财富、事业都值得追求,如果解脱了
我们应该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跟大家结欢喜缘呢?首先要知道,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朋友之间,可以反目成仇;兄弟姊妹,可以为了分财产,打得头破血流;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有时候也非常冷漠;还有师长和弟子之间,以及其他的很多关系,
送你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得不到,就不要它了,这叫放弃。今天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他明明是放弃,还美其名曰“我已经放下了”。我告诉你,佛教讲的“放下”不等于放弃。什么叫放下呢?记住了,在拥有中超越。就是在你拥有的时候,能够超越它。
为什么不可得?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还没有来,现在的呢?念念不住。你留得住你的念头吗?留不住。那不就结了嘛!
你们觉得应该吗?这一刻你已经有分别心了,已经不叫布施了。布施,并不是觉得他穷才去帮助。布施是干啥?是培养你的慈悲心和奉献的精神。当然,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前就知道他在骗你,这时候你不给就不给吧,给了心里难受,何必呢?还有一种,给了以后才知道
都已经无所住了,你还想干什么?你这就是有所住,而没有无所住。那要怎么办?无所住亦无所住嘛!你已经无所住了,却还想着该怎么办,那就说明你还是有所住,没有到无所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