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
过年,是华夏儿女一年中最隆重的盛典,而过小年则是这场盛典的前奏。记得小时候,和姑姑家住在一个院子里,姑姑的年龄比父亲大十多岁,有很多讲究。每逢腊月二十三,姑姑就会买很多麻糖,把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贴上灶君画像。画像两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
晚上在灶君前供上新鲜的饭菜,一大盘麻糖。还要供一碗水,里面放些草料。姑姑领着我们烧上一炷香,再烧几张黄纸,祷告说:“灶王爷上天去,见到天君王母等,好事多说,坏事别说……”
我们小孩子出于好奇,总会问这问那。
“为什么供灶王爷麻糖呢?”姑姑说:“今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事的时间,给他吃点麻糖,是用来粘嘴的,提醒灶王爷到了玉皇大帝那儿,多说点人间好事,千万别乱说话,以免玉皇大帝发怒人间……”
“那水和草料是干啥的?”姑姑说:“是给灶王爷骑的马吃喝的……”
供完灶王爷,家里每个人都会分到一条香脆的麻糖。这时姑姑就会提醒我们说:“来,大家吃麻糖,就是要管好自己的嘴。平常不能乱说话,说话就得说好话,说让大家欢喜的话。要知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渐渐长大才明白,看似一个普通的民间习俗,似乎带着点迷信色彩,其实也是在告诫我们要有敬畏心,谨慎为人,善护口言。也才能理解,好的民俗为什么可以称为文化。
出家后才知道,腊月二十三也是监斋菩萨圣诞,在佛教经典和祖师传记中也有相关的描述。
佛门中关于“监斋菩萨”最生动的故事,出自清代纂修的《河南府志》。话说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位出家人,蓬头、赤脚,手中常提着一根烧火棍。近十年的时间,在厨房里作务,尽职尽责,默默无闻,寺中竟然没有人知道他的法号。
至正十年,颍州(今安徽阜阳)的刘福通等人领导的红巾军突然围攻少林寺,想要劫夺寺院财产。由于事发突然,寺中僧众完全不知所措。在这危急关头,那位烧火的行者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变高变大,约有数十丈,站立在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也。”
红巾军见此情形惊恐万分,逃窜而去。贼人退去之后,这位出家人当下圆寂。直到这时,众僧才知道这位苦行者就是紧那罗王菩萨的化身。为了纪念行者护寺之功,僧众就在寺院中为他塑像,建立紧那罗王殿,供奉为少林伽蓝菩萨。
此后,天下丛林、僧坊遂以此僧为监斋菩萨,将其塑像供在厨房(大寮)。早晚洒扫、上香、供水。遇朔、望日(初一、十五)以及诸佛菩萨圣诞,尤其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或二十四),在监斋菩萨像前,恭敬供奉香花灯、饭菜水。所有供品,一应俱全,而后大众僧诵经祝愿。
《百丈清规证义记》详尽讲述了供奉监斋菩萨的仪轨及注意事项。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上午,香灯师到监斋位前供花果香烛饭菜等。午斋前,大众僧集到监斋菩萨圣像前上供。先唱“香赞”,监院拈香礼拜之后,维那来到中间,长跪合掌,赞叹说:“监斋大士,智慧高超,能令一粒米现须弥相……祈愿菩萨:以食轮助显法轮,使僧众身心调和,修道精进,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而后大众齐诵“准提菩萨咒”七遍,并赞曰:“监斋使者,火部威神,调和百味荐惟馨,灾耗永无侵,护命资身,清众永蒙恩。南无焰慧地菩萨摩诃萨!”
需要注意的是:僧俗虽然同为“祭灶”,但所供之神却有别。佛门中供奉的是监斋菩萨,形迹与诸天相同,应当早晨祭祀,因为诸天是清晨用食。规约中说午斋时上供,亦可。那也就是说,只要上午上供就可以了。
不论是民间流传的供灶神吃麻糖,还是佛门中设花香饮食供奉监斋菩萨,都预示着寒冬已过,新春将至。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应当好好反省自己:身口意三业是否清净?身是否常做利益众生之事?口是否常说利益众生之语?心是否常怀利益众生之念?若未做好,在新的一年里,就要展示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若已做好,那就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发扬,再接再厉!
可谓:
民间传说吃麻糖,
佛事门中监斋忙。
新春将至常自省,
勤护三业获吉祥。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原文标题:小年感言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杂念是病,佛号是药。我们无始劫来,被无数妄念所缠绕,不可能初始念佛便能将杂念剿灭,这得经过一个刻苦精修的过程,方能太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问:轮回是看不见的,应如何理解呢?济群法师答:轮回,其实是内心迷惑的显现,根源就在我们的心。换言之,在我们的凡夫心中具有六道众生的心理特质,当这些心理外化后,便呈现出流转轮回的种种状态
修习依止法,能为学人带来哪些殊胜利益呢?《道次第》总结为九点。1.得近佛位:如法依止善知识,能使我们迅速接近佛果。
现实中,不少佛子对“解脱”一词心存偏见,似乎这就是“自了”的代名词。当我们说到解脱时,许多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似有小乘之嫌。因为我们是以大乘自居,以菩萨学人自居,理应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己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解脱。
佛,就是觉者,意味着生命的彻底觉醒。反过来说,众生就是迷者,是处在颠倒迷惑的状态。但我们不必气馁,因为佛陀已经告诉我们转迷成悟的方法。佛陀出现在这个世间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自救的能力。
禅修所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培养正念,把心带回到当下。这样,我们才能从情绪和妄想的缠缚中脱身而出。如何才能把心带回当下?佛教中,最基本的修行就是戒定慧,又称三无漏学,也就是三种导向智慧的途径。其中,又以戒为基础,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
佛法以缘起看世界。这就告诉我们,每种想法和情绪既非无中生有,亦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特定因缘和观念引导下形成的。错误的观念,正是负面情绪产生的土壤。
所谓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的内心,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看不清那些此起彼伏的念头是什么时候生起,又是什么时候占据我们的心。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阿弥陀佛,大家好!又是一天相互学习鼓励的时候。我们学习《净行品》文殊菩萨的教言“善用其心”,就是要懂得善自护念和护念他人。
丛林里,其中一棵树长得比其他同类来得高大,就可以说这棵树“出类拔萃”;山岳在群山中显得高峻特出,这也算是“出类拔萃”。人群里,才华出众,优点很多,不同于一般的人,也是“出类拔萃”。
说到吃饭,有人为饱腹而食,有人为美味而食,修行人则是为维系色身、借假修真而食。
修习止观,在住处条件讲,须住在较寂静的地方。最初修习止观的人没有一个寂静住处,从无始以来本自散乱的心就很难调柔静定。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着贪心在吃?还是带着嗔恨心在吃。吃饭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
现在的社会,尤其令人感受到这种身心不调和的状况。因为身、心不得调和,所以造成社会不调和,这都是恶性循环的病态。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净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启发出来,则福慧果报无量!佛陀在人间,无非是要教导众生自觉有与他同等的这分智慧,也要教导众生与佛有同样的自性,都能进修慈悲与智慧。
我们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在一种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在生活的轨道里转开了:上学、考试、升学。就业、婚配、生儿育女,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的机会,总是要你往前走,总是要选择,或者这样或者那样。
未来在哪里?我们稀里糊涂地来到这个世界,稀里糊涂地过了一生,最后稀里糊涂地离开——这就是多数人的现实。我们不知道,一旦错失今生,接着又是长劫轮回,很难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学佛,就是帮助我们把握这一难得易失的宝贵人身,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来改造它,升华它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