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妻子
如何为妻,佛陀教诫甚多。如佛言:女人当“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等等。
在佛经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戏剧性的当属《玉耶女经》。它讲述了印度玉耶女,经佛陀教诫后,从一个骄慢的女人变成一个谦虚的女人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说服力,全经详细说明了该如何当好妻子。
据《玉耶女经》等载:玉耶是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出生“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玉耶因长得姿容美丽,身材楚楚动人,加之从小娇生惯养,故养成骄慢性格。后嫁给舍卫国须达多长者第七子为妻。须达多为波斯匿王大臣,其性仁慈,是当时著名的佛陀在家护法者,因常怜愍贫穷、孤独者,好行布施,故人誉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长者的家庭非常和睦,六个儿媳不仅温良贤慧,并且都信奉佛法。而玉耶女嫁到夫家后,仍然心气高傲,既对公婆没有孝顺服侍,对丈夫和亲友也缺乏应有的尊重,“骄豪傲慢,不以妇礼承事姑嫜(公婆)夫主。给孤独家议曰:其妇骄慢,当以何法而教训之?若以杖捶非善法也,若无训教,其罪日增长者。”
由于玉耶不能善尽妇道,没有女子贤淑的德行,令须达多长者非常失望伤心,他想不到本是大家闺秀出生的玉耶,才嫁进夫家,就这么目无尊长,我行我素,搅得家庭的人事不和,是非不断。须达多曾几次要她同去见佛,希望佛能感化她,但她终是拒绝不肯去。须达多长者知道教化玉耶,除了佛陀以外,谁也没有办法。但玉耶又与家人、媳妇们不同,从不愿去祗园精舍听闻佛陀说法。
不得已,须达多决定请佛陀上门应供(吃饭),以便以佛法教育媳妇。须达长者到祇园精舍求见佛陀,对佛陀禀告道:
“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来请佛陀相助,本来家丑不可外扬,但佛陀是我们众生的慈父,惟有佛陀的威德,才能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
“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个儿子,六个儿媳都能孝顺贤慧,唯有第七个儿媳玉耶,长得绝顶聪明美丽,但她骄慢异常,时时出言不逊,轻慢尊长。
“我们本想常带她来请佛陀开示,但愚痴遮盖她的心灵,她非但不信,而且毁谤佛陀。她以为人生就是享乐第一,美貌第一,爱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关心。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只得请求佛陀慈悲,为度化我这顽强的儿媳想个办法。”
佛陀察知须达长者的心,当即说道:
“玉耶既不愿前来,你又对她这么爱护关心,那么,我明天就到你府上去访问一趟吧!”
须达长者听佛陀说要光临他的家里,惊喜感动得老泪横流,当即奔向佛陀座前,顶礼佛足。
第二天,佛陀带领弟子,到达长者家中,长者夫妇,以及七子六媳都出来环绕佛陀三匝,以示欢迎,独有玉耶逃避佛陀,不肯出来。长者感到非常对不起佛陀。心想讨娶这不贤慧的儿媳,而且辜负到佛陀的慈悲,这是全家的耻辱!
但佛陀却不以为意,反而心生慈愍,以神通力从全身放出万道金光,照得所有的墙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这时都看到玉耶在门后缝里,偷望着佛陀。玉耶对佛陀虽有抵触,但一见到佛陀的相好光明,过去的反感都一扫而光,且“衣毛为竖,战栗惶怖。”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隐藏不住,只得出来站在佛陀的身旁,低着头,不敢仰望佛陀的慈颜。
佛陀心平气和的说道:
“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名为美人,更不值得骄傲,而心行端正,有贞静幽娴的女德,才受人尊敬,方可名为美人。姿容的秀丽,身材动人,虽然可以诱惑迷醉愚人,但不能够受人尊敬,并不能算做很好的人。而自恃美貌,看不起他人,行为不检点,只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无穷的苦患。而生为女人之身,注定她就具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
佛先说女身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导致得女人多苦,因而折伏了玉耶的骄慢心。
女人的三种缺陷是:
一、 童年要受父母管束,不如男孩自由;
二、 是出嫁要依赖丈夫,自己没有自由;
三、 老时遇有不孝的儿媳,还要忍受讥笑和阻碍。
女人的十种业障是:
一、 出世时父母有重男轻女的厌恶观念;
二、 因女孩不是自家人,不尽心抚育;
三、 嫌女大须嫁,为了婚事挂心;
四、 女子怕羞,常畏见人,不够大方;
五、 长大委身了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六、 怀妊时大腹便便,行动不便,痛苦异常;
七、 生产子女,疼痛难忍;
八、 仰赖丈夫,时恐失爱;
九、 性好虚荣,打扮费时,身流不净,多于男人;
十、 心多猜疑嫉妒,好谈是非,喜怒无常。
那么,还有什么值得骄傲呢?
随后,佛陀为玉耶女说法,批评她自恃美貌、出身豪贵而骄慢夫主,指出外貌美丽不足为美,心灵纯洁、行为端正方为真美,教导她如何做个好的妻子。玉耶女闻佛陀教诫后,深悔过去的错误,向佛哀求忏悔。
“玉耶流泪,前白佛言:我本愚疑不顺夫尊,自今已后当如婢妇,尽我命寿不敢憍慢。即前长跪,求受十戒三自归命。”
玉耶请求皈依佛门,佛即为其授十戒。她发愿世世生生,作一学佛居士。须达长者的全家,见状欢欣鼓舞,也都为她祝贺新生。从此以后,玉耶就成了一个贤良的媳妇,为远近的人们所共称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陀教导如何做个好的妻子,为女人说了哪些法?
(1)为妻五道: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
即做人妻室的女人,应要奉行五道:
第一、要作母妇:敬爱丈夫,要有如父母爱护子女之心;
第二、要做臣妇:要把丈夫当做君王看待,自己犹如臣下;
第三、要做妹妇:视丈夫如同胞的兄长,夫妇要相敬如宾;尊敬丈夫如敬哥,谦虚,以丈夫之喜好自住。此名妹妹般妻子。
第四、要做婢妇: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
第五、要做夫妇:和丈夫要永远孝养父母翁姑,和睦亲族。夫妇要有恩爱之情,要有亲爱之实。形体虽异、誓不二心,接待宾客,勤治家事,不谈他人是非,不道人之长短。
(2)奉行五善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言: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进姑嫜(公婆)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嗔;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是为五善。”
五善就是:
第一、应迟睡早起,不可好吃懒做,应勤劳操持家务,凡事不可推诿别人;美味饮食当先请公婆、丈夫饮食,不可自己先独自享受;有的妇女好吃懒做,成天沉迷麻将,或是和二三朋友,成天醉心于各种跳舞嬉游的玩乐,弃丈夫孩子的生活起居于不顾,有亏家庭主妇的职责。
第二、负责家务:对家庭财产,应当心中有数,妥善保管,以防止被盗、遗失。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可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代女性多外出工作,固然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夫妻双方应调剂配合好。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便会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等种种烦恼!有些女人既不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又好玩好赌,不务家事,徒增许多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
第三、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育也是头痛的课题,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无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
要有仁爱心、宽容心、忍耐心。如家中出现矛盾,乃至丈夫斥责,应忍耐慎口,不要火上添油,大吵大闹,也不可怀恨在心。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如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在众人面前对丈夫毫不留颜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
第四、守贞重节,忠贞爱情,慎守道德,作风正派。
男女交往时须谨慎,丈夫远离时,不生邪念。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条不邪淫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能有邪淫的行为。女子应该严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当然,男人也应该遵守这条戒律,男女都守戒,社会就会避免不少婚姻悲剧。
不可爱慕虚荣:有的女人看到别人比自己美貌,东施效颦,跑到美容院,把鼻子垫高了,把眼皮刻深了,结果弄巧成拙,徒然增加皮肉之痛。有的想割双眼皮,术后却变成了“三眼皮”;想要“换肤”,却换来了“花脸”;想做隆胸术,最后造成伤残……近年来,许多美容机构超范围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使美容成为毁容,引发消费纠纷不断。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近30万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伤害。
还有的女人看到其它人家比自己富有,就怂恿丈夫铤而走险,作奸犯科,铸下悲剧。
第五、常恭敬公婆、丈夫,团结家人,隐恶扬善;同时要和睦亲友、邻居,与人为善。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业的贤内助。
(3)戒除三恶
《玉耶女经》言:“何者三恶:一者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诃嗔反见嫌骂。二者好食自啖。恶食便与姑嫜(公婆)夫主。奸色欺诈,妖邪万端。三者不念生活,游冶世间。道他好丑,求人长短,斗乱口舌,亲族憎嫉,为人所贱。是为三恶。”
戒除三恶的内容是:
第一、睡眠适当,不可贪睡,早睡晚起,均为不当。对丈夫批评不但不接受,反而讥骂;
第二、美味先尝,恶食与公婆、丈夫。对夫异心,常存风流邪念,慕恋他人;
第三、不料理家事,喜欢游逛玩乐;搜人长短,说人坏事。爱慕虚荣,争奇斗妍,憎恨亲族,贱视他人。
另外,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里,佛陀也告诫妻子,对待丈夫有五条伦理准则。
佛言:“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以上五点要求,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妇女而言,而今天的妇女,大部分都不再是全职家庭主妇,而成了辛苦累心的上班族;故要完全做到上面几点,实有困难,不过教诫的精神,还是应该遵循的。
如:“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这一条是心身并举,贪嗔兼诚的贞操问题。这一问题是男女双方都要遵守的。做妻的犯了邪淫,对于丈夫就是不忠实。做丈夫的,对于别的女子也不应起淫欲心,家庭必然不和,精神当然痛苦,而未来的恶果,更是苦恼无量。
骂言不得还骂,而且也不应该作怒色相向。这是戒嗔的妙术。有的人以为以牙还牙,是勇敢的行为,实则对待暴躁的丈夫千万要忍受,应当存着聪明不吃眼前亏的念头,由他骂詈,自己尽可能的以镇静对他,只装作不听见。不还骂,也不扳起面孔怒目相对。在不得已时或者暂时离开他,让他的神经渐渐地宁静。这就是佛说的:“不以嗔还嗔,嗔心自然息”。嗔恨决不能使嗔恨止息。惟慈能止嗔,永远此定律。
“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夫妇两人的见解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若是遇到不相同的时候,不可武断,自作聪明,一定要对方屈从自己的意见。这样自然不会龃龉,夫妇的和谐便可长久。
丈夫倘有过失,以及有其它不愿意使别人知道的事情,妻要绝对严守秘密,切不可向他人宣说。就是其它一切人的秘事,倘若知道了,也不应对任何人发表。佛说:“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丈夫将家庭的经济权交给妻,是尊重妻的表示。所以妻管理家事,切不可疏忽。对日常用度要有预算,应视丈夫的收入为度衡。绝对不可存心作弊。虚报消费的款额,加重丈夫的负担,而从中饱满私囊。丈夫是终身的伴侣,应该忠诚地对待他,这种舞弊“藏匿”的事情,怎好对他施弄呢?有些女人以“私蓄可以防后患”的话,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而不知道这是她的短见呢。
真的恩爱夫妻,在他们中间怎能允许一座金银之墙横隔着呢?“藏匿”倘使被丈夫查察出来,那爱情就要打折扣了。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在外辛苦工作,而他的妻子则尽量积私蓄,把得来的钱低利贷放。有一次私蓄吃了倒账,后来丈夫知道了,夫妇间就起了一条不可磨灭的裂痕。所以要家庭和睦,必须互相信任。不要以为私囊饱满,可以作为靠山。这是得不偿失,愚蠢的事情啊!
(转自学佛网:http://)如何当好妻子
如何为妻,佛陀教诫甚多。如佛言:女人当“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等等。
在佛经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戏剧性的当属《玉耶女经》。它讲述了印度玉耶女,经佛陀教诫后,从一个骄慢的女人变成一个谦虚的女人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说服力,全经详细说明了该如何当好妻子。
据《玉耶女经》等载:玉耶是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出生“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玉耶因长得姿容美丽,身材楚楚动人,加之从小娇生惯养,故养成骄慢性格。后嫁给舍卫国须达多长者第七子为妻。须达多为波斯匿王大臣,其性仁慈,是当时著名的佛陀在家护法者,因常怜愍贫穷、孤独者,好行布施,故人誉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长者的家庭非常和睦,六个儿媳不仅温良贤慧,并且都信奉佛法。而玉耶女嫁到夫家后,仍然心气高傲,既对公婆没有孝顺服侍,对丈夫和亲友也缺乏应有的尊重,“骄豪傲慢,不以妇礼承事姑嫜(公婆)夫主。给孤独家议曰:其妇骄慢,当以何法而教训之?若以杖捶非善法也,若无训教,其罪日增长者。”
由于玉耶不能善尽妇道,没有女子贤淑的德行,令须达多长者非常失望伤心,他想不到本是大家闺秀出生的玉耶,才嫁进夫家,就这么目无尊长,我行我素,搅得家庭的人事不和,是非不断。须达多曾几次要她同去见佛,希望佛能感化她,但她终是拒绝不肯去。须达多长者知道教化玉耶,除了佛陀以外,谁也没有办法。但玉耶又与家人、媳妇们不同,从不愿去祗园精舍听闻佛陀说法。
不得已,须达多决定请佛陀上门应供(吃饭),以便以佛法教育媳妇。须达长者到祇园精舍求见佛陀,对佛陀禀告道:
“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来请佛陀相助,本来家丑不可外扬,但佛陀是我们众生的慈父,惟有佛陀的威德,才能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
“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个儿子,六个儿媳都能孝顺贤慧,唯有第七个儿媳玉耶,长得绝顶聪明美丽,但她骄慢异常,时时出言不逊,轻慢尊长。
“我们本想常带她来请佛陀开示,但愚痴遮盖她的心灵,她非但不信,而且毁谤佛陀。她以为人生就是享乐第一,美貌第一,爱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关心。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只得请求佛陀慈悲,为度化我这顽强的儿媳想个办法。”
佛陀察知须达长者的心,当即说道:
“玉耶既不愿前来,你又对她这么爱护关心,那么,我明天就到你府上去访问一趟吧!”
须达长者听佛陀说要光临他的家里,惊喜感动得老泪横流,当即奔向佛陀座前,顶礼佛足。
第二天,佛陀带领弟子,到达长者家中,长者夫妇,以及七子六媳都出来环绕佛陀三匝,以示欢迎,独有玉耶逃避佛陀,不肯出来。长者感到非常对不起佛陀。心想讨娶这不贤慧的儿媳,而且辜负到佛陀的慈悲,这是全家的耻辱!
但佛陀却不以为意,反而心生慈愍,以神通力从全身放出万道金光,照得所有的墙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这时都看到玉耶在门后缝里,偷望着佛陀。玉耶对佛陀虽有抵触,但一见到佛陀的相好光明,过去的反感都一扫而光,且“衣毛为竖,战栗惶怖。”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隐藏不住,只得出来站在佛陀的身旁,低着头,不敢仰望佛陀的慈颜。
佛陀心平气和的说道:
“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名为美人,更不值得骄傲,而心行端正,有贞静幽娴的女德,才受人尊敬,方可名为美人。姿容的秀丽,身材动人,虽然可以诱惑迷醉愚人,但不能够受人尊敬,并不能算做很好的人。而自恃美貌,看不起他人,行为不检点,只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无穷的苦患。而生为女人之身,注定她就具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
佛先说女身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导致得女人多苦,因而折伏了玉耶的骄慢心。
女人的三种缺陷是:
一、 童年要受父母管束,不如男孩自由;
二、 是出嫁要依赖丈夫,自己没有自由;
三、 老时遇有不孝的儿媳,还要忍受讥笑和阻碍。
女人的十种业障是:
一、 出世时父母有重男轻女的厌恶观念;
二、 因女孩不是自家人,不尽心抚育;
三、 嫌女大须嫁,为了婚事挂心;
四、 女子怕羞,常畏见人,不够大方;
五、 长大委身了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六、 怀妊时大腹便便,行动不便,痛苦异常;
七、 生产子女,疼痛难忍;
八、 仰赖丈夫,时恐失爱;
九、 性好虚荣,打扮费时,身流不净,多于男人;
十、 心多猜疑嫉妒,好谈是非,喜怒无常。
那么,还有什么值得骄傲呢?
随后,佛陀为玉耶女说法,批评她自恃美貌、出身豪贵而骄慢夫主,指出外貌美丽不足为美,心灵纯洁、行为端正方为真美,教导她如何做个好的妻子。玉耶女闻佛陀教诫后,深悔过去的错误,向佛哀求忏悔。
“玉耶流泪,前白佛言:我本愚疑不顺夫尊,自今已后当如婢妇,尽我命寿不敢憍慢。即前长跪,求受十戒三自归命。”
玉耶请求皈依佛门,佛即为其授十戒。她发愿世世生生,作一学佛居士。须达长者的全家,见状欢欣鼓舞,也都为她祝贺新生。从此以后,玉耶就成了一个贤良的媳妇,为远近的人们所共称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陀教导如何做个好的妻子,为女人说了哪些法?
(1)为妻五道: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
即做人妻室的女人,应要奉行五道:
第一、要作母妇:敬爱丈夫,要有如父母爱护子女之心;
第二、要做臣妇:要把丈夫当做君王看待,自己犹如臣下;
第三、要做妹妇:视丈夫如同胞的兄长,夫妇要相敬如宾;尊敬丈夫如敬哥,谦虚,以丈夫之喜好自住。此名妹妹般妻子。
第四、要做婢妇: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
第五、要做夫妇:和丈夫要永远孝养父母翁姑,和睦亲族。夫妇要有恩爱之情,要有亲爱之实。形体虽异、誓不二心,接待宾客,勤治家事,不谈他人是非,不道人之长短。
(2)奉行五善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言: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进姑嫜(公婆)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嗔;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是为五善。”
五善就是:
第一、应迟睡早起,不可好吃懒做,应勤劳操持家务,凡事不可推诿别人;美味饮食当先请公婆、丈夫饮食,不可自己先独自享受;有的妇女好吃懒做,成天沉迷麻将,或是和二三朋友,成天醉心于各种跳舞嬉游的玩乐,弃丈夫孩子的生活起居于不顾,有亏家庭主妇的职责。
第二、负责家务:对家庭财产,应当心中有数,妥善保管,以防止被盗、遗失。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可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代女性多外出工作,固然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夫妻双方应调剂配合好。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便会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等种种烦恼!有些女人既不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又好玩好赌,不务家事,徒增许多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
第三、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育也是头痛的课题,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无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
要有仁爱心、宽容心、忍耐心。如家中出现矛盾,乃至丈夫斥责,应忍耐慎口,不要火上添油,大吵大闹,也不可怀恨在心。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如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在众人面前对丈夫毫不留颜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
第四、守贞重节,忠贞爱情,慎守道德,作风正派。
男女交往时须谨慎,丈夫远离时,不生邪念。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条不邪淫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能有邪淫的行为。女子应该严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当然,男人也应该遵守这条戒律,男女都守戒,社会就会避免不少婚姻悲剧。
不可爱慕虚荣:有的女人看到别人比自己美貌,东施效颦,跑到美容院,把鼻子垫高了,把眼皮刻深了,结果弄巧成拙,徒然增加皮肉之痛。有的想割双眼皮,术后却变成了“三眼皮”;想要“换肤”,却换来了“花脸”;想做隆胸术,最后造成伤残……近年来,许多美容机构超范围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使美容成为毁容,引发消费纠纷不断。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近30万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伤害。
还有的女人看到其它人家比自己富有,就怂恿丈夫铤而走险,作奸犯科,铸下悲剧。
第五、常恭敬公婆、丈夫,团结家人,隐恶扬善;同时要和睦亲友、邻居,与人为善。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业的贤内助。
(3)戒除三恶
《玉耶女经》言:“何者三恶:一者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诃嗔反见嫌骂。二者好食自啖。恶食便与姑嫜(公婆)夫主。奸色欺诈,妖邪万端。三者不念生活,游冶世间。道他好丑,求人长短,斗乱口舌,亲族憎嫉,为人所贱。是为三恶。”
戒除三恶的内容是:
第一、睡眠适当,不可贪睡,早睡晚起,均为不当。对丈夫批评不但不接受,反而讥骂;
第二、美味先尝,恶食与公婆、丈夫。对夫异心,常存风流邪念,慕恋他人;
第三、不料理家事,喜欢游逛玩乐;搜人长短,说人坏事。爱慕虚荣,争奇斗妍,憎恨亲族,贱视他人。
另外,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里,佛陀也告诫妻子,对待丈夫有五条伦理准则。
佛言:“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以上五点要求,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妇女而言,而今天的妇女,大部分都不再是全职家庭主妇,而成了辛苦累心的上班族;故要完全做到上面几点,实有困难,不过教诫的精神,还是应该遵循的。
如:“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这一条是心身并举,贪嗔兼诚的贞操问题。这一问题是男女双方都要遵守的。做妻的犯了邪淫,对于丈夫就是不忠实。做丈夫的,对于别的女子也不应起淫欲心,家庭必然不和,精神当然痛苦,而未来的恶果,更是苦恼无量。
骂言不得还骂,而且也不应该作怒色相向。这是戒嗔的妙术。有的人以为以牙还牙,是勇敢的行为,实则对待暴躁的丈夫千万要忍受,应当存着聪明不吃眼前亏的念头,由他骂詈,自己尽可能的以镇静对他,只装作不听见。不还骂,也不扳起面孔怒目相对。在不得已时或者暂时离开他,让他的神经渐渐地宁静。这就是佛说的:“不以嗔还嗔,嗔心自然息”。嗔恨决不能使嗔恨止息。惟慈能止嗔,永远此定律。
“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夫妇两人的见解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若是遇到不相同的时候,不可武断,自作聪明,一定要对方屈从自己的意见。这样自然不会龃龉,夫妇的和谐便可长久。
丈夫倘有过失,以及有其它不愿意使别人知道的事情,妻要绝对严守秘密,切不可向他人宣说。就是其它一切人的秘事,倘若知道了,也不应对任何人发表。佛说:“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丈夫将家庭的经济权交给妻,是尊重妻的表示。所以妻管理家事,切不可疏忽。对日常用度要有预算,应视丈夫的收入为度衡。绝对不可存心作弊。虚报消费的款额,加重丈夫的负担,而从中饱满私囊。丈夫是终身的伴侣,应该忠诚地对待他,这种舞弊“藏匿”的事情,怎好对他施弄呢?有些女人以“私蓄可以防后患”的话,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而不知道这是她的短见呢。
真的恩爱夫妻,在他们中间怎能允许一座金银之墙横隔着呢?“藏匿”倘使被丈夫查察出来,那爱情就要打折扣了。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在外辛苦工作,而他的妻子则尽量积私蓄,把得来的钱低利贷放。有一次私蓄吃了倒账,后来丈夫知道了,夫妇间就起了一条不可磨灭的裂痕。所以要家庭和睦,必须互相信任。不要以为私囊饱满,可以作为靠山。这是得不偿失,愚蠢的事情啊!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很多同修由于对本分的认识不到位,所以在生活当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痛苦以及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职位以及相应的本分。有一句话:但能依本分,终须无烦恼。我们过往烦恼不断,证明我们没有好好落实本分,完善本分。我们来学佛,学做什么?
佛法从恭敬中求,当我们对学习佛法生起真实的恭敬心,谦让心、忍耐心、顺从心将会随之生起,远离高傲,远离懈怠,远离忿恼,于诸违顺境界心得安忍,柔软轻安,于诸善法精进修行,于诸不善努力断除,少欲知足,正念无常,这样学修我们的心就能逐渐得到调伏与安乐。
一位老居士讲:“我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祖母平常说的最多的两句话就是:‘好了别人是好自己,有东西给别人是自己得利益。’我从读书到工作,这两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祖母活了101岁,在她临终时,我对她老人家说:‘祖母,谢谢您!教给了我怎样做人。’”
现在很多人有死亡焦虑,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把生和死看得非常实在,就会在生的现象上产生自性见,在死的现象上也产生自性见,以为死亡就是一切的终结,于是贪著生,恐惧死。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就是通过对生死轮回的观察而觉悟。生命就像河流,遵循无明、
处理不善心的方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做简单的介绍。首先你要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朝自己心里看。要承认自己的烦恼:我的贪欲心、嗔恨心,甚至于我的愚痴:我不了解,有些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是对是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你要如实地承认它们的存在,
古人尝有言:衲子风格凛然,有古人之风。古人之风从何而来?就是从这八个字而来:动用举措,必稽往古。这就有古人之风,要是没有古人之风呢?那就是流俗阿师的样子——行,不像个出家人;说话,不像个出家人;思想,不像个出家人。
寿量圆满即健康长寿:因为往昔种下的善业感得长寿果报,得以长久住世。又因为长寿,才有更多时间内修外弘、自利利他,长时间地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那么如何感得寿量圆满,身体健康的果报?如果光是长寿,活了九十岁,但一天到晚在生病,那还不如短一点,所以
学习打坐,就要好好就近寻找正规寺院觅善知识,按照经论中的来,不可以想当然地坐,不可以道听途说地坐,更不可摸着石头过河、试试看再坐。须知外道也打坐,练气功的也打坐,乃至邪教也打坐。如果在家真想坐禅,不妨认真读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楞伽经》中说,譬如巨大的海水波浪,这是由猛风所吹起的,洪水波涛鼓动着冥壑,从来没有断绝的时候。我们的藏识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又包容万千,由于境界风所吹动,所以才有种种诸识波浪,腾跃而生起。我们的心就像大海一样随着外界的风的吹动,掀起各种各样的波浪
傲慢则无礼。偏见则自私。傲慢与偏见的人,其实就是强烈自我意识的人。说才智,很可能是绣花枕头。说修养,势利有余的攀附者。佛法中说:贪、瞋、痴最强烈如火炽盛之流;于财、色、名、食、睡最具占有欲的代表性人物;心念中充满了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
佛弟子要想获得广大的真实利益,必须学习培育随喜的特质,随喜佛菩萨一切贤圣乃至凡夫众生的一切善法善行。随喜可以让心柔软开放,与众生广结善缘,建立现前与未来的良性关系,随喜之心还能推动我们的身语趋于善法善行,由此累积种种善法功德,给现前和未来的生
禅宗有“平常心是道”的公案,我们今天暂且不去讨论,但就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平常心”来谈谈。虚云老和尚说:“怎样叫平常心呢?平常就是长远,一年到头,一生到死,常常如此,就是平常。譬如世人招待熟客,只用平常茶饭,没有摆布安排,这样的招待可以长远,就是
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之人,对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无论是起步,还是在过程,不管有多么困苦、多么艰难,都始终抱着一颗坚定不移的信心,踏实笃定地前进,最后无不取得卓越不凡的成果。我们有缘接触佛法,修习佛法亦是如此,从信开始,因信而入,信心生起,发愿力行。
北方曾有一位富人,祖上留给他很多财产,单说田地就不少。然而不幸的是,有一伙好吃懒做的人,打起了他的主意。他们合计着把富人活埋,好瓜分他的家产。打定主意后,他们事先挖好了埋人的坑,接着设法把富人骗到了坑边,对富人说:“死到临头了,你有什么话说?”
不会。但受戒时,能够穿海青、搭缦衣,较庄严、摄心。譬如穿得花花绿绿,心就比较乱;穿素雅的颜色,心念就会比较寂静。眼根对色尘,颜色会影响我们的心念。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们就明白了。我们明白了,就不应该再执着;不再执着,就真正自在了,所以我们就挣脱出了那种束缚、枷锁。可见,学佛最大的敌人,不是这个世界,也不是他人,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一本一本的连环画《三国演义》。里面出现最多的一个故事情节,就是那些大大小小各种级别的“主公”,在每次面对自己眼前各种各样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身边的臣子谋士们为他献上各种主意或计策。出那些主意或计策的谋士们,无论是高手还是低手,无论是真
在《佛说法华经·方便品》里边,佛陀说了这样的一首偈颂:“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深着虚妄法,坚受不可舍。”这段经文很深刻,让我们来分享一下:所谓“薄德少福人”,什么叫“薄德少福人”?
一位年长者和一位年青人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导致二人许多年不说话。人们劝年青人主动一点。要知道世事无常,今生的隔阂若不化解,未来世难免要受“怨憎会苦”。比起生死,这点小摩擦算什么。有智慧的人会主动向人道歉,有慈悲的人会接受别人的道歉
度和被度是相互的。你好心给他讲佛法,结果人家不但不理解你,还把你臭骂一顿,这时候你心里马上生起嗔恨心,想这个人怎么好坏不分,于是就跟他对着吵,你原本想度对方的,结果不但没度成,还心随境转,被对方给度走了。所以,学佛人要有观空的智慧,知道我们所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